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人强调认识对象和意识状态间的区别,强调认识的对象是客体自身,它独 

立存在于认识过程,指出认识的主体并不直接和客体发生关系,即认识对象 

客体必须借助于中介作用方可进入意识之中,这中介就是“特性复合体”或 

 “性质群”。 

     在桑塔亚那看来,不能把“特性复合体”仅仅归结为心理的、主观的意 

识状态,或客观的、物理的存在,它介乎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由实感的印象 

 (当下的印象)唤起记忆的印象(以往的印象)、再引起意义的观念而构成 

的“集群”,是直接“所给予的”东西,所以是我们感知的内容和直接“材 

料”。桑塔亚那又称之为“本质”或“共相”。 

      “材料”不是对象本身,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应、摹写,但我们 

又必须把它作为求知外界事物的工具,以它为中介来认识对象。这样就会出 

现错觉、幻觉等错误认识。那么,到底如何知道外物的存在,如何借助“材 

料”使外物进入意识状态而发生错误认识呢?桑塔亚那作了简捷的回答:关 


… Page 26…

于外物的存在只是人们的一个“动物式的信念”,一种本能的、直觉的信念, 

一种人与动物都具有的信念。这无异于把外物的存在束之高阁。这里,我们 

也仿佛看到康德的影子:理智不能认识“物自体”,但其本性又驱使它去认 

识“物自体”,从而产生幻想和“二律背反”,“物自体”可望而不可即。 

     ③“存在”的思辩体系。桑塔亚那提出,意识的自我询问产生了“存在 

方式”或“基本范畴”。“存在方式”由本质、物质、真理和精神组成。与 

此相对应,存在领域分为“本质领域”、“物质领域”、“真理领域”和“精 

神领域”。 

     桑塔亚那说,“本质存在”仅仅存在于与它的性质“自我同一”中,其 

内在性与时间或空间上的任何位置无关,因而诸本质均带有普遍性。无数的 

本质集合起来可在“纯粹存在”中构成一个“绝对本质”,寓于一切本质之 

中。他还认为,“本质领域”包括了色、气、味和其他实际感觉以及思维方 

面和想象方面的理想对象,它是心中确实无疑的知识领域。 

      “物质存在”具有时间上的过程和空间上的延伸之性质。物质偶然地存 

在,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易逝性。“物质领域”就是自然物体的世界,生物是 

这个领域的一部分。物质是不可知的,但人们可以“动物性的信仰”为基础 

相信物质。 

     关于“真理领域”,在桑塔亚那看来,它既与本质有关,又与物质有关。 

真理就是“一切命题的总和”。但任何命题,甚至数学命题只是偶然真理, 

世界上不存在必然真理。真理就是关于物质或存在事物的真理,但又独立于 

存在之外,原因是: 

     ①任何一个事实都不能是对自身的描述。 

     ②即使世界上无物存在,“过去确实无物存在”这一点却是真的。 

      “精神领域”是桑塔亚那“存在”的思辩体系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他 

宣称,在“精神领域”中的是“纯粹先验”的意识,认为“精神”不同于心 

灵以及特殊心理事件。“精神”的唯一功能是直觉,是对事物外观直接而明 

显的掌握,它在对物质自然界的关系上是完全被动的。 

     至此,桑塔亚那依照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实在论的哲学路线,完成了他 

的“存在”的思辩体系的构造。它裹着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 

     桑塔亚那的上述观点基本上代表了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但如同新实 

在论不是一块整钢一样,批判实在论者之间也存在着意见分歧。20世纪20 

年代以后,桑塔亚那、塞拉斯等转向了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 

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流派融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实在论和批 

判实在论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已经不复存在了。 



                4。“分析的时代”:英国奥地利分析哲学 



      (1)分析哲学的出现及总貌 

     在16和17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哲学要么隶属于经验论派别,要么归 

附于唯理论派别,没有游离于这两大派别之外的。经验论产生并流行于英国, 

分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派。经验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经验、 

感觉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唯经验最为可靠。唯 

物主义经验论者也承认理性,但他认为理性是知识不确定的表现。而唯心主 

义经验论者就走得更远了,他们对于感觉之外有没有物存在,或是存而不论, 


… Page 27…

或干脆否认。唯理论产生并流行于欧洲大陆各国,有大陆哲学之称。它也分 

为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两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理性是 

一切知识的源泉,唯理性知识最可靠。他们曾豪迈地宣称,一切知识要想生 

存,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陈述自己存在的理由。否认感觉和经验。两派的区 

别在于,唯物主义唯理论在哲学宇宙观上持唯物论观点,而唯心主义唯理论 

认为理性主观自生或先天赋予。经验论与唯理论各执一端,长期争论。在论 

争中,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孕育了以后哲学流派的萌芽因素,但也暴露了各 

自的缺陷,导致了传统哲体的衰亡。唯理论终究摆脱不了人们的感官感知和 

经验,也同自然科学相背;经验论也终究需要理性指导和综合,日常的经验 

只是孤立、片面的知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求助于自 

己的论敌。于是,演化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流派不仅是源于经验论的内在矛盾,而且还源于理性在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失势。一方面,资产阶级登上统治舞台之后,不再需要理性 

主义以反对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不断地暴露,也 

使人们对其思想支柱——理性主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 

突飞猛进般发展,动摇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和认识论。整个哲学处于风雨飘摇 

之势。正如一位分析哲学家所言:“没有一门别的科学像哲学这样,有如此 

多的争论和意见分歧;在哲学中,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 

数学都以万无一失的步伐整齐向前,数学之所以能如此坚强有力,全在于它 

的方法。自然科学用实验方法确凿无疑地检验它的论断;人文科学则用观察 

和历史研究来查对自身。——可是唯独哲学,……却无防身之物,任凭喋喋 

不休的笔墨和口舌之战去摆布。” (转引自《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1集, 

第182页)为了给哲学寻找“防身之物”,20世纪初英国的一批哲学家弗雷 

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继承实用主义传统,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创立 

了分析哲学。其主旨是从现代逻辑和现代科学中向哲学输入精确性和方法 

论,使哲学逻辑化、分析化、科学化、技术化,获得一种确定性,以摆脱口 

舌和笔墨之争的恍惚局面。 

     分析哲学创立之初,主要表现为罗素、维特根斯坦的新实证主义。20世 

纪20年代中叶,石里克等人创立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 

义。30—40年代,维特根斯坦、威斯顿、赖尔等人提出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 

开创日常语言学派。随着希特勒上台,欧洲大陆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相继迁居 

美国,经赖欣巴赫等人的宣传、研究,逻辑实证主义于40—50年代成为美国 

哲学界主流,取代了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50年代后期,日常语言学派在美 

国也有一定传播。60—70年代,英美分析哲学家把研究触觉伸向了科学哲 

学、语言哲学领域,并取得一些进展,而这些“进展”不同程度地补充、修 

改,甚至削弱了正统分析哲学的地位和影响。正所谓“祸起萧墙”。 

     尽管派别繁多,特征各异,但它们也有些共同特征,表现如下:第一, 

在他们看来,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缘自对语言的误解。因此,他们非常重视 

语言的作用,把对语言的分析作为哲学的首要任务;第二,他们对语言的分 

析均依赖于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即以纯粹逻辑的观点分析、研究语言的形 

式和最终结构;第三,他们致力于哲学解决问题时的精确性,因而反对建立 

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从小问题入手,逐一解决,获得自然科学般的精确性 

和科学性。尽管他们实际上也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综上所述,分析哲学如同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场哲学运动。在它内部, 


… Page 28…

派别林立,新观念不断出现。“分析哲学”只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众多派别的 

一个统称。 

      (2)分析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罗素、维特根斯坦前期的新实证主 

义 

    如前所述,分析哲学为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所创。他们的思想无疑是其主 

要表现形式。 

    ①罗素的分析哲学思想。罗素 (1872—1970)出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贵 

族之家。1890年入剑桥“三一学院”修数学,也热衷于哲学和社会活动。1895 

年赴柏林研究经济学,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1898年追随摩尔反叛黑格尔派 

的绝对唯心主义,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分析哲学的创建。1911年与维特根 

斯坦相遇,受后者影响,创立了“逻辑原子论”唯心主义本体论体系。罗素 

积极参加教会政治活动,曾被革除过教职。他也从事文学创作,获得了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哲学著作有:《心的分析》(1921)、 

 《物的分析》(1927)、《意义和真理的探索》(1940)、《人类的知识: 

其范围和界限》 (1948)、《我的哲学的发展》(1959)等。 

     罗素的哲学观点多变,但其哲学方法始终如一。他认为,作为一个哲学 

家,他的根本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寻找人类知识的确定性。正是在这种寻找 

中,罗素既诉诸经验主义原则来解决知识来源的可靠性问题,同时又诉诸分 

析的方法和逻辑构造的方法,来解决知识的推论关系和结构的可靠性问题。 

他对分析哲学的两大贡献之一就是把逻辑分析引入哲学,创立了逻辑原子 

论。他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为哲学创立了精确的人工语言。 

     逻辑原子论  逻辑原子论顿悟于对事物外在关系的思考。当时,新黑 

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主张事物关系上的内在关系说,即认为每一种关系的本 

质在于相关两项的内在属性,因此,关系可还原为属性,是派生的、非本质 

的。如“X在Y之上”这种关系,只与X和Y各自的性质相关,即只要X与Y 

相关,其中一个就“进入另一个的性质中”,所以X是Y性质的部分,Y是X 

性质的部分。罗素从数学和逻辑的角度批驳了这种主张,认为关系本身在关 

系项之上有其终极实在论,并且不进入关系项的定义中。否则,数学就无法 

存在。在罗素看来,按照内在关系说,我们在了解某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之前,就应该先知道我们所说的元素的内在性质是什么。可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他认为,事物间的关系只是外在的,不可能是内在的。 

    从其外在关系说出发,罗素进而推论,个别事物是实在的,是可以独立 

的,而实在是可以分析的复合体。 

     罗素认为,了解事物的基本途径就是分析,通过对事物的不断分析,最 

后得到的是不可再分析的逻辑上的原子。逻辑原子论由此而衍生。 

    依逻辑原子论,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一个命题或真或假的东 

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罗素认为,原子事实乃某个个体所具有的某 

种属性或某种关系,它是独立的。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便是原子命题,即陈 

述原子事实的命题。罗素指出,原子事实与原子命题同构,由原子事实组成 

的复杂事实与由原子命题组成的分子命题也同构。整个世界就是原子事实的 

逻辑构造。而世界知识的体系由是原子命题的逻辑构造,最终仍归结为原子 

事实。不难看出,罗素经营的逻辑原子论并没解决宇宙的构造及本原问题, 

反而使其带有形而上学性质,得不到众多哲学家的支持。 

     逻辑类型论      罗索在对命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个悖论 (罗素悖 


… Page 29…

论),即一个命题蕴含着自己的否定命题,具体地说,罗素发现,对于关于 

集合的集合是否属于该集合的子集,很难回答。例如,我们说,罗素的学术 

论著共有九本,这九本构成一个集合。后来,我们把这九本编辑成一本全集。 

那么,这本全集是否是前一个集合的子集呢?即这本全集是属于九本之内还 

是之外?如果回答为“是”,罗素就有十本学术著作;如果回答为“否”, 

又显然与事实相背。可以看出,罗素悖论实际是指如何断定一个对某一命题 

进行判断、刻划而得的命题。例如,如何断定“说谎者说‘我在说谎’”这 

个命题。为此,罗素花了很长的时间和极大的心血,终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 

法,这就是“逻辑类型论”。 

     罗素认为,命题有层次和类别之分。正如集合可以分为“个体—集合— 

集合的集合”一样,命题可分为第一级命题和第二级命题等。第一级说的是 

世界上的事物,第二级是对第一级的判断、刻划。不同类型只能构成一个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