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文艺,期望通过文艺为自己的民族找到一个尚未创造出来的良心。但
在现实中,他很难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只能以教书糊口,在学校中与学
生厮混,心里充满了挫折感,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这与
文中两次出现的“徒然无益”相对应。同时又和迟钝的萨金形成鲜明的
对比,斯蒂芬的“徒劳无益”是一个智慧者的失望,而对萨金的:“徒
… Page 58…
劳无益”是一种过于愚钝而无法教化的自费功夫,斯蒂芬通过在追求上
的“徒劳无益”和在教笨学生上的“徒劳无益”的比较中,感叹自己的
才智遭到荒废。斯蒂芬在幼年时期早已觉察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有情欲成
分,对父亲有负罪感。为了对负罪感作出偿还,在母亲弥留之际,他拒
绝顺从她的宗教要求,使母亲伤心地去世,尔后自己更加感觉到难以弥
补的内疚。这时他从萨金所得到母爱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一个可怜的
灵魂到天上去了”,母亲的灵魂紧紧缠绕着他,使他不能自拔。才智的
荒废、良心的责备和痛苦,渴望有一个真正的父亲,所有的这些构成了
斯蒂芬精神世界的全部,而他的意识流活动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因
而读者在学这一基本心理后,就不难理解那繁芜的句子。
在这段文字中,斯蒂芬生活在双重环境中,他的肉体和精神发生明
显的分离,虽然他的肉体还在教室中,但是他的精神却在另一个世界中
进行积极的探讨。周围窒息的环境使斯蒂芬感到冷漠无情,他竭力地想
在精神寻找安慰,可是现实环境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使他从身
边的一切勾起痛苦的回忆,陷入烦恼的心境之中。在斯蒂芬 (包括作者
本人)看来,外部的世界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是无益和徒劳的,具有无
意义和无价值的特征;内心世界是真实的,但又不能在生活实际得到实
现。这种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严重脱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
矛盾和心烦意乱与外部生活的腻烦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生
活画面。在《尤利西斯》中,作者把这个复杂的生活画面放在一次普通
的讲课表现出来,还把它限定在一个短暂的时刻。这样一来必然导致过
多的内容与过少的载体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混乱。但
这种混乱正表明作家对生活理解的复杂化。在作者看来,生活中具体的
某一时刻内发生的事情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只
有简单的几件事,因此要表现一个瞬时内的事情不能只采用某种单一的
形式,反之要采用各种复杂变化的形式才能准确地把握生活。而且人的
丰富思想不仅是在一个事件高潮中体现出来,还更加经常地存在于平淡
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在以上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家应该选择多种
表现手法,所以文章虽然显得混乱、庞杂,但它的背后隐藏着高一层的
真实,更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感。
“丑陋……曾经有人爱过他……她不存在了。”由萨金的丑陋联想
到他受到过母亲的爱护,再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引发出斯蒂芬内心
中的内疚感,揭示他痛苦的感情世界。
“问题解决了。他用代数证明,莎土比亚的鬼魂是哈姆雷特的祖
父。……冰球棍在杂物房内一片响声……”这个自由联想的跨度很大,
斯蒂芬从眼前的代数题目,一下子跳到有关莎士比亚的文学问题,仿佛
是白日做梦,混乱至极。其实,这段文字为第九章中斯蒂芬讨论的问题
相挂勾的。在斯蒂芬看来,文学作品都带有很大的自传性成分,他猜想
《哈姆要特》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一定与莎士比亚的现实生活相关,并
想象莎士比亚究竟是哈姆雷特还是他父亲。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想,还
没有得到历史现实的证明,因此斯蒂芬在教萨金用代数证明解决数学题
时,自然而然联想到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一问题,就在文中突兀产生
这一个句子。接着写斯蒂芬听到孩子们打冰球的声音,又从幻想世界中
跳回到现实生活中。
… Page 59…
“我象他。这付塌肩膀……我的童年在我面前弯曲着。”斯蒂芬又
从眼前的萨金回想志自己的童年,从现在跳跃到过去,出现了心理时间。
最后又由幻想中回到现实。
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斯蒂芬混乱的思想世界,但这种混乱中又显得有
条不紊,具有深厚的整体性。是什么力量把混乱的意识组织起来,使它
们形成一种更高的秩序?这就要从细部的结构和较大的上下文中观察整
个叙述的基本结构。在这个片段叙述的中心是描写斯蒂芬为萨金解疑的
经过,这正是现在正发生的事情,其它的描写都是关于这种活动引起的
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作者总是从这种解疑开始讲起,不加说明地滑到
其它事情上,然后又回到解疑的事情上,再重新滑出去。显而易见,“你
现在会做吗?”“你自己会做第二道题了吗?”“题目算完了”,等等,
这一条线索正是整个片段的中心。正是一条中心起着一种组织和粘连的
作用,使那些蔓延出去的联想得到了依附,把复杂的景象结成了一个有
机的整体,这就打破了单线条的叙述结构,形成了复杂的立体结构。这
种抓住中心不断地向外蔓延,又不断回到中心再重新蔓延出去的叙述方
法正是意识流方法的基本格局,是把混乱的意识组织起来的主要力量。
乔伊斯意识流创作中另一个大特点就是技巧的多样性。他在意识流
技巧的表现上除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之外,还有蒙太奇,重复出现的
形象、平行与对比以及梦魇等等,将现实与幻想中许多截然不同的场面
加以剪辑组合,构成一个复杂的画面。 《尤利西斯》第三章中斯蒂芬在
海滩上漫步时看到远远走来两个助产妇的那一段也采用了电影手法,人
物的视点好似电影镜头,画面中的人物(两个助产妇)缓缓朝镜头走来,
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模式被摄入了斯蒂芬的意识屏
幕。
在《尤利西斯》的第十五章中,斯蒂芬半夜到妓院胡闹,布鲁姆前
去照料。作者有意在这里运用了类似于蒙太奇的电影方法。乔鲁姆的思
绪象野马一奔腾不已,一幅幅画面从他的脑中闪现而出,在不同的画面
中布鲁姆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一伙儿是女人,一伙儿是个傻瓜,一伙儿
又是一胎生了八个孩子的父亲。不久又变成都柏林市的市长,在慷慨陈
辞,发表施政演说:
我们亲爱的市民们,一个新的世纪已经破晓。我,布鲁姆,可
以明确地告诉诸位,这个新世纪甚至已经近在眼前了。是的,请相
信我布鲁姆的话,不要为时很久,你们就可以进入一座金色的城
市……
一个个场面在布鲁姆的脑袋中飞驰而过,组合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流动的影片。为配合这一方法,作者在叙述时也采用了场景说明的形式,
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乔伊斯作为一位语言大师,还善于在意识流描写应用各种各样的语
言技巧,以达到绘声绘色,给人以真实感的目的。这也是乔伊斯意识流
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在 《尤利西斯》中,作者运用意识流手法对人物的
心理作了真实描写,这种描写又依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反
映各个人物的特征。例如全书最后莫莉的大段内心独白,通过标点符号
… Page 60…
的去除、措词、词的重复出现、句型的选择运用、语言的无逻辑性,思
维的跳跃与不连贯等等表达方式,生动逼真地把莫莉这个来自中下层社
会,未受过良好教育、对爱情不严肃而又善良的妇女形象突现在读者面
前。在大长达40页的大段文字中,除了最后一个词外,没有标点符号,
没有大写字母。这种异乎寻常的文字表现方式,在于表现莫莉的“意识”
不间断地和杂乱无章地流动的状况,反映她内心活动的复杂和思绪的纷
繁。这段末尾,莫莉回忆她终于答应布鲁姆的求婚要求时说的话:“好,
好,我愿意。”用了大写字母,是为了表达当时莫莉答应布鲁姆求婚要
求时的坚决的意愿,这一决心又与她后来的不忠和与别人的暖昧关系形
成对照;暗示莫莉仍然怀有与他人断绝关系,回到丈夫身边与丈夫言归
于好的意愿。
在《尤利西斯》第七章有一段描述了布鲁姆在大街上看见正准备去
和他妻子幽会的波依伦,乔伊斯成功地语言技巧表现了他的心绪:
布鲁姆先生来到了基戴街。首先我必须去图书馆。
阳光下的草帽。棕黄色的皮鞋。折边的西装裤。是他。是他。
他的心轻轻地呯呯作响。往右。博物馆。女神。他转向右边。
是他吗?十有八九。不要看。我的脸发烧。我为什么?十足的
神气活现。没错,正是他。走路的模样。不要看他。不看他。走吧。
他三步并两步来到博物馆大门口才抬头。庄严堂皇的大楼。托
马斯·迪恩爵士设计。没跟着我吧?
也许没看见我。他目光炯炯。
他心急气喘,伴随着轻轻的叹息声。快。冰冷的雕像:里头静
悄悄。马上就安全了。
不,没看见我。两点过。正巧在门口。
我的心!
他的眼珠跳动着,静静地注视着乳白色大理石塑像的曲线。托
马斯·迪恩爵士是希腊建筑。找什么东西我?
他急促的手伸进了裤包里,拿出来,打开“亚真达·尼泰姆”
读着。给我弄到哪儿了?
心急火燎地找。
他迅速把“亚真大”塞回。
下午她说。
我在找哪。是的,那个。搜搜所有的包。手巾。“自由人”报。
放到哪儿了?啊,对。裤子。钱包。马铃薯。给我弄到哪儿了?
快。静悄悄地走。再一会儿。我的心。
他的手搜寻着在那里给我弄到后裤兜里找到肥皂面霜得去沾着
微热的纸。哦,肥皂!对,大门!
平安!
这段是描写布鲁姆在街上看见了他妻子莫莉的情夫波依伦。这一段
并未点出波依伦的名字,但是乔伊斯巧妙地利用了“阳光下的草帽、棕
黄色的皮鞋”的意象作了暗示。布鲁姆一眼瞥见波依伦的身影,但他拿
不准又不敢细看,因此感到心烦意乱,内心纷扰。最后他根据对方“十
… Page 61…
足的神气活现”的样子,“走路的模样”,“目光炯炯”等印象,推断
出对方肯定是波依伦,他的冤家对头。此时布鲁姆的心境被乔伊斯用了
一连串的短句和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急促的节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
者面前。这一连串的短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使读者亲身体验到布鲁姆的
心境,通篇跳跃性的节奏几乎可以说和物心烦意乱时心跳的频率合拍。
最后几句模仿了布鲁姆气喘吁吁、心神不定、不知所措的心境。文中句
子前言不搭后语,完全不合乎句法规则,把布鲁姆极力想摆脱困境的心
情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最后他在裤兜里东搜西寻,终于找到了那块肥
皂。肥皂是文明社会洗涤去污的日用品,但在布鲁姆的心目中它成了辟
邪物,具有护符般的效力,是布鲁姆精神上的寄托。全段原文以几个单
音节的独词句结束:“哦!肥皂!对。大门。平安!”短促的独词句传
达了布鲁姆忐忑不安的心情,在经历了一番煎熬之后终于进入了图书
馆,避开了波依伦而化险为夷,读者在读这一段文字时也“读”得心惊
肉跳直到最后才松了一口气。
正因为小说使用与人物的年龄、生活特点相适应的语言和思维方式
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从而使读者能直接感到小说
人物的思维活动的脉博,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流中去。这是乔伊斯的《尤
利西斯》成功的一个秘诀。
墙外之花
—— 《尤利西斯》的文体风格
《尤利西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在全书十八章中,每
一章的文体风格各不相同,这也是《尤利西斯》的一个特色。
在作品中,第一、二章在内容上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有一定的
连续性,因而在文体风格与这部作品有相似之处,显得明白畅晓;而斯
蒂芬的意识流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艺术像一样,也是一连串不合
逻辑的散乱思绪的混合。第三章描写斯蒂芬在都柏林海滨散步时的意识
流活动,想起他昔日与他婶婶和叔父相聚时的情景,想起他所追求的艺
术以及艺术的真与假,作者在这里使用的大都是意义深奥的罕僻词语、
哲学术语,引用古代哲学家的语录,借用拉丁语和意大利词汇,还自创
许多复合词。所有这些给人以高雅深奥的感觉,表明斯蒂芬的学识渊深,
哲学和艺术素养极高。第八章中,作者有意采用模仿肠胃蠕动节奏的文
体,加入大量有关烹调、饮食的词汇,描写波顿餐馆中食客们狼吞虎咽、
令人作呕的粗野举止,从衬托出布鲁姆恶心至极的环境气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