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民主主义思想家 

       俄国先进的思想界一直在探求俄国社会解放的道路。早在19世纪20年 

  代就有“十二月党人”的鼓动宣传和发动起义的偿试。到40年代,又涌现了 

  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 

  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 

       赫尔岑(1812—187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从小就接受了违背贵族 

  家庭传统的熏陶。两位家庭教师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位是法国雅 

  各宾党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参加者,另一位是倾向进步的反农奴制的医 

  科大学的学生。他们给少年赫尔岑灌输了许多自由民主思想。十二月党人起 

  义也给他的思想以巨大震撼。1829年赫尔岑进入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他关心 

  政治,组织了一个政治小组,讨论和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大学毕业后,沙皇 

  政府以“一个大胆的自由主义者”和“一个危险而诡秘的狂热之徒”为罪名, 

  将他流放维亚特卡省。后他又流亡西欧,先到巴黎,以后到伦敦。在国外, 

  他先后出版《北极星》和《钟声》等杂志,宣传言论自由、免除赋税和解放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70 页。 


… Page 49…

农奴。他曾期望在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革命按他宣扬的“社会主义” 

道路发展。他把农民和农民村社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企图从农奴制直 

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在19世纪60—70年代对许多俄国青年产生过 

重要影响。赫尔岑的晚年在巴黎度过,他很关心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他于 

1870年1月21日病逝。列宁称他是“在俄国革命的准备上起了伟大作用的 

作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俄国革命的一个时代。在他墓地的青铜 

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他只活了58岁,但是苦难并不能把一个人白 

白毁掉。他留下30卷文集,留下了许多至今还象火一样燃烧的文章。” 

     别林斯基(1811—1848年),出身于海军医官家庭,与赫尔岑在莫斯科 

大学同学,因揭露和抨击农奴制度而受到严格监视,1832年7月被开除学籍。 

他早年曾希望以启蒙教育的办法达到废除农奴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后 

来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走向革命民主主义。他毕生以文艺批评活动反 

对沙皇制度,1847年发表的《给果戈理的信》,集中表达了他的革命民主主 

义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早期受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40年代初,在反 

对俄国和西欧反动思想的斗争中,逐渐成为唯物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出生于一个神甫家庭。在大学读书期 

间接触了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从19世纪50年代 

起,他一直从事文艺评论和政论活动,成为当时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主要领 

袖。从1856年起,他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在他主持下,该杂志积极从 

事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主的阴谋,主张农奴应无条件地获得土地 

和自由。1862年他遭沙皇政府逮捕,后被剥夺公民权,并被流放西伯利亚, 

1889年才回到故乡。他的主要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怎么办?》,试图解答怎 

样反对农奴制度的问题。他批判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力图以唯物主义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对资本 

主义的认识更深刻,提出俄国避开资本主义直接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 

义的思想,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年),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酷爱读 

书,学习成绩优异,13岁就已博览群书400余种。1853年他考入彼得堡中央 

师范学院历史哲学系。大学读书期间,他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的思考,形成 

了自己的世界观,并确立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他研究了法国启蒙学派和空想 

社会主义学说,研究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追随赫尔岑和 

别林斯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唯物主 

义世界观。学生时期他就积极投入人民解放运动,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哲学 

政治学习小组,出版了手写的秘密刊物《消息》。他写讽刺诗,抨击封建农 

奴制度。185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到《现代人》杂志社工作,主持该杂志《批 

评栏》,直到1861年他病逝前的5年中,几乎每册都有他的论文或书评,篇 

篇都能引起文化界人士的注意。他称农奴制的俄国是“黑暗王国”,象一个 

监狱,象一口棺材,散布着腐朽的空气。他的书评贯穿农民革命的思想,认 

为劳动人民同寄生者之间的斗争就是社会史的全部内容,只有革命才能根本 

改变社会关系。他以极大的热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紧张的工作,艰苦的生 

活以及同书报检查官作斗争所过多耗费的心血,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使 

他英年早逝。1861年11月29日,年仅25岁的杜勃罗留波夫病故。 

      (3)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 Page 50…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俄国广大人民对农奴制度的反抗情绪更加强烈,声 

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震撼了沙皇统治。亚历山大二世已看到王朝覆 

灭的危险,他承认农奴制迟早要废除,并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 

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所以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自上而下的 

改革措施。当时的俄国资产阶级很不成熟,也无力领导革命推翻农奴制度。 

     1857年1月3日,沙皇召开了农民事务机密委员会,以后又在欧俄各州 

成立了由贵族代表组成的州委员会,拟定改革方案。1861年2月19日(俄 

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法令。这个法令包括《关于脱离 

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为主的17个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给予农奴以人身自由。法令规定,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 

人身自由权利,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有权从事一切工商活动和订立契约、 

诉讼。但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强制劳役,并没有立即完全取消。 

     农民获得份地和份地的赎取条件。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时,分 

得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对份地,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所有权在法律 

上仍属于地主;在存在村社的地区,农民不得单独与地主签订赎取份地合同, 

在赎取份地之前农民使用份地,要负担“临时义务”。宅旁园地交60卢布赎 

金,可随时取得;份地须经地主同意,交一定高额赎金方可取得,农民先交 

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农民可在49年内向政府偿还本息。份 

地数量,因地而异,规定了最高和最低的定额,农民份地额超过最高标准时, 

地主可以“割地”。这条规定使地主有了掠夺农民份地的借口。据统计,地 

主割去了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 

     关于改革后的农村统治形式。旧有的农民村社被保留,隶属于地方行政 

机构,由当地地主任调停官,并监督村社的秩序和安全。为了便于统治改革 

后的农民,在原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保制,农民未经允许不得随便到外地 

谋生。在名义上,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管理村社,但实权操在政府官吏和 

地主调停官手中。 

    俄国的这次改革是逐步推进的。首先在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在1863 

年和1866年又根据2月19日法令的原则解放了皇庄农奴和国有农奴;1864 

年进行了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1874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普遍义务兵 

役制。此外,还推行了关于国民教育、书刊检查、财政预算和城市自治的一 

些新措施。总之,在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 

变。 

     1864年和1870年俄国先后颁布了地方自治机构法规及市政自治法规, 

各省、县都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城市建立了在财产资格基础上选举产生的 

杜马 (意即代表大会)和自治局。在地方自治机构中,代表选举资格以拥有 

土地多少为基础,因此贵族仍占优势,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有代表参加;在城 

市自治机构中,富裕资产阶级拥有大部分选举权,大多数城市居民无权参加 

选举。所以,它实质是资产阶级地方代议机关。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的职权 

只是管理经济、卫生保健和部分国民教育等问题。 

     1864年司法改革的内容是:建立代表各阶层的法院,建立公开的诉讼程 

序,法院受理刑事案件须有陪审人参加,建立律师制度等。在实行资产阶级 

原则方面,司法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相比是比较彻底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是地主式的资产阶级 

演进,也可能是农民式的资产阶级演进。由于革命力量不够成熟,在俄国历 


… Page 51…

史上没能出现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演进,而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地主式的资产 

阶级演进,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最为典型。 

     1861年的改革,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富有积 

极作用的,它是近代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冲破了封建主义 

的束缚,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开辟了整个俄国“欧化”的新时期。农 

奴制的废除,使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 

的自由雇佣劳动力有了来源,以赎金方式从农民身上掠夺的近20亿卢布,为 

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资金。可见这次改革是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过渡的重要一步。据统计,19世纪60—90年代,俄国工业产量增 

加7倍。1861年以后,俄国只用数十年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 

个世纪才完成的社会转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接近工业发达 

国家。 

     1861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后俄国开 

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使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 

制前进了一步。 

     这次改革,在“解放农奴”的口号下,对农民又一次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在经济上,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触动,在政治 

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俄国。广大农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 

剥削和压迫,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障碍。因此,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 

仍然面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直到俄国1905年革命 

时期才完成。 

      (4)沙皇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 

     在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继续实行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9世纪其 

侵略扩张方向之一是向南吞并土耳其,夺取巴尔干半岛和中东地区,把土耳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变成“沙皇格勒”。在1828—1829年对土耳其的战争中, 

沙俄占领了克里米亚、多瑙河口和高加索的大片土地。但在1853—1856年的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被迫退出比萨拉比亚。 

     与此同时,沙俄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54—1857年,沙俄以防卫英、 

法为借口,悍然违反《尼布楚条约》,4次闯入中国黑龙江一带,屯兵筑垒。 

在枪炮威逼下,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同意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 

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 

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1860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沙俄 

又侵吞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4年又签订了不平 

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把中国西部的三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湖 

和伊塞克湖)及其周围面积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俄国。1881年沙 

俄还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以及后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 

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从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末,沙俄总共强占中 

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 

     19世纪中叶,沙俄完成了对中亚细亚的征服。19世纪前半期,中亚细亚 

有三个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还有半独立的白克领地和 

许多独立的部落。1864年俄军入侵中亚,翌年占领了塔什干,1867年布哈拉 

汗国和浩罕汗国被迫并入俄国版图,成立了土尔克斯坦总督领地,以塔什干 

为首府。1873年沙俄又入侵希瓦汗国,签订了希瓦为俄藩属的条约。 

     沙俄在中亚细亚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把中亚细亚变成了俄国的商品市 


… Page 52…

场和生产原料供应地。当地手工业受到俄国工业的排挤而日趋衰落,人民生 

活也相当困苦。 



                          2。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1)沙皇俄国对波兰的统治 

     波兰是一个东欧大国,曾与立陶宛合并组成波兰立陶宛联合共和国。到 

18世纪下半叶,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而亡国。1815年维也纳会议又重新瓜 

分波兰,俄国掠得原波兰领土9/10,建立了波兰王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 

任国王;普鲁士分得波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