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用醋的是取它的酸,用花椒来煮水喝的是取它的辛。〃乌梅丸〃这张
方子,乌梅和醋,你看是酸的,醋泡乌梅,川椒,桂枝,干姜,附子,
细辛,这几个药是辣的,辛味的。而黄连和黄柏是苦味的,几乎涵盖了
治疗蛔虫病的所有的味:酸、苦、辛,他再配合上当归、人参,这是气
血双补,米饭,你看他用的那个蒸之五斗米下,最后做这个药丸的时
候,把米饭也和药混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赋形剂,是药的成分之一,还
有蜂蜜,这几个药是补养气血的,从祛蛔的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给蛔
虫一个诱饵,象我们的刘渡舟老师说的,你既然要给他祛蛔的话,你给
它个诱饵,就像我们钓鱼一样,你给他个诱饵,才能把鱼给钓上来。有
蛔虫病,就会有气血两虚,所以我觉得用这些药是在补益气血,是扶正
的,扶正以祛邪,这是我们从祛蛔的角度来说。
〃乌梅丸、乌梅汤〃这张方子又可以治〃久利〃,久利是什么情况呢?
就是长期的慢性的腹泻,这种证候,你觉得他有一点轻度的里急,你用
一点清热药,结果发现一用清热药,他拉得更厉害了,你觉得他是虚
寒,你用温补药,结果发现一用温补药,结果他下重得更厉害,光用凉
药不行,光用热药不行,人比较消瘦,你用补药,他整个肚子都胀,光
用补药不行,你说给他用行气药,用行气药他也拉,也不行,所以这就
提示了这种久利是虚实兼见,寒热混杂的。而〃乌梅丸〃这张方子,他正
是〃寒热同调,攻补兼施〃,它用黄连、黄柏清热,是针对热象;它用干
姜、附子、细辛、川椒,还有桂枝来散寒,来祛寒,而且这些药里头,
大多是辛味的,辛还可以疏通气郁,因为那个慢性腹泻的病人,常常伴
有肝气的疏泄失调,而肝气疏泄失调,肝气郁结,也最容易犯脾,也最
容易出现下利,有的人就是一生气就拉肚子,你说这种腹泻是寒是热?
其实寒热都有,虚实都有,在这里头,他用了疏气的药,舒肝的药,实
际上也是防止肝郁克脾土。这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又有气
郁,所以要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当归养肝血,人参补阴、补气,这是
针对气血不足的,乌梅酸收,以养肝之体,实际上许多慢性腹泻,都有
一种过敏的成分,这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而不是从中医传统的角度来
谈,这种过敏性结肠炎,你在用乌梅,用防风,用藁本这类的祛风药,
防风和藁本是散的,是祛风的,你光用祛风药,耗散得太厉害,你要用
乌梅的酸收,有收有散,在客观上它可以对过敏性结肠炎有很好的调整
作用。
在这里是用乌梅酸收来养肝之体,所以对于寒热错杂,气血两虚,肝郁
气滞所造成的〃久利〃,用〃乌梅丸〃常常可以取得疗效,当然我们今天没
有〃乌梅丸〃,就用〃乌梅汤〃了,用〃乌梅汤〃常常可以取得疗效。
当然我们在用的时候,这些药并不是全用。你可以根据具体的病人的情
况来选择应用。
如果我们用于治疗〃蛔厥〃,或者治疗胆道蛔虫证,我们在用〃乌梅丸〃的
时候,要加使君子、苦楝根皮这些祛蛔的药;而治〃久利〃的时候呢,就
不需要用这些药。〃乌梅丸〃既可以治蛔厥,又可以治久利,久利也罢,
蛔厥也罢,他们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乌梅丸、乌梅汤
来治疗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病机是一样的,这就是抓病机,活用经方,
这个用方的思路,我以前曾经多次提到,我们从讲〃小建中汤〃适应证的
时候就提到,〃小建中汤〃的适应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一个是腹中拘急疼痛,一个是心中悸而烦都可以用〃小
建中汤〃,是因为他们病机是一样的,都是气血两虚,所以用小建中汤就
可以益气养血,温中补虚,这就是抓病机用方。我们现在讲的〃乌梅
丸〃,既治蛔厥,又治胆道蛔虫证,又治久利,也是因为他们在病机上是
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所以这个用方思路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学习的,
有许多老大夫,他高明就高明在他会抓病机,把这个古方应用的范围大
大的扩大了。
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的第2条是359条,讲义的192页,〃伤寒本自
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
参汤主之。〃〃伤寒〃,一个外感病。〃本〃,是原来,原来这是个什么证候
呢?是个虚寒性的下利,这个病原本来自一个虚寒性的下利。〃医复吐下
之〃,医生反而用了催吐和泻下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寒格〃,就是寒邪的
阻隔,〃寒邪〃阻隔于中焦,所以上面有呕吐,下面有下利,〃更逆吐
下〃,就是使吐下更逆,也就使吐下更加严重,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
是,〃下利〃肯定是虚寒性的,而这个〃呕吐〃呢,也很可能是胃寒的呕
吐,如果是虚寒性的下利,又伴有胃寒的呕吐的话,呕吐的临床表现应
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脾胃皆寒,上下
皆寒的证候,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治疗啊?下寒的下利,脾寒的下
利,我们用〃理中汤〃,上面胃寒的呕吐,我们加丁香和吴茱萸,温胃散
寒,降逆止呕,这个方子叫什么?叫〃丁萸理中汤〃,这是《医宗金鉴》
的一张名方,〃丁萸理中汤〃,用于治疗脾胃两寒的呕吐和下利。朝食暮
吐,暮食朝吐〃〃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这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
种表现。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病人,他是〃若食入口即吐〃,他是随
吃随吐,因此这就不是胃寒,而是胃热,火性急,热性的下利,〃火性
急,暴注下迫〃,所以就有里急,胃热气逆的呕吐,火性急,火性上炎,
所以随吃随吐。所以现在看到的359条,张仲景所描述的这个病例,下面
是虚寒性的下利,毫无问题,由于〃寒邪阻隔在中焦〃,〃上热不得下
达〃而出现了〃胃热气逆〃的〃呕吐〃,这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证,就不能够
用〃丁萸理中汤〃了,那就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来治疗,〃干姜黄芩黄
连人参汤〃是用黄芩、黄连来清胃热,这两个药也是苦的,苦可以降,清
胃热降胃气,治呕吐,用干姜和人参,这正是半个〃理中汤〃,或者说是
半个〃四君子汤〃,不过四君子汤是后世的方子,它益脾气,温脾阳,散
下寒,是个很好的清胃温脾,清上温下的一张方子,这又是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不少,在这方面
张仲景的组方成就也很高,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的方子,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是〃泻心汤类〃,〃半夏泻心
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他们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
是〃偏于和中消痞〃,多方子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得把握它的一
个特点啊,我们就从这些方子中的特点来学习他的组方思路。〃乌梅
丸〃,我们刚刚学过的,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什么呢?
〃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实际上是在调整气
的运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这个方子,它
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苦降止呕〃,因为它的特点是食入口即
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来止呕,它是〃偏于降〃。下面有一个方子叫〃麻
黄升麻汤,〃麻黄升麻汤这张方子,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在临
床应用极少,所以我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但是它的组方上,有它的
特色。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这类方子的共同特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
这个方子的作用倾向,都有特点,这是偏于和,这是偏于收,这是偏于
降,这是偏于散,你看他的组方,他注重调整全身的气机,那你就根据
你的具体病人,是气逆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降;是气郁
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散;是气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要偏于收;如果清阳不升的,《伤寒论》中没
有这种方子,如果是清阳不升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那你就
应当偏于升阳,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不可以属于这一类啊?大家
可以琢磨琢磨。
我们刚才提到了〃麻黄升麻汤〃,这个原文,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这个
证候呢,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但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这个方
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它有〃发越郁阳,清上温
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注意,他这里
用了〃分〃作衡重单位,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
分,知母十八铢,这个〃分〃在汉代,作为计量单位的话,没有,所以张
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中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
在晋朝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怎么加的呢?是6铢等于1
分,4分等于1两,24铢等于1两,是这么加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根
据班固《汉书·律历制》的记载,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汉代的1
斤等于250克,斤和两之间是16进制,1两等于15。625克,铢和两之间是
24进制,那就是1铢等于0。65克,铢和分之间是6进制,6铢为1分,因此1
分等于3。9克。所以我们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分〃作为剂量的
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
分,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我们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以〃分〃来作
为衡重单位的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宋代以后的那个斤、两、钱、
分、厘的那个分相混淆,因为我已经遇到这个事情了,有一个信息中
心,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就把唐代以前书中的这个〃分〃,当作
后世的那个钱、分、厘的〃分〃来统计,结果说怎么古人用药的药量怪怪
的?不适合实际应用。我一看原因,是他把两个分给混淆了。所以这里
的分等于3。9克,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显而易见,仲景是不会
把〃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在《金匮要略》里,有不少方子出现了
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给改的。
关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我们就谈这么多,重点是〃乌梅丸证〃和〃干
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黄连汤〃是不是〃寒热
并用,攻补兼施〃的?还记得吗?〃黄连汤〃。〃黄芩汤〃是不是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的?〃黄芩汤〃,温病学家很重视它的组方成就,尽管〃黄芩
汤〃,就是黄芩、芍药两个主要药,〃黄芩汤〃它不是寒热并用,它是清热
的,〃黄连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欲呕吐,那是我们在太阳病篇讲了〃泻心汤〃的适应证以后,为
了和〃泻心汤〃适应证的上热下寒相鉴别的时候提到的,所以要把〃黄芩
汤〃和〃黄连汤〃分别开。
下面我们看厥阴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
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
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进时退
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气恢复占
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退,病人
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就占了优
势,所以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是以厥
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呢?还是
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这个
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这是寒邪胜,阳气退的表
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以后,手
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是厥阴阳气恢
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这种虚
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寒下利
又出现了,这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的比
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
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伤寒病,厥五日,热亦
五日〃,天数是相等的,〃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到第六天手脚
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
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
愈。〃厥冷没有超过五天,而这个发热,阳气恢复呢,保持了五天以上,
所以这个病就好了。
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
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这显然阳气的
恢复不占优势,而阴寒邪气占优势,〃其病为进〃,这个病是加重了,是
发展了,为什么?
〃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阳气衰退了,病情当然加重了,所以
文字写得非常通顺,一读就明白。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
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
痹。〃〃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一个外感病,先有厥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