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解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灵解锁-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某女士是位教师,离婚后带着女儿过了十多年的〃独身〃生活。事业和孩子的拖累,几乎使她没有余力考虑再婚的事。如今女儿快高中毕业了,这颗火热的心总想到外面闯世界;由此她预感到女儿离开后的孤独。于是,当同伴们提到给她介绍对象时,她不再回避,但她却陷入新的困惑之中。
  俗话说:“出一家,进一家,不容易。”的确,那个“绣花枕头”般的前夫,使她伤透了心。她不想再为眼睛看着舒服而委身于他人。虽说“女人四十一支花”,可是,从时尚看事业有成的同龄男士,谁不想找个比自己小个十来岁的靓女为伴?要是也追时尚,找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岂不是自找麻烦?再之,她疑虑再婚后生活模式该如何调适?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了多半辈子,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心理积淀。要是磨合得不好,岂不是跳出火坑,又跌进火海?女儿也是一关,要是她不能接纳再婚后的“他”,不是因为这个“外来者”,而疏远了与“贴身的小棉袄”的关系?此外,她还担心有人说她耐不住寂寞了。凡此种种的心理忧虑缠绕着她,使她不敢轻易迈出再婚的这一步。
  这位女教师的心理困惑,是带有普遍性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接受了心理暗示的缘故。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一个人处于某种环境气氛或情感背景之中,对外界的影响或观念无条件地接受。这种心理暗示,反映了再婚家庭所面临的敏感性的实际问题。这种“敏感”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磨合的心理准备。中年女性再婚的选择概率是有限的,虽说不排除与初婚者结合,但绝大多数是与失偶或丧偶者结合,而且这些失偶或丧偶者还面临着未婚女性的可选择机会。这样,离异中年女性的选择概率就相应地降低了。面对这种现实,在择偶时应减少像姑娘那样的感性介入,而应多从理性思考入手。年龄差距、经济条件、职业职务都不应作为首选的目标,要着重考察磨合的基础如何。再婚的双方一般都有过严重刺激感情的经历,在心理上留有不同程度的烙痕,而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一些厌恶或回避的事情,也会留下敏感的投影。这样在第一次婚姻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心理积淀,再婚后相互间一时不能适应,因此再婚双方就应树立足够的宽容精神,彼此磨合,互相协调,培养新的习惯。其实,磨合的过程就是夫妻间心理和感情的互动过程。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人际关系互动的真谛。周恩来、邓颖超曾提出处理夫妻关系的“八互”原则:互相尊敬、互相爱慕、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互相勉励、互相谦让、互相体谅等。再婚夫妻属于“半路夫妻老来伴”,做到这“八互”更为重要。可以说,这“八互”做到了,夫妻的感情和生活习惯的磨合就不在话下。
  第二,不要将自己置入怀旧和报复心理的怪圈。失偶或丧偶的再婚夫妻,每当发生口角或争吵时,常常流露出对前婚配偶的怀念情绪,将原配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觉得自己走错了路,悔之不迭。这不仅给自己平添许多苦痛,而且还会危机再婚夫妻的感情。据说,林则徐的女儿临终前劝丈夫再娶说:“若是他年重结丝,莫对生妻谈死妇。”这是非常开明的见解。其实,对失去的自己钟情的配偶的怀念是抹不去的,但在再婚之后,就应面对现实,不要因新配偶的不足而苦恼、悲伤,而挑剔、怨尤。一般地说,再婚夫妻的双方,谁也别想谁改变谁,聪明的办法是接纳、宽容、适应和靠拢,重建新的恩恩爱爱的夫妻关系。还有的欲再婚者在选择对象时,在外貌、职业、职务等方面以超过前配偶为起点,目的是向前配偶示威,报复对方,以期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是很危险的,出于者这种报复目的,在择偶时有可能顾此失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给夫妻感情带来更大的危机。
  第三,要树立坦诚无私的心理机制。再婚家庭往往涉及继子女的问题。俗话说:“有后妈就有后爹。”这说明丈夫与继子女容易相处,妻子与继子女却很难相处。虽然其责任不全在妻子一方,但是,如果继父母能够理解继子女的心理,并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博爱的襟怀,秉公无私地端平“一碗水”,是完全可以用感情的热力融化家庭的冰霜的。就继子女的心理来看,他们对亲生的父或母,怀有一种亲情,而对继父或继母总有一种疏离感,需要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继父或继母的一方,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以最大的努力来给予继子女如同亲生父母般的爱,这就会使他们淡化或消除戒备心理。如若处理不好,不仅继父母或继子女间的关系逐渐冰点化,还会拉大夫妻间的感情距离。反之,如果把继子女视若己出,甚至更胜一筹,在这种坦诚无私的家庭气氛中,即使有不和谐的音符也会被感化为动听的乐曲的。

                                      
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谈重婚心理
     
  电视轻喜剧《你家、我家、他家》里的钱旺一家,是个重婚的家庭。钱旺这个建筑承包老板带着农民建筑大军,挺进城市后,很快就变得腰包鼓鼓的。或许是应了那句“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话,他觉得那个与他共过患难的糟糠之妻,越来越不顺眼,就在城里另筑爱巢,包起了二奶。他虽然与茹芳(二奶)没有履行结婚手续,但已构成了事实婚姻,也属于重婚行为。
  近些年来,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的确有些人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创造了巨额财富,出现了“百万元刚起步,千万元不算富”的局面。在这支巨富大军中就有一批农民或无业游民的暴发户,钱旺就是其中的一员。像钱旺这类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识陈旧,虽说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洗礼”,但封建腐朽意识的影响却是深入骨髓的。在他取得暴富之后,固执的偏狭心理使得骨子里的封建的沉渣逐渐泛起,挎“小秘”,包二奶,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不顾道德,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洗“桑拿”,唱卡拉OK,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而是想仿效旧社会官僚资产阶级的三妻四妾的腐朽生活。有个沿海城市的建筑承包商,置了七座房产,包了七个二奶,每周巡回“宠幸”。  
  这种腐朽行为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暴发户如此狂虐的心理表现,一是由于他们的财富来得容易,膨胀得很快,暴发户们并不珍惜。二是感到前途未卜,何不及时行乐?他们没有长期打算,有了钱,所想的就是自己如何过得超凡脱俗,如何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孩子如何到国外读书等等。他们想到的就是自己,因而为自己花钱在所不惜了!三是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对重婚根本没有提到法律角度来认识。鉴于这样的心理状态,像钱旺那样包二奶,就不难理解了。
  重婚,即包二奶,属于封建沉渣的泛起,除采取行政手段予以取缔外,还应让当事人摆脱心理的误区。首先向当事人宣传法律,使之明白包二奶是一种事实婚姻,属于重婚行为。据《刑法》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以法律的威严,使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次,要以典型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之认识到包二奶的危害性:造成与原配的感情破裂,给儿女带来心灵创伤,加剧家庭的矛盾和导致经济上的极大亏空等,以启发当事人的良心,弃旧图新,改邪归正。再次,要加强监督,公安派出所、宾馆、旅店及出租房屋的人员,发现有行迹可疑的包二奶现象,要及时汇报,以便及时地做好劝导工作。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女性的自重。目前有的年轻女性将自己视为商品,“练成妖媚术,卖与富商家。”这种自轻自溅的思想也为包二奶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年轻女性不自投罗网,那些暴发户想包二奶也难以办得到。


                 
 老牛 、嫩草各有所好——谈女性的恋父心理
   
  听说在大学里流传着一首反映大学生恋爱选择的歌谣:“兔子不吃窝边草,疾风知劲草,天涯何处无芳草,好马不吃回头草,老牛吃嫩草。”这里的“老牛吃嫩草”是指年轻的女大学生择偶时喜欢找老头儿。既然这是女大学生的择偶意向,那就意味着“嫩草”主动给老牛吃。
  其实,这种“老夫少妻”的“嫩草饲老牛”现象并非新潮,只不过是古希腊神话中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现代版而已。就人的本性而言,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但根据男女双方的生理和心理的特质,年龄相近的男女结婚,在思想意识、生活情趣、心理特征,以及生理需求等方面都形成了相近的心理定势,容易沟通,也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嫩草饲老牛”的心理打破了惯常的心理定势,在不平衡中建构了一种新的平衡的心理机制。其心理机制具体地说来,是出于崇拜、同情心理的居多。
  有位大学教授,在反右时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他被落实了政策,回到大学任教。在他55岁时与比他小30岁的学生结了婚。在一次聚会时朋友开玩笑,问起“老牛”是怎样抢吃“嫩草”的?小夫人很大方地告诉人们,她父亲早就辞世,从小没有得到过父爱,因此她很乐意接近年长的人。对这位老教授,她同情他的坎坷际遇,崇拜他的学识,希望通过自己的爱平复他前半生的创伤,也希望在他的指导下自己也做到学有所成。
  还有位女青年十分敬仰父亲,这不仅是由于父亲倜傥潇洒、慈祥可爱、处事稳重,还因为父亲事业有成,社会名望高;所以她就以父亲为样板来物色对象,找了个年龄比她大十几岁的成熟男人为伴。对于这种真情相爱的老夫少妻来说,嫩草、老牛各有所爱,炽热的感情已经把年龄的差距燃烧得无影无踪,别人是无权指责的。然而目前的问题是,有的女性认为,择偶时如找个毛头小子,不苦熬个十年八年是翻不了身的。于是就出于功利主义的务实心理,以自己的年轻、漂亮为筹码,嫁给功成名就、富得流油、成熟老道、有地位、有钱的“老牛”。有的甚至把选择的目标投向了大城市和国外。一步到位,一步登天,何乐而不为?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以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只考虑眼前,没有将自己的人生进行长远的规划,走进了心理的误区。
  应该看到,结婚是人生的一大选择,绝不可草率行事。恩格斯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尤其是现代的婚姻,必须建立互爱的基础之上,根基才会牢固。康有为与他最后的妻子何旃理像差30多岁,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恩爱有加,使康有为如虎添翼,早已传为美谈。鲁迅与许广平年龄相差19岁,在事业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成为老夫少妻的恩爱典范。如果只贪图眼前的实惠,就容易一叶障目,舍本求末。人的地位、财富,不是恒久不变的。
  俗话说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反映了这种“天道无常”的客观规律。择偶时只顾眼前,不顾感情基础,一旦对方的地位、财富有了变化,使得愿望落空,就必然夫妻反目,矛盾尖锐。如果没有与“老牛”同舟共济的决心,这种婚姻就岌岌可危了。还要看到,着眼于功利的爱情也不是恒久不变的,它往往与地位、财富等身外之物捆绑在一起。尤其是这类出于务实而结合的“嫩草饲老牛”式婚姻,更经不起风雨的袭击。当事者必须慎之又慎,一定在婚前考虑到利害得失,以防给自己留下永远买不到后悔药的遗憾。
  进入这种误区的女性,在狂热的新婚阶段的确能够感受到爱是无所附丽的,年龄怎能成为爱情的鸿沟呢?然而,随着时光的流泄,会越来越感到不计较年龄大小是个无奈的错误。人的生理和心理是按年龄分为若干阶段的,就人的生理看,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的生理特征都不一样,尤其是老年的性心理、性机能和性欲望,是逐渐减退的趋势,这对激情似火的青年女性来说,是很残酷的事。人的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必然连带引发其他的矛盾,那么这个“嫩草饲老牛”的家庭,不是战火频仍,就是“红杏出墙”,“老牛”被戴上“绿帽子”。而就人的心理看,其心理差异在各年龄段有着明显的不同。人的心理是个矛盾统一体,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大脑机能和客观现实的影响及制约。人到老年期,人格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人格趋于内向,处事谨慎,并带有一种抑郁感,具有与中青年不同的期待、要求、欲望和兴趣等特征,所以西方老年学家用“丧失”来概括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征;而处于中青年的人格心理则呈现出积极进取、雄心勃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差异,如果协调得不好,必然导致婚姻危机。
  有鉴于此,那些功利主义的老夫少妻要维护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像康有为与何旃理、鲁迅与许广平那样相互支持,相互体谅,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以一对平常心,努力共建心灵的契合点,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兴趣、爱好、欲望、要求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相近的审美旨趣,甚至在服装、穿戴等方面也尽量做到“老”向“少”靠拢。这样不仅使老夫少妻相处得和谐、融洽,而且也使老夫焕发青春,益寿延年。
                     

二、家 庭 篇 只盼你生活得比我好——谈望子成龙心理

  有对夫妻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步登天。他们要求儿子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否则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弄得孩子思想压力很大。一次数学期中考试得了94分,回家后被父母的“联合部队”痛打屁股94下,目的是让他记住这个“悲惨的94分”。事后孩子感到悲观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