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1826年被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回莫斯科。这时期,他创作中的现实主
义因素大大加强,从1825年起,便进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阶段。重要作品有
肯定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主角的现实主义历史剧 《鲍利斯·戈都诺夫》
(1825);肯定革命者历史伟绩和坚信光明幸福未来的政治诗《致西伯利亚
的囚徒》(1827);描写“小人物”悲惨命运、开俄国文学“小人物”题材
先河的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1830);歌颂彼得大帝的叙事长诗《青铜
骑士》 (1833)和《波尔塔瓦》(1828);表现地主专横和农民反叛的中篇
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5);歌颂农民起义英雄布加乔夫的长篇小说《上
尉的女儿》 (1837)以及若干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形式优美的小悲剧、童
话诗和抒情诗。其中,意义最大的是现实主义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
(1823—1831)和诗人一生创作的自我总结《纪念碑》(1836)。
《叶甫根尼·奥涅金》描写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上流社会的空虚
无聊生活,但又找不到正确充实的生活道路。他力图有所作为,甚至曾在自
己的庄园里搞自由主义改革,但贵族教育又使他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和毅力,
事事都是半途而废。他为继承叔父遗产来到乡下,获得了诚挚纯真的地主小
姐达吉亚娜的爱情,但却玩世不恭地予以拒弃,还无聊地戏弄朋友连斯基的
恋人奥尔迦,致在决斗中身不由衷地把连斯基打死。经过一段痛苦飘泊回到
彼得堡后,出于贵族利己主义和虚荣心,他又热烈地去追求已成老将军夫人
的社交界贵妇达吉亚娜,被婉言拒绝后,又只得毫无目的地到处痛苦流浪。
小说用现实主义笔法勾画了各类城乡贵族和地主的形象,广泛地反映了从首
都到外省的社会生活,而且塑造了19世纪初叶俄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
物——”既不站在政府一边,又不站在人民一边“(赫尔岑语)的俄国贵族
“多余人”奥涅金形象,表现了十二月党人革命被镇压后部分贵族青年既不
满现状有所追求,又深受阶级局限而难以自拔的时代真实。因此,别林斯基
盛誉小说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发表,则被学界视作是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确立的标志。
《纪念碑》是诗人逝世前一年写的墓志铭诗。它说“我为自己建立了一
座非人工的纪念碑”,“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因为“我曾
用我的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残酷的世纪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
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怜悯同情”。这的确应看作是诗人一生创作的最好总
结。
… Page 24…
(2)莱蒙托夫
比普希金稍后的俄国作家莱蒙托夫,也同属跨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的著名诗人。他虽只活了27岁,成熟的创作期仅有4年,但留下的
创作遗产却相当丰富精湛。早在浪漫抒情诗 《孤帆》(1832)中,他便称自
己跟拜伦一样同属“不容于这个社会的飘泊者”,是命运身世犹如在波涛汹
涌的大海中隐没的一叶孤帆。在浪漫剧《假面舞会》(1835)中,他进而把
主人公描写成一个因反抗社会而遭贬抑的悲剧性人物。在给他带来流放命运
的震动整个俄国诗坛的政治诗《诗人之死》(1837)中,他更把揭发矛头愤
怒地直接指向宫廷显贵,说他们是“蜂拥在皇座前的贪婪小人”,是杀害普
希金和“自由、天才与光荣的刽子手”。他的代表性浪漫主义著作是描写一
个力求摆脱修道院监狱般生活的少年僧侣悲剧的长诗《童僧》(1839)和描
写一个因反抗上帝而遭贬黜的天使形象的长诗《恶魔》(1829—1841)。两
部作品都充满深邃的主观激情和象征手法,都塑造了非凡环境中的非凡人
物,而且都把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作品的描写中心,并开创了俄国文学
心理描写之先河。不过,前者的主人公主要还是一个为摆脱修道院(实为社
会象征)的监狱般生活而不懈斗争的自由战士;后者的主人公则成了一个比
“拜伦式英雄”更痛苦和更带否定性的骄傲而孤独的叛逆者;他——恶魔是
“天国的仇敌”,且永不愿跟上帝和解,但在斗争中却找不到任何帮手,看
不到胜利希望。他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但却“鄙视和憎恨他所看到的一切”
(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在内)。在此,他只能带着深沉的痛苦,永远孤独地在
高山、大海、天空中徘徊。童僧和恶魔的形象,都显系当时反抗专制统治或
既反专制又脱离人民的贵族青年的象征性体现。
莱蒙托夫从事创作的时期,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自然派”——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已登上俄国文坛,并很快形成了俄国文学的主流。受时代影响,
莱蒙托夫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也与日俱增。长诗《波罗金诺》(1837)以
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题材,表现人民是战争的真正英雄,描写了众多历史的
现实主义场面。叙事诗《瓦列里克》(1840)以战役参加者的身份,更真切
地描绘了战争中的一切细节。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39—1840)
描写一个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生活的贵族青年皮却林,因在反动的专制社会
条件下看不到出路,充沛的精力和过人的才智又得不到合理发挥,结果只能
在残忍的玩世不恭中浪费掉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事。小说展现了主人公的
复杂性格,描绘了高加索的动人景色,心理分析细致,情节结构完美。主人
公皮却林既是一个骄傲孤独、一事无成的“恶魔”,更是一个不站在政府一
边、也不站在人民一边的贵族“多余人”。这就使小说更进而成了一部带浪
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著作。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普希金、莱蒙托夫与英国
诗人拜伦的异同时所指出的那样,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同汲
①
其流,而复殊别” 。
① 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 年),《鲁迅全集》第1 卷,第89—90 页。
… Page 25…
5。密茨凯维支和曼佐尼
(1)密茨凯维支
波兰浪漫主义诗人、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家亚当·密茨凯维支(1798—
1855)生于今属白俄罗斯的诺夫戈罗德近郊农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是
曾参加过1794年民族起义的律师。他从小接触贫苦农民和民族民谣,深受爱
国思想熏陶。早在大学时代,他便积极参加爱国活动,是秘密革命组织“爱
学社”和“爱德社”的领导人之一。任中学教师期间所写的抒情诗《青春颂》
(1820)号召青年们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生活。1822年出版的第一部诗
集,以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歌谣和传说”为主体,借浪漫幻想形象,表达
了人民对真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1823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收集了长诗《格
拉席娜》和诗剧《先人祭》第2、4部 (第1部只有残稿)。前者写14世纪
立陶宛女英雄格拉席娜为保卫祖国而女扮男装率队跟日耳曼十字军骑士誓死
战斗的故事。后者借民间超度亡魂的祭祀仪式描写农奴亡魂向地主鬼魂复
仇,并借青年古斯塔夫被恋人贵族小姐抛弃的情节,谴责封建等级制度和抒
发自己的失恋痛苦。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抗争精神,同时也确立
了诗人在波兰和欧洲的显著地位。
1823年,密茨凯维支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逮捕。1824年被流放到俄
国。在俄国,他跟十二月党人建立了关系,结识了普希金等进步作家,还写
出了叙述立陶宛爱国者计歼日耳曼骑士团的英雄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
(1828)。1829年他被迫离开俄国来到罗马,1830年听到华沙反俄起义的消
息,便立即整装 回国参加起义,但中途被阻。起义失败后,他随流亡的起
义战士来到德累斯顿,写出了谴责沙俄统治者阴险残暴、揭露波兰显贵为虎
作伥及歌颂爱国青年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诗剧《先人祭》第3部(1832)。
1832年后,他定居巴黎,主编进步刊物,并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叙事
诗《塔杜施先生》(1832—1834)。叙事诗以1811年和1812年的历史事件
为背景,通过立陶宛两大仇家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杜霞的恋爱及这两个家族
的争斗与和解,描绘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矛盾,表现了波兰爱国者消除宿怨,
跟人民一道共同反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叙事诗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
情,同时,对农村生活、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也作了真切生动的描绘,表明
作者这时已从浪漫主义大步向现实主义过渡。
此后,诗人虽曾一度受神秘主义的宗教思想影响,甚至放弃了写作。但
1848年欧洲革命高潮时期,他仍在意大利组织波兰志愿军与沙俄作战。1855
年俄土战争爆发时,他又到土耳其组织志愿军,不幸染瘟疫逝世。
鲁迅先生称密茨凯维支“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诗人,所鼓吹的
①
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这是对终身为祖国自由独立而斗争的诗人的最
准确评价。
(2)曼佐尼
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1785—1873)生活和
创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遭受奥地利、西班牙奴役,封建君主实行割据和民
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继 1821、1822年贵族自由派领导的秘密革命团
①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1920 年),《鲁迅全集》第7 卷,第552 页。
… Page 26…
体烧炭党的起义,1831年成立的马志尼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青年意大利”
又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反映在文学上,便是强调文学应
诅咒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抒发人民渴望独立自由愿望,及用诗歌、历史剧、
历史小说等体裁来讴歌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涌现。作为意大利浪漫主
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曼佐尼出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深受著名启蒙思
想家的外祖父及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长于用借古喻今和象征手法
歌颂爱国精神,号召人民为争取祖国解放而战斗。但囿于意大利资产阶级的
软弱和作家本人的基督教信念,他又常在作品中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跟基督
教的平等博爱教义揉合在一起,并企图以此来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
盾,表现了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历史局限。
他早期主要写诗歌。《自由的胜利》(1801)用象征手法歌颂法国资产
阶级革命,赞颂自由平等对封建暴政和异族统治的胜利。《利米尼宣言》
(1815)号召一切爱国者团结起来,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战斗。《一八二一年
三月》(1821)歌颂烧炭党起义中牺牲的战士。但《圣歌》(1812—1822)
和《五月五日》(1821)却宣扬基督教的崇高理想,并在哀悼拿破仑逝世中
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观。
他在20年代前后所写的历史悲剧,用借古喻今的手法,谴责封建专制和
异族奴役,表达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
以15世纪威尼斯和米兰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写农民出身的统帅卡马
尼奥拉品格高尚,屡建战功,但最后却成了封建君主政治阴谋的牺牲品。《阿
德尔齐》 (1822)以8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的入侵为题材,写被
奴役的人民绝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赐自由。前者揭示封建内讧和四分五裂是意
大利民族蒙受灾难的根源。后者对异族侵略进行了愤怒谴责。但前者又在很
大程度上把卡马尼奥拉的遭遇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天命,而后者也同时在宣扬
抽象的博爱精神。
曼佐尼的代表作是以17世纪30年代西班牙统治伦巴第时期为背景的长
篇小说 《约婚夫妇》(1821—1823)。小说描写互相爱慕的农村纺织工人伦
佐和鲁齐娅正准备结婚时,突遭意欲霸占鲁齐娅的地主堂·罗德里戈迫害,
伦佐被迫流亡米伦,鲁齐娅躲进了修道院。罗德里戈又买通当地大寨主把鲁
齐娅劫持到山寨。但大寨主在一个红衣主教的启迪和鲁齐娅的纯洁感动下,
却幡然悔悟,决心改邪旧正。他没把鲁齐娅交给地主,而是护送她到米兰,
让她跟历经饥民暴动、瘟疫和其他折磨的伦佐结成美满婚姻。小说借古喻今
地表现了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处境。抨击了外来侵
略者和本国封建主给意大利带来的种种割据、内讧、凋敝及饥荒、瘟疫等严
重灾难,提出了意大利争取独立自由的迫切社会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和教育作用。但小说把主人公的幸福结局建立在基督教仁爱思想的感召和让
江洋大盗立地成佛的基础上,却又鲜明表现了作者企图用道德感化或自我完
善方法以调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的幻想和局限。
小说在充满爱国激情,密切联系社会生活,采用历史小说形式及安排意
外情节方面,都充满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但在展现意大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