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人生的心路感言,也启发我们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一定要真心付出,要有自己做人和做事的“格”,因为有“格”才有内在的定力,才能有所为。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 堂
第32章 与尘世结不解缘
林语堂
这种过分着重精神的态度实是有害的。它使我们和自然的本能搏斗,它使我们对于天性无从造成一种整体完备的观念。
人类如要生活,依然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生活在天上啊等问,必须抛弃。人类的心神哟!别张起翅膀,飞到天神那边去,而忘掉这个尘世呀!我们不都是注定着要遭遇死亡命运的凡人吗?上天赐给了我们七十年的寿命,如果我们的心志太高傲,想要永生不死,这七十年,确是很短促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地稍为平静一点,这七十年也尽够长了。一个人在七十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享受到很多的幸福。要看看人类的愚蠢,要获得人类的智慧,七十年已是够长的时期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如充分长寿,在七十年的兴衰中,也尽够去视看习俗、道德和政治的变迁。他在那人生舞台闭幕时,也应该可以心满意足地由座位立起来,说一声“这是一出好戏”而走开吧。
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我们在这美丽的尘世上好像是过路的旅客,这个事实我想大家都承认的,即使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况且我们并不是住在地牢里,而是在这个美丽的尘世上,而且是要过着七八十年的生活,假如我们不尽力使生活美满,那就是忘恩负义了。有时我们太富于野心,看不起这个卑低的,但也是宽大的尘世。可是我们如要获得精神的和谐,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对于这个身心的寄托处所,必须有一种依恋之感。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动物性的信仰,和一种动物性的怀疑,就把这尘世当做尘世看。韬洛(thoreau,通译为棱罗——美国十九世纪作家和自然主义者)觉得自己和土壤是属于同类,具着同样的忍耐功夫,在冬天时,期望着春日的来到,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不免要想到寻求神灵,不是他的分内事,而应由神灵去寻求他;依他的说法,他的快乐也不过和土拨鼠的快乐很相似,他这种整个的大自然性也是我们所应该保持的。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啊!
凡是一种良好的、实用的哲学理论,必须承认我们都有这么一个身体。现在已是我们应该坦白地承认“我们是动物”的适当时机。自从达尔文进化论的真理成立以后,自从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化学,获得极大的进展之后,这种承认是必然的。不幸我们的教师和哲学家都是属于所谓知识阶级,都对于智能有一种特殊的、专门家式的自负,致力于精神的人以精神为荣,正如皮鞋匠以皮革为荣一样。有时他们连“精神”一词也还觉得不够飘渺抽象,更拿什么“精粹”、“灵魂”或“观念”一类的词字,冠冕堂皇地写出来,想拿它来恐吓我们。人的身体便在这种人类学术的机器中,蒸馏成精神,而这种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来,再变成一种精粹的东西。但是要晓得即使是酒精也须有一个“实体”——和淡水混合起来——才能味美适口。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俗人却须饮这种精神所凝聚的精华。这种过分着重精神的态度实是有害的。它使我们和自然的本能搏斗,它使我们对于天性无从造成一种整体完备的观念,这是我批评它的一个主要点。同时这种态度对于生物学和心理学,对于感官、情感,尤其是本能,在我们生命上所占的地位,也是极少认识的。人类是灵与肉所造成,哲学家的任务应该是使身心协调起来,过着和谐的生活。
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心香一瓣】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位的。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过分看重精神,往往脱离实际,夸夸其谈,骄傲自大,这正是本文所批判的。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崇高,因为正是它们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劳动,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能轻视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样才能享受和谐的生活。
一句话,唯有舍弃高傲,脚踏实地,回归本真,才能与万物和谐共生。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3章 关于死亡
'奥地利'弗洛伊德孙凯祥译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我们当然有着思想准备,把死亡看成生命的必然归宿,从而同意这样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欠大自然一笔账,人人都得还清账——一句话,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而实际上,我们则习惯于用言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我们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倾向,试图“暂缓考虑”死亡,或者从生活中将它排除掉。我们总是想把死包藏起来,秘而不宣。我们甚至还有这么一个说法:“想到某事就像我们想到死亡一样。”当然这是提倡自己死亡时,自己能看得到,我们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旁观死亡的人而活着。
至于他人之死,文明人都小心翼翼地不当着别人的面提起。只有儿童不顾忌这些条条框框,他们肆无忌惮地互相威胁对方会死,甚至当着心爱者的面谈论死亡。比如:“亲爱的妈妈,你死了太可惜了。
不过,你死了之后,我会做这,做那。”如果别人对自己不坏,文明人是不会谈论甚至想到别人死亡的,除非他是一个以同死亡打交道为职业的医生、律师或者类似的人。如果他人之死会给自己带来自由、金钱、地位方面的好处,文明人更不会谈论这人的死。当然,我们对死亡的这种敏感仍无力捉住死神之手。当死神之手落下之时,我们在感情上会受到震动,仿佛我们完全被破灭打垮了。于是,我们习惯于强调死亡的偶然性——事故、疾病、感染、衰老,这种习惯暴露了我们修正死的含义的努力,将必然性修改为偶然性。众多人同时死去对我们来说特别可怕。我们对死者本人采取了一种特殊态度,就像是向某个完成了特别困难任务的人表达出敬意一样。我们对死者的评价往往也是扬长避短,提出这样的要求:对于死者宜隐恶而扬善。因而无论在悼词中还是在墓碑上,只写下被对怀念者有利的话语。这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死者已不需什么尊敬,但在我们看来,对死者的尊敬比对真理的崇敬更为可贵,甚至胜过对生者的尊敬。
文明人这种惯常的对死的态度在自己心爱的人——妻儿、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死去的时候,达到了高潮。此时,我们往往痛不欲生,我们的一切希望、自尊、快乐都随着死者进入了坟墓,任何事情都不能给我们以安慰,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爱人之死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这种行为表明,我们似乎也像阿什拉部族的原始人一样,心爱的人死去,自己也必须跟着去死。
我们对死亡的这种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在生活的游戏之中,对生活本身孤注一掷,生活便显得贫乏,毫无意义,平淡而肤浅。这正像美国人调情一样,从一开始双方就知道,一切都会十分顺畅。这样的调情与欧洲大陆式的谈情说爱刚好形成对照。在欧洲大陆,谈情说爱的双方一开始就须记住引起爱情的严重后果。我们易于受到感情的束缚,人死之后,往往悲痛欲绝。这使我们不愿意想到自己会有危险,也不愿设想同自己有关的人会遭到什么不幸。我们不敢从事带有危险性然而又是必须做的工作,诸如在空中飞行、远征到他国、实验爆炸物等等。我们不敢设想自己会遭到不幸,因为,如果灾难降临,谁能弥补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这样重大的损失?我们总是从一切事情中排除死亡,也随之排斥了很多东西。
所有这一切之必然结果,便是我们力图从虚构的世界中,从文学和戏剧中,寻求某种东西,给贫乏生活以补偿。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知道该怎样去死的人,以及能够杀死他人的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将自己同死亡协调起来,经历了人世沧桑,我们自己却仍安然无恙。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在文学的领域之中,我们找到了我们所渴望的那种多样化的生活。我们似乎随着某一特定人物的去世而死去,而实际上,他死了,我们还活着。我们随时准备着在下一个人物死去时,自己再次象征性地死去。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心香一瓣】
弗洛伊德在1920年发表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对自己早年提出的本能理论做了修正,将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即“生命本能常欲将生命的物质汇集而成为较大的整体,而死亡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主要将生命的物质重返于无机的状态。这两种本能势力的协作与反抗产生了生命的现象,到死为止。”
他认为,生命本能是建设性的,导致新生命的诞生,而死亡本能则是破坏性的,如果这两种本能相辅相成,便能演出令人目眩的动荡人生,反之会导致自杀。本文对人们对死亡本能的态度进行了描述,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
ww w。xIaoshuotxt。。《t》xt小说天堂
第34章 我之于书
夏丏尊
什么书在什么时候再去读再去翻,连我自己也无把握,完全要看一个时期的兴趣。关于这事,我常自比为古时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书譬诸列屋而居的宫女。
二十年来,我生活费中至少十分之一二是消耗在书上的。我的房子里比较贵重的东西就是书。
我一向没有对于任何问题作高深研究的野心,因之所买的书范围较广,宗教、艺术、文学、社会、哲学、历史、生物,各方面差不多都有一点。最多的是各国文学名著的译本,与本国古来的诗文集,别的门类只是些概论等类的入门书而已。
我不喜欢向别人或图书馆借书:借来的书,在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是自己买的才满足。这也可谓是一种占有的欲望。买到了几册新书,一册一册地加盖藏书印记,我最感到快悦的是这时候。
书籍到了我的手里,我的习惯是先看序文,次看日录。页数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读,篇幅大的,只把正文任择一二章节略加翻阅,就插在书架上。除小说外,我少有全体读完的大部的书,只凭了购入当时的记忆,知道某册书是何种性质,其中大概有些什么可取的材料而已。什么书在什么时候再去读再去翻,连我自己也无把握,完全要看一个时期的兴趣。关于这事,我常自比为古时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书譬诸列屋而居的宫女。
我虽爱买书,而对于书却不甚爱惜。读书的时候,常在书上把我所认为要紧的处所标出。线装书大概用笔加圈,洋装书竟用红铅笔划粗粗的线。经我看过的书,统体干净的很少。
据说,任何爱吃糖果的人,只要叫他到糖果铺中去做事,见了糖果就会生厌。自我入书店以后,对于书的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是仍不免要故态复萌,想买这种,想买那种。这大概因为糖果要用嘴去吃,摆存毫无意义,而书则可以买了不看,任其只管插在架上的缘故吧。
作者简介
夏丏尊(1886—1946),浙江上虞人。文学家,语文学家。1939年创办《月报》杂志,任社长,并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上海沦陷期间,他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等。抗战胜利后,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20世纪30年代,身为开明书店总编辑的他,创办了《中学生》
杂志。
【心香一瓣】
人们常把书籍比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精神的食粮,那么爱书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书呢?本文就是一个爱书的名人的心迹表露。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夏丏尊先生也对书有着同样的“贪念”。文中对自己读书的范围、习惯及方法等进行了述说,传达出他对书籍的深厚感情。
爱书的人,总是觉得书中各有其趣,在兴趣的诱导下自由地汲取营养,才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这对于今天青少年的阅读,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ww w 。 xia oshu otxt mtxt。小_说_天堂
第35章 生命和小皮箱
叶圣陶
要保住生命就得推广开来保住“四万万同胞”的生命,要依靠小皮箱就得推广开来依靠整个中华国土这个其大无比的小皮箱。
空袭警报传来的时候,许多人匆匆忙忙跑到避难室防空壕里去。
其中有些人,手里提着一只小皮箱。小皮箱里盛的什么?不问可知是金银财物证券契据之类,总之是值钱的东西,可以活命的东西。生命保全了,要是可以活命的东西保不住,还是不得活命。带在身边,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