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上说:“门,闻也,从二户;户,护也,半门曰户。”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存已不多,在北京的一些老胡同里还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
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门当”的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文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
“吉祥如意”字样的户对
再说“户对”,它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
“户对”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两个一对的,也有四个两对的。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门
户
门
当
户
对
的
婚
姻
现
实
性
“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之形呢?因为它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香火永续。
“户对”的大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从建筑学上讲,这是一种和谐美。因此“门当”与“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也成为了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女婚嫁条件的常用语。
人体上的“门”与“户”
“门户”可以开合,以供出入。《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有365个经穴,这些穴位有不少是以“门”或“户”来命名,以表示其通畅调达的特性。
人体上,以“门”和“户”命名的穴位是供神气出入的,当然,也同时是邪气出入之所。这类穴位大多有控制开合、升降、出入的功能。
门的格局大,进进出出的东西多,以“门”命名的穴位都是指人体气机出入的大枢纽,它们主阴阳沟通的问题。章门穴
肠胃的旁边就有很多的“门”,如梁门、太乙门、滑门、滑肉门、关门等,这些穴位都与气机出纳有关,是主管气机回收或外出的穴位。云门穴
在身体的腋中线,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身体的部分,有个穴位叫章门。“章”是保障的意思,这个穴位特别容易郁结。人一旦生气,章门就会疼痛。我们可用艾条灸十分钟左右该穴,会非常有效。按摩章门穴可以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症。
在人体的肺经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一个叫云门,一个叫气户。
云门是肺经的第二个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任脉6寸。它是气化飞升之门,主管通行经气。
“云”指云雾,“门”指门户。所以内涵就是人体气血似天气云雾一样,能滋生万物,而其首出之处即称为云门。
按摩云门穴可治胸中热、胸中烦满、咳嗽、气喘、肩臂痛和上肢不举等病症。
在人体胸部的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的穴位就是气户穴。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的本意前面说过,是单扇门,这里引申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就是说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把气户穴打开,气机就开始通畅;把气户穴合上,气机便被收纳。
按摩气户穴可治咳逆上气、通乳腺治乳痈。
穴位是中医用针、施灸、敷药的重要部位,其名称含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只有了解穴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它的诊疗意义。
“门当户对”与婚姻和谐
古人的婚姻重视男女相配、门当户对,就是你家的“门当”要与我家的“门当”差不多规格,你家的“户对”也要与我家的“户对”配套。大家闺秀要配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家碧玉则配小户人家的男子。这样的两家人攀亲,谁也不会瞧不起谁,谁也不高攀谁,各得其乐。
一概认为这是封建婚姻里的糟粕有点绝对,从心理学、价值观等角度上说,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双方心态更趋平和,知识层次相近,世界观相仿,价值观相近,互相尊重、平等融洽相处的概率更高一些。包办婚姻确实是一种压制人性、必须废除的婚姻制度,但全盘否定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是辩证的方法论。
古人认为:夫妻好合的基础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致。
比如说开双扇门的大家闺秀有一个特性,出手很大方。我们中国人就有一点大家闺秀的特性,就是出手特别大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外扔,因为我们好东西太多了。而开单扇门的小家碧玉就喜欢计较一些,别人不要的东西她就拿走,这种人生态度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因此在媒婆那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则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价值观不同,想通过生活慢慢去磨练,是磨练不出来的,因为这跟出生的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夫妻间要对金钱的态度不一样,就会造成很大的冲突。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如果价值观相同,婚姻生活会相对稳定;反之,价值观不同,很容易造成夫妻间的冲突。古人认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很难通过生活来磨合到位,因为这跟人出生的环境、受教育程度等诸多背景有关。
现实生活也证明,当双方在家庭背景、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时,即使生活在一起也的确很难和谐共处。尤其在交流沟通、教育子女、持家治家、生活习惯、接人待物以及远景规划方面,往往出现较严重的分歧,就如同两个毫不相干的齿轮被硬生生地搭配在一起,结果永远无法顺畅轮转。
自由恋爱我们一定要提倡,但在选择配偶时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只求一种轰轰烈烈的激情。美满幸福的婚姻是要经营一辈子的,都希望白头偕老,但夫妻要在一起生活那么多年,没有相近的价值观、志趣爱好,是很难天长地久的,所以我们在考量人生另一半的时候,要综合来看,谨慎一些,感情问题是输不起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大多数人要走过的人生必经阶段,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
中国人的传统婚姻既有神秘悠久的渊源,又有顺应生命哲学的时宜性,还包含着独特的养生意义,可以说是一门精彩的大学问。
先有“婚”,再有“姻”
◆“婚”字何意?
“婚”字的小篆“姻”字的小篆
“婚姻”二字的小篆写为“婚姻”,这两个字各有各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对“婚”字的解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妇家也”,就是女人的家。“娶妇以昏时”,就是娶妻要在黄昏的时候。这与我们现代人办婚礼的时间有明显不同,我们现在办婚事一般都在中午,从一大早上就开始忙碌,到中午时摆婚宴宴请亲朋好友;而古代都是在黄昏时办婚礼,这与古人认为妇人属阴,所以要晚上结婚才符合天地之道有关。
《礼记·郊特牲》上记载:“婚礼不用乐,幽阴之意也。”这里是说春秋战国前的婚礼,连乐器都不用的,几乎是鸦雀无声地就把婚结了。这也受到黄昏成婚习俗的影响。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婚
姻
男
大
当
婚
,
女
大
当
嫁
◆“姻”字何意?
《说文解字》中对“姻”字的解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姻”字在古代代表“席子”,引申为凭靠之意,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就有依靠了。
“因”字有三种意思:一是凭籍、依据和利用;二是承袭和沿袭;三是增添和积累。
所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女人依靠婿家劳动生活,并为男方添丁增口、延续后代,有了婚姻也就有了家。
因此是先有“婚”,再有“姻”。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很清晰的逻辑关系。
婚姻产生的三种说法
中国古代关于婚姻产生的说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抢婚:把生米煮成熟饭
抢婚的历史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易·屯卦》上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屯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gòu)……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段话的大意是:马蹄声声响,不是有匪寇,而是要抢婚;女子哭得泪汪汪,泪水如血,强盗抢她做新娘。
抢新娘当然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一般选择在女家毫无防备的夜间下手。古代的抢婚大多发生在黄昏后,把女子抢来后就赶紧匆匆忙忙地举行婚礼,当天晚上就把生米煮成熟饭,等第二天女方家人要把她抢回去时,木已成舟,只能认了这个女婿。于是乎就成为“姻”。
现如今,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已将抢婚的习俗演变为一种有趣的旅游项目,比如在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常能看见。
抢婚究竟源于什么时代,出于什么原因,并无确凿的考证,它所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男人可以和抢来的异族女人繁衍后代,达到添丁增口的目的。但抢婚并不是中国社会婚姻方式的主流,它只是中国人在漫长的繁衍与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了解抢婚的典故也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婚姻关系的渊源。
抢婚之后,又出现了异族通婚。异族通婚的产生是为了繁殖人口,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优生优育。
《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意思是说,同一姓氏的男女结婚,他们的后代不会繁茂。这句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有道理,因为古代人口较少,同姓之人难免有血缘关系,近亲结婚必然不利于人类的繁衍。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台湾人仍然保持着“同姓不婚”的传统观念。这个观念是汉人的祖先带过去的,甚至如周姓、苏姓、连姓三姓,陈姓、胡姓、姚姓三姓,徐姓、佘姓、涂姓三姓,以及萧姓、叶性二姓,许姓、柯姓二姓,都互不通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生于同一祖先。
为了增强家族的生育能力,就要和异族通婚,而运用暴力手段抢夺其他部族的女子来成婚,成为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男子娶妻的一个主要途径。
抢夺女性的现象在汉字里也有表现,比如说娶亲的“娶”字。
“娶”字从取,从女,本意就是取妇。《说文解字》中的定义为:“取,捕取也。”它的本义是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其左耳以作标记,后来引申到斩下敌人首级为取。由此可见,取就是抢、占有,是不用归还的。“娶”字应该是在父系社会稳定以后出现的,母系社会形态下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取妇”这样的说法。
“妻”字的甲骨文
同样,“妻”字也体现了抢夺女性的那段历史。“妻”字的甲骨文写为“妻”,如同双手抓住了女人的长发,将她的头按低。很明显,远古时期的“妻”也是掠夺而来的。
◆走婚:自由恋爱
除去抢婚和异族通婚外,还有一种不得不提到的婚姻形式,这就是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走婚。
当春风吹绿树叶时,大地复苏,人也开始活动,就连国家也要求百姓谈情说爱。
《周礼·媒氏》中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古人将春天分成三个阶段:孟春、仲春和季春。仲春指的是惊蛰和春分,这个时候万物苏醒,大地生机勃勃。
“令会男女”,这里的“会”就是场所。有句中国古话叫“时见约会”,意思是按一定的时令去见面。那男女在何时何地见面呢?见面后又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农历的三月三时,年轻男女会祭祀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高禖,然后穿着新衣裳邀约到春水荡漾的河边对情歌谈恋爱。
农历的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其实就是现在的情人节,而现代人经常说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而是夫妻节。
这一天,男女就算没有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嫁娶,也是允许的,所以三月三也可以叫做“法定私奔日”。
《诗·郑风》中的《溱洧》写的就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三,青年男女到河边游玩,相互谈笑并赠送香草表达爱慕的情景。
溱和洧是两条河的名称。诗歌里是说一个女孩子非常主动地邀请男孩儿跟她对歌。诗里的女孩儿反复向男孩儿做着这样的举动——“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男女交往,以勺药(即芍药)相赠,表达惜别之情,故芍药又被称为将离草。
诗里的女孩儿反复说“赠之以勺药”,就是在和男孩儿开玩笑,说我就要离开你了。她是通过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害羞的心情。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表达久别之后的思念呢?是送“当归”。当归又名“文无”,当你收到远方恋人寄来的“文无”时,叫“相招以文无”,表示对方已很久没有收到你的只言片语了,问你何时“当归”?
那么三月三的大型约会是由谁组织的呢?——媒人。
古代媒人“掌万民之判”,就是掌管婚姻之事。媒人将全国百姓的信息都登记在册。一般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如果过了这个年纪,有些人还没婚配,媒人就要安排他们参加这种集体大约会了。
要是有的大龄青年无故不参加这种社交活动,国家就有权惩罚你。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古代会有这样的风俗呢?三月三的男女相会在古代意义特殊,说小了是风俗人情,说大了关系到国计民生。
古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计”是谋划的意思。你要想谋划这一年,在春天就要作一个整体的安排。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从养生角度上讲,天人相应,春应在人体的肝上,“肝者,将军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