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阿奎那多的“合作”是美国与西班牙争夺的需要。当美国大批援
军抵达菲律宾时,美国再也不需要他的合作。1898年8月,美国强占马尼拉,
逼迫菲律宾革命军撤走。同年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西班牙把菲
律宾割让给美国,遭到菲律宾政府的抗议。1899年2月,美国悍然发动美菲
战争。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坚持与美国血战到底,保卫民族独立。阿奎
那多屈服于买办资产阶级的压力,实行投降主义路线,于1899年5月迫使马
比尼抗战内阁辞职,6月杀害坚决主张抗美到底的鲁纳将军,严重削弱了抗
美力量。11月,美军击溃菲律宾正规军,抗美战争转为游击战争。1901年3
月,阿奎那多被俘,迅即宣誓效忠美国,号召人民停止抵抗。1902年7月,
美国宣布美菲战争结束。
菲律宾独立战争是一次没有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兴的美帝国主
义采用欺骗手段,伪装“朋友”,使菲律宾民族资产阶级与之合作,最后背
信弃义地绞杀菲律宾革命,使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这是一个历史的教
训。菲律宾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最早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菲律宾人民同西班牙殖民者和美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震撼了亚洲。孙中山
先生盛赞菲律宾人民的革命精神,他说:“菲律宾不过数百万人,美国去灭
它,尚且坚持数岁”。他打算率兴中会会员直接支援菲律宾革命,还曾帮助
菲律宾革命军购买两船军火,只可惜未能运到菲律宾。
7。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的斗争
(1)阿富汗历史
15世纪前,阿富汗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
… Page 113…
15世纪末,欧洲通往印度的海路开通后,阿富汗变得闭塞了。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阿富汗完成了从氏族公社向封建制度的过
渡,并打退了伊朗和莫卧儿帝国的入侵。1747年,阿布达里族世袭酋长阿赫
美德在坎大哈宣布自己为阿富汗国王。在他统治期间,收复了伽色尼、喀布
尔等地;同时向外扩张,东至旁遮普,南占信德和俾路支,西至里海,北包
巴尔克。1761年打败马拉特人,初步奠定了阿富汗封建统一国家的基础。
阿赫美德去世后,阿富汗分裂为许多独立的酋长国,其中巴拉克塞伊族
势力最为强大,控制了喀布尔、伽色尼和扎拉拉巴德。1826年,巴拉克塞伊
的酋长道斯特·穆罕默德自称埃米尔,开始了巴拉克塞伊王朝在阿富汗的统
治。
在资本主义国家疯狂争夺殖民地的年代里,阿富汗成为英俄两国争夺的
对象。阿富汗人民展开了反对殖民侵略的英勇斗争。
(2)第一次抗英战争
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围攻赫拉特,英国以武力威胁伊朗撤
兵,并要求同阿富汗缔结反伊朗和俄国的同盟。但当阿富汗提出收复被侵占
的领土时,遭到英国拒绝。阿富汗转向俄国求援,于1837年12月接待了俄
国特使。英国便以此为借口,1838年秋发动了第一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839
年8月7日,喀布尔沦陷;9月,道斯特·穆罕默德投降。但是,战争并没
有结束。1841年11月2日夜,喀布尔爆发起义,许多英国军官被打死,喀
布尔被夺回。道斯特·穆罕默德的儿子阿克巴尔汗坚定地领导起义群众进行
抗英斗争,多次拒绝敌人的收买。英国侵略者被迫从阿富汗撤军。1842年1
月6日,英军仓皇出逃。不久,英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三个月后终于逃遁。
阿富汗第一次抗英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3)第二次抗英战争
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又加紧对阿富汗的侵略。1878年7月,舍尔·阿
里汗接见了俄国使团,而拒绝英使进入阿富汗境内。英国又以此为借口,发
动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878年11月,英军占领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舍
尔·阿里汗进行了抵抗,后逃往北方,1879年初死去。他的儿子亚古柏汗放
弃抵抗,于同年5月在甘达马克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承认阿富
汗为英国的保护国,在外交方面受制于英印政府。
这个条约激起举国愤怒。9月,喀布尔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要求
亚古柏汗对英宣战。英国再次调兵到喀布尔,亚古柏汗投降,而阿富汗人民
的斗志不衰。12月,6万多起义军收复首都,把英军围困在几个据点中。舍
尔·阿里汗的次子阿尤布汗在赫拉特也举兵起义。在俄国的支持下,1880年
初,舍尔·阿里汗的侄子阿布杜拉曼从中亚回到阿富汗北部,征集军队,挺
进喀布尔。但是他害怕人民的力量,很快趋于动摇。处于困难境地的英军,
急于寻求缓兵之计。结果英国承认阿布杜拉曼为喀布尔统治者;阿布杜拉曼
承认了甘达马克条约中的重要条款。
阿尤布汗则坚持和英国作战,决心把英军驱逐出坎大哈。后来英军虽打
败阿尤布汗,但不敢滞留坎大哈,撤回印度。1881年秋,阿布杜拉曼将赫拉
特和坎大哈统一在他的管辖下。
第二次侵阿战争失败后,英国千方百计加强对阿富汗的经济渗透和财政
控制,并开始蚕食阿富汗边境的独立部落,边区人民一直没有停止争取独立
的斗争。
… Page 114…
阿富汗人民两次抗英战争的胜利,粉碎了英国殖民者吞并阿富汗的妄
想。但是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英国殖民者得以利用条约控制了阿富汗的对
外关系。
8。缅甸的抗英斗争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16、17世纪,葡萄牙和
荷兰殖民者先后侵入缅甸,进行掠夺性贸易和海盗抢劫。此后,英国和法国
东印度公司都力图在缅甸建立贸易据点,争夺贸易垄断权。他们一方面互相
排挤,另一方面又干涉缅甸内政,插手缅甸的民族纠纷。18世纪中叶,缅甸
人民在雍籍牙领导下,反抗孟族人的统治,建立新王朝,逐步统一缅甸。
(1)缅甸人民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
1759年,雍籍牙下令取消英国商站,将英国殖民者全部驱逐出境。但是,
英国殖民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 1785年缅甸和阿拉干王国合并后,英国
竭力煽动阿拉干封建上层分子脱离缅甸和在边境制造纠纷,挑动内战,破坏
缅甸的统一。缅甸为了自卫,于1813年和1822年先后合并曼尼坡和阿萨姆。
英国殖民者遂借此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 (1824—1826年)。
1824年3月,英国在镇压了印度马拉特人起义后,对缅甸正式宣战,缅
甸军队英勇抵抗。英军在仰光集结优势兵力,先后占领南部各城市,最后缅
甸军被打败。1826年2月,英国迫使缅甸签订和约,缅甸割让阿萨姆、曼尼
坡、阿拉干和典那沙冷等地,并赔款1千万卢比,准许英国派遣外交常驻代
表,英国船舰可以在缅甸港口自由通行。同年11月,英国又迫使缅甸签订不
平等的通商条约。
1837年,缅甸国王孟坑宣布不承认上述条约,并拒绝接受英国的使节。
1852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借口缅甸官府逮捕两名违法英国商人的事
件,出动军舰封锁仰光,向缅甸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赔款道歉,接着不宣而
战,英国蓄谋已久的第二次侵缅战争开始。战事持续了一年左右,未经签约,
英国就单方面宣布把勃固省并入英印帝国,并强行分割缅甸的大片国土。1862
年,英国将阿拉干、勃固和典那沙冷合并,称英属缅甸,以仰光为首府,归
英印总督统辖。
第二次英缅战争以后,缅甸国王曼同决心加强国力,准备同英国对抗。
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的措施,如奖励兴办工业和开垦土
地,建立兵工厂和内河舰队等。曼同死后,新王锡袍继续曼同的抗英政策。
为了遏制英国的侵略阴谋,缅甸同法国接近起来。1885年5月,缅甸和法国
签订协定,准许法国修建从曼德勒到东吁的铁路线,开设法缅银行。英国极
为不满,多方制造借口进行挑衅。
(2)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1885年10月19日,英国借口缅甸政府处罚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在上缅甸
偷运柚木事件,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甸同意英国在曼德勒派驻官长,并可
随时进见国王;孟买缅甸贸易公司争执立即转英印总督裁决;缅甸外交由英
国监督等。锡袍坚决拒绝这些要求。同年11月,英国侵略军占领曼德勒,俘
虏国王。1886年1月1日,英国正式宣布吞并缅甸。
英国吞并缅甸后,解散缅甸军队,不许缅甸人持有武器,采取“以印治
缅”的手法,把缅甸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归英印总督管辖,并雇佣印度
… Page 115…
兵镇压缅甸人民的反抗,还利用印度人大量掠夺缅甸资源,剥削缅甸人民。
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严重破坏了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
9。土耳其1876年立宪运动
土耳其曾以奥斯曼帝国在15、16世纪称雄世界,版图扩及欧、亚、非三
大洲,但从16世纪末开始走向衰落。由于西方列强的掠夺,到19世纪中后
期,土耳其逐渐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
(1)土耳其沦为英法殖民地
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土耳其属于英法集团,属胜利者一
方。因此,战后土耳其表面上维持了帝国的完整和独立。实际上这并没有缓
和土耳其帝国的危机。
英法为加强对土耳其的掠夺,在 1856年就迫使土耳其苏丹再次颁布敕
令,并以此作为参加巴黎和会的条件。这个敕令完全是按照英法的意图起草
的。敕令的重要内容是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在土耳其占有不动产。敕令还
提出,要设立银行、修筑铁路、开辟运河、发展商务,要尽量利用欧洲科学、
技术和资本等等。这表明土耳其已全面向欧洲资本敞开了大门,并丧失了主
权。
1856年创办的奥斯曼银行,分行遍及全国,垄断了土耳其贸易,并享有
免税权和货币发行权。这家银行先由英国投资,后来法国资本也挤了进来。
结果,土耳其的外债直线上升。1854年负债7500万法郎;1870年增至25
亿法郎;1875年53亿法郎。
外国资本家利用在土耳其修筑铁路的特权,修建了伊兹米尔—爱丁线,
伊兹米尔—喀萨巴线和伊斯坦布尔—埃德尔奈线。这些铁路线主要是为外国
商业和欧洲列强的战略目的服务的,它便于外国势力的入侵,同时,对土耳
其方面来说,承租铁路的条件极还为苛刻。土耳其完全成了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的附庸,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凯末尔和新奥斯曼党
在土耳其走向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土耳其的民族资本主义仍然有所发
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俗学校的建立,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其中最著名的是那米克·凯末尔。这批知识分子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
对腐朽的苏丹专制政体日益不满。
1865年6月,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创立秘密组织——新奥斯曼党,成员
大多是作家、新闻记者、商人、军官和学生。他们曾密谋在1866年强迫苏丹
阿卜杜尔·阿西兹颁布宪法。但由于泄密,一部分新奥斯曼党人被捕,一部
分逃往国外。凯末尔逃到国外后继续倡导立宪。
(3)1876年政变和立宪运动
7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土耳其极为不利。普法战争之后,“东方问题”又
尖锐起来。土耳其成为俄、英、德、奥角逐的舞台,并面临着被重新瓜分的
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新奥斯曼党人重新活跃起来。他们于1876年初发表宣
言,批评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和首相马赫穆德·涅基姆的政策,指责他们
是土耳其一切祸患的根源。5月22日,新奥斯曼党在伊斯坦布尔发动了一次
声势浩大的反政府示威游行。在群众的压力下,苏丹不得不罢免首相涅基姆,
重新组织政府,其成员包括新奥斯曼党领导人米德哈特。但群众斗争并未就
… Page 116…
此止息。5月30日,新奥斯曼党人又发动宫廷政变,废除了苏丹阿卜杜尔·阿
西兹,由其弟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继承王位,并发表了立宪誓约,委任米
德哈特为总理大臣。
米德哈特组织制定了1876年宪法,并于12月23日正式公布。宪法规定
在土耳其建立两院制国会,帝国公民一律享有平等权利和宪法上规定的一切
自由。但还规定苏丹有权干涉国会。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土耳其语为国语。
这部宪法也称米德哈特宪法。该宪法并没有长久实施。1877年—1878年的俄
土战争及土耳其的失败,给苏丹哈米德二世复辟提供了机会。他把战败归罪
于宪法,在俄土战争初期就宣布解散国会,停止实施宪法,并将新奥斯曼党
人米德哈特等逮捕流放,最后暗杀了米德哈特。凯末尔被放逐到帝国边远的
地方。立宪运动宣告失败。
新奥斯曼党人的立宪运动是土耳其历史上第一次反对苏丹专制制度的斗
争,对推动土耳其的社会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运动没有发动广大农
民和市民,主要依靠官吏、军官、知识分子和学生,是有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