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写诗和讲思考方法根本不必有对立冲突。李先生在诗和文、思考和论辩多个方面都显露了出众的才华;那有什么矛盾分裂之处呢?
 
 (A )诗之彩笔
 李天命的诗;意象精妙;凝炼优美。余雁在其《掌中篇》里说:「他(李天命)这个讲精品的人;他自成一家之言。”
 '注'12黄子程在《天命秋无垢》里指出:「他在《盘古》时的旧作;曾经震动诗坛:跃起之后/势须下落/而今问题在/你如何去平伏那心跳。”又说:「他最近的名句是:秋无垢/天地无语”'注'13。
 李氏的诗;每有意境高、格调清逸之作;例如八八年一月发表的《西湖秋》:
 西湖的秋色原来不是谎言
 一泓寒寂;千丝黄柳
 万般兴亡的记忆
 不见乱红碎绿
 不见西子;也不闻笙歌
 但有比春天更翠的秋波
 轻舟无声滑过
 只载游兴;不载功名
 任不设防的岁月在水面
 来去如夜夜的星影
 
 李氏又长于自创新律;例如同年三月发表的《舞别》:
 翩然的轻盈翩然的舞
 嫣然的意态嫣然的妒
 黯然的夜尽黯然的别
 茫然的晓寒茫然的路
 
 另一首属于「自创新律”的诗《连环念》;则更受注目、更受激赏;被称为「浑然天成;意象高远”之作'注'14。(当此诗被选去在香港电台配上音乐朗诵时;又别有一番动人的效果'注'15。)
 李天命诗文俱精。他的理论文章;既锋利机智;又精炼优美。其理论文章所「附带”的文学性或艺术性;实远胜于许多文艺作品的文学性或艺术性(此可参考下文提到的三篇鸿文;便能印证)
 
 (B )思考方法翘楚
 不过;李天命的主力并非用在文学创作上;写诗只是他的「副业”;他因而有「业余诗人”之称'注'16。虽然这位「业余诗人”的「业余”比起一些「专业诗人”的「专业”不知高明多少倍正如其理论文章的艺术性比起一些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不知高出多少倍但看来他始终是「志不在诗”。李氏的「招牌”、「标帜”;是思考方法;尤其是思考方法的基础部门:语理分析。如伍栋英先生指出:「李天命先生是第一位尝试把语理分析净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将之建构成为思考方法学之最基本环节的人。”'注'17
   李氏给思考方法所提出的架构;在香港各大专院校讲授思考方法的人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讲者都以李氏提出的架构为蓝本'注'18。而李氏所界定的一些方法学概念(例如「空废命题”、「封闭(陈述)系统”等概念);往往很快便会在大专学生、知识分子之间流传。如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吴敏伦医生;在讨论特异现象时;便表明自己是援用了李氏厘定的一些方法学概念去表述特异现象的研究守则的'注'19。
 当然;精研思考的方法并不等于擅长思考的运用;犹如优秀的教练并不等于优秀的运动员。但李氏则同时精于思考的方法和长于思考的运用。在报章杂志上;对李氏每有「观念清晰与思考精密;为众人所推许”'注'20之类的描写;李氏在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可说实至名归。岑逸飞先生在其《信报》专栏上进行论战之际;亦不忘援引李氏之言作为印证:「遇见精于思考方法的李天命兄;他说关于这问题(日皇裕仁是否有罪)的争论;他判定我是胜方。难得他支持。”'注'21(按岑氏此说并没有犯诉诸权威的谬误;他在论战当中已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论据。)
 
 (C )辩才无双
 苏格拉底以思考和辩论为哲学家的天职。李天命不只精于思考;而且长于演辩。其在讲坛上的风采;可称无与匹敌。恺令在《七好文集》里这样记述初听李氏「思考与智慧”讲座时的经验:「未听过李博士的演讲;没想到如此拥挤;我想准时到达便可以;一到会场吓了一跳;容纳得三四百人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听众没有座位;只好站着。。。。。。他的讲座确实吸引;最后十五分钟让听众发问。他的回答妙语连珠;难怪这么多人闻风而至。”'注'22
 
 比演讲的难度更高得多;更需要机智、敏锐和意志力的;是在台上进行单对单的公开辩论(试设身处地;想像一下在千百观众面前进行不是队与队而是单对单的、而且还要正式分出胜负的辩论;那需要何等勇气和自信;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众所周知;李天命辩才无碍;年前与韩那(Michael Horner )的一场著名的辩论:《神不存在?!哲学家李天命智斗神学家韩那》'注'23;在宗教界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轰动一时。韩那在世界各地进行挑战性的巡回辩论;从未输过;这次却被李氏以双倍票数压倒。即使不同意李氏的论点的教徒如郑志诚先生;也不得不同意:「李天命那干云的豪气。。。。。。从始至终的极度自信。。。。。。谦虚的表态。。。。。。无可否认;他是把握到取分的窍门。”'注'24而《明报月刊》编者则指出:「所谓不是猛龙不过江;韩那自一九七四年开始。。。。。。战绩彪炳。。。。。。而李天命博士则以善辩著称;且是校内最受欢迎的哲学系讲师。故此;这场辩论吸引了1 7 0 0 名中文大学师生出席;是中大罕见的‘盛会’之一。”(同'注'23)大学里只有十个八个听众的讲座是司空见惯的;对照之下;这场辩论可说是象牙塔里最有叫座力的一次「表演”了。
 辩论过后又进一步引起了一场异常瞩目的笔战;在文化圈中成为广被谈论的话题。辩论和笔战导致一长串连锁反应:岑逸飞、荼薇、杨东川、沈智和、伍栋英、林瑞琪、李植、秋言、清心明远、陈云根、黄孝明、郑志诚。。。。。。诸人都加入了提出评论。其中伍栋英对战果作出综述:「评论这两次辩论和引述李天命先生之有关言论的报章、杂志以至书籍;到目前为止已至少有二十多处。其中‘李韩之辩’是一场公开的台上辩论;结果由现场观众投票评定李先生为胜方。至于‘李(天命)梁(燕城)之战’则是一场笔战;据笔者所知;在报章杂志上出现的评论亦全都认为李先生(就论战而言)为胜方。”
 '注'25
 
 三、毁誉默然;无敌是最寂寞
 (A )出招狠辣;不可一世的绝顶高手?
 以上简论过李天命的诗文和思辩;现在略为澄清一些对李氏的曲解或误解。
 (1)如前所述;陈云根认为李先生所授的语理分析会使学习者骄傲自大;「仿佛手执逻辑的尚方宝剑;逢佛杀佛;不可一世。”但其实;语理分析虽像锋利无比的兵刃;然而没有人叫你用来乱砍乱刺。善用之还是误用之;取决于你自己的功力;跟语理分析本身无关。正如清华君所说的:「修过李天命‘真传’的‘思考方法’;许多人便会被你问到口哑哑。但这并非是鼓励你抱着刁难人的态度。。。。。。(而是)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思想;从而对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注'26
 (2)陈君又在评论「李韩之辩”时说:「李天命与陈鼓应用的都是过时的逻辑实证论”(同'注'7 )。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提出以下两点批评。
 第一、陈君所信的《圣经》;比逻辑实证论「老”得多、旧得多了;《圣经》过时不过时呢?其实不管逻辑实证论「过时”与否;这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是毫不相干的;因为李先生在其辩论中根本没有应用到逻辑实证论!李先生曾著书论述过这个学说;但「论述”不等于「应用”;更不等于「在这次辩论中应用”。李先生在这次辩论中采用了分析哲学的进路;但逻辑实证论并不等于分析哲学;而只是分析哲学多个支派中的一支。把逻辑实证论混同于分析哲学的一般进路;实是无知。
 第二、若要驳斥某个论辩;关键在于能否指出其中有什么漏洞。陈君根本指不出李先生在其论辩中有哪句话或哪些断言有漏洞;于是就利用「逻辑实证论过时”之类不相干的说法来转移视线;结果便犯了离题的谬误。
 (3)梁燕城先生声称李先生「以宗主自居”、「摆出霸主姿态”。。。。。。(见上文)。但这些都是缺乏凭据的武断之言;梁先生根本提不出半分证据来支持那些断语。至于所谓「(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见上文);那更是无中生有的杜撰。李先生在有关的文章里只说过:「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对方就溃不成军的;那是高手。若能令对方不但溃不成军;而且没有退路;即是说一出手就连对方的后路
 都全数封杀的;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又如果自己的‘武功’同时是无懈可击的话;那就是绝顶的高手了。”'注'27李先生只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某某条件「的话”;那么他就是绝顶高手。梁先生却由此杜撰说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这种不诚实的凭空捏造;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随手可拾。
 (4)素有清誉的岑逸飞先生;在评论「李梁之战”时说:「愚见认为李兄出招狠辣;梁兄苦苦应战。。。。。。若以武艺论英雄;出招狠辣者显然是技高一筹。”'注'28我们完全同意岑先生的说法除了有一点保留:这里所说的「狠辣”;如改称为「犀利”;似更贴切。李天命先生机智幽默;人所共知。荼薇以「谈笑用兵”一语来形容李氏的论辩'注'29;可说十分恰当。有人认为李先生的定位之一就是「教主型”(见上文);我们则认为李先生属于「智者型”;而且是机智幽默的智者。他喜欢开玩笑。「为李天命笑谑”(诗人戴天语'注'30);这不单是戴先生的可能经验;而且是我们做学生时经常都有的实际经验。我们觉得李先生的「出招”往往内含一种「犀利的笑谑”;使人从中有所领悟;对混沌错谬的思维方式有所警惕。
 (5)岑先生又认为李天命也许是「贪玩”;在辩论时把梁燕城「玩到尽”'注'31 。岑先生说:「一旦胜负已分;就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否则便无宗师的风范。”(同'注'28)我们也完全同意「。。。。。。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这个说法;不过要加上一点补充说明:这个说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李先生写了多篇文章去「追杀”梁先生;要迫至后者跪地求饶方止。但实情是: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先生自始至终只写过一篇文章;就不再(不屑?)一顾;如同「必杀之招”一出之后;即可肯定对手必死无疑;无须多看一眼。反而是其他人等(沈智和、荼薇、黄孝明。。。。。。诸位)对梁燕城的申辩作出了批评。例如沈智和便指出:梁先生硬把「胡混的诡辩”一词之中的「胡混”牵强解释为「糊涂地混乱帐目或男女发生同帐的婚外性行为”'注'32;这样的解释实在荒谬绝伦梁先生这种惊人的「解释学”;现在已成笑柄;人们每一谈起就忍俊不住。我们认为;碰到梁先生这种水平的申辩;李先生不予理睬;恰正显示了其宗师风范。
 
 (B )誉高言少;惜字如金
 最后想向李先生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沉浮君所说的「哲学界享负盛名的李天命博士”'注'33;所发表的言论其实甚为稀少;可谓「誉高言少”;两者有点不成比例。
 李先生有关思考方法的文章;多年来只见在台湾《鹅湖杂志》和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过几篇。《鹅湖杂志》编者说:「本刊自前期刊出李天命先生‘论分析哲学’一文后;备受读者之推崇。。。。。。职是之故;本刊特礼请李先生多惠赐鸿篇”'注'34。但在这个编者语刊出后;却一直再发现不到李先生「惠赐鸿篇”予该月刊(其后该刊转载李氏已发表的作品;那是另一回事)。过了多年;才再发现李先生的文章出现于《明报月刊》上。《明报月刊》编者如此介绍:「李天命博士。。。。。。惜字如金;自一九八一年出版《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一书后;鲜有文章问世;现在编者力邀之下;答允东山复出”'注'35。不过李氏从八七年「东山复出”至今;三年来也只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而已;即《思维方法与独立思考》、《思辩与宗教》、《思考与心魔》。
 李氏不单惜「字”如金;而且也惜「话”如金以前虽在电视和电台罕有地讲述过思考方法;不过自此就「多次婉谢了这两种传媒邀约讲有关的问题了”'注'36。
 李先生这种态度和作风的背后原因;估计不外以下两点:
 (1 )石琪先生在其专栏上说:「早已知道李天命很爱玩”(同'注'5 );事实上许多人都知道李先生喜欢玩乐嬉戏。这种生活方式是很容易使人不肯多花时间在工作上的。虽然李先生的作品俱属精品;但这毕竟不能作为疏于工作的理由。穷人捐一元比富人捐一千元更可贵;相信李先生必明这个这理。一个中人之材;勤勤恳恳;尽力而为;那便可以问心无愧另一方面;一个原本能创造更多杰作的人;纵然「才华横溢”;但若没有尽力;那便总是有负上天所赐了。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2)当周兆祥博士以「无敌是最寂寞”来形容李先生时;李先生并没有客气否认(同'注'3 )。由此可以推想李先生对自己的估量如何。这样的估量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压力。记得李先生曾在讲坛上说过(大意):「写思辩文章;若要严谨精妙的话;首先要使自己无懈可击;那就必须字字准确;句句清晰;无一言半语多余;无一论证有逻辑漏洞;各部互相呼应;全篇首尾一贯;最好步步留有后着;更在附注中伏下后着的后着。”这种极高的要求;可能便是李先生惜字如金的另一个原因吧。但笔者越来越体会到;纵有至高无上的思辩境界;还是不如达到仁爱宽厚的人生境界。笔者离校多年;从各方面得悉;李先生一直保持英锐之气;卓尔不群;睥睨俗世;思想辞锋始终凌厉无匹;此意味着思考力和生命力的强劲;固然可喜可贺。不过笔者这些年来读了一些古书;吸取了一些东方智慧;发觉东方智慧实涵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李先生的思辩风格;有「横扫一切;所向披靡”之势;但东方智慧却有「成人之美;包涵一切”的仁者襟怀。愚见以为;温润的仁者比锋锐的智者在人生境界上更进了一步。老子有言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才是至高无上;这才是真正的无敌。
 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注
 '注'1 《法言》月刊;1989 年六月号;第62 页。
 '注'2 陈耀南(梁山)「疏雪集”(1989 年8 月12 日《东方日报》)。
 '注'3 周兆祥「每月对谈”(1989 年10 月7 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录音带)〔编按:其后由周兆祥教授整理并发表于《信报》上〕。
 '注'4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九期)第373 页。
 '注'5 1989 年9 月5 日《明报》:「倾偈集”。
 '注'6 《学苑》198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