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推迁,气候偏重,即宜预为调摄挽救,以补阴阳造化之偏,而制其太过,扶其不足。经
云∶毋翼其胜,毋赞其复,闲其未然,谨其将然,修其已然。即此之谓也。
卷上
二护
属性:寒从足起,风从肩俞、眉际而入。病者常护此二处,则风寒之乘于不意者少矣。其间有
最紧
,立身不定光景,即刻断食一周;其稍重者,略散以煎剂,自脱然而愈。若时气初染,不自
觉察,再加以饮食斗凑,经邪传里,轻者蒸灼几日,重者恒致大害。
卷上
三候
属性:前者四季之防六气,本而防标之说也。若夫二十四候之间,有最与本症为仇者。其候有
三∶
曾通过,虽嗽平吐止,火降痰宁,病者怡然,以为无事矣。而不知气候之相克,有在于寻常
调燮之外者,一交三候,遂与本症大逆,平者必复,复者必深,深者不救。是惟时时防外邪
、节嗜欲、调七情、勤医药,思患而预防之,方得涉险如夷耳!
卷上
二守
属性:二守者,一服药,二摄养。二者所宜守之久而勿失也。盖劳有浅深,治有定候。如初发
病,
服,便可断除病根。至于再发,则真阴大损,便须三年为期。此三年间,起于色者节欲,起
于气者慎怒,起于文艺者抛书,起于劳倦者安逸,起于忧思者遣怀,起于悲哀者达观,如是
方得除根。至于三发,则不可救矣。且初发,只须生地、元参、百合、桔梗之类,便可收功
;至于再发,非人参不治。是在病者之尽其力而守其限,识所患之浅深近久,量根本之轻重
浓薄,而调治之;勿躁急取效,勿惜费恣情,勿始勤终
卷上
三禁
属性: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伐气,三禁苦寒是也。盖虚劳之痰,由火逆而水泛,非二陈
、平
劳之气,由肺薄而气窒,非青、枳、香、蔻、苏子等所豁之气。乃至饮食所禁,亦同药饵。
有因胃弱而用椒、胡、茴、桂之类者,其害等于二陈;有因烦渴而啖生冷鲜果之物者,其害
同于知、柏;有因气滞而好辛辣快利之品者,其害甚于青、枳。此三禁不可不知也。
卷上
四难
属性:一家中如父母慈,兄弟友,夫妇挚而有别,僮仆勤而不欺。此四者在人而不在己,在本
家而
期。其日逾久,则恩勤易怠,其效难期,则厌弃滋生,苟非金石之坚,难免啧室之怨,一着
失手,满盘脱空,虽非医师之过,而为医者,亦不可不知也。
卷上
劳伤非弱症
属性:有平时心肾不亏,并无弱症,偶有房劳,猝然呕血者,其血从胃中来,不得以怯症论治
。宜
须柴胡、贝母、桔梗、泽泻、丹皮、白芍、麦冬之类治之。更有劳伤筋力而得者,只宜调其
胃气而自愈。
卷上
呕吐见血非弱症
属性:往往有人患呕血甚多,医者遂认为弱症,误也。此先伤于怒,怒气伤肝,肝脏原有血积
于中
治呕药中,加楂肉先行其瘀,止其吐;后再徐调其他症,自可万全也。
卷上
伤寒见血非弱症
属性:有劳倦伤血,瘀积胃络,兼受风寒,寒邪迫血,火不能降,以致吐血、衄血,不可以弱
症施
降,则血自止矣。或问何以辨之?曰∶头痛、恶寒、战栗、手足逆冷,而其人素无虚症,如
虚火上炎,不足之候,身体不瘦,突然而起者是也。
卷上
肠风便血不同怯症
属性:每见先天不足之人,得肠红便血之症,不肯自认为劳怯,且以为轻病而不治,久久至气
血尽
中州,元气下陷,客风邪火,流入肠胃,气滞血凝,腐败溃乱,而成土崩河决之势。若不速
治,将成大患。治法如何?曰∶不过散其风,燥其湿,
,升其陷而已。散风用炒黑防风、荆芥为主。此二味,生用则能散风于上部,炒用则散风于
二肠,荆芥尤为要药。宽肠行气以炒枳壳为主。止血以炒黑蒲黄、醋炒地榆为主。行瘀以紫
菀为主,兼有调血归经之妙。升陷以升麻、柴胡为主。燥湿以白术、泽泻、茯苓为主。风散
、湿除、气行、瘀消,元阳生发则病自愈。能节劳戒气,贬酒却色,善自调摄,且知起居服
食禁忌,自不复发。更兼以调和气血、补助先天之剂投之,与虚劳血症收功之法同治,终身
可以无患。
卷上
阳虚阴症辨
属性:有男子脾肾气虚,腰膝无力、目眩、耳鸣、形体憔悴、溏泄无度、饮食少进、步履艰难
,似乎阴虚弱症而非也。何以辨之?曰∶不咳嗽,不内热、骨蒸,不潮热、吐红是也。然其
脉必软缓微弱,虚寒之极。治法当回阳返本、健脾益胃、交补心肾为主,则寒谷阳回,万物
发生。
卷上
软懒症辨
属性:有一种软懒之症,四肢倦怠,面色淡黄;或膈中气满,不思饮食。其脉沉迟涩滞,软弱
无力。或表气不清,恶寒发热,当其寒,则脉愈加沉涩;当其热,则脉微见细数。或传里内
热,则脉气沉洪或洪数。总之,定带软弱不清之象。此内伤兼外感,其邪只在肌表筋骨
之间,未深入脏腑,其所感尚轻,故不成伤寒、疟、痢等疾,而为此软弱因循之症也。
久久不治,成硬头黄者居多。若脾虚湿胜者,则成黄肿;若肺气不足者,流入清虚之腑
,则壅为痰嗽;若血少者,迁延岁月,则成内热,或五心烦热,日晡潮热,渐似骨蒸劳热矣。
此症大都得诸藜藿穷檐之辈,间有膏粱之人,因房劳不节,或窃玉偷香,恐惧忧惊,或埋首芸
窗,用心过度,或当风取凉,好食生冷,致风寒传染,郁而不散,乃内伤兼外感而成。其外象
酷似弱症,若察症不的,初起遽投以凉剂、补药,则邪正混淆,不得清彻,以致寒邪闭遏,郁
于经络,而为内热,遂成真病。人家子弟患此,类多讳疾忌医,不便直告人,自认虚弱,见医
者投以清理散邪之品,反不肯服,所以难治,亦难辨也。然则何以辨之?曰∶头不痛,身不热
,不烦嗽,不唾血,但腿酸脚软,蒸蒸内热,胸中邪气隔紧,食不易饥,与之食则食,不与亦
不思,或今日思此物,明日即不喜,又思别物适口,如怯症之尝食劳也。治法∶当其未入里时
,宜和解分消,托之使出,用八物汤加减,去黄芩,加前胡、山楂、陈皮之类。湿胜有痰者,
重以二陈汤,禀气浓者,加枳壳。用此数剂,邪自解散。若邪已入里,难从肌表散去,则宜重在
分消,使邪从小便而出。表里既清之后,以养气、养血之品,培其本源。若起于忧惊思虑者,以
交固心肾之药要其终,则霍然矣。玉芝云∶外感软懒之症,切不可发汗,汗之则虚晕欲倒,以其兼
内伤重也。治宜柴胡、防风、葛根、苏梗、陈皮、山楂、枳壳、泽泻等味主之。小便不利者,加
车前。质弱者,去枳壳。数剂后加丹参,再后加当归。若脾虚下泄者,稍加燥味。若血虚内热者
,少加丹皮、地
卷上
老年怯症难治说
属性:谚有少无风瘫,老无痨瘵之说。故中年以后人,往往有劳嗽、吐血、咳血症,不肯自认
为怯
愈
为其相火易衰,色心已淡,性气已灰,怒气少动故也。若二者不戒,死期更促耳。至于治法
,则从同也。
卷下
虚劳本治方
属性:x归养心脾汤x(治梦遗滑精。)
人参 黄 白术 芡实 北五味 甘草 熟地 枣仁 茯神 山药 当归身
参固气,气固则精有摄而不遗。生地滋阴,阴滋则火有制而不浮越。当归养血。芡实固
肾。茯神、枣仁安神宁志。 、术、药、草补气调中,气旺神昌,则精固而病自愈。遗甚加
萸肉、莲须。思虑过度加莲肉。不禁加石莲、金樱膏。足痿加牛膝、杜仲、龟板胶。
x归养心肾丸x
生地 熟地 黄 白术 山药 芡实 茯神 枣仁 归身 萸肉 五味 甘草
炼蜜丸,空心白汤送下三钱。
二地滋阴。当归养血。茯神、枣仁补心。 、术、药、草调气补中。五味、芡实固精滋
肾。
茸、沙苑、菟丝。泄泻加泽泻、莲肉。腰膝软弱,艰于步履,加牛膝、杜仲、龟鹿胶。
x养心固本丸x
元武胶(红曲炒珠) 鹿角胶(红曲炒珠) 萸肉 杞子 人参 黄 石莲肉 白术 甘
草枣仁 地黄 淮牛膝
内石莲将肉桂一钱同煮一日,去肉桂,用炼蜜丸。收功固本药也。
x养心固肾丸x(治漏精。)
生地 当归 茯神 山药 芡实 萸肉 陈皮 甘草 五味 石莲肉
河水煎,空心服。
x桑螵蛸散x(治遗精漏不止。)
桑螵蛸一味,焙为末,酒浆调服一钱。三四服即止。
x补元汤x(治肾痹。)
生地 杞子 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山药 茯苓 当归 甘草
不拘时服。
x清热养荣汤x(治虚劳内热骨蒸。)
柴胡 丹皮 地骨皮 生地 当归 白芍 元参 茯苓 麦冬肉 生甘草
灯芯三十寸,河水煎服。
x加味固本胶x
生地 熟地 桔梗 茯苓 天冬肉 元参 川贝 百合 阿胶 紫菀 麦冬肉 甘草
白蜜二斤,收胶。
x集灵胶x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元参 桔梗 甘草
白蜜五斤,收胶。
x清金养荣丸x
生地 麦冬肉 花粉 川贝 元参 白芍 茯苓 地骨皮 丹皮 甘草
内生地将薄荷汤煮烂,捣胶,同蜜为丸。
x清金甘桔汤x(治干咳。)
桔梗 川贝 麦冬肉 花粉 生地 元参 白芍 丹皮 粉甘草 灯芯
河水煎。
x清金百部汤x(治虚劳久嗽。)
桔梗 元参 川贝 百部 生地 麦冬 丹皮 白芍 生甘草 地骨皮 灯芯
喘急,加白前、海粉、竹茹。如痰吐稠粘,脾肺火盛,加清金散、竹茹、花粉。
x清金加减百合固金汤x
百合 桔梗 川贝 桑皮 杏仁 花粉 麦冬 茯苓 陈皮 生甘草
x大圣药x
春加佛耳草,即面兼头,立夏日采取为饼。夏加苎麻根。秋加金沸草。冬加款冬花。发
热加柴胡、前胡。咽痛,元参、射干。素有血症,生地、丹皮。
x固金养荣汤x
桔梗 桑皮 川贝 茯苓 百合 杏仁 陈皮 甘草
生地四两,荷叶汤煮烂捣膏为蜜丸。此方与百合固金汤,为治血虚痰火主药。
x清金甘桔汤x(治咳嗽痰中带血丝血珠。)
桔梗 生地 白芍 丹皮 麦冬 元参 川贝 茯苓 阿胶 甘草
此方加紫菀、犀角,名胶菀清金汤,治咳嗽痰中夹血。为丸,治咳嗽痰中夹血珠、血丝
、血片。去生地、桔梗,加地骨皮、百部,名胶菀犀角汤,治劳嗽吐血。
x加味犀角地黄汤x
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 蒲黄
灯芯三十寸,荷叶一大张,煎汤代水。
x琼玉胶x
生地 茯苓 人参
各等分,蜜收。
x固本肾气丸x(治阳虚。)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 炙草 枣仁 煨姜 鹿角胶
x还元丹x(亦治阳虚。)
远志 杜仲 牛膝 补骨脂 山药 茯神 锁阳 五味 杞子 山萸肉 熟地 菖蒲
炼蜜为丸,淡盐汤下。
x獭爪丸x(治传尸劳。)
獭爪(醋炙为末) 獭肝(阴干) 败龟板 银柴胡 百部 沙参 生地 桔梗 地骨皮
丹皮 麦冬 甘草
共为末,每以五分或至七分,投入煎剂,或丸或胶加入,潜使服,勿令病者知觉。
x百部清金汤x(治传尸劳)
百部 骨皮 人参 麦冬 桔梗 生地 丹皮 芍药 茯苓 甘草
卷下
治虚药讹一十八辨
属性:x人参 外感风邪,元气未漓,审用。x
人参大补元气,冲和粹美,不偏不倚,故在阴补阴,在阳补阳,能温能清,可升可降,
三焦
成壅塞,所谓实实也。若夫虚劳之病,或气血、阴阳、水火、寒热、上下诸证,与夫火、痰
、燥、湿、滞、胀、吐、利、冒厥、烦渴,及胎前、产后、痘疹、久病、病后,一经虚字,
则
先后发明,并无异议。庸医不察,执节斋之瞽说,以为人参补阳,沙参补阴,若补阳则助其
火,甚至云虚劳人服参者,必至不救,以致举世畏参如砒鸩,而不敢试,岂不误载!
x黄柏、知母 禁用。x
《丹溪心法》有云∶虚损吐血,不可骤用苦寒,恐致相激,只宜琼玉膏主之。何事首尾
矛盾
并用。后之学人宗之,凡遇虚劳咳嗽、吐血、虚火虚热之疾,皆以知、柏二味,以为清火滋
阴,殊不知虚劳之火,虚火也,相火也,阴火也。即丹溪云∶虚火可补,人参、黄 之属。
相火系于肝肾之间,出入于甲胆,听命于心君。君火明,则相火伏,若君火不明,则相火烈
焰冲天,上感清虚之窍,耳聋、鼻干、舌痛、口苦、头晕、身颤、天突急而淫淫作痒、肺叶
张而咳嗽频仍。当此时也,惟有清气养荣,滋方寸灵台之雨露,以宁膻中之烦焰,则甲胆乙
肝之相火,不扑而自灭矣。阴火者,龙雷之火也,起于九泉之下,遇寒水阴翳,则其焰愈腾
,若太阳一照,自然消陨。此三火者,皆无求于降火滋阴,亦何事乎知、柏,而用之以贻害
乎?且黄柏伤胃,知母滑脾,胃伤则饮食不进,脾滑则泄泻无度。一脏一腑,乃生人之本。
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又曰∶阳精上奉,其人寿;阴精下降,其人夭。今以苦寒伤胃
,岂非失谷者亡乎?以冷滑泄脾,岂非下降者夭乎?想世用此者,意在滋阴,而不知苦寒下
降多亡阴,阴亏而火易炽;意在清金,而不知中土既溃,绝金之源,金薄而水益衰。吾知用
此者,未见其利,徒见其害耳。每见虚劳
x麦冬、五味 初病酌用。x
治肺之道,一清、一补、一敛,故麦冬清,人参补,五味敛。三者,肺怯之病,不可缺
一者
疏散之,未可骤加敛补,施治之次第宜然。若不知初病、久病之分,或骤清、骤补、骤敛,
则肺必致满促而不安,邪气濡滞,久而不彻。此非药之害,实由用之失节耳。若夫疏解之后
,邪气既清,元气耗散,则当急用收敛、清补为主,舍此三物,更何求焉?况五味不但以收
敛为功,兼能坚固心肾,为虚劳必用之药。乃在用之不当者,反咎五味酸能引痰致嗽,畏而
弃之。殊不知病至于伏火乘金,金气耗越之际,除却此味,更用何药以收之耶?
x泽泻 宜用。x
夫肺金为气化之源,伏火蒸灼,则水道必污,污则金气不行而金益病,且水停不流,则
中土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