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语进行游戏。“语言游戏说”就诞生。这一点与“图象论”的诞生是一样。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奇”和“怪”,是他哲学悟性高深的明证,他能随时 

随地,在举手投足间提出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真可渭“一滴水能映出整个 

太阳的七色之光”。 

     语言游戏即是说,我们使用语言时,就象在玩一种游戏。语词的意义就 

在游戏中显露。游戏虽然充分体现了自由,但是,它却有许多规定性和规则。 

     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游戏是人的现实的活动。它既包括人们说话时的 

行为、操作等活动,又是人的全部活动中的一部分。活动是理解语言的必不 

可少的部分。他还指出,不同的语言游戏中,语言的作用不同。正如一粒棋 

子,在不同的棋势中有不同走法,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意图。 

因此,我们只有在无穷无尽的、具体的用法和上下文联系中确定语言的功能、 

作用及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除此之外,语言游戏还必须有规则,这如同 

一个游戏一样,没有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因此,进行语言游戏,必须从 


… Page 33…

原则上规定一些要遵守的规则,否则词和句子的用法就没有了依循。但他提 

醒到,规则不是本质性的东西,它规范我们说话要符合语法规则,但它不能 

规范我们说这个而不说那个,用这腔调而不用那种腔调。这就象踢球,运动 

员是从左边起射还是从右边起射,是用脚踢入网还是用头顶入网,都是足球 

规则规范不了的。 

     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游戏符合规则就可以随意发起?维特根斯但认为并 

非如此。他指出,语言游戏的发起与否取决于生活形式,语言只有在人类生 

活的活动中才有意义,而且这种生活中须是公共生活,而不是私人生活。因 

此,语言的使用,必须以我们共同参与一定形式的生活为基础。 

     ②家族相似。维持根斯坦晚期致力于重建语言哲学。那么,语言的本质 

是什么?他一反自己前期哲学思想,断然否决语言有本质,并提出“家族相 

似”说加以论证。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骨架、 

长相、眼珠颜色、步法、秉性,诸如此类,这些相似同样是重叠交错的”(维 

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67节)。这意思说,在一个家庭中,儿子可能 

骨架像父亲,长相象母亲,步法像姐姐,姐姐可能长相像父亲,骨架像母亲。 

他们之间具有着这个那个或多或少的相似点,但决不会都在某一点是完全相 

同的。这就是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形成一个家族,它们之间也 

是一种家族相似的关系。语言游戏之间是交叉重叠的,我们无法用一种概括 

的方法指出家族之中的语言是什么,提炼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因此,我们所 

能做的只是举例,而不能定义;我们也只能指给你看这是语言游戏,那也是, 

但无法告诉你语言游戏是什么。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提出的口号就是:“请不 

要想,而要看!” 

     维特根斯坦借家族相似把语言的特点 (而不是本质)规定为一时一地的 

暂时的属性。但这不是他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借否认语言的本质而彻底 

否认传统哲学。传统哲学相信有“共相”、“本质”、“一般”,哲学的目 

的就是揭示它们。而家族相似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犹如釜底抽薪,使形而上学 

大厦因无“根”而倒塌崩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特根斯坦急匆匆地 

从山村赶回剑桥,带回的不是日常语言和孩童们活泼新鲜的儿语,而是威力 

无穷的炸药,它不仅推翻维特根斯坦自己前期的哲学建构,而且破坏了整个 

哲学。 

     综观所述,维特根斯坦力图在返朴归真的意义下,寻求语言的灵活性、 

多变性、自然性和无遮蔽性,否认纯粹的语言逻辑分析和抽象、呆板的所谓 

语言存在,从而推翻整个形而上学系统,实现了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无怪乎他自称语言游戏说是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5。致力于方法与世界观统一的德国现象学 



      (1)现象学的缘起 

     现象学是现代世界哲学中一股强劲的“运动”。它分广义和狭义两类。 

狭义现象学是指20世纪以胡塞尔为创始人的哲学流派,由胡塞尔及其早年追 

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现象学是指胡塞尔现象学产生以来,受其影响 

而产生的各种哲学理论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 

法的体系。我们这里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主,兼顾广义现象学。 


… Page 34…

     任何学说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现象学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哲学反映。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 

产生了深刻的革命,出现了现代物理学,动摇了经典物理学的长期统治地位, 

这场革命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强烈反应,导致了一场“物理学危机”。 

胡塞尔亲临其境,力图建立一种学说以帮助科学家们澄清和批判一系列基本 

概念和假定,从而使科学摆脱危机。其次,社会政治经济的危机必然带来意 

识形态的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苦痛,希特勒法西斯对人类文明 

的摧残等,都象阴影一样笼罩着人们,肇始于古希腊的欧洲文明陷入危机, 

理性沦丧。可是,人们不可避免地思考人的生存的意义。最后,上述两种危 

机的结果必是哲学危机。各种客观唯心主义日渐衰微,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纷 

纷登场。但胡塞尔认为它们无力给当时的危机以出路。重重危机强烈驱使着 

胡塞尔去创立新的哲学理论,这种理论既反映现实危机,又能指导现实走出 

危机,它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思潮从出现到发展壮大,由狭义走向广义,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后, 

很快在哥廷根大学,慕尼黑大学形成了现象学学派。1913年到1930年,两 

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以胡塞尔为首,组织出版了《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 

鉴》。因观点分歧,海德格尔另创学说。海德格尔学说被提出和纳粹上台, 

宣告此时期结束。 

     ②存在论现象学时期 (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此时期是指德、法两 

国的存在主义,本书将有专章介绍。 

     ③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法(40年代以后)。狭义现象学解体后,现象学 

曾一度被冷落,但第二世界大战后,又成为各国哲学家关注的热点,变成了 

一种主要的国际性哲学思潮。比利时、西德、美国、法国等分别建立胡塞尔 

研究中心,出现了如比利时的梵布雷达,西德的兰德格里伯,芬克和比麦尔 

等著名的现象学者,苏联及东欧各国也不甘落后。捷克的帕托茨卡,波兰的 

因加尔登的研究为国内外的哲学家所注目;在亚洲,日本于1968年成立了现 

象学学会,1972年出版了《现象学研究》季刊。总之,从50年代始,现象 

学作为一股潮流冲击着各国的哲人,其势头至今未减。 

     观现象学之发展可知,狭义现象学是一种统一的学说,而广义现象学却 

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是现象学渗透于其中的哲学潮流,广义现象 

学的特征很难概括,而狭义现象学实质上指胡塞尔现象学,其特征留作后面 

概括。 

      (2)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胡塞尔 (1859—1938),出生于普罗斯涅兹城,犹太后裔,1881年在维 

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1883年起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坦诺钻 

研哲学,从此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哈雷、哥廷根、弗莱堡大学任 

教。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 

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沉 

思》 (1931)、《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 

 (1959)。 

     胡塞尔在其长达50年的哲学研究中,思想观点变动较大,他的哲学思想 

的基本特征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出来,只能在我们对其各阶段的论述中 

去寻求。 


… Page 35…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心理主义阶段(1900年 

以前);在批判心理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描述的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1901 

—1912年);先验主义的现象学,又称现象学的方法阶段 (1913年以后)。 

     ①对心理主义的批判。19世纪末,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主义在 

哲学、逻辑学、美学中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它的基本观 

点是把逻辑当作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规律看作是来自我们经验的最早和最 

熟悉的心理规律,认识论甚至整个哲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真理就是相对于这 

些心理学规律而言的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心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穆勒、冯特、利普斯、马赫、阿芬那留斯等。胡塞尔曾接受了心理主义, 

并见于其开课资格论文《关于数的概念——心理学的分析》和《算术哲学》 

一书中。后来接受了著名新康德主义者那托普和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对 

心理主义的批判,并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主动批判心理主义,以建立自 

己的“纯粹逻辑”。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的主要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自然规 

律只涉及各种现实的事件,是通过归纳而得到的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的 

规律。现实的事件存在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随时间地点而变化,因而 

自然规律是不精确的,是或然的;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 

观念存在于时空间之外,不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逻辑规律是精确 

的,普遍有效的,具有必然的真理性,胡塞尔总结说: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 

括,逻辑规律是先天的原理,或然性屈从于必然性。心理主义企图从关于心 

理过程的经验概括中推出先验性的逻辑规律,是十分荒谬的。 

     前面说过,胡塞尔想借此建立自己的“纯粹逻辑”,但这里他只限于从 

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的对比中批判心理主义,而对逻辑规律的本体论基础置 

而未论,他主张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可时常又对这种带有 

实在论的主张表现出怀疑的倾向。1913年后,他对“客观”、“自在”作了 

先验主观唯心论的解释,对此,现象学派的大多数人表示不理解。 

     ②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的问题服务的。在 

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问题主要有两类:本体论的问题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即先天观念的整体系统所涉及的问题和关于最终,最高问题和科学所涉及的 

问题。相应地,现象学的方法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法和先验还原法。 

     “括弧”法或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现象法方法的一个“特色”,就是 

主张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为了保证做到这一点必然进 

行现象学的“括弧”或“中止判断”,即进行现象的还原。 

     胡塞尔认为,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还是唯心主义的经验都是靠不住 

的,例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立方体,只是看到其不同的外表和表现形式。 

这种非反省的常识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它并不能告诉我们 

立方体的本然真实性,犹如数学中的平面几何学的观点,缺乏透视性。胡塞 

尔宣称必须摆脱,中止这种自然主义的方法,把给予的存在和外部世界及作 

为经验主体的人的存在圈进括弧,看作不存在或存而不论,把间接知识也放 

在一旁,以便于专注自身的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体验,这样才能从同一立场 

上把现象描述为现象,获取直接的知识。这就是现象后的“括弧法”或“中 

止判断”,又称现象还原法。胡塞尔把这种态度称为“审视态度”。他指出, 

中止判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 

止在反省问题的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 


… Page 36…

     本质还原法本质还原法又称本质直觉法。前面讲到,在胡塞尔看来逻辑 

规律是先天的原理,不可能由推论而得到,相反,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一切 

推论的前提,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胡塞尔主张,不仅个别的东西和象逻辑 

规律那样本质的东西,也可以被直觉到,一切本质的东西部可以被直觉到。 

     胡塞尔规定了本质直觉法的基本原则,即“面向事物本身”。应注意, 

这里的事物不是指物理的事物,而是“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胡塞 

尔认为,为了保证“面向事物本身”,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先进行中止 

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个别东西的直观,使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 

面前。 

     胡塞尔认为,为了摆脱预先的假说,使本质还原得以顺利进行,就应把 

有关认识的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弧里,束之高阁。这种信念包括存在的观 

点和历史的观念。所谓存在的观点指人们通常认为现实事物独立于我们的意 

识的观点,这是一种自然实在论的态度;所谓历史的观点是指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对世界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