《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好,这后面他都会引用到。这是其他人没说过的,蕅益大师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品位高下,就是四土三辈九品,位次的高下决定在功夫的浅深,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你放下多少。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对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上造成很大的障碍。你能够彻底放下的话,往生确实就能够到实报土。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你不能不知道,你修其他的法门,分别执着放下了,你只能够生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你还没有办法出离十法界,为什么?你的妄想没断。但是这种功夫,在净宗法门里面决定生实报土,为什么?佛来接引,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就提上去了。这个信息重要!这个多快!等于说是你到十信位的时候,第十信位,他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初住菩萨,一下就提上去,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的恩惠、恩德。所以你能够放下执着,佛就能帮助你,往生的时候你的分别就没有了。不但执着你没有,分别也没有,他提升了,这在四土九品里面是很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

  “善导师云”,这是我们净宗第二代祖师,唐朝时候人。“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这个注明了,我们就不会把它的意思错会了。同样一个字,它指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体就是宗趣的趣,它的趣向。以念佛三昧为宗,跟上面昙鸾师以佛名号为经体是一个意思,他那个体是宗的意思,善导大师讲这个体是趣的意思。所以同样是一个字,你看它上下文,你就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以念佛三昧,这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放下,一向专念那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回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归宿。“日释观彻《合赞》云”,他的注解叫合赞,《无量寿经合赞》。“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这个体也是趣的意思,也是这个说法。“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这一段是《合赞》里的文。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这些是属于净宗的常识,我们要知道。“《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因为它是一部经,这个宗趣是可以做参考的,也都是一回事情。底下,“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莲池大师作的,“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无不清净,这是宗;信愿往生,这就是趣。深一层的意思,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现前的依报、正报,要以清净为标准,跟我们的经题相应。经题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宗要,“清净、平等、觉”,这是因。我们的正报,我们自身要清净,我们的环境要清净,环境怎么样清净?我们的身清净了,环境就清净,它影响环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这个为宗趣。“《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宗致就是宗趣,深信切愿,专修净业,这个就是净宗修学指导的纲领。“《弥陀要解》曰”,这蕅益大师注解的,“以信愿持名为宗”。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老人引用《弥陀经》三种注解,这三种是最重要的,莲池的《疏钞》、蕅益的《要解》、幽溪法师的《圆中钞》,大本、小本既然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宗趣也不例外。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于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后头是黄念老做出一个结论,“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就是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这个归趣。圆生好!圆是圆满,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弥陀智慧弘愿的圆满。为什么?第十九愿里,就发菩提心这个愿,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依据经文,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念公圆生这个圆字就从这里来的,阿惟越致就圆了,这个很不可思议。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三不退,三种不退他都具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证得,但不能叫圆。圆证三不退是什么地位?七地以上,这个位次提升多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里面到达七地,这位次提升多少?提升三十六个位次。

  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实在讲这就是非常难信。你说一般菩萨修到这个位次,多辛苦,费多少时间才达到这个位次,你怎么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达到?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佛讲净宗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净土法门犹如隔罗望月。古时候没有玻璃,罗纱,绫罗绸缎,罗是很细的纱,隔着这个纱看月亮,还是隔一层。只有成佛了,他才究竟明了,才知道是一回什么事情。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不可思议,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能够跟七地菩萨的享受一样,就是待遇,今天讲待遇、享受,跟七地菩萨一样。阿惟越致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圆证三不退,这多难得,这真的是不容易相信。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读到这段经文,阿弥陀佛并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在外,他没有说这句话;没说这句话,就是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所以那个世界叫平等的世界,真的平等。

  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解释《弥陀经》上阿鞞跋致,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阿惟越致。接着这句他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说你是菩萨,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一品也没断,下辈往生你没断;说你不是菩萨,你的享受待遇跟七地菩萨一样。所以蕅益大师讲,不能说你是凡夫,也不能说你是菩萨;也可以说你是菩萨,也可以说你是凡夫,到极乐世界是这样的身分。极乐世界这些身分,真正修成自己到阿惟越致了,那就不需要阿弥陀佛再加持,你自己已经生活到这个水平,不需要阿弥陀佛帮助你,那还要一段时间。真的是下下品往生,《观经》里面讲,要在那里修十二大劫,这个大劫是我们人间的大劫,修十二大劫。可是在极乐世界,你的寿命是无量寿,所以十二大劫也不过好像我们十二天吧,很快,那里时差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所以到极乐世界的成就就特别容易。我们如果对这个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不清楚,往往在这一世耽误了,为什么?不专心搞了。把我们的时间、精力完全投注下来,修这个法门,很快成就。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那我们就吃大亏。所以,经是佛说的,翻译的三藏法师,祖师大德注解,都不是凡人。从这些地方看出佛菩萨他们对于这些六道里面的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真的关怀,真的照顾,无量无尽的恩惠在里头。不知道!知道,这才知道报恩,知恩才会报恩;他不知恩,他怎么会报恩?怎么报恩?依教修行,这一生当中就能往生,那就报恩了。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报佛恩,佛欢喜!没有辜负佛祖。宗趣两个字就说到此地。

  下面这才说到本经宗趣,为我们细说。第一段“甲、首明宗”,先来讲本经修行指导原则。“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这一句经文,三辈往生这一品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就是上辈、中辈、下辈,末后一段,慈舟法师的科判叫一心三辈。那一段讲什么?讲修大乘的人,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大乘的。修大乘的人,不管修哪个法门,临命终时将他所修学的回向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心量大,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只要你具足这个条件,统统能往生。可是你要记住,这里头非同小可的信息,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因为你真正往生,还是最后信愿持名,还是最后,不管修什么法门,那个功德都是帮助你到极乐世界提升品位的,了不起!大乘,你要大乘心才行。

  大乘是什么?大乘是自利利他,这就是大乘。只讲自利,不讲利他,这是小乘。大小乘不是经典的差别,不是教相上的差别,是自己心量上的差别。明了这个意思,我们学其他宗教行不行?一生学基督教的,一生学伊斯兰教的,临命终时念佛能往生吗?肯定往生。他修的那个功德,一定也是提升他的品位,这个法门多大!在宗教教学里面,净宗是多元文化,什么宗教都包括,这一点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读《地藏经》的人很多,你看《地藏经》,你们念到婆罗门,你们念到外道,那是什么?那是其他宗教,佛不排斥。佛陀当年在世,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他绝对没有叫你放下那个宗教跟他修,没有。信教,你还是信你的教,你还是照你这个教去学,佛给你讲的是智慧。所以佛当年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无论你是哪一种文化背景他都不反对,只要你来学都欢迎,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是这种教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展现的,就是现在人讲的多元文化。佛菩萨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不同宗教也好,不同文化,跟自己是一体。不但你是在地球上生的跟我们是一体,其他星球上还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体,他怎么会有分别?怎么会有执着?我们的人,他们的人,这是什么?这是凡夫知见,这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干轮回业,也出不了六道轮回,心量太小了,不可以不知道。凡夫有这种观念,佛菩萨没有,修净土的人也应该没有,这才行,这叫菩提心。菩提心是个觉悟的心,这到后面我们会细讲。菩提心的体是真诚心,觉悟之后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的,用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他受用,用什么心去对待别人,大慈大悲。慈悲是什么?真诚的爱心对别人。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不是一向专念,这不是修净宗,净宗一开头,这是修学最高指导原则。

  下面他就引用到了,这很好,“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段经文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所以第六品全是阿弥陀佛说的,这还能有虚假吗?你看看第十八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宗;十九愿,这是趣向,宗趣,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十八愿,他也说了,这里也引用。接着是“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造五逆罪能不能生?能生,只要你不毁谤正法,你能信、能愿,都能生。所以他末后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你毁谤是什么?你不肯接受,那就没办法;只要你肯接受,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临命终时,乃至十念,都能往生。这个例子很多,古时候所记载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记载的,我们看到;现前我们念佛同修当中,我们也见到。

  我亲眼看到的这个例子,在美国周广大居士。这个人是个老实人,是个好人,一生不信宗教,没有宗教信仰。在美国开个面包店,得了癌症,到了末期,医院拒绝给他治疗,跟他家人说,抬回去,他的寿命没有几天了。这个时候家人,家人也不相信宗教,这个人快要临命终了,这才去求神,希望能有奇迹出现。我们在那个地方正好有个佛教会,华府佛教会,在华盛顿DC。他找到我们那边,我们就有一些同修去帮他助念,到他那里看到这个情形,告诉他,确实是没有法子治好,就劝导他,不要求病好,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讲人命无常,不要留恋这个世间,到极乐世界去怎么好,跟他讲。他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接受了,告诉他家里,他的太太、小孩、女儿,跟他们讲,“你们不要求医、求我病好,你们统统念佛帮助我往生。”念了三天三夜,他就走了,瑞相非常稀有,火化还有舍利。这就是讲临终十念必生,他在临命终时才相信、才接受,五、六个跟他家里面的亲人,大概十几个人,三天三夜轮流帮他助念,就成功了。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走的时候安详,不惊不怖,没有恐怖,走了之后身体柔软。经上讲的不假,这个可以说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在一般很不容易!一说他就接受、就欢喜、就真干,他真的得到受用。

  所以下面说,“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这个结论做得好,全是依据经上的原文。修学指导最高原则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日本有一派,也是修净宗的,他只着重一向专念,他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叫本愿念佛,那个不行,他疏忽掉了,他只取十八愿,他没有学十九愿。所以他们的一些同修来找我,我说你们错了。他说:这也是祖师传下来的。我说没错,祖师传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那就对了。如果你是单独这一愿,其他的都不包括在其中,这不行,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一定得搞清楚、搞明白。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觉悟,菩提心才能放下;没有菩提心,放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