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花园 大塔前,唐末改筑戒坛,今为空壤。
凰林谷 台东西谷。
西天洞 凰林谷北岭。
梵仙山 台东南三十里,中台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饵菊成道。秋崖诗:“爱玩吾家紫府山,溪云老树共僧间。乾坤谩说逢莱异,闻者虽多达者难。”觉玄诗:“山头紫气日长浮,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
井沟 梵仙山西。
杨柏谷 井沟南。
九龙冈 台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 在九龙岗,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镇澄诗:“山色苍苍锁暮烟,令公遗塔白云边,将军忠义乾坤并,千古清标尚凛然。”
竹林舍利塔 台南竹林寺前,成化间,耕者得石敦,内银匣,中有疏璃瓶,盛舍利数百粒,光色璀璨。系宋僧云宗藏之。弘治间,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间,古灯重修。
竹林小像 本寺小像一盒,精巧入神,殆非人力所造也。镇澄赞:“无边浩荡春,寄之在纤草,万里长天色,印之于盆沼。佛身等太虚,促之在微眇。至道无古今,圆通绝大小。一盒藏法界,神功自天巧。稽首共瞻依,谁识衣中宝。”
清凉谷 在台南四十余里。
古清凉 在清凉谷中,僧法聚构兰若。翰林顾绍芳诗:“窈窕迥峰众木阴,凭陵双屐暮云深,千盘磴里开僧寺,万壑泉中出梵音。室利西来曾示迹,清凉此地足栖心,亦知世纲终成幻,一钵何年倚道林?”
清凉石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杨彩诗:“禅林此石自何来,胜迹长留说法台。独伴白云迷岁月,寒风暑雨任摧颓。”镇澄诗:“一方灵石倚山峦,劫火曾经体正完,造化刻雕文藻丽,风云磨拭正光寒。瞻依尽灭多生障,摩触能令万世安,更有一般难信事,包容法界未为宽。”
清凉泉 在清凉谷北岩。真觉诗:“迸珠鸣玉下危巅,上有清凉没底泉。涓滴尚能消热恼,百川虚作浪滔天。”
罗汉洞 清凉谷北岩畔。真觉诗:“清凉自是圣贤居,现有文殊领圣徒。洞室镇常闲说法,游人还听解知无?”
清凉桥 台南溪上。
万年冰 台东麓。有冰数丈,九厦不消,地多静居。
寒山石 台东南三里许。
玉花池 台东南麓。昔有五百梵僧于此过夏,白莲生池,坚莹若玉。代牧砌之,志曰玉花。觉玄诗:“何代池开白玉花,香风拂拂散天涯。云行尊者飞空去,万古芳声不浪夸。”
伽蓝沟 台之西北。
万圣澡浴池 中北二台之间,古有涌泉,澄洁可爱。游人临之,于天光云影之间,或见天仙、沙门、莲华、锡杖之状。人或以为菩萨盂掌之所。故四方之民,于盛暑时多持香花、拭巾而投之。后人凿方为砌,构亭藏之,而灵相遂隐焉。觉玄诗:“六月中台既望期,圣凡交会在斯时,想应千佛同来此,一夜云生澡浴池。”正秀诗:“一池清且浅,甘洁胜琼浆。能洗愚疑垢,还生定慧香。光浮千界白,色映四天苍。无以凡情测,神哉不可量。
太华池 在台上西北隅。唐传水深丈余,古见今者,深浅不定。临池监影,令心划然。镇澄诗:“灵沼开云际,泠泠下翠微。虚涵千嶂碧,影落四天辉。曾与仙人掌,还停客子机。登临春欲尽,花雨晓霏霏。”
祈光塔 台西南隅。成化间,秋崖法师同晋主祈光遂愿,故建之。觉玄诗:“一上中台自激昂,却将身世两相忘。彩虹五色圆光现,人各居中不在旁。”
台中舍利塔 唐蓝谷法师从梵僧乞得舍利若干颗,造铁塔,盛于内,复建大塔藏之。万历庚辰,塔将倾。一夕怒雨大震,塔乃正焉。丘坦之诗:“四台环四面,金殿向中开,理宝方成塔,祈光别有台。鸣钟千谷应,听法万人来。莫怪牛山哭,浮生真可哀。”
师子窝 中台西南岭,昔人见万亿狮子游戏其中,万历丙戌,僧智光净立等约五十三人构屋结社,唯十方学道者共居,不许子孙承业。紫柏真可诗:“狐兔成群白日嗥,天开此地育金毛。翦除荆棘凭君相,培植栴檀在我曹。静蔼刳心成大义,法琳张膽建清操,祖宗风格陵夷尽,哮吼扶巅敢惮劳。司马赵国麟诗:“每过僧育处,便觉一官轻,幽壑从吾好,浮支任世情。凭栏看鸟尽,倚杖听泉声。佳水佳山地,终当结素盟。”“古寺寒山外,钟声日暮时,闲云飞鹫岭,孤月照龙池。因果高僧话,胡麻衲子炊,从来糜鹿性,归路意迟迟。”
裟罗树 清顺治间,一梵僧指宝塔峰曰:“有裟罗树焉。”山人随视,只见五云生岫,一树浮光,而僧不见矣。圣祖驻跸,忽闻异香,敕赐梅林。乃平阳四世孙天闲健和尚中兴,顿成法席。
古志以大黄尖为北台,叶半斗峰为中台,翠岩峰为南台,则一山连属,后以锦绣峰灵瑞显彰,大士频现,且与四峰鼎立,人多观仰,故定以为南台,则翠岩居中,叶斗为北矣,况大黄尖,乃叶斗支山,比之叶斗,殆若培楼,固不足以当五峰之列,蓝谷传以中台高于北台者,则误以古当今也。准妙济传:“五峰之外,复有四埵。东曰青峰埵,即常山,亦名无恤台,赵襄子曾登是山,因以为名,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长者著论处。西曰鹤林埵,即马头山,亦名磨竽山,代子夫人磨竽自钉处也。北曰玄冥土垂,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处。”然四埵之名,好事者立,而圣教无考焉。
五台不产百嘉,麓已上,并无林木。唯生香草,细软如绵。其诸如麓溪壑之间,纯生杵朱,异草杂花,不可悉记。其金芙蓉,他出则无。至若灵芝神药,啖者足开劫迷易仙骨。自古得者往往有之,然非肉眼可识。今据妙济传,略录凡品于左。
名花有八:“日菊、金芙蓉、百枝、零苓香、鬼见愁、钵囊、玉仙、天花。
异草有三:瞢薹 鸡足 菩萨线
药草有二十五 :茯苓、长松、黄耆、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芦、白芨、天麻、鸟药、甘草、柴胡、百合、沙参、茵陈、回香、管仲、木贼、秦艽、苍术、细辛。
药石有一:钟乳石。
伽蓝胜概
峰峦示鹫岭奇形,远承佛国;楼阁涌宝王殊相,近现毫端。此十刹海清凉之界,实万菩萨显化之区。故经律秘于金刚,仲鼓达于忉利。须知佛土庄严,非夸一时之富美;爰以檀那功德,足为永劫之资粮。试观贝园布金,长者即生天上;聚沙成塔,童子终证菩提。况藉清众之修持,绍隆正法;即仗佛光之临照,佑庇群生。佛法不可思议,功德定不唐捐。虽历朝之兴废不一,而业林之缔构宜隆也。
志伽蓝
按古传,五峰内外佛刹凡三百余所,多系先古帝王兴建,今皆消沉。大孚灵鹫,肇于汉明,立寺之始也。其中诸寺,或五峰抱出,或双岭中开,或叠起严中,或耸居云外。楼台现乎杳霭,钟声出于烟萝。至若天城现影,金阁浮空。无著误入,不是人间。法照归来,犹存山麓。此不思议界,圣境冥现矣。历代以来,诸刹废兴,沿革数目,难以悉记,今略禄显著于左支耳,台内佛刹,凡六十八。
大显通寺 古名大孚灵鹫寺。汉明帝时,滕兰西至,见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佛舍利塔,奏帝建寺。滕以山形若天竺灵鹫,寺依山名,帝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二字。大孚,弘信也,元魏孝文帝再建。环币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杂花园,故亦名花园寺,至唐太宗重修。武后以新译华严经中,载此山名,改称大华严寺。观国师于中造疏,至明太宗文皇帝敕重建,感通神应,自昔未有,故赐额大显通。古传中有两堂圣众,非戒定慧全者,莫预此寺。自明初以来,敕旨护持,凡十余道。永乐三年,设僧纲司,率合山僧祝釐,本州月给僧粮,至嘉靖间始革其粮。王啸庵诗:“五月行踪入大孚,万松如翦雪平铺。寻真客到青萝嶂,驻锡僧居白玉壶。几代苔文留锦字,诸天钧乐护灵符。炉烟经卷停云阁,不信人间有画图。”丘坦之诗:“却向凋陵后,追思初建时。空廊留古像,毁殿落新泥。幡断犹存字,苔封不辨碑。圣人不复作,遣迹重伤悲。”
大宝塔院寺 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敕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释正秀诗:“佛刹岿巍倚碧空,诸天寒色照帘栊。琼楼静掩裟罗月,宝塔香飘苍匐风。百道明霞浮几上,数声清梵落云中,万年慧炬通霄汉,洪福应归圣主宫,”丘坦之诗:“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百尺轮王藏,壮严不可当。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镇澄诗:“御节下清凉,山林品果光。皇华辉鹫岭,佛日焕龙章。宝刹开初地,金绳界上方,功兮何所致,明祚万年昌。”
大圆照寺 显通之左,古称普宁寺。永乐初,印度僧室利沙者来此土,韶入大善殿,坐论称旨,封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遣送台山,寓显通寺。至宣德初,复诏入京,广宣秘密。无何,辞归山,上未许。明日示寂,上闻,痛悼之。御祭火化,敕分舍利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曰真觉。一塔于台山普宁基,建寺曰圆照。正德间封张坚参为法王,赐银印,兼有都纲印。
大文殊寺 即菩萨顶真容院。唐僧法云自建殿堂,拟塑圣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来,请言圣仪。云曰:“大圣德相,我何能言?”相与恳祷,求圣一现。七日,忽光中现文殊像,遂图模塑成,因名真容院。历代人君,不废修饰。明永乐初,敕旨改建大文殊寺。敕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朱书横列,御制序赞。每帙盛以锦囊,约以锦绦,护以菁毡,并钦造文殊镀金像。万历辛巳间上敕太监李友重修。释秋崖诗:“古今皇帝勅,寺启鹫峰头。客喜松间屋,僧栖云外楼。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名字闻天竺,神僧荷锡游。”镇澄诗:“古寺晚峰头,登临兴未休,林烟笼绀殿,幡影挂朱楼。僧度溪桥月,鹤翻双树秋。坐来深院寂,夜雨一灯浮。”
大广宗寺 鹫峰南半麓,正德初,上为生民祈福,遣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今称铜瓦殿。赐印,并护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紫柏真可诗:“方丈萧萧倚鹫峰,显通久寂讲经钟。更怜铜瓦风霜老,祗恐重来不易逢。”“鳞鳞万瓦五峰中,不用泥烧用铸铜,无奈朔方冰雪甚,住僧无力可支倾。”储御史诗:“仙宫开晓日,鹫岭住高僧。气宇闲林鹤,襟怀古涧冰。秋崖图晚节,苦海羡先登,坐见超凡界,昆崙驾大鹏,”秋崖诗:“小柼斐撬拢倌晡叶葜校嗌皆朴暗细髁址帷O床Я趟鲶棠袢肟铡L旎未κ牵埔段枨锓纭!
罗睺寺 塔院东北隅,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
广缘寺 鹫峰寺,古名大王寺。世传昔有王子弃国出家,于此建寺,明朝改建。后有妃子寺,即王妃出家处。
法王寺 妃子寺后,明张法王建。
普济寺 华严谷,亦名北山寺。明成化间,澄孤月,禅行闻于代王成炼,始建寺,今为代王香火。孤月诗:‘深隐岩阿不记年,名缰利锁莫能牵,七斤衫子重聊补,日炙风吹愈转鲜。”“飒飒春风和鸟哀,清音直到耳边来。炉烧柏子端然坐,对月残经又展开。”镇澄诗:“落日北北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孤鹤栖双树,疏钟破晓烟。焚香坐清夜,暂尔已忘缘,”正秀诗:“齐余聊结伴,来此叩禅关。古寺开前代,危楼倚北山。僧持灵锡去,龙带岭云还。寂寞烟霞里,优游且共攀。”
般若寺 楼观谷,唐无著尝入化般若寺,因建寺名焉。成化间立禅和尚,道行闻晋王,重建。觉玄诗:“有缘尊者信前生,童子开门远迓迎。尽说曾游般若寺,不知谁在里头行。虞山瞿太虚诗:“寒岩一片支,徘徊长松顶。下偶幽栖人,往来樵牧境。相看两相得,无言意自永。冷风忽飘拂,吹度清凉岭。斐亶金色界,望望何辽迥。如逢绣墩翁,或对均提名。为问般若寺,可与衡茅并。仙衣几时还,天末日引领。那得寒潭中,复驻悠悠影。”性善诗:“古洞岩阿一径通,石门幽掩薜萝中。青衣自昔迎先觉,金色于今摄后蒙。风奏松音回劫梦,日薰花气露春容。自怜未会三三意,把笔徒劳绘太空。”
太平兴国寺 楼观谷。宋沙门睿见结庐于此。平生自誓者四,眼不观非法之色,耳不听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缘非法之事。太宗平晋,闻师道,诏见行宫。敕建寺,赐额太平兴国,以师主之,即杨五郎之师也。中有五郎祠。五郎之后,真宝,代洲人,以义为质,能外死生,钦宗厚遇。靖康之乱,宝为金酋所获,庭抗不礼。金不忍杀,百方劝诱,终不顾。且曰:“吾许宋皇帝以死,为佛弟子,岂当为妄言耶?”怡然受戮。上闻,痛悼不已,立祠本寺,今祠没焉。秋崖诗:“宋世功臣志异常,弃名林下学僧郎。乾坤到此谁堪并,独许英风动帝王。”“阿师功业与天齐,恨杀丹青不与题。傥得将军常在世,宋朝争肯属单于。”
法云寺 即华严岭,唐三昧姑,开化处。代藩中官王朝,因僧真善开拓重修。丘坦之诗:“欲览诸山胜,先须渡法云。万山开釜口,五顶各支分,侑佛山中乐,留兵涧底芹。老僧慰辛苦,安置费殷勤。”
普恩寺 普济寺东山,旧称西天寺,元建。明洪武间,具生室利板的达寓此。道闻于上,诏入京,应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