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本草述钩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27-本草述钩元-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杏散。或兼补剂。从虚中有实者论治。或更兼温补。从虚中有寒者论治也。是其降泻为功。 
岂得畏气虚而不用乎。至又有用其酸与涩者。义固非与降泻相戾也。人身肺气犹天。其职司 
降。而有降即有收。自飞门至于魄门。皆一气之所贯。(若有降无收。有收无降。则升降息 
而气立孤危矣。) 经故曰魄门亦为五脏使。言脏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借以 
调。诃子入手太阴阳明。其味始于涩苦。终于酸甘。降与收随所合而为用。是以丹溪治久嗽 
劫剂。则同于百药煎荆芥穗。河间治失音发声。则同于桔梗木通童便。东垣以止久痢。则同 
于御米壳干姜陈皮。宝鉴则合于椿白皮母丁香。其通便闭也。合杏仁麻仁枳壳为二仁丸。协 
柴胡枳实桃仁大黄木香为七宣丸。绎此不可以识诃子之长技。亦惟我所使欤。总之。用以降 
泻。宜于气实。实者邪气实。用以收涩。则宜于气虚。虚者正气虚。此中后先主辅。惟当适 
事为故耳。至缪氏致慎于火嗽湿热痢。立论良是。第丹溪治火嗽久病。有同杏仁青黛海粉皂 
角胆星而用者。又治湿热久痢。(地榆丸)有同地榆当归木香黄连阿胶乌梅而用者。正可推 
此类以尽变也。又如滑泻之治。有诃子散以治热。更有诃子丸以治寒。举寒热而皆宜。其故 
可思矣。再河间治热滑诃子散。用诃子木香黄连甘草。其云腹痛渐止。泻下渐少。宜此药止 
之。如止之不已。宜因其归而送之。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玩此。则主辅应有合宜之味。 
而火嗽 
凡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滞下。湿热正盛。法并忌之。(仲淳) 
〔修事〕 水泡。面包煨熟去核。或酒浸蒸去核。焙干。 清痰生用。止泻煨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柽柳
内容:一名观音柳。小干弱枝。赤皮。细叶如丝。叶梢带微赤。凌冬不凋。一年三次作花如 
蓼色。 
x枝叶x 
味甘咸。气温。浮而升。阳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 主治消痞。散痧疹毒。解酒 
毒。利小便。 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开发升散之神药。首尾兼资。 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 
元参牛蒡子麦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斑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 
芒刺。大渴谵语。斑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一切风。不问远近。用赤柽木叶 
半斤。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 
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 
腹中痞积。柽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 

卷二十三乔木部
芜荑
内容:山榆仁也。气膻者良。 
气味苦辛温平。 主皮肤肢节中风毒淫淫如虫行。杀虫止痛。治积冷气心腹症痛。妇人 
子宫风虚。小儿疳泻冷痢。得诃子豆蔻良。 和猪胆脂。涂热疮。和蜜。治湿癣。和 牛酪 
或马酪。治一切疮。 其功长于走肠胃杀诸虫。消食积。为小儿疳泻冷痢必资之药。(仲淳) 
脾胃有虫。食即作痛。面黄无色。以芜荑二两和面。炒黄色为末。不拘时。米饮服二钱匕。 疳 
热有虫瘦悴。久服充肥。用芜荑一两黄连一两为末。猪胆汁七枚和入碗内。饭上蒸之。日一 
次。九蒸后。入麝香五分。汤浸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 结 
阴下血。芜荑一两捣烂。纸压去油。为末。以雄猪胆汁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甘草汤下。日 
五服。三日断根。脾胃气泄。久患不止。芜荑五两捣末。饭丸梧子大。每空心午饭前。陈 
米饮下三十丸。 腹中鳖瘕。嗜酒者。血入于酒为酒鳖。多气者。血凝于气为气鳖。虚劳痼 
冷。败血杂痰为血鳖。摇头摆尾。如虫之行。上侵人咽。下蚀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 
大则如鳖。小或如钱。治法惟用芜荑炒煎服之。兼用暖胃益血理中药。乃可杀之。若徒事雷 
丸锡灰之类。无益也(直指方) 多服发热心痛。为辛故也。(孟诜) 
〔论〕 芜荑先百木而青。逗春生之端。当入肝以宣肝用。其味辛。是木以金为主。而 
得宣之用也。其气温。正得春阳之气也。辛温更合于苦味。而宣散乃有功。世但知其散风杀 
虫。不知从极阴之脏而宣阳。故气之凝者能散。血之结者皆宣耳。夫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源。 
而以肝为主。仁斋谓治虫独取此味。兼之能理气血者。诚为有见。即其所治妇人子宫风虚。 
非亦根于气血之虚乎。(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然胞宫为之行其化。亦本于厥阴风木之 
化。气血虚则胞宫无所藏。而风木亦无所养以行其化也。) 
〔辨治〕 当用大者。(小者即榆荚仁)陈久乃良。炒去壳。其气膻。 

卷二十三乔木部
水杨
内容:即蒲柳。 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 
x枝叶x 
气味苦平。 治痈肿。发痘毒。 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 痘疮数日。 
陷顶。浆滞不行。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 
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彻。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 
行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如不满。再浴之。 
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卷二十三乔木部
苏方木
内容:苏方国产此木。今人省呼为苏木。 
味甘咸微辛。性平。降多于升。阳中阴也。入足厥阴。兼入手少阴足阳明经。 主治产 
后败血胀闷。或血晕口噤。由于恶露不下。(如由去血多而虚者仍忌)及血气心腹搅痛。月 
候不调。疗虚劳血癖。气壅滞。并男女中风口噤不语。治人常常呕吐者。(恐胃有瘀血也) 破 
疮疡 
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 又能破死血。产后血肿胀满欲死者宜之。(洁古) 禀水土 
之气以生。其主治悉由入血行血。辛咸消散。兼有软坚润下之功。(仲淳) 同泽兰川芎麦 
冬生地蒲黄人麦童便益母草牛膝黑豆荆芥穗。治产后血晕有效。 同山楂延胡丹皮泽兰当归 
五灵脂赤芍红花。治产后儿枕作痛。加乳香没药。治产后血癖不消。因寒而得者。加炒黑干 
姜桂各少许。 同延胡丹皮当归牛膝地黄芍药续断。治妇人月后不调。煎浓汁。加入乳香没 
药血竭自然铜 虫麻布灰黄荆子等末。量病轻重。调服四五钱。治跌扑损伤如神。 产后气 
喘。面黑欲死。乃血入肺也。用苏木二两。水二碗。煮一碗。入人参末五钱。随时加减。名 
参苏饮。神效。 
〔论〕 苏木之味。甘多而兼咸。又有微辛。夫咸走血。甘入脾。然其质木也。其色赤 
也。是心之生血。肝之藏血。脾之统血者。莫不具矣。又辛味藉肺金之气以达血之行。故于 
血分之用最专。大约欲和血。则少用。欲破血。则多用可也。至谓其散风。乃属血中之风。 
如血晕口噤证。观于表里二字。义固可思。 
产后恶露已尽。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仲淳) 
〔修事〕 去皮节。细锉。和梅枝蒸半日。阴干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棕榈皮
内容:气味苦涩平。 止味衄。破症。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俱烧灰存性用)烧黑性涩。 
凡失血去多。淤滞已尽者。用之为当。 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下血不 
止。棕榈皮半斤。栝蒌一个。烧灰。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论〕 棕榈皮用止吐衄。世类以其苦涩为功。夫血溢岂遂以苦涩止。且能止者又何以 
能破(破症)乎。要知兹木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是以化为生。于人身 
血分之生化。诚有合焉者。又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于人身血络之如织而复有 
条理更相合焉。阅方书主治。于下血尤多。大约能使不归经络之血。胥以就理。其功固在苦 
涩之外矣。夫血脏即风脏。血之不能和而就理者。乃风脏还病于肠胃之由也。如止以苦涩奏 
功。岂遂能疗肠风而得当耶。 
凡暴得吐血。瘀滞方动。崩中。恶露未竭。湿热下痢。肠风初发。带下方炽。悉不宜遽 
用。 

卷二十三乔木部
巴豆
内容:出巴蜀。(嘉州眉州戎州皆有)而形如豆。故名。有雌雄。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 
者是雄。雄者峻利。名刚子。(亦书江子)雌者稍缓。(濒湖) 出戎州者。壳上有纵纹。隐 
起 
味辛。气热。有大毒。 生猛熟缓。能吐(不去心则呕)能下。浮中得沉。升中得降。 
气薄味浓。阳中阴也。入手足阳明经。 芫花为之使。畏大黄(同用泻反缓)黄连芦笋菰笋 
酱豉冷水。反牵牛。 主治导气消积。(胃中无寒积者。弗用。)去脏腑停寒。心腹痛冷。气 
血凝。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惊痫。大腹水肿。治生冷硬物所伤。及一切病泄壅滞。 
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疗喉痹耳聋。去恶肉。通女子月闭烂胎。不利丈夫阴。 
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 
通肠。亦可以止泻。世所不知。(好古) 巴豆得老阳气化。其性大刚过急。入腹如火。(洁 
古谓为斩关夺门之将)但可对待阴寒太过。已成坚凝闭塞之象。而阳火消沮。竟如死灰不燃 
者。下顺水性。热助火气。一用两得之矣。若木土金水不及。纵有可下之证。用之则木愈抑 
而胀。土愈陷而废。金愈燥而炎。水愈涸而结矣。(卢不远) 万物合太阳火气而生者。皆 
有毒。巴豆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禀火性之急速。及坚金之刚猛。故性有大 
毒。 仲景三物白汤。治寒结胸懊 满闷身无热者。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用。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二味为末。内巴豆。臼中杵之。白汤和服。强人半钱。弱者减之。病在膈上。必 
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耳猝聋闭。巴豆一粒。纸 
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痈疽溃后。腐肉不落。巴豆一味。炒至烟尽。存性。研膏敷上。 
即拔毒去瘀生新。 急喉痹。同白矾枯过。去巴豆。单用矾。研细。吹入喉。流出热毒涎。 
喉即宽。 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子上。灸 
二七壮。取利为度。 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 
研末。姜汁和。酒一杯呷服。 寒癖。宿食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 
日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 积滞泻痢。 
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研泥溶蜡和丸绿豆大。每服 
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 
附案 一老妇饮病。溏泄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 
则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 
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不利。其泻遂愈。凡用巴豆治泄痢积滞诸病恒有不泻 
而病去者。此药病相对。配合得宜尔。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一女子值暑 
月夜甚凉。患心痛。从右肋下起至心前歧骨陷处。并两乳下复连腰背两膀。俱骨缝胀痛。惟 
右肋并心疼独甚。时作呕恶。初疑凉夜寒邪郁遏。气不流畅所致。用散寒行气药。不效。又 
疑寒气郁滞。中有郁火。于前剂加散郁火药。亦不效。服加味煮黄丸。乃顿愈。姜黄三钱五 
分。雄黄三分。去油巴霜八分。去油净。共为细末。醋糊丸黍米大。虚者七丸。实者十一丸。 
姜汤送下。按经云。邪气盛则实。惟此辛热之剂。可以导之。前所用药。虽亦散寒。不能及 
病也。用姜黄乳香者。寒能伤血故耳。 
〔论〕 巴豆树植于西土。其叶在仲夏时新旧相代。而开花成穗即于斯时。结实作房亦 
踵其后。盖禀地气之金。而受天气之火极其精专者。其实成熟至七八月渐落。此金化于火。 
火终于金。专受炎火之气。而绝不受寒水之气者。夫金独受火气。而子气之水绝无与焉。所 
以偏至之性。洵当有毒也。燥万物者莫如火。故能溃烂有形。损真阴而竭津液。且火气之精 
专者。独为金用。金司降令。又从于最烈之火。故为斩关夺门之将也。其生用者。存金而去 
火之毒。可以利水谷道而不伤脏腑。炒用者。从火而制金之锐。可以磨坚结积而不致暴厉。 
本经所云荡练五脏六腑。盖生用合于荡。炒用合于练矣。金化于火。直司降令以透下焦。皆 
其由阳入阴以神老阳之用。仲淳所谓阳中阴入手足阳明者。庶其近之。惟本至阳以破结阴。 
非一切寒滞积久闭塞。固非其对待之治也。 
此药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擦肤。须臾泡出。况肠胃柔嫩。下咽则徐徐而走。 
能无溃烂之患耶。又何待下后而耗损真阴耶。不得已急证。欲借其开通道路。亦须炒熟压令 
油净。入分许即止。不得多用。(仲淳) 
〔修治〕 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 
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 凡修事。敲碎去油净。用白绢袋包。甘草水煮。焙干。或研膏用。 
日华子言。凡入丸散炒用。不如去心膜。换水煮五度各一沸。按巴豆之火毒。所畏者水也 
。今去心膜换水煮。亦止于缓火毒尔。要知炒去烟。止可以去金之暴气。而火性尚存。金之 
所畏者火。而巴豆又喜火也。治法宜中的为妙。 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 有生用者。 
麸 
x巴豆油x 
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喉痹。 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巴豆研烂。绵纸 
包。压取油。作然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 又舌 
上无故出血。以熏舌之上下。自止。 

卷二十三乔木部
干漆
内容:出汉中金州梁州者最善。益州广州浙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