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地球的手;人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只存在于对另 

一种东西的关系中,这种东西就是表象者。也就是人自身”。他把自己哲学 

的出发点,建立在“世界是我的表象”上,认为只有这一点,才是无可怀疑 

的真理。“一切存在物,即整个世界,只是观察者的观察物,简言之就是表 

象,——没有比这更无疑问,更无依赖于一切其他东西,更不需要证明的真 

理了。” 

     由此,叔本华把经验和科学的对象都归结为表象(现象)世界。在他看 

来,科学总是用因果性、空间、时间、杂多性、必然性等等范畴去解释它们 

所研究的对象,把它们说成似乎是具有客观特性的东西,其实这些范畴只是 

存在于主体之中的,是主体所先天地固有的。正因为如此,由这些主观的范 

畴来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必然是主观的东西。它们之作为对象而存在 

必然依赖于主体,它们只能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叔本华象康德一样,强 

调借助理性的概念、范畴等来进行认识的科学和哲学只能及于现象而不能达 

到自在之物。就实在性而言,科学与人们的主观幻想和虚构的东西之间没有 

原则的区别。因此它们都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叔本华从这一命题出发,指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 

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主体认识一切,却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主体是世 

界的支柱,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就人而言,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 

是客体,在他认识着的时候是主体,在他被认识着的时候是客体,因此人的 

身体就是客体,我们人也是表象。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乃是由两个不可 

分的半面构成的,一个半面是主体,一个半面是客体,两者“存则共存,亡 

则共亡,双方又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总之,主体和客 

体是作为表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的部分。二者的区别仅在于:客体有时间、 

空间的形式,并通过时空而产生杂多;主体不在时空中,它在每一个表象者 

身上是完整的,不可分的,因而是单一的。但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每 

一部分都通过另一部分才存在,才具有意义。 

     叔本华还断言: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是由于理性的混乱所产生;“自 

然的素朴的实在论”关于物质可以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观念是一种 

流俗的错误观念,必须加以纠正。他认为,在我们想到物质的时候,实际上, 

我们只是想到了考察物质的主体。 

     叔本华在说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命题的时候,一再表示,这仅仅 

是世界的一个方面,虽然形形色色,五彩缤纷,但只是表面的,并没有揭示 

世界的本质。还有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 

的。叔本华说,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个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 

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指出,康德分割现象与物自体是错误的,因为现象同物自体的关 

系,就是表象和意志的关系。就人而言,人的本身是以两种方式存在着的, 

一种就是直观中的表象,是客体中的一个客体,一种就是意志,因而人的内 

在本质就是意志。他认为,如果说康德所说的表面背后有一个“物自体”存 


… Page 42…

在的话,那么它决不是“物”,而是“自我意志”。 

     所谓“自我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永运不 

息的、永不疲惫的欲望冲动。这种欲望冲动,是一种求生存的欲望冲动,所 

以叔本华又将之叫做“生存意志”。叔本华解释说,生存意志的基本要求是 

获得食物以求生存、发展自身以求美好生活、占有异性以求繁衍后代的意志。 

简言之,生存意志就是求得生存、温饱和性本能满足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 

的内在本质,人身上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部表现与客观化。如人要活下 

去就必须要吃,吃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嘴,咬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牙,消化 

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肠胃,抓东西的生存欲望就产生了手,走路的生存欲望 

就产生了脚等等。总之,人的身体的一切都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人的身 

体的一切组织和器官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他说:“身体无非是意 

志的客观化”,“无非就是我的那个变得可以看得见的意志本身”。又说: 

 “牙齿、喉咙和肠胃是客观化的饥饿,生殖器是客观化的性欲,抓东西的手, 

跑得快的脚则是适应着意志的一些比较间接的欲望,这些欲望也是显示意志 

的。” 

     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基础;不仅 

人的躯体、器官及其活动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而且动植物甚至无机 

物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和创造物。如有的动物要捕食就必须有尖牙利爪,尖 

牙利爪就是这些动物的生存意志的客观化。有些动物要抵抗其他动物的侵 

犯,就必须有浓毛锐角,浓毛、锐角就是这些动物生存意志的外化。植物向 

上长出高大茂密的枝叶是为了争阳光、求生存,向下长出深深的根系,是为 

了争水分、争养料、求生存。有的植物长出荆棘和尖刺,也是为了防御侵犯, 

以求生存,这些都是它们生存意志的外化。这种意志还是整个世界的内在本 

性,它也以自然力的形式显露于外。无机物的化合与分解,物体间的吸引与 

排斥,晶体的形成,磁针的指北,石头向下落地,明月西沉,大江奔流等等, 

都是它们生存意志的表现。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 

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它在无机物中表现为 

各种盲目的自然力,在动植物中表现为生命和繁殖,在人类中表现为不同等 

级的理念或叫观念。总之,在叔本华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生 

存意志,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生存意志的外化和表现。他这样写道:“意志是 

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 

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 

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 

      (2)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近代的西方哲学家们一般都把理性、思维看作是人的心灵的本质,都把 

人看作是理性的动物。但是叔本华反对这种传统的见解,把它称为一个“古 

老的普遍的根本性错误”。他认为理性只是心灵的外观,而潜藏在后面的意 

志才是心灵的本质。在他看来,过去的哲学家们把意志和理性的关系弄颠倒 

了,其实意志高于理性以及一切以理性为基础的知识。叔本华一再强调人是 

意志的产物,人的理性、思想等等只不过是意志的表现,意志的客观化,它 

们是为意志服务的,是意志的工具。叔本华列举了意志先于理性、理性服役 

于意志的几个论据,例如:动物有意志无理性却照样活着,人一生下来先有 

意志后有理性,意志的冲动是理性阻止不了的,人的许多行动不是理性权衡 

之后采取,而是做完了才认识等等。他断言依靠理性或逻辑思维不能认识世 


… Page 43…

界的本质 (即意志),只有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的途径。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 

     首先,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 

质是意志,在人出现以前,这种意志是盲目的欲求和冲动。当意志客观化到 

了高级阶段,即出现了人之后,个体为维持生存和传宗接代就要求一种辅助 

的工具。就象意志的任何欲求都要通过一个器官表现出来一样,人的认识的 

欲求就通过大脑表现出来,转化为理性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概念、语言来进 

行思维活动。由此,叔本华认为理性本来就是从意志产生而来,是满足人欲 

望的工具。在他看来,人们常常认为人的行动是由理性支配的,其实这是一 

种假象。叔本华说,意志好像一个勇敢而刚强的瞎子,理性只不过是由他背 

着给他指路的明眼的跛子,真正起驱动作用是瞎子的步伐,明眼的跛子只是 

按照瞎子的需要去指明道路而已。就是说,意志虽然要借助于理性这个工具 

来认识,但是推动理性去认识的仍然是意志。人的理性、知识从它们的起源 

和实质来说,都完全是服从意志的;意志是主人,理性是奴仆。贬低理性, 

抬高意志是叔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的一个特点。 

     其次,叔本华认为,理性思维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 

质。在他看来,运用理性思维的人永远不能透过外部达到事物的实在本质。 

不论怎样进行探究,除了影像和名称之外,永远不能接触到任何东西。就好 

像一个人被关在堡垒的外面,绕着堡垒转来转去而找不到入口一样。无论他 

如何努力,至多只能描绘一下堡垒的外貌,而不可能进入到堡垒之内,不可 

能获得真理。而要认识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存意志,认识表象之后的物自体, 

只有依靠生存意志的内省或自我的反省,即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直觉。叔本华 

认为,直觉是在意志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可以依据它体验到意志的存在, 

并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事物的理念。因此,在叔本华看来,直觉是一切真理 

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觉为根据,才能达到绝对 

的真理,而一有理性介入,就难免要出现谬误。贬低理性,抬高直觉,是叔 

本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叔本华从贬低理性、抬高直觉进而贬低科学,抬高艺术。他认为科学是 

理性的事业,它只能认识时空中的表象,是为自我意志服务的工具,是低级 

的;而艺术运用的是直观,它能“摆脱时空和因果性的桎梏”而深入事物内 

部的“生命”,使自我与对象溶合为一,从而达到对真理、对本质的把握。 

     叔本华的这种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神秘主义的直觉论给以后西方的非 

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很大的影响。 

      (3)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叔本华把个体及其生命归结为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的表现,这样也就使 

个人屈从于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他认为,包罗万象的永恒意志是不受任何 

限制的,自由的,每个个体却是由这个总的意志所绝对决定的。尽管人人认 

为他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然而事实上,人的一切行为都为生存意志 

所驱使,所以人又不是自由的,是受必然性所支配的,这就是人的宿命。生 

存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也决定人的自私的本性。求生存的意志,使人残酷而 

怯懦、自私且嫉妒、贪婪又善诈。所谓美德,诸如勤劳、坚韧、克己、节俭 

等等,都是经过洗练而美化了的利己主义。所以人是一种性恶的动物,是利 

己主义者。 

     叔本华认为,由于生存意志的驱使,人生便成了一场苦难,世界成了一 


… Page 44…

个不幸的罪恶的世界。这首先是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冲动, 

生存意志就是生存的欲望,而欲望的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本质就是 

痛苦,人因欲望而产生争夺,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欲望的结局是痛苦 

的,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欲求一天得不到 

满足就痛苦一天,而人又欲海难填,没有一次满足是可以持久的,每一满足 

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旧的欲望满足了,立即就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空虚、 

缺乏、疲惫和新的痛苦。所以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是无边际的。而且即使 

愿望达到、欲求满足,它给人带来的也只是一种更加难忍的无聊,只不过暂 

时地摆脱了一种形式的痛苦。叔本华把人生比作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的“钟摆”,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两大基本要素。他在《人生的智慧·世 

界的痛苦》中写道:“人在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下,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 

试图寻找些什么,但每一次寻找的结局,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虚同在,最 

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 

叔本华更援引但丁的《炼狱》为例,说但丁何以能把地狱描写得如此生动形 

象,乃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当他一写到天堂时,则干瘪抽象,因为地 

上并无任何极乐可供他借鉴命笔。叔本华还进一步发挥说,意志现象愈完善, 

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是没有痛感的。最低等动物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因 

为有了完善的神经系统,痛感能力就较高,到了人,痛苦就达于顶峰。而对 

于人来说,也是智力越发达,痛苦越深重,因此天才最痛苦。 

     此外,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之所以是一场苦难,还在于生存本身是一场 

持续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是在为抵御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 

要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已稳操胜券,人活一天,都是向死亡靠近一步, 

但死亡对于人,就象猫对老鼠一样,在吃掉对手之前,先要尽性地折磨戏弄 

它一番。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幸福可言,痛苦对于生命来 

说才是本质的,所以生命就是痛苦,一部生命史也就是痛苦史。总之,人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