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代论》等,议论风生,感情充
沛,气势奔放,鼓动性强。
写于1900年的《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文中针对帝国主义把
中国称为“老大帝国”的嘲讽,描述了一幅未来的少年中国的美妙图景,表
现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这
篇文章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或奇或偶,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或古或今,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重迭、反复、递进等多种修辞手段,文言、口语、
外来新词新语间杂并出,句式自由多变,极具艺术魅力。试看其结束语,以
见一斑: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
… Page 100…
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
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
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
皇;千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
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的诗歌大都作于流亡日本之后,今存古近体诗360多首,词60
多首。他的诗,如《去国行》、《雷庵行》、《读陆放翁集》、《澳亚归舟
杂兴》、《自励二首》、《志未酬》、《太平洋遇雨》、《二十世纪太平洋
歌》、《爱国歌四章》、《举国皆我敌》等等,抒发了被迫流亡的愤慨和对
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切之情,表现出变法图强的抱负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充满
着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的情调。在艺术形式上也显示了“诗界革命”的精神,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直抒胸臆,不拘格律,朴实晓畅,并能以新词新语入诗。
如《爱国歌四章》之一:
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
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我中华!
结我团体,真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
民!可爱哉我国民!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与 《少年中国说》同样慷慨激越的爱国感情,和
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诗句长短错落,自由抒写,体现了诗体解放的特
色。
… Page 101…
5。“小说界革命”和李宝嘉等谴责小说家
(1)“小说界革命”和晚清谴责小说的繁荣
“小说界革命”也是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戊戌
变法前,康有为已从亲身考察和外国小说界的经验中认识到小说的社会作
用,提出要运用小说来宣传维新变法。他曾对梁启超说:“仅识字之人,有
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
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1897年严复、夏曾佑还在天津的《国闻报》
上发表长篇论文《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小说观。
“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由梁启超在1902年正式提出的。当时,中国
经历了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夭折,特别是义和团被镇压和八国联军入侵京津,
因此社会的上上下下都呼吁改革,要求维新。小说作为批判现实、启迪民智
的有力手段,进一步受到改良派作家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梁
启超于1902年11月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并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
关系》一文,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
新小说始。”对此,他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
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
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界革命”使中国小说理论和创作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
作的影响,进入近代化时期。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改变了轻视小说的封建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小说的社会价值,要求小
说在维新变法中发挥作用,使小说真正受到重视。
②打破了以诗文为正宗的传统文学观念,强调“小说为文学最上乘”者,
使小说的文学地位得到确立,从而有助于文学更加广阔而深刻地反映越来越
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③引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理论,对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以及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源流、作家作品、民族风格等进行研究,开始了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相结合、融会和发展的新时期。
④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小说的译介,扭转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上长期的
封闭状态,使之同世界近代小说开始联成一体。
“小说界革命”中出现的理论还缺乏严密的体系,哲学基础是唯心的,
存在不少偏颇之处,如有些人把小说说成可以左右人生、创造社会的万能之
物;有些人重洋轻中,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而把中国古代小说的成
就一概抹煞,等等。但是,其贡献是很大的,它使中国小说理论加强了科学
性,对晚清小说的兴盛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中国小说进入了世界近代小
说发展的总进程。
在与酝酿和推行“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小说创作也从低谷中走了出来,
1900年之后骤然繁荣起来,无论量和质都产生了极大的飞跃。
从量上看,职业小说家队伍逐渐形成,小说创作数量急剧增加。据 《中
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的著录,中国明清两代共产生1146部小说,而1901
… Page 102…
年至1911年即有529部,占这五百四十多年的总量的46%。
从质上看,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与古代小说没有质的区别的旧小
说,被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小说影响的、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新小说所
替代。虽然这时也有不少迎合世俗的旧小说,但作为主流的,则是抨击时政、
揭露黑暗、宣传维新的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是清末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借小说发表政见,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政治内容比较丰富,大都是鞭
挞官场的腐败,揭露列强的侵略,嘲讽道德的沦丧,纠弹时弊等等,有反帝
反封建的要求,但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多属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主要是暴露和谴责现实,但缺乏先进的政
治理想,提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在有些小说中虽然
从正面人物身上也闪现出理想的火花,但很朦胧。
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讽刺文学的某些传统,使用极度夸张和漫画化的手
法,笔墨不乏动人之处,但大都缺乏深度和力度。
④大都沿用古典小说的章回体,采取著断若续、故事联缀的长篇结构,
有些小说也借鉴了西方小说的一些技法。
总的说来,谴责小说缺乏思想高度,艺术上还比较粗糙,没有塑造出优
秀的艺术典型形象,但是在当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对后来白话小说的发展
也有较大影响,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谴责小说以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最著名,合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
说。
(2)李宝嘉和吴沃尧
李宝嘉 (1867—1906),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
主人,讴歌变俗人,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擅长时文和诗赋,曾以第
一名考取秀才,以后屡试不第,乃于1896年到上海编撰《指南报》,后又创
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等,为晚清小报创始者。1903年应商务印书
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全力创作小说。
40岁病卒于上海。著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海
天鸿雪记》、《李莲英》、《中国现在记》、《繁华梦》等十余种小说,另
有《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南亭笔记》和戏曲剧本《经国美
谈》等。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也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大
约写于1903年至1905年间,随写随刊于《世界繁华报》上,同时分编(每
编十二回)出版单行本。原拟十编,共百二十回;但第五编尚未终稿,作者
便去世,后由朋友惜秋生(欧阳巨源)续完第五编,于1906年出版了六十回
本。此书一问世,便引起极大反响,被多次再版,并出现各种“现形记”仿
作。
全书共写了三十多个官场故事,涉及上自朝廷帝后大臣、下至州县佐杂
小吏百人以上,描绘了一幅千奇百怪的晚清官场群丑图。小说集中地揭露了
封建官吏贪污腐败的本质,晚清官场已经成为商场,把“千里为官只为财”
奉为信条。老佛爷慈禧太后就说:“通天底下一十八省,那里来的清官!”
皇帝也说:“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么多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叫
… Page 103…
他捞回两个。”最高统治者如此纵容,大小官吏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捞钱。他
们把做官看作是最好的一种买卖:“任他缺分如何坏,做官的利息总比做生
意的好。”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什么卑鄙的勾当都干得出来。有的把
十七岁的亲生女儿送给上司当小老婆;有的让自己五十多岁的老太婆认上司
二十来岁的丫头作干娘;有的卖友求荣,诈骗别人家财,重金买官又大发其
财;有的谎报军饷,滥杀无辜,邀功请赏;有的以赈济为名,招摇撞骗,吞
吃赈款,捐官买禄;有的公开卖官,因为分赃不均,可与同胞弟打得不可开
交;有的表面清廉,暗中受贿,“骨底子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晚清官
场无不贪赃枉法、巧取豪夺,真是腐败到了极点。
这些为了钱善于钻营的贪官污吏,却又都是不学无术、昏庸不堪的人。
一个堂堂藩台,竟然会把“量入为出”、“游弋”、“枭匪”、“荼毒生灵”、
“马革裹尸”读成“量人为出”、“游戈”、“鸟匪”、“荼毒生灵”、“马
革里尸”;另一个号称“封疆大吏”的制台,竟然在自我吹嘘的时候,会说
出如此毫无常识的话来:“我有一本王羲之写的《前赤壁赋》,……听说还
是汉朝一个有名的石匠刻的。”
《官场现形记》不仅鞭笞了晚清官场的贪婪和昏庸,而且还斥责了封建
官僚们在洋人面前的奴颜媚骨,是一群丧失民族气节、寡廉鲜耻的卖国贼。
书中有一个对下属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文制台,见了洋人却卑躬屈膝,低
声下气;甚至说什么:“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
这个处分谁担得起?”还有一个六合县令,更是一副汉奸亡国奴的嘴脸,恬
不知耻地说:“将来外国人果然得了我们的地方,他百姓固然要,难道官就
不要么?没有官,谁帮他治百姓呢?所以兄弟也决计不愁这个。他们要瓜分,
就让他们瓜分,与兄弟毫无相干。”作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之口,愤慨地指
出:“谁不晓得中国的天下,都是被这班做官的一块一块送掉的!”
总之,《官场现形记》通过对晚清官场种种丑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近
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加深了人们对清王朝腐朽不堪的认
识。由这部小说起,逐渐形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高潮。但是,小说并没有否
定整个封建制度,虽然把晚清官场比作“畜牲的世界”,却又幻想官僚们读
了这部“专门指摘他们做官的坏处”的书,会“知过必改”;希望用“学堂
里先生教学生的法子,编几本教科书”培养出好官来,再造太平盛世。这都
表现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
《官场现形记》在结构上仿效《儒林外史》,以揭露官场的腐败为主线,
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讽刺尖锐,大都运用极度夸张的漫画手法,寥寥几笔,便把人物的丑
态暴露无遗,十分生动。但故事枝蔓较多,缺乏提炼;讽刺常流于浅薄,笔
无藏锋;人物不够典型化,情节未作深层的开掘,这都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
量。
吴沃尧(1866—1910),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又号趼人,广东
南海县佛山镇(今佛山市)人,故别署“我佛山人”。出身于封建世家,但
至其父亲,家道衰落。1882年17岁时父卒,家境益窘。此后便去上海谋生,
在江南制造军械局任职,并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1897年后,编辑过《字林
沪报》副刊,主办过《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1902年到湖
北任《汉口日报》编辑,次年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