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椭疃嗟诚钋既说哪卺恪H缜舛辏667)至咸亨二年(671),因吐蕃入寇,隶于松州府的都、流、厥、调、湊、般、匐、器、迩、锽、率、差、蚕、黎等十四个党项州被迫废弃。安史之乱后,吐蕃陷河陇,松、叠二州以南的懿、盖、嵯、诺、嶂、祐、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诸州及西戎、西沧、乐容等州府,“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④。内徙党项大都被安置于灵、庆、银、夏四州境内。据《新唐书·地理志》卷七载,侨治于以上四州的党项州共五十一,府十五:兰池州都督府。神龙二年(706),改六胡州置,后为宥州,处党项拓拔部,唐末拓拔思恭勃起于此。初隶灵州都督府。
相兴州都督府。初隶庆州都督府,后隶灵州都督府。
永平、旭定、清远、忠顺、宁保、静塞、万吉等七都督府。永泰元年(765)置。隶灵州都督府。
乐容都督府。领东夏州。隶灵州都督府。
静边州都督府。贞观中,以拓拔部置,初在陇右,天授三年(692)后侨治庆州境,复侨治银州。领布、北夏、思义、思乐、昌塞、吴、朝,归、浮、祐、卑、西归、嶂、■、开元、归顺、淳、乌笼、恤、嵯、悦、盖、迴乐、乌掌、诺等二十五小州。徙银州后,领小州十八。隶灵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以野利部置。初侨治庆州怀安县(今甘肃华池西北怀安镇),后徙绥(今陕西绥德)、延(今陕西延安)。领宁静、种、玉、濮、林、尹、位、长、宝等九小州。
宜定州都督府。本安定州,后更名。以拓拔、野利等部置。初侨治庆州,后于代宗时与芳池州并徙绥、延二州。领党、桥、乌、西戎、野利、米、还等小州。
安化州都督府。以拓拔部置。侨治庆州境。领永利、威、旭、莫、西沧、琮、儒等七小州。⑤又,宝应元年(763)十二月,党项归顺、乾封、归义、顺化、和宁、和义、保善、宁定、罗云、朝凤等十州部落,“并诣山南西道都防御使、梁州刺史臧希让请州印”①。希让奏报朝廷,并满足了这些部落的要求。日本学者有人认为,这十州是指天授三年(692)所置朝、吴、浮、归等州。①国内学者中则有人认为,十州指长寿元年(692)二月由吐蕃境内党项部落万余人内①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② 《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③ 《唐会要》卷九八《党项羌传》。
④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⑤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①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卷二二一上《党项传》。① 《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附置,并考证这十州置于泾(今甘肃泾川县)、陇(今陕西陇县)地区,且由之得出结论:党项州并非只徙于灵、庆、银、夏之境。②因羁縻府州是就蕃人部落所置,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府州伴随着部落迁徙而流动,故被人称“行州”,因此羁縻府州的所在地就一定有部落的存在。但这并不是说凡有蕃人部落分布的地方就必有羁縻州之设。
值得注意的是,内徙党项的人数极多。如武周天授三年(692),党项“内附户凡二十万”,“散居灵、夏间”;肃宗上元元年(760)前,徙处泾、陇二州的党项有十万众。③又,党项在故土时,诸部落间“不相统一”,可是内迁后,由于互相依存,逐渐形成三大部落集团:其一,由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梅悉等部落组成“六府部落”;其二,居庆州者,“号为东山部落”;其三,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④。后来平夏部酋拓跋(李)氏统一了党项诸部,并于宋代建立了强大的西夏政权。
② 冈崎精郎:《唐代党项的发展》,《东方史论丛》第1 卷,养德社,昭和二十二年。③ 周伟洲:《唐代党项》,三秦出版社1988 年版。
④ 《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传》。
第四节东北诸族契丹的分布和崛起契丹和奚同属东胡民族,最初居于漠北,后为匈奴所破,分别保鲜卑山(在今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和乌桓山(在今辽宁阿鲁科尔沁旗以北)。故二族之先民应为鲜卑、乌桓部落。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初年,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俱窜于松、漠之间”⑤登国三年(388),拓跋圭亲征二族并“大破之”,契丹和奚遂于“逃迸”后“分住”①。契丹分布于潢水流域的东部,奚则居其西边。
隋时,契丹部落渐众,依托纥臣水(今老哈河)游牧,在“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的范围内活动②。唐初,其族兴起,“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北至室韦”,“地方二千里”③。其君长大贺氏,有胜兵四万,统八个部落,虽臣于东突厥,受其“俟斤”之号,但一有机会,就试图摆脱突厥役属。早在隋开皇五年(885)就曾“悉其众款塞”。开皇末,又有“别部四千余家背突厥”附隋⑤。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内稽部落投唐,天子为置威州以处之。后来,威州侨治营州城中,复又南徙,寄治幽州良乡县④。二年后,别部酋帅孙敖曹求内附,“诏令当州(按,谓营州)城旁安置”⑥。太宗贞观二年(628),酋长摩会率部内属,致使颉利可汗恐惧不安。自是契丹彻底挣脱了突厥的控制,其松漠、乙失革、曲据(即李去闾)等部落相继附唐,太宗特置玄州(侨治范阳鲁泊村)、昌州(侨治昌平清水店)以安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君长“举部内属”。太宗为置府州,以羁縻之:松漠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巴林右旗南、西拉木伦河北岸)。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氏李。
峭落州,以达稽部置。
弹汗州,以纥便部置。
无逢州,以独活部置。
羽陵州,以芬问部置。
日连川,以突便部置。
徒河川,以芮奚部置。
万丹州,以坠斤部置。
匹黎、赤山二州,以伏部置。①十州刺史则以契丹诸辱纥主(即部酋)充任。松漠府所统十州之地,“在柳城郡之北”②,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后来,武则天又于载初元年(689)析昌州置沃州(后侨治蓟县南之回城),⑤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① 《魏书》卷一○○《库莫奚传》、《契丹传》。
② 《北史》卷九四《奚传》、《契丹传》。
③ ⑤《隋书》卷八四《契丹传》。
④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
⑥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① 《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
② 《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
万岁通天元年(696)以乙失活部置信州(侨治范阳境)。睿宗景云元年(710)析玄州置青山州(侨治范阳水门村)。玄宗开元四年(716),更名弹汗州为归顺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归化郡。③以上契丹府州,“皆隶营州都督”②。万岁通天元年(696),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与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孙敖曹孙),因愤于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遂举兵杀文翙,陷营州。朝廷为削弱反叛者的社会基础,遂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玄州曲据部徙徐州(今江苏徐州)、宋州(今河南商丘)地区;威州内稽部徙幽州(今北京)境;昌、师、带、信诸州的松漠、乙失革、乙失活等部徙青州(今山东益都)。中宗神龙初年(705),因契丹之乱平息,遂又将南迁诸部徙还,“皆隶幽州都督府”②。
又,神功元年(697),契丹大将李楷固、骆务整等率部降,武则天命楷固等平息契丹余叛,因而酬功拜楷同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③久视元年(700),楷固婿李楷洛亦率部投降。④从楷固子承悦任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刺史、密云军使,孙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⑤,可推知其部落当被置于檀州,隶幽州都督府。而楷洛子名将李光弼,《碑》称“京兆万年(今西安东部)人”⑥,则表明李楷洛及其族人降后定居长安。
再,开元二十年(732),奚酋李诗琐高率奚众及契丹怒皆部五千帐降唐,玄宗置归义州(侨治良乡县,今北京房山)以处降人。唐后期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即出自内徙之契丹怒皆部落。⑦河北的“胡化”与割据,多与此辈有关。
唐末五代,契丹崛起,在其领袖耶律阿保机(872—926)领导下统一契丹八部,东灭靺鞨所建渤海郡国,西控室韦等族,南与中原皇朝争雄,其子德光更割取后晋燕云十六州之地,契丹民族遍布于大半个中国,乃至于域外人以契丹为中国之代称。
奚族游牧地和侨州奚族原称库莫奚,与契丹“异种而同类”①。隋唐时的奚族,“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今大凌河),北至霫国(今内蒙乌兰浩特至巴林左旗一带),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以至其国”②。贞观二十二年(648),酋长可度者率部内属,太宗即其部设饶乐都督府(治今内蒙宁城境),以可度者为饶乐都督,赐姓李氏。并设五州以隶饶乐都督府:弱水州,以阿会部置;祁黎州,以处和部置;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胡三省注”。
② 《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③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久视元年。
⑤ 《全唐文》卷四二二杨炎《李楷洛碑》。
⑥ 《旧唐书》卷一五二《李景略传》。
⑦ 颜真卿:《李光弼碑》,《全唐文》卷三四二。
① 《旧唐书》卷一四二、《新唐书》卷二一一《王武俊传》。
② 《隋书》卷八四《奚传》、《契丹传》。
洛瓌州,以奥失部置;太鲁州,以度稽部置;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③。
以上五州大致分布于今辽宁朝阳以西老哈河上游和河北承德西北地带。
此外,自高祖武德年始,不断有奚人南徙,故有诸多奚人侨州建置:鲜州,武德五年(622)置,侨治潞县古县城(今河北三河西南)。
崇州,武德五年置。贞观三年(629)更名北黎州。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后侨治潞县古县城。
顺化州,侨治幽州境。
归义州,开元二十年(732)以奚酋李诗琐高所率奚、契丹内附部落五千帐(户)置。④万岁通天中(696),契丹反,奚亦叛附后突厥,与契丹“常为表里,号为两蕃”①。朝廷为隔离饶乐府五州部落与内徙部间的联系,遂一度徙鲜州于青州境,崇州于淄、青二州。③唐末五代,契丹势盛,“室韦、奚、霫皆服”。奚王苦于契丹统治者酷虐,“以别部西徙妫州”,称为“西奚”,而居琵琶川的“东奚”,则被“契丹所并,不复能自见”②。
靺鞨族的分布和渤海国的建立靺鞨是五代以后的女真族的先民。先秦西汉时称“肃慎”,东汉魏晋时又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靺鞨族部类繁多,大部有七:一曰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二曰汩'伯'咄部,居粟末之北,相当于今天吉林省舒兰和黑龙江省五常一带;三曰安车骨部,居伯咄东北,即今黑龙江宁安、牡丹江地带的牡丹江流域;四曰拂涅部,居伯咄部东,即今兴凯湖一带;五曰号室部,居拂涅东,分布于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六曰黑水部,居安车骨东北,即今黑龙江下游地区;七曰白山部,分布于粟末东南,即今吉林朝鲜族延边自治州。④地处最北的黑水部,又由十六个部落组成:其中思慕部居今俄罗斯共青城一带;郡利部居黑龙江入海处;窟说部在库页岛(萨哈林岛);莫曳皆部在今鞑靼海峡西部沿岸一带;虞娄部在今俄罗斯境捷尔内伊、奥尔加沿海地带;越喜部在今黑龙江富锦、饶河一带;铁利部分布于今黑龙江佳木斯以南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为强大。
粟末靺鞨的突地稽部和渤海部由于接近隋唐边州,因此同朝廷的关系最为密切;前者以内徙和受天子优礼著称,后者以建立受唐册封的渤海郡国闻名。
突地稽为粟末酋帅,大业八年(612),炀帝初征高丽,突地稽与兄瞒咄率部至营州内属。瞒咄死,突地稽代总其众,被炀帝拜右光禄大夫、辽西太③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奚传》。
④ 《新唐书》卷二一九《奚传》。
① ③《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② 《唐会要》卷九六《奚传》。
④ 《新五代史》卷七四《奚传》。
守,封扶余侯。突地稽悦中原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宠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遣使朝贡。四年(621),与契丹孙敖曹请内附。①朝廷遂以寄治于营州的隋辽西郡为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六年(623),率部内徙于幽州昌平城(今北京昌平西南)。侨居幽州地区的突地稽部,天宝有二千零四十五户,一万一千六百零三口。突地稽后人世为酋长,“门擅英豪,代承恩宠”。其子李谨行累迁营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燕国,陪葬乾陵。谨行子李秀《碑》称族出“范阳李氏”,“范阳李者,其先出自陇西”②。说明这支南迁之粟末靺鞨,至第三代业已汉化,并与汉族高门“陇西李氏”认同。
粟末靺鞨的另一支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建立以大氏为王的地方政权。
先天二年(713),唐封其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以大祚荣为都督。其政权初称振(震)国,至是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于辽太祖天显二年(926)为辽所灭,先后传袭十五王,历二百二十九年。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但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