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笼罩在内心深处的莫名的厌恶和沉闷。人必须做出选择:或是继续沉湎于世 

俗的享乐以求暂时忘却烦恼;或是挣扎奋起,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寻求精神 


… Page 48…

  上的安宁。人们在虚无混沌中努力去探索新东西,试图以投身于忙碌的工作 

  之中来忘却烦恼和苦闷。克尔凯郭尔指出,一切伟大的成就往往就开始于这 

  种探索和努力。 

        当厌烦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使人更加心烦意乱时,就成了忧郁。他认为, 

  人们所忧郁的东西不同,忧郁是有差别的,差别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选 

  择和确定。选择美学和伦理生活方式的人,只能为某一件事或某一原因而忧 

  郁,只有选择了宗教生活方式的人才会为人生的处境而忧郁。而真正的忧郁, 

  正是对人生处境的忧郁。人生的基础是虚无,而对虚无人产生一种无法躲避 

                                                                                          ① 

  的恐惧感,人为此而忧郁。他说:“很明显,忧郁是一种对处境的恐惧。” 

  正是通过这种恐惧的媒介,人才在思想上逐渐转变,最后发现宗教的宁静而 

                                                                                          ② 

  达到永恒的安全。所以他得出结论:“忧郁必须随着人的存在而被描述。” 

        当人被恐惧、厌烦、忧郁等情感包围时,实际上已处于绝望。在《致死 

  的疾病》一书中,克尔凯郭尔指出:“绝望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它与人的 

  内在永恒性有关。”因为人是一个由上帝创造的介于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 

  然、暂时与永恒间的综合体,所以,人永远也无法排除他心中的永恒成份。 

  但人又往往要以自己为人生关系的中心,妄想排除永恒,而这是绝对做不到 

  的,所以,人就为此而在精神上感到无限的绝望,绝望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 

  是种普遍的病症。 

        他强调指出,人对某事的绝望并不是真正的绝望,这只是绝望的开始。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说,有一个少女因爱情而绝望。表 

  面上看,她是对她所爱的人的绝望,因为他死了或不肯钟情于她。但是,对 

  所爱的人的绝望并非真正的绝望,那真正的绝望,乃是她对自己的绝望。因 

  为如果她成了他所爱的人,那么她的“自我”就得到了美满的安顿。但是, 

  如今这一切对她都成了空虚无聊,给她带来了痛苦,使她一想到自己的心事 

  就感到厌憎。所以你如去规劝那个少女,说她这样是毁灭自己,那么她一定 

  会回答说,她的痛苦,正是因为她无法毁灭自己。这例子说明了,少女之所 

  以绝望,是因为她无法忍受那得不到所爱的人的“自我”。说得更确切一点, 

  那使她忍受不了的,正是她不能摆脱自己。所以真正的绝望,那就是对自己 

  的绝望。 

        克尔凯郭尔认为,绝望孕育于人自身之中,它是一种精神的病症。这种 

  精神的病症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它往往隐藏在人的身上而不被人所觉察。大 

  多数人因为意识不到自己是个精神个体,所以他们感到安全和满足,都不知 

  道他们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自我”,而患着绝望的病症。相反的,感到自己 

  是在绝望中的人,必然意识到自己是精神个体,或者是经过人生的“厄运” 

  而认识到了“自我”,并对这个“自我”而绝望。人不属于前者就属于后者。 

                                                                          ① 

  所以克尔凯郭尔说,“世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多少在绝望之中”。“绝望乃是 

                        ② 

  十分普遍的病症” 。 

                                                     ③ 

        克尔凯郭尔提出:“绝望是致死的病”。从字面上讲,致死的病也就是 



① 克尔凯郭尔:《人生道路诸阶段》,普林顿大学出版社1945 年版,第390 页。 

② 克尔凯郭尔:《人生道路诸阶段》,普林顿大学出版社1945 年版,第390 页。 

①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香港1963 年版,第89 页。 

②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香港1963 年版,第93 页。 

③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人生哲学》,香港1963 年版,第79 页。 


… Page 49…

   “病致于死”。根据这一意义,绝望不能算致死的病,因为绝望并不能使人 

  达到肉体上的死亡。他认为:“病致于死”这一概念应从特殊的意义来理解。 

  从基督教的立场来说,“死”本身乃是过渡到生命的一个过程,因而在人身 

  上就没有致死的病。死固然是病的最后阶段,但不是生命的最后之事。他认 

  为,生命的最后之事就是绝望。绝望的痛苦正在于它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 

  能,是让人活着而体验死,使人处于一种最痛苦的矛盾处境。正是根据这种 

  意义,克尔凯郭尔才说“绝望是致死的病”。 

       把“存在”归结为“非理性的主观体验”,又把这种体验归结为恐惧、 

  厌烦、忧郁和绝望等痛苦情感,对它们作现象学的描述,是克尔凯郭尔的独 

  特之处。这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把人的存在情态作为哲学研究的内容, 

  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2)“真理就是主观性” 

       克尔凯郭尔认为,以往的传统哲学都是无用的。它们只是抽象地讨论世 

  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和人的本性问题,却恰恰忽视了人的存在这一基本前 

  提,所以一切争论最终都将导致最抽象的形而上学,对具体的人生没有任何 

  指导意义。他还认为,以往传统的哲学都是理性的哲学,他们都是通过科学 

  的认识论去认识世界,通过理性去探索世界本原的。但是这种理性哲学却往 

  往解释不了像上帝创造世界这样的问题。以往的哲学家都热衷于编造哲学体 

  系,却不知每一种哲学体系都要受到片面真理的限制而最终不能自圆其说。 

  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以往的传统哲学,都不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 

  在他看来,其目的不在于把握真理,而在于指导人生;其研究对象不是自然 

  界或抽象的思维,而是人和人的存在。他认为,只有基督教哲学才是这种对 

  人生有用的、反理性的哲学。他在《哲学片断》中写道;“哲学观念是中介; 

  基督教的哲学观念是一种似是而非之论。如果对此提出问题的话,那么丹麦 

  哲学和德国哲学的不同在于:丹麦哲学既不是从虚无开始,也不会没有前提, 

  更不是通过中介来解释任何事物;恰恰相反,丹麦哲学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 

  即在天地间有许多事情是没有被哲学家所解释的。人类理解力的责任就是要 

  去理解这样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去理解这些事情是什么……这种似是而非 

  之论不是一种认可而是一种范畴,是一种本体论的定义,它表示着一个存在 

  着的认识主体和永恒真理的关系。”① 

       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克尔凯郭尔把真理看作是上帝的化身,认为宇宙万 

  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的存在,“上 

  帝是存在的尺度”。因此,只有关于上帝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真理,其他一切 

  关于世界具体事物发展的知识都只是片面的真理,因为在遵循自己的规律而 

  发展的客观事物和世界中,已经没有上帝的地位了,因而也就没有关于上帝 

  的知识——“真正”的真理了。在他看来,世界万物中,个人才是人类生存 

  的中心。个人的存在要由自己来选择,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是由个人的 

  主观意志来决定的,因此人的内在本质就是自由。他认为,人的这种内在本 

  质是不能从外部客观存在的现实中得来的,它只存在个人的主观意识之中, 

  而“个人的主观意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怀有这样的一些观点就意味 

                 ①                                                 ② 

  着学习真理” 。所以克尔凯郭尔断言:“真理就是主观性”,“因为我所 



① 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克尔凯郭尔选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 年版,第153 页。 

① 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克尔凯郭尔选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 年版,第156 页。 


… Page 50…

  信仰的真理是在我内部,只有通过我自身显现出来,甚至苏格拉底都不能将 

  它给予我,正象一个赶牲口的人给马增加了负荷,尽管他可以用鞭打来帮助 

  它前进一样。”③ 

       那么,人怎样去获取那种“真正”的真理呢?克尔凯郭尔十分推崇“回 

  忆说”。他说:“苏格拉底在回忆说里彻底思考了这一困难。在这里,一切 

  学习和研究都被解释成一种回忆,一个无知的人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提醒者, 

                                              ④ 

  帮助他自己去意识到他所知道的东西。”在他看来,个人只能依靠信仰,通 

  过内心体验,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去探索和领会关于上帝的知识,凭借任何理 

  性和逻辑推理都是不能认识这种“真正”的真理的。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真理的实质存在于我和我所信仰的对象之间关系的 

  强度之中。他认为,当人排除了一切世俗事物的干扰,精神升华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一心只希望认识上帝和求见上帝。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面前,人感到 

  自己的罪孽,自己的卑劣,自己的渺小,于是感到沮丧、悔恨和绝望。这正 

  是上帝对人的启示。人只有靠这种忏悔、痛心和挣扎,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 

  徒。而这种痛苦的体验只有在人的内心深处才能进行。人的意识深处只有“孤 

  独个体”和上帝的默然相对。只有“孤独个体”才使我们和上帝发生有意义 

  的联系,才使我们达到对永恒真理的认识。 

        (3)人生道路三阶段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哲学的任务是答复“如何去生活”,因而他非常重 

  视人生存在的阶段及其选择问题。他认为,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 

  人生的道路就是天路历程,包括享乐的 (美学的)、伦理的(道德的)和宗 

  教的三个阶段,而只有上升到宗教的阶段,才能摆脱空虚孤独之感,才能消 

  除忧虑恐惧之心。他强调指出,从较低阶段过渡到较高阶段,必须做“或此 

  或彼”的选择,选择就是“自由”,选择者就是“自我”;因此,自由就是 

  自我。但是,自我如何选择并不取决于理性,而是取决于信仰,这也表现了 

  他的非理性主义和信仰主义。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人生可以自由决定和选择的道路分为三个阶段,认 

  为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美学阶段(享乐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是一个感性的阶段, 

  世俗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过着及时行乐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 

  一时的满足。但这种快乐的生活只是暂时的,感性的,其中充满着各种乌七 

  八糟、腐化堕落和厚颜无耻的行径,无所事事的流浪汉、浪漫主义诗人和性 

  燥狂者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在这个阶段,人的活动没有目的性,个人的精神 

  状态向着动摇、涣散和自我毁灭的方向发展。当昙花一现的世俗享乐消逝后, 

  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对享乐也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从而内心充 

  满空虚、厌烦和沉闷。这时,人往往会为不愿做世俗的我而感到痛苦和绝望。 

  于是,人就产生了选择的愿望:或者继续犯罪,沉湎于世俗的享受;或者抛 

  弃它而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伦理的阶段。 

       第二,伦理阶段。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是人的禁欲主义和道德责任心处 

  于支配地位的生活阶段。这个阶段的人按照理性的原则生活,趋善避恶,注 



② 克尔凯郭尔:《非科学的最后附言》,《克尔凯郭尔选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 年版,第218 页。 

③ 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克尔凯郭尔选集》,第157 页。 

④ 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断》,《克尔凯郭尔选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 年版,第156 页。 


… Page 51…

重于心灵的陶冶和追求,强调善良、正直、节制和仁爱等美德。苏格拉底是 

伦理阶段生活的楷模。但是克尔凯郭尔同时指出,伦理生活虽然比美学的生 

活要充实,但是这一阶段的人只是理性的人,还不能与感性的生活彻底决裂。 

而且随着伦理阶段的发展,越来越暴露出形而上学的不协调:超时空的道德 

意义总是同人的精神衰退发生冲突。孤独、个体要求人趋向于某种行为,但 

共同的、抽象的外界又要求人产生另一些行为。而道德意识既无力理解人的 

罪恶本性,又不能揭露产生道德崩溃的深刻根源,于是人陷于痛苦和绝望之 

中。克尔凯郭尔指出,只有当人认识到人从来就没有具备足够的道德,人从 

一开始就是有罪的时候,具有伦理思想的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