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史大纲-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直—人丁丝折绢—25,262疋
—农桑丝折绢—12,508疋
以上北方。
按:此表北方各省折绢数乃过于南方,然折绢未必实纳。正统八年,令各处不出蚕丝处所,每绢一疋,折银五钱,解京支用。盖唐以前北方输绢,至是相承,仅为一种名色而已。如单论丝两,则南北几至八一之比。【弘治十五年数与此大同。惟四川有荒丝633斤,而此无之。】
又明代之染局有浙江、【杭州、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温州、宁波、嘉兴。】江西、福建、【福州、泉州】、四川、河南、山东、【济南】南直【镇江、苏州、松江、徽州、宁国、广德】各处。
至嘉靖七年,以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省不善织造,令各折价,为浙江于南至每年征本色至二万八千余疋。至清代,惟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而两税尽纳银粮,亦无折绢名色。于是令人渐忘河域自古为丝织先进之区矣。

又如陶磁,亦是北方农民很早就发明的一种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精美著名的陶业,尚多在北方。
定窑在河北定州,以宋政和、宣和间为最良。南渡后称南定,北贵于南。汝窑在河南,柴窑亦在河南。惟昌窑【即景德镇】在江西,龙泉窑、哥窑在浙江处州。

至元明则最精美的瓷业,全转移到江南来。
元有浮梁磁局,见《元史?职官志》,专掌景德镇磁器,世称‘枢府窑’。民间有宣州、临川、南丰诸窑。明景德窑最盛。宜兴陶业始万历间。

木棉亦为宋后大利所在,而其种植,亦南盛于北。【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浙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可见木棉省植于此诸处也。又邱浚〈大学衍义补〉谓:“汉、唐之世,木棉虽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有以为服也。宋、元间,世传其种。关陕、闽、广,首得其利。是关陕亦植木棉,惟不如南之盛。”】

 
2010…2…19 15:43
 


 

这是北方经济情绪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换辞言之,亦可说北方农人的聪明精力,及其品性习惯,似乎在各方面都渐渐地转变到不如南方。

再以商业情况而论,亦是南方日渐繁荣,北方日渐萎缩。
此有关于天然界之出产者:如盐、茶为唐以后国利两大项,盐以两淮为主,茶则均产于南方。【茶饮至唐始盛,茶税始唐德宗时。】铜铁矿冶,亦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擅。【此亦至清代犹然。矿课,北方惟山西一省,南则湖南、两广、云、贵。茶课,北惟甘肃一省,南则江西、两湖、四川、云、贵、江苏、安徽、浙江。(据《户部则例》,乾隆建十省岁办茶引数,均当于南十北一之比。)渔课,北惟奉、吉,南则苏、皖、赣、闽、浙、两湖、广东、四川、云、贵。】
亦有关于交通者:南方水利日兴,舟揖之便远超北地。亦有关于人工制造者:如前举丝织、陶磁之类。《文献通考》载宋熙宁十年以前天下诸州商税岁额,四十万贯以上者有三处,北占其二,南占其一。【在蜀。】二十万贯以上者五处,皆在南方。【皆在蜀。】十万贯以上者十九处,北得其一,南得十八。五万贯以上三十处,北十二,南十八。五万贯以下者五十一处,北得二十五,南得二十六。三万贯以下者九十五处,北得四十五,南得五十。一万贯以下者三十五处,北得二十,南得十五。五千贯以下者七十三处,北得十九,南得五十四。南北相较,已见北绌南赢。及明代有‘市肆门摊税’,共设三十三处,南得二十四,北得其九。【南:应天、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杭州、嘉兴、湖州、福州、建宁、武昌、荆州、南昌、吉安、临江、清江、广州、桂林、成都、重庆、泸州。北:顺天、开封、济南、济宁、德州、临清、太原、平阳、蒲州。】
又明代商税开始有“船钞”,【此见商业全走入水路交通。】设关处所凡七:曰河西务,【直隶。】曰临清,曰九江,曰浒墅,曰淮安,曰扬州,曰杭州。
全国商业,渐渐集中至长江下游与运河两条线上。万历六年,各地商税课钞数,南直各府、州全数达一千三四百万贯,殆占全国四分之一。而淮安一府独有二百余万贯,浙江省有三百万贯。可证当时全国经济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而由运河贯输到北方的大概。【四川在宋代极盛,而元、明两代则剧跌,亦由全国经济状态之变动。】此种演进,直到清代,大体仍旧。据《清会典》,光绪十三年全国各省厘金册报,南方各省几占北方之八倍。【又据光绪二十九年户部报告,则超过十二倍。】

二、文化方面

这一种趋势,反映在社会文化上,亦可见北方人物在逐渐减少,而南方则在逐渐增多。【此只就数量上论之。】
如以应科举人数论。
唐武宗会昌五年限定各地应送明经进士额数表:
明经隶名—进士—明经—
200—30—200人
旧350人—国子监
—20——宗正寺
—30—50—东监、同华、河中。
—15—20—凤翔、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荆南、鄂岳、湖南、郑滑、浙西、浙东、宣商、鄜坊、泾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东川、陕虢等道。
—10—15—河东、陈许、汴、徐泗、易定、齐德、魏博、泽潞、幽孟、灵夏、淄青、郓曹、兖海、镇冀、麟胜等道。
—7—10—金汝、盐丰、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
这已在唐代晚年,南方地位已高,但并不能跨驾中原之上。
北宋则南人考进士,人数又多,北人考明经,人数又少,显分优劣。不得不限定南北名额以求平衡。【详见前。】
元代一样逃不出南盛北衰之象。【苏天爵《滋溪集》十四:“国家既以文艺取士,于是人人思奋于学,而中州老师存者无几,后生或无从质正。”又曰:“江南三行省,每大比,士多至数十人,考官必得硕儒,士方厌服。”此记延佑、至治间事,南北学风盛衰皎然。】

明代亦定南北取士额。
明列朝乡试额数表:
—洪武3—洪熙1—正统5—景泰4—嘉靖14—嘉靖19—嘉靖25

 
2010…2…19 15:43
 




南京国子监并南直隶—100—80—100—135———
江西—40—50—65—95———
浙江—40—45—60—90———
福建—40—45—60—90———
湖广—40—40—55—85——90—
广东—25—40—50—75———
四川——35—45—70———
云南——10—20—30—40——
广西—25—20—30—55———
贵州—————25——30
交趾——10—————
北京国子监并北直隶—40—50—80—135———
河南—40—35—50—80———
陕西—40—30—40—65———
山西—40—30—40—65———
山东—40—30—45—75———
比数—200/310—178/370—255/485—420/725———
按:此表北直额数,其中实多南人。又两广、云、贵西南人文之激进,亦可注意。
明会试额数表:
南卷—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应天(直隶)、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六省府。广德,一州。—55%
北卷—山东、山西、河南、陕西、顺天(直隶)、保定、镇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十二省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35%
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泸州、凤阳、安庆,七省府。徐、滁、和,三州。—10%
洪熙元年,定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后复以百名为率,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然中卷其实即南卷也。又北卷中顺天额亦多南人,则北卷之见绌多矣。
景泰初,礼部请“取士不分南北”,给事中李侃等奏,谓:“江北之人文辞质直,江南之人文辞丰赡,故试官取南人恒多,北人恒少。向制不可改。”后竟复分南、北、中卷,则分卷正为北人。由李侃等所言,以“江南”、“江北”为北,南北界线,较之宋欧阳、司马争论时,又见南移矣。

洪武二十年,以北方学校无名师,生徒废学,特迁南方学官教士于北,复其家。
又洪武四年至万历四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五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共计二百四十四人,其籍贯如次表。【据陈建《皇明通纪》】
北方—人数—南方—人数
北直隶—7—南直隶—66
山东—7—浙江—48
山西—4—江西—48
河南—2—福建—31
陕西—9—湖广—8
——四川—6
——广东—6
——广西—2
合计—29—总计—215
清乾隆丙辰诏举博学鸿词,先后举者二百六十七人。满洲五、汉军二、直隶三、奉天一、江苏七十三、安徽十九、浙江六十八、江西三十六、湖北六、湖南十三、福建十二、河南五、山东四、山西三、广东六、陕西四、四川一、云南一。可见此种演进,至清无变。

再就宰相籍贯言之,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唐宰相世系表,三百六十几人,九十八族,十九皆北人。】
宋中叶以后,南方便多,北人便少。
明宰辅189人,【此据《明史?宰辅年表》计】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明江、淮以北,鼎甲甚不易得,盖以科第影响及于仕宦。】
地点—人数—备注
江南—35—
浙江—32—
江西—26—
直隶—20—
湖广—13—
山东—13—
河南—11—
四川—10—
福建—10—
山西—7—
广东—5—
陕西—2—
广西—2—
云南—1—贵州无。不知籍贯者一人

三、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社会南北文化经济之升降,还可以政治划分区域的大小繁简来看。兹将唐、宋分道列一简表如下:
唐太宗时十道(及辖州数)—玄宗时15道(及辖府军州数)—宋太宗时15路—神宗时23路
关内22—关内—京东23—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秦凤、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成都、梓、利、夔、广南东、广南西
河东18—京畿—京西19—
河南28—河东—河北39—
河北23—河南—河东25—
山南33—都畿—陕西31—
淮南14—河北—淮南23—

 
2010…2…19 15:43
 




江南42—山南东—江南20—
陇右20—山南西—荆湖南8—
剑南26—淮南—荆湖北12—
岭南68—江南东—两浙16—
—江南西—福建8—
—黔中—西川29—
—陇右—陕西24—
—剑南—广南东16—
—岭南—广南西26—
观上表,即知自唐至宋的政治区分,大体上是南方愈见冲繁,故分割愈细。北方无分而有并。

与政治区域相随而可知者,最要为户口之盈缩。
开元州郡等级,所谓“六雄”、【陕、怀、郑、汴、魏、绛】“十望”【虢、汝、汾、晋、宋、许、滑、卫、相、洛】皆在北方。时望县八十五,而南方只有二十县。【二十县中在四川省占其九,江浙、荆襄近占十一县。】

宋代北方户口,即远逊南方。
宋元丰三年四京十八路户口主客数目表:
东京(开封,22县)—户171,324—口主295,912
客85,180—丁212,493

京东(15州,78县)—(2)主817,984
客552,817—(5)1,660,903
885,774—(2)    957,554
565,693
京西(14州,79县)—(11)   383,226
268,516—(14)   644,757
458,130—(14)   400,740
269,623
河北(23州,104县)—(7)   765,130
219,065—(9)1,473,683
407,501—(9)    773,891
205,467
陕府西(26州,118县)—(8)   697,967
264,351—(4)2,015,436
746,368—(3)1,067,936
425,651
河东(14州,73县)—(14)   383,148
67,721—(16)   752,301
138,358—(16)   372,390
77,462
淮南(18州,69县)—(4)   723,784
355,270—(7)1,393,555
637,326—(4)1,320,306
152,300
两浙(14州,79县)—(1)1,446,406
383,690—(2)2,605,484
618,215—(1)1,629,562
298,027
江南东(7州,48县)—(5)   902,261
171,499—(8)1,609,612
289,843—(6)1,019,134
186,027
江南西(6州,47县)—(3)   871,720
493,813—(3)2,010,646
1,065,201—(7)    884,329
380,798
荆湖南(7州,33县)—(9)   456,431
354,626—(10)1,153,872
674,258—(11)   622,933
322,546
荆湖北(9州,45县)—(12) 350,593
238,709—(12)   702,356
509,644—(15)   285,526
207,624
福建(6州,45县)—(6)   645,267
346,820—(6)1,368,594
674,438—(5)   790,719
560,230
成都(12州,58县)—(10) 574,630
196,903—(1)2,789,225
864,523—(10)   685,020
270,724
梓州(11州,49县)—(16) 261,585
—(11)   885,501
528,214—(13)   374,669
305,529
利州(9州,39县)—(15) 179,835
122,156—(17)   402,874
245,992—(17)   195,387
144,591
夔州(9州,31县)—(18)   68,375
—(18)   215,595
252,472—(18)   149,070
171,017
广南东(14州,40县)—(13)347,459
218,075—(13)   812,147
322,512—(8)   735,747
262,059
广南西(24州,60县)—(17)163,418
78,691—(15)   584,641
470,946—(12)   273,674
419,316
按:有隋盛时,总江、浙、闽中不盈三十万户。自唐以来,浸以孳息,更五代至宋,增至五百余万户。而中原户口之数,因五代乱亡相继,周显德六年,总简户仅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宋熙、丰盛时,分天下为二十三路,淮、汉以北居其八,【京西北路、京东两路、陕西两路、河北两路、河东路,共八路】淮、汉以南居其十有五。【即东晋、南朝十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