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男性死者遗体通常移至正厅或大厅的床上,女性死者遗体移到内寝的床上。 

这种床用一块松木板横在条凳上搭成。遗体旁要点一盏灯,安上纸制的临时 

牌位,旁边不断焚烧纸钱,算是为死者引上黄泉之路。如死者信佛,要集合 

同教大声地念佛经。死者家人还要守灵一段时日。以上丧仪,自周代起实行 

至民国,差别很小,在城市中,由于不少死者是在医院咽气的,死者通常由 

家人与至亲等送入医院的太平间,然后由殡仪馆派人用丧车将遗体转入停尸 

间,故而省去了停尸期间的许多礼仪,哭泣守灵的习俗也因之缺乏进行的条 

件。 

      (二)讣告,就是报丧的意思。 

      (三)吊唁、入殡。在大都市里,通常由殡仪馆代办丧事,礼节也比较 

简单。有名望的人,通常先有人组成治丧委员会为死者治丧。入殡时,死者 

生前最喜爱的物件和用过的物件,要随棺入葬。入殓时死者的亲属必须在场。 

盖棺时,孝子、家属通常看死者最后一面,哭成一团。大殓完毕,随即发引 

安葬。 

      (四)出殡,是举行葬礼的意思。出殡当天,死者的亲友都来参加,丧 

主托着死者的神主牌,走在棺木前面。抬棺木的人数通常是4人或8人,排 


… Page 29…

场人家有用16杠或24杠或36杠分二排抬行,葬礼的行列,如是旧式的葬礼, 

包括全猪全羊、开路神、草龙、铭旗、孝灯、鼓乐队、铭旌、礼生轿、大牌 

执事、凉伞、点主官、香亭、花车、各式鼓乐队、和尚道士,然后是灵柩, 

最后是遗族行列和参加葬礼的亲友等。 

      (五)安葬,即将灵柩埋入预先挖好的基穴内。在丧居期间,丧家近亲 

须穿不同等级的孝服。孝服的质料,因之与遗族的亲疏远近而不同。麻布孝 

服是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长孙穿的。已出嫁的女儿,要改穿用苎麻布 

做的孝服。在中国古代社会,白色代表悲哀。民国时,办丧事用白色仍很普 

遍,但也有改黑色服装为丧服和佩戴黑纱的 (男子左臂佩黑纱,女子胸际缀 

黑纱结)。 

     岁时礼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 

时序、节令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礼俗事象和传承。中国的 

岁时礼俗丰富广泛,主要为时令礼俗和社会生活习俗。许多岁时礼俗,由于 

人们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变为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已经成为全民族的节日。辛亥革命后,一些岁时礼俗逐渐染上了近代文明的 

特点,封建性减弱,近代感增强。但有些旧俗仍在继续,因而形成旧俗中有 

新的因素,新俗中又有旧的表现形式的状况。 

     中华民国诞生于191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即依各省代表会“改正朔,用阳历”的决议,正式改用阳历,宣布民国诞生 

日为民国元年元旦。自此,从汉到清的二千一百多年中,历代奉为重要节日 

的元旦因历法改变而提前于公历1月1日庆贺。 

     农历正月初一,从周秦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节日。人 

们通过这个节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因而有许多禁忌,也有许多 

祈求。在汉族地区,一过腊八,年事活动就逐渐展开,直至正月十五过后, 

春节才算结束。这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一定的礼俗,而且各地也有不同。以 

北京为例,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间称“过小年”。北京俗曲《门神灶》中 

写道:“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土。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 

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 

爷降了吉祥。”这首俗曲描写了旧时北京家家祭灶的真实情景。供桌上摆饼、 

糕、黍、枣、粟子、核桃、炒豆等。两碟糖是关东糖,其形如瓜、藕,因专 

为祭灶而做,故又叫灶糖。黑豆、干草、一碗水,不是祭灶君,而是祭灶君 

之马。相传腊月二十三日,在人间呆了一年的灶君,这一天要骑马上天,向 

玉皇大帝言人间善恶。祭关东糖,为的是粘住他的嘴,好隐恶扬善,故灶上 

有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至大年三十再把灶君迎来,灶间裱贴新灶君像。除夕,是准备过年的高 

潮。首先是“扫房”,迎接诸神下界,扫除秽气、晦气、穷气,这一天春联、 

灶码、挂钱、香蜡、供品要备齐,还要赶做年糕、面食、年菜。除夕的主要 

活动是守岁。这一天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闲话旧岁,展望来年,终夜 

不眠,以待天明,借以寄托对往日的留恋,又表示迎新之意。除夕还要在门 

前贴对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增添了节日气氛。春联历史悠久,大约两 

千年前就流行开了,原是由迷信兴起,为了消灾乞福,刻咒语于桃木上,除 

夕挂于门前,又称桃符,后逐渐发展为春联。春联因为是表示喜庆,用纸也 

很讲究,一般都用红纸,旧时,老百姓大都要请人写或买春联来贴。所以, 

一进入腊月,文人墨客、塾师学究,就在通街巷口,摆摊书写,随写随卖。 


… Page 30…

有的还挂起各种招牌,如“书春墨庄”、“借纸学书”或“点染年华”等。 

除夕的晚餐为“团圆饺”,饺子是“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旧时,北 

京是在除夕子时即半夜十二点吃。饺子在古代叫“馄饨”、“扁食”,大约 

在南北朝时问世,新疆出土的唐代饺子,已与今天的饺子一样。明朝时就开 

始流行除夕夜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从此,饺子就有了正式名称。 

     正月初一是从半夜子时算起的,子时一到,则祀神开始,谓之“接神(喜 

神或财神)”。初一这天主要活动是拜年。初二要祭财神,当晚还要吃馄饨, 

谓之元宝汤。初三有檀寺打鬼,初五称为陂五;初六送神后,新嫁女子也要 

回娘家。从初六起,琉璃厂开市,琉璃厂成为北京倾城出动的年节活动。至 

初七初八,西庙护国寺市开,初九初十东庙隆福寺市开。所谓开庙之日,就 

是开市之日,百货云集,还有各种游艺杂耍,卜字等等。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一般称灯节。北京过元 

宵节,是从初八上灯,十八日方才结束,十五日这天叫正节。元宵挂灯由来 

已久。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了提倡佛教,明帝命令百姓元宵放灯, 

以示对佛的尊敬。传至唐朝,遂成为民间传统节日。北京灯节在那时已远近 

闻名,孟浩然在北京观灯时,写下了“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的诗句。 

古代没有电灯,元宵节时,有名的老铺子精心特制各种灯,并以此招引顾客。 

古时灯的种类极多,有绢灯、纱灯、琉璃灯、纸灯、羊角灯及麦秸、通草灯; 

灯上的绘画有各种花草、虫、鱼、山水、鸟兽等。有的还把人物做成纸型, 

装在灯内,供热气上升,使之自动旋转,称走马灯。最为新奇的是冰灯,它 

是用冰雕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并以药固之,不易融化,玲珑剔透,晶 

莹闪亮。灯节还有猜谜语的习俗,谓之灯谜,琉璃厂以灯谜典博著称。上自 

经文、下及词典,故特别吸引文人墨客。元宵节吃元宵必不可少。元宵又叫 

汤圆,最早是作为元宵之夜的一种点心。唐开元间,“天下元夕灯火广陵为 

盛”,当地有“家制米圆相铛,即呼之为元宵”,米圆即汤圆。十五月圆, 

吃汤圆,取团圆之意,故成为上元节必须吃的食品。 

     十五过后,北京最大的节日为燕九节,在正月十九,至此,北京旧历年 

节期间的主要习俗活动,就告一段落。北京春节礼俗具有代表性,自辛亥以 

后,内容上没有大的变化,但形式倒是简略了许多,象贺年就慢慢简化为名 

片投递。闹元宵,历来十分热闹,由于民生凋蔽,无娱乐而言。与北京相比, 

上海、天津因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对一些传统礼俗较为淡漠。 

     清明扫墓、踏青、吃青米团的习俗,是较为稳定的礼俗。我国自春秋时 

代起就有墓祭的习俗,至隋唐时正式形成一种祭祀制度,自此沿习下来,至 

民国时,政府规定每年4月5日为中华民族扫墓节。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用竹筒贮米,投之祭水,后 

改用粽子。端午节的另一习俗是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民国,划龙船已成 

为地方政府定期实施的一种运动节目,但由于战争的频繁,这个活动往往不 

能进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又名七夕,是妇女的节日。妇女们于此日 

纷纷聚会乞巧。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于是日,又构成七夕于瓜下听 

织女哭泣的习俗。民国时,因男女婚恋方式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有人提 

倡七月七日为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叫七月半。佛教于这一天发起盂兰盆会, 

祭吊孤魂。民间也往往在大门前烧焚纸钱,普度孤魂野鬼,或在墓地、祖宗 


… Page 31…

神位前祭祖。 

     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民间一家团圆的佳节。与除夕一样,历来为 

人们所重视。每年此日,出嫁之女必归夫家团聚,聚吃月饼,拜月、赏月。 

圆的月饼,义取其团圆,象征天空中的满月。在农村,这一节日还含有庆丰 

收的意思。解放前,在北京,中秋节前,满街都是卖“兔儿爷”的。早在晋 

朝,傅咸在《拟天间》中有:“月中何所有?玉兔捣药”的记述。此后,玉 

兔成了月亮的代称,各种“兔儿爷”也就应运而生。有画在纸上的,有泥塑 

的,有兔头人身的,有穿甲胄背插令旗的将军,有翩翩起舞的歌会,有挑挑 

担的小贩等等。节日前,各种各样的兔儿爷,充斥市场,真是“一双玉兔满 

人间”。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民国时为登高、饮菊酒或赏菊的日子。由 

于近世崇尚运动之风的影响,这一日逐渐成为鼓励人们做登山运动的节日 

了。九月九日,正值菊花怒放,赏菊也成了重阳节的乐事。有的养菊人家把 

菊花摆成塔形,有的组成“吉祥”字样,邀请亲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 

花糕。 

     民国时期的文化娱乐也可谓包罗万象,从电影、文明戏的引入到街头小 

摊游艺,难以枚举。这里仅选几则独特而有代表性的例子。 

     老百姓常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在中国群众生活中 

是必不可少的。民国时期各地的茶馆、茶寮、茶楼、茶园星罗棋布,深入乡 

镇。茶馆是人们的娱乐享受场所,各地茶馆的格局和情调各有不同。作家老 

舍笔下的茶馆是一种北方茶馆的典型:高方桌、长板凳,茶以壶泡、一水一 

收费;南方的茶馆以广州为例,旧称茶居,台面方圆皆有,靠北座椅,并以 

供应自制精美饼饵著名;四川成都则代表了西南的风格,那里的茶馆有“三 

多”之说,即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成都茶馆以建筑形式而闻名,讲究 

古色古香,坐饮舒服,茶具则是赫赫有名的“盖碗儿”,由茶盖子、茶碗、 

茶船子三件组成一套。民国时茶馆兼有多种功能,可以称它为工商业行会的 

 “办公室”,也可叫帮会组织的“公堂”和“联络部”,它便有“文化娱乐 

俱乐部”的功能。在茶馆中,演出各类戏曲;各种爱好的人也可定期聚于某 

一茶馆,同时,茶馆又是各色小贩的聚拢地。 

     解放前的上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极为丰富的,除了做为中国当时第一大 

都市,各种外来文化娱乐在上流社会中流行外,老百姓的民间娱乐也很多, 

尤其是上海老城厢,那时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伴随岁时节会而开展的,群众面 

广、吸引力强,可以说是旧时上海民间、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心,在老城 

厢内有上海最早的戏院,最有名的茶室和茶楼书场,等等。 

     老城厢内的老城隍庙,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已相当活跃和 

丰富多彩。每年农历春节是其第一个高潮,耍猴、唱卖梨膏糖、演木偶戏、 

唱滩簧、籐圈掷套泥娃娃、舞枪弄棒卖伤膏药、戴着假面具扮财神爷、演奏 

江南丝竹……各种玩耍,杂耍充斥大街小巷,说书、演戏排满书场戏院。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城隍庙大小店铺、住户居民,张挂起制作精巧、 

式样繁多的灯彩。豫园内的四美轩茶室,得月楼笺扇店等茶楼、店铺,还在 

灯彩下悬挂灯谜,邀游人猜射。更为热闹的是大街上举行的“文灯”和“武 

灯”表演。“文灯”表演队伍,以江南丝竹为前导,后面跟着手提的五彩纸 

镂花巧扎而成伞状的各色灯彩——凉伞灯。“武灯”表演队伍,以节奏强烈 

的锣鼓开导,后面跟着舞龙灯、调狮子的队伍,龙灯分为金龙、青龙、白龙, 


… Page 32…

其长度为13节、9节两种。舞龙灯人身穿与龙同色的紧身衣裤,边行进,边 

翻滚,情绪热烈。狮子以青布和染色麻丝制成,有两人隐伏其中,一为狮头, 

一为狮尾。前有一人持叉,叉上置一布球,忽上忽下,调诱狮子抢夺,灵活 

多变,煞是好看。 

     耍狮子这种民间习俗流行全国各地,虽然大致相同,但各地又各具特色。 

每当有较大型的群众性庆典、娱乐活动,随着欢快的锣鼓,就必有一对或数 

对狮子出场做精彩的表演。陕西狮子舞是北方狮子舞较具代表性的,其特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