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和谐公社”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它处在整个资本主义的重重
包围之中。而且,来参加公社的人形形色色,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想法,
所以,社员之间不久就产生了各种矛盾,变得不像预想的那么“和谐”了。
更何况,其总设计师欧文的建设理论也有致命的弱点,按照欧文的理
论,公社成员的活动目的只要满足本社成员的需要就可以了,所以导致公社
… Page 156…
产品成品缺少,生产少,消费多,产生矛盾。因成员觉悟水平不一,导致脑
力劳动者日趋增多,而体力劳动者日渐减少,以致于技术工和一般工人匮乏,
工厂、作坊经常停产关门,甚至连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也不得不闲置起来,如
公社的一家染坊能与当时美国最完善的染坊相抗衡,但都无活可干,一个纺
织厂每天能生产400磅棉纱、一个面粉厂每天能生产60桶面粉,都不得
不时时停工。还有一块大到3600英亩的麦田因缺少足够的劳动耕种而收
入微薄。这种情况,使欧文自己再也没有钱来补贴公社的逐日亏损了。4年
以后,“新和谐公社”终于宣告了破产。
“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是,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家们,毕竟在
资本主义统治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种尝试及
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年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他的父亲
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
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
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
工作帮助很大。
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欢乐。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
师的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
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
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
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
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
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
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感到很遗憾。原来他希望在这里能够认真地
学习专业,谁知道,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波恩大学已经没有良好的学习
气氛,学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学校。马克思
感到,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
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
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
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
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
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
… Page 157…
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
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
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
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
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
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
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
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
争。他说: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
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于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
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这时,马克思正好借《莱茵报》来宣传革
命思想,所以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马克思刚去主持这份报纸的工作,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
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这里的
居民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
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
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些事情。
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
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的不
公平处理。
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他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
己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人们当然十分欢迎马克思的这些文章,争相购买《莱茵报》阅读。马
克思刚开始来到《莱茵报》时,其发行量只有800余份,几个月之后,已
发行3400余份。
对于 《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
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
职务。
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
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深秋,马克思离开了德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为了更好地
宣传自己的理论,马克思不断地加强与工人的联系,以便了解工人阶级的愿
望,把自己的理论思想与工人阶级的实际思想结合起来。因此,他不断到工
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还经常参加工人组织的秘密会议。
由于认真地、长时间地参与工人的活动,马克思越来越清晰地看到,
要使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全面提高全
… Page 158…
人类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进而建立一种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没
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只有在这个社会里,才能够实现人类大同。
同时他又认识到,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
还必须付诸实际的行动。这个行动,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
专政。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等无产者联合起来,共
同奋斗。
从此,马克思对他的革命行动的目的、手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
的一切革命活动都围绕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个宗旨。
1844年2月,马克思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因为马克思
具有积极进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鉴》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无理阻挠,
他们以“预谋叛国和污辱国王”之罪,不准任何一本杂志流进德国。为了彻
底阻止马克思的思想进入德国,普鲁士政府派了大批军警到莱茵河的船中去
搜寻,结果搜出了几百本 《德法年鉴》,使这个杂志无法再继续办下去,不
得不停刊了。
杂志虽然停刊了,但是,马克思却在这本唯一的一期杂志上,发表了
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阐述了依靠工人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平等
社会的思想,而且明确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用革命
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
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论,并以此指导革命实践。
从此,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全面投入革命实践,终于成
为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理论奠基者、奋不顾身的战士和革命者的伟大导师!
恩格斯的青年时代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
市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开有大纺织厂的资本家,与其他许许多多资本家一样,
以剥削工人为生,而且他的父亲性格暴躁、强横,稍不如意即大发雷霆。因
为恩格斯是长子,所以被父亲严厉管教着,一切均要按父亲的旨意行事。甚
至父亲笃信宗教,就要让恩格斯“按上帝意志”办事。
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恩格斯并不是唯命是从,相反,他常常为软弱
的母亲受到父亲欺负而大鸣不平。他自己也经常希望能冲出父亲严厉甚至蛮
不讲理的约束,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走自己应该走的道路。
他在19岁时写的一首诗,反映了他这种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一股汹涌的洪流,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倒下,它就这样
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中学未毕业,父亲就强迫他停学,让他去学习经商做生意,他
希望恩格斯将来能继承他的事业,成为大资本家。恩格斯虽然不满父亲的安
… Page 159…
排,但无奈之下,只好听从父亲安排,去到一个小营业所去工作。
18岁时,恩格斯又被父亲送到德国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布莱梅,
到那里的一家大贸易公司工作。这一次,恩格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
布莱梅虽属德国,但不是普鲁士的领土,这里的思想比较自由,普鲁
士专制政治对这里影响不大,人们可以自由地看书、议论。喜欢自由的人和
对专制制度不满者,都希望能够来到这里,恩格斯也是这样。
到了布莱梅,恩格斯除了应付一下父亲派给的工作之外,把大部分时
间用在了学习上。
恩格斯酷爱学习,但威严霸道的父亲不让他读书,他心里总是窝着一
股怨气,暗暗地对父亲表示不满。现在终于有机会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对各方面的书都感兴趣,哲学、历史、物理、化学等他一本本、一卷卷地深
入学习。读书使他掌握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恩格斯接受了不少新的思想,阅读了许多国
家的进步书刊,这使他更为同情工人无产者的遭遇。
早在家乡读中学时,恩格斯就对为自己家里干活的工人充满了同情之
心。他常常一个人偷偷跑到工厂里去观察工人劳动,又来到工人所住的地方,
观察工人生活。他看到了这么一种现实,工人们在潮湿,窄小的低矮工棚里
生活,一家老小挤在一起,里面几乎没有任何亮光,乱糟糟简直无法立足。
工人们缺吃少穿,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而正是他们在为自己家里创造着一
笔又一笔的财富。他们拖着疲惫、纤弱的身子在没日没夜的劳动,有时有了
病也没有时间去看病。有不少工人因积劳成疾还不得不带病干活。更使恩格
斯吃惊的是,工厂里有不少童工!他们本该和自己一样读书、学习,无忧无
虑地度过他们的童年,但他们却在这里,在这里辛辛苦苦地为资本家创造财
富!
恩格斯越想越多,他甚至天真地想,能让这些人住在我们家里该有多
好!
这种对工人极为同情的思想,一直持续到恩格斯长大成人之后。长大
了,恩格斯懂得了许多道理,尤其是到布莱梅之后,他认识到工人穷困的原
因是因为这个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工人们的生活面貌,必须彻底推翻这个制
度。
于是,他开始寻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恩格斯刻苦
学习,到了20岁,他已经掌握了英、法、意、西班牙、希腊、拉丁等十几
种外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1841年,恩格斯入伍了,在部队里,他认
真学习理论,钻研技术,很快就成了一名好炮手。在服兵役期间,恩格斯还
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广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