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的经济发展则刚刚起步。前者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其工业制 



① 亚远经委会:《1956 年亚远经济概览》,1957 年。 

②  '美'斯·罗博克著:《巴西经济发展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3 页。 


… Page 53…

  造业开始迅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逐渐缩小, 

  这类国家的典型是亚洲“四小”及较早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拉美大国。后者虽 

  然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原有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 

  口,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如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即属此类。 

       由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在资 

  金、技术引进上常常被迫接受苛刻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初步实践 

  使发展中国家深切感到区域合作和实行联合斗争的重要。50年代后半期南南 

  合作开始起步。1958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非洲独立国家会议是非洲国家合作 

  的起点。1963年5月,31国非洲元首和代表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 

  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亚洲的合作组织主要是 

  1964年5月成立的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和翌年1月建立的阿拉伯共同市 

  场。作为重要的原料生产国、出口国组织,1960年9月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 

  织。拉美国家为保护其工业市场于1960年12月建立了以贸易合作为内容的 

  中美洲共同市场。以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开端,这一时期 

  国际经济领域内联合斗争初步展开,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联合国贸发会议 

  内南北对话局面的形成为标志,60年代这一斗争逐步从分散走向联合。1964 

  年第一届贸发会议结束时成立的“77国集团”,使斗争进入到有组织阶段。 

       ③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经济的高速增长到不稳定增长时期。这是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其民族经济起步和起飞后经济进一步保持持续增长时 

  期。但以1973年为转折点,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状态有明显的不同。在 

  1966—1973年这段时期里,发展中国家利用西方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有利条 

  件,积极推进自身的发展。它们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在努力提高传统 

  农矿产品产量的同时,普遍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由此步入了战后经济增长最 

  快的时期。在工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1966—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 

                                                                            ① 

  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5。6%,1971—1975年进一步上升为6。6%。伴随经 

  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 

  重,从1960年的28。8%下降到1973年的18。9%,除采掘业之外的工业所 

  占比重则从26。2%上升到35。6%。经济快速增长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外贸易 

  的迅速扩大。1965—1973年,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8。2%, 

                                                ② 

  仅低于发达国家同一指标0。6个百分点。总之,这一时期增长和发展是普 

  遍的。1973年以后,随着西方世界经济繁荣结束“滞胀”开始的外部环境变 

  化,以及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部矛盾的积累,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了一种 

  不稳定增长状态。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在7。4%至1。8%之间波动。 

  外部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使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差异:石油 

  出口国因出口收入剧增而迅速致富;坚持外向型发展的新兴工业国迅速崛 



①  '苏联' 《发展中国家经济数字》,东方文献出版社,1988 年版,第65 页。 

② 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年3 月,第180 页。 


… Page 54…

  起;其他初级产品生产出口国则经济发展缓慢,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持续的 

  经济增长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产业 

  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变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落后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发 

  展成就是巨大的。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在逐步暴露。如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生 

  产落后的矛盾;通货膨胀的发展和外债负担开始加重;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 

  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的非殖民化和为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过程。60年代中期以后,未取得独立的殖民地国家相 

  继独立,获得独立的国家进一步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随着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南北矛盾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和联合斗争进入了高潮。 

  作为对外国垄断资本实行国有化的措施,也作为在国际市场上与垄断资本的 

  剥削掠夺进行的针锋相对斗争,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提高石油价格, 

  石油斗争给垄断资本以沉重打击。在斗争胜利鼓舞下,以1975年4月联合 

  国第6届特别大会和1975年9月联大第7届特别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发展 

  中国家全面开展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斗争内容涉及维护自然 

  资源永久主权,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改善贸易条件,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要 

  求改善资金借贷条件和增加发展援助等,以及制订限制和约束发达国家损害 

  其利益行为的国际法规。 

       ④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及其调整改革。在1980—1982年的 

  西方世界危机中,发达国家实行严厉的货币金融紧缩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 

  策,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沉重打击,以此为契机经济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经 

  济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据报道,与70年代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 

  5。6%相比,80年代的经济增长只有1。5%。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从28% 

  下降到20%。国内生活水平急剧降低,如中南美和南部非洲的一些国家10 

  年中分别下降了10%和25%。① 

       致使这一时期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结构性 

  困难和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危机和转稼危机的做法给发展中国家以深刻的 

  影响,但发达国家的经济回升却并未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困难有所减轻。发 

  展中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差距进一步拉大。少数国家和地区虽然受到 

  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曾出现波动,但并未陷入经济困境反而取得 

  快速增长。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最不发达国,石油出口国,以及 

  曾取得较快发展的拉美工业国等多数国家,经济停滞,困难重重。这些困难 

  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结构性危机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1982年爆发的严重的债务危机。危机是普遍的,几乎波及各个地区 

  和各种类型国家,并且形成了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中心的重债国和非洲等穷债 

  国。超重负债,生产萎缩,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1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①  ' 日' 《日本经济新闻》1990 年5 月22  日。 


… Page 55…

额增长了1倍还多,到1989年债务总额达1300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全 

部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其次,是尖锐的粮食危机。由于发展政策的失 

误,忽视农业生产,许多国家和地区由原来的粮食自给变成严重依赖进口, 

以至发展到生存危机。第三,是恶性的通货膨胀问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88年的国际金融统计,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从1981年的27。6%上升 

到1988年的58。3%,其中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远远高于这一平均数,有4 

个年头在3位数以上。恶性的通货膨胀使发展成果被大量吞食,社会经济活 

动难以维持,困境进一步加深。 

     为了摆脱困境、重新发展,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就总结经验教训,对 

经济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改革。调整和改革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 

括财政、金融、货币、外贸等领域的改革,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 

革,在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对发展战略重新进行审视。尽管各国 

和各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调整改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改革的基本方 

向和改革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首先实行经济政策调整。调整分 

为两个阶段,即80年代前半期先由扩张性政策转向紧缩性政策,虽然国际 

收支状况有所缓解,但更多国家出现了经济萎缩。因此80年代后半期开始, 

许多国家探索实施以推进经济的适度增长为基础,改善财政金融状况和平衡 

国际收支,这一协调发展政策。其次,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针对发展中 

国家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状况而进行的调整。内容包括采取积极措施扶植农业 

发展;改造单一结构,推进生产多样化;以及为改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而促 

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再次,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经济, 

其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仍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为使本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 

济的要求相适应,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形式。改革是围 

绕两个方面进行的,即鼓励私人投资、扶植私人企业的发展和采取不同途径 

改造国营企业,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后者包括改革国营部门的管 

理体制,建立国家参股制企业和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目前改革仍在进行 

中。由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它关系到人类的未 

来,所以这一调整改革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对结构性失衡的调整不 

是短期所能奏效的,而且许多国家的改革道路还在探索中。 



            2。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拉美国家资源丰富,地域广大,在第三世界中较早走上工业化发展道 

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曾一路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展战 

略方面的某些问题,形成许多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难,以至在80年代外部 

环境变化条件下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随后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与改 

革时期。 

      (1)拉美经济发展的独特历史环境 


… Page 56…

       拉美主要国家地矿资源丰富,拥有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原料和多种动力 

  资源。同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多样,适宜农、林、渔业等农业的综合发 

  展。由于拉美天然具有的这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从而成为历史上殖民者 

  最早剥削和掠夺的主要地区之一。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 

  殖民者入侵拉美,到19世纪上半期这一地区主要国家宣告独立为止的300 

  多年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是掠夺这里的贵金属和矿产资源,继 

  而通过建立封建庄园,发展出口作物,掠夺拉美丰富的农业资源。这对拉美 

  经济的早期发展造成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但大规模的殖民开发活动也在客 

  观上对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殖民者对经济 

  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其次,殖民地贸易 

  和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推动了拉美国家国内市场的形成及开始了拉美对外 

  贸易的发展历史。 

       拉美国家是欧洲殖民体系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早在19世纪前半期 

  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七国就先后宣布独立,比亚非 

  国家更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拉美民族经济的真正起步和发展还 

  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特别是两次大战中发展较快。受殖民主义的 

  严重束缚,拉美独立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虽然殖民地时期拉美的商品经济 

  有所发展,但那不是以其内部的发展为动力的。独立后,在其原有的经济制 

  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的基础上,西方世界不断加紧对拉美的商品输出和资 

  本输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势力,英、美资本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 

  虽然拉美的民族工业19世纪末开始萌芽,但外国资本使拉美国家依然是其 

  单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和工业设备的进口国。甚至到本世纪30年代 

  初还将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操纵手中。两次大战使拉美的民族经济发展 

  有了转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和减少了对拉 

  美的商品输出,使拉美的民族工业得以较快的发展。二次大战结束后的1947 

  年,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值比1938年增长了1/3至1/2。整个拉美地区的对外 

                                                                           ① 

  贸易出口额也从1937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1947年的63。9亿美元。同时, 

  由于拉美地区远离欧亚战场,得以免于战争的破坏,而在战后直接进入普遍 

  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相比之下,拉美国家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处 

  在一个较高的经济发展起点上。独立之后到二次大战结束的曲折经历,为当 

  代拉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 

        (2)以长期的内向型发展为主的拉美经济 

       战后以来40年,拉美各国经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