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7-本草述钩元-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崩久不止。风热头痛。川芎一钱。茶叶二钱。水一钟。煎五分。食前热服。风热上冲。头目 
眩晕。或胸中不利。川芎槐子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用茶清调下。胸中不利。以水煎服。 
首风旋晕。及偏正头疼。多汗恶风。胸膈痰饮。川芎一斤。天麻四两。为末。炼蜜丸如弹子 
大。每嚼一丸。茶清下。崩中下血。昼夜不止。千金用川芎一两。清酒一大盏。煎取五分。 
徐徐进之。圣惠加生地汁二合。 
〔论〕芎 三月生苗。禀春气已深。故温。至八月始于根下结芎 。而以九十月采之。 
后时则虚恶。是又得金气之全者。故其味由甘而辛。辛胜甘劣也。夫气禀于温以生。而味结 
于根下者。又辛甘之阳。所以气浓升浮。合于人身天地之肺而至于极上。故兹物能畅真气。 
亦即过用能散真气也。遍阅方书主治。大抵能达阳于阴中。即能贯阴于阳中。始终在血分畅 
其气者。故海藏专以益肝为言。而曰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却又言补风虚者。以血脏原 
属风脏。惟能达阴中之阳。则风化斯行而诸寒冷气自散也。明于阴中之阳不化。可以悟诸血 
证之治悉本风虚。明于风虚之义。又可以悟肝风并肝血虚肝气燥之故矣。抑何以并入手厥阴 
气分。盖肝之上行而媾于肺。肺即媾于肝而下行。其下行者乃合于足厥阴同气之心包络以生 
血焉。总以全肝之用而已。人身清阳能升。浊阴能降。此气化血生之原也。芎 上至巅顶。 
下至血海。不惟握升降清浊之枢以为化原。实能由风脏血脏之化机以为生育。故治血虚头痛 
为圣药。至于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以及吐衄溺血。皆可推风虚之义以治之。惟风 
淫者不任受耳。总之。阳陷阴中及阳不能畅阴之证。此味乃所宜投。如下之阴虚不守而阳僭 
于上。及上之阳盛而阴不能为之主者。妄投适以滋害。宁止于久服乃散真气哉。(用川芎止 
欲其畅阴。不可用之虚阴。畅阴虚阴之异。粗工多不致察。)芎 之治。在目为最。即头痛 
犹次之。以肝开窍于目。而人身六气之首。惟风司之。肝固风脏。又即血脏也。本此风升之 
元气。以达阴中之阳而上行。(此经所谓通天者生之本也)即俾阳中之阴皆畅。而血和于气 
以化。是所谓目得血而能视者也。(玩此则于补风虚之义更畅)更取消瘅之肾沥散以为肾气 
虚损者。用磁石为君。却以芎 及麦冬为臣。其他益阴气滋阴血之味止为佐。可知元气为阴 
中之阳。而芎 之与麦冬为臣者。固就阴中透阳之义也。是则在下行者。必裕阴而乃透其阳 
以上。在上 
凡病上盛下虚。火炎咳呕。咽干口燥。发热渴烦。及自汗易汗盗汗者。法咸忌之。(仲 
淳)骨 

卷八芳草部

内容:五月开白花。七八月结子。其根紫色。 
大辛而苦气温。温能通。苦能泄。大辛则善散。气浓则上升。阳也。足太阳本经药。气 
力雄壮。通行手足太阳经。并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 
齿颊。除风头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东垣曰。治风通用。)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能化 
小便通血。疗痈疽排脓内塞。与白芷功用相符。宣发藏阴。精明形色。洁齐生物者也。如一 
阳之上。气浊及血浊而致风头痛。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而致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者。咸 
可齐之以洁也。(之颐)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 
焦。(洁古)泄病风客于胃。作虚治不效。用 本半两。苍术一两。分二服。煎饮即止。以 
本能去风湿故耳。( 本为太阳经药。何以入胃去风。盖心肺胃统主上焦元气。东垣曰。 
心与小肠。乃脾胃之根蒂。故此味入小肠。即用以治胃风耳。非更入阳明经也。)大实心痛。 
已用利 
服。水煎温服。(味此则手太阳达心火之气化。上会于督。下合于胃者。不止谓其祛风。义 
固可参)调养老人方。生熟地黄各五两。雌雄何首乌各十两。川椒十两。牛膝五两。干山药 
五两。肉苁蓉五两。枸杞子五两。大黑豆一升。 本十两。法制丸服。(此方多滋阴药。而 
必用 本。其义可参。)一妇冬受寒。至春而巅顶并左后脑痛。此原病于足太阳寒水。寒久 
化热。郁而上行。以病于手太阳。因风升之化不达。而病亦在足厥阴也。经所谓过在巨阳厥 
阴者。诚然。诊其脉手太阳热甚于风。足厥阴热胜于湿。心有微热。脾肺亦有郁热。用酒片 
芩二分半。酒枯芩分半。蔓荆子二分半。防风分半。萸连二分半。柴胡三分。 本三分。升 
麻二分。川芎二分。酒黄柏三分。归身三分。木通四分。牛膝三分。水煎一服愈。(此止治 
手太阳而微兼肺。以肺固主气。而上焦合而营诸阳。则归于手太阳之气化也。并治足厥阴者。 
以风升之 
去。不必多治他经也。详此以明巅顶之病。不尽从乎寒者温治耳。)凡阳虚而易受风邪以致 
头痛者。一受风邪则阳气益郁而化热。因阳气之郁而营气遂不得流畅。甚者血分亦以伏热。 
论有郁邪。则补阳不可矣。然欲清热。则固病于阳之虚也。其热愈清而愈郁。即阴血愈不畅。 
不得已以 
本。则一举而三善备。一阳虚者。似补而非补也。一阳之郁者。即阴之滞者。清之皆可达也。 
一热可 
葛三分半。姜连分半。酒炒黑栀子二分半。酒丹皮三分。防风三分。橘红三分半。半夏三分。 
赤苓 
四枝。 
〔论〕羌活 本。通行手足太阳经。而各有专用。夫手足少阴之脏。各有太阳为之府。 
所以达水火之气也。虽曰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然水火之主。固有攸分。(羌活是于水中达 
阳。 本乃于火中化阴。所谓阳者。水中之火也。所谓阴者。火中之水也。) 本入手太阳。 
能 
经秉风穴为手三阳足少阳之会。是诸阳之在天者在手太阳。本君火之主。亦司气化之权也。) 
治在火中之元气。与羌活治在水中元气者不同。虽皆治寒湿为病。但羌活本于水气以达之。 
本则本于火气以化之。(本经故首主疝瘕及阴中寒肿痛腹中急。而甄权又谓其能化小便通 
血也。)缪氏所以致慎于温热诸证也。其除风头痛。乃阳虚而风邪乘之。或阳虚而化风。以 
此味能于阳中宣其气化。(观好古所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可见。)非阴虚而风实者。所可 
投也。其治风湿。亦本阳虚。盖阳虚化风者。气之浮而不守也。阴不得阳则不能化。因亦化 
湿。所谓卫气虚致营气不化者是。若夫由热化湿者。未可投也。(此味治阳虚之风。非能补 
阳也。但使阳之虚者。不致郁而不达以为风耳。大抵阳虚则阴实。非阴之正气实。乃阳中不 
化之浊气归于阴也。故未着于有形则化风。着于有形。则如女子疝瘕等证。斯义最宜熟审。 
)至于寒郁本经而头痛。 本固不可少。但亦有别处。如寒自上受而郁于此经。则宜散以此 
味之辛温。若寒自下受郁久而化热。郁热上行以致巅顶痛者。则宜辛凉以清气分之火。更佐 
风药而入兹味为引经。若由上焦心肺胃诸热归于手太阳气化之腑以为头痛者。其可混投乎哉 
。就 羌气味以为区别。羌活先苦后辛。苦多辛少。是苦先至地而辛少者。次合气之温以升 
。其用本在足也。 本先辛后苦。辛多而苦不敌。是辛先至天。苦更合于气之温而不即降。 
其用本在手也。惟上焦之阳气得化。则自导阴而下。故能主疝瘕阴肿诸证。况 本先极其 
辛。辛极而徐散。乃见苦味。苦味亦重。是即自上达下之验也。 
凡温病头疼。(发热口渴或骨疼)及春夏阳证头疼。并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仲 
淳) 
〔修治〕去芦。水洗切。 

卷八芳草部
白芷
内容: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宜以处暑日采之。 
根味纯辛微苦。气温香烈。气味俱轻。升多于降。阳也。手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 
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色白味辛。行手阳明庚辛。性温气浓。行足阳明戊土。芳 
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凡所主病不离三经。)治中风寒热。正阳明头痛。(逆厥头痛。加而 
用之。挟热而项生磊块者尤宜。)肺经风热。解利手阳明头痛。及眉棱骨痛。颈项强痛。两 
胁痛。头风眩晕。疗风邪。久渴呕吐。及破伤风。大肠风秘。(以上内外风邪之治。以下和 
气活血不一之治。)水肿积聚。行痹痛痹着痹。腰痛心腹血刺痛。治女子血风眩晕。漏下赤 
白。血闭阴肿。寒热沥血腰痛。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治诸疡外散乳痈背疽。内托 
肠风痔 。排脓消毒。长肉生肌。治目病最多。鼻(同辛夷细辛用)齿耳病亦不少。(其气 
芳香能通九窍)总取其纯阳上升。或以治风。或以和气。或以活血。楚辞以芳草比君子而言 
为多。即白芷也。具春生发陈之气。洁齐生物者也。合从青阳高明之上。一阴隐僻之下。 
对待污浊者。齐之以洁。如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此一阴之下。血浊及气浊也。长肌 
肤即洁肌肤。浊以气洁。则气精于肌也。泽颜色即洁颜色。浊以血洁。则血华于色也。(之 
颐)丹溪治 疝剂中有白芷。同苍术神曲以散水。同甘菊细辛 本决明子蒺藜子荆芥穗辛夷。 
治头风侵 
同芍地归 杜仲续断白胶香附益母草。主漏下赤白。加牛膝。主血闭阴肿寒热。同贝母漏芦 
连翘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紫地丁橘皮。消乳痈结核。同黄 甘草茜草皂角刺银花赤芍生地夏枯 
草。排脓止痛消痈肿。同白芍。治痘疮作痒。及皮肤搔痒。都梁丸(王定国病头风痛。至都 
梁求杨介治之。投三服愈。故名。)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 
茶清或荆芥汤化下。治头风眩晕。女人胎前产后。伤风头痛。及血风头痛皆效。风寒流涕。 
香白芷一两。荆芥穗一钱。为末。腊茶(闽之建宁北苑茶名腊茶。性味与诸产略殊。)点服 
二钱。胎前产后虚损。月经不调。崩漏。及横生逆产。用白芷百草霜等分。为末。以沸汤入 
童便同醋调服二钱。(丹溪加滑石。以芎归汤调之。)乳痈初起。白芷贝母各二钱为末。温酒 
服。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排脓方。治带下肠有败脓血。淋露不已。 
腥秽殊甚。渐致脐腹冷痛。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白芍枯矾各半两。为末。以蜡化 
丸。梧子大。每空心及食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脓尽。乃以他药补之。有人被蝮伤昏 
死。一臂如股。少顷。遍身皮胀黄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调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觉脐中 
然。黄 
可见白芷秉阳明之盛气。凡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自能除之。 
〔论〕人身手足太阴。各有阳明为之府阳明者。两阳合明也。经又言。两阳合明。故曰 
明。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蕃秀。其子结于伏后。其苗枯于立秋。正合于两阳合 
明而秉其盛气。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夫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气血 
之海。此味既合于正阳明而入其经矣。有何风寒之邪不散于气分。并血分之阴结为污浊者。 
不能解利乎。或疑气分之药何以并入血分。不知两阳明原从两太阴而透者。是以阳之合明。 
即其阴之毕畅无等待也。白芷即禀夏气而芳洁。自应合阳明之体用以为功。故其气之洁以齐 
者。即阳中之邪(风也)亦尽祛之。况于阴中之浊而不先致其洁齐乎。观于以当归为使可见 
矣。顾其气味如是。何复治头痛之挟热者。夫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此气化应然。初非偏 
至之戾气也。况白芷纯辛。而苦味甚少。与他物之纯从火化者原难同论。惟纯阳之气。凡病 
因于火热。概难独用之。(即石膏散之合芎芷以治头痛。可以类推。)至于女子漏下及胎漏滑 
落。非借此味为补养。但秉阳明之正气以为解利。与破气通血者。自是不同也。白芷为手阳 
明本药。又通行两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何也。盖人身阳气。胃有谷气以充之。即有肺以主 
之。更即有大肠以收之。(白芷立秋则枯。应收气也。)此味纯阳。故其致阳明之气者。有始 
有卒。安得不通三经以明其用乎。阅方书治痹。概用于下焦腰膝之病。非胃气之能致于三阴 
三阳。而肺为主以达天气。即归于大肠之收降以达地气乎。(气归原。然后大肠司收气。以 
气得至于肾肝之分。而肾固开窍于二阴也。) 
缪氏云。性升而温。呕吐火逆者。禁用。漏下赤白。有由阴虚火炽而血热者。亦忌。痈 
疽已 
〔修治〕白色不蛀者良。入药微焙。治女子漏下等证。宜炒黑用。近时用锻石蒸煮。或 
拌锻石曝晒。为不易炷。并欲色白也。不特失其本性。而燥烈之毒最深。用时无忽。 

卷八芳草部
芍药
内容:入药宜白花单瓣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近用赤芍。多于白芍中 
寻取。白味有酸。赤味有苦。此其分辨处。今市肆一种赤芍。不知为何物草根。疡科儿医多 
用之。为害殊甚。别赤白法。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 
根味酸苦平。气微寒。可升可降。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大都白者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赤者调胃行肝。大利肝经。(成无己)芍药时 
值闭藏。便行甲坼。一脉生阳。透机极早。世但称其酸敛降火。而不知主治邪气入腹闭拒成 
痛。力能从中开发。逐邪内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坚积疝瘕。更利小便。何一非收而行之之 
效哉。(之颐) 
〔论〕白芍味酸。本为肝剂。而于脾最切者。以脾之主在肝也。既为脾之主。则即为肺 
之用。子母相生。肝又以肺为主也。但白者由肝而效肺之用。主气主收。赤者由肝而效心之 
用。主血主散。总皆不离乎脾也。 
白芍主治 酸寒收阴。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气。(利胃气不通)理中气。敛逆气。 
和血脉。固腠理。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