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委员会及其地方体育委员会。
1929年3月,俄罗斯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作出决
定:必须同体育工作中单纯纪录主义和不问政治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必须
采取紧急措施,在群众中普及体育运动。
1928年,第一届全苏运动大会在莫斯科隆重召开,这是苏联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的全运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共7225名。其中600名运动员是来自捷
克斯洛伐克、德国、英国、法国、挪威等国的代表,反映了苏联20年代对外
体育联系的扩大。
进入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其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先决条件。1930年4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一项决议,决定
成立全苏体育委员会,作为领导和监督全苏体育工作的统一国家机关,后来,
又于1936年6月改在苏联人民委员会下设立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各边
区、州、市和区的劳动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下设立该区、州、市和区的劳动
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领导。
苏联国家体委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全国实行新的体育制度——
劳卫制。
… Page 62…
1931年3月,全苏体育委员会根据共青团的建议,制定并批准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考核制度(简称劳卫制)。劳卫制条
例规定,凡考核达到劳卫制条例标准的适龄男女,均可获得全苏体育委员会
授予的劳卫证章 (纪念章)和证书。劳卫制的实行,调动了全社会,特别是
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劳卫制成了苏联体育教育制度的基础。
30年代苏联体育的另一件大事是各行业全苏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
1936年,各生产部门在各产业工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全苏性志愿体育协
会。其目的是加强对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体育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这
一环节体育组织的作用。各志愿体育协会都制定自己的会章、向会员颁发会
员证,规定会旗和会徽,统一制作运动服。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体育活动参
加者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促进了苏联群众性体育活动的
开展。
这一时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体育活动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优
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和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发展最快的体育项目是体
操、田径、足球、滑雪、举重。此外,在射击、举重、滑冰、游泳、摔跤等
项运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
1939年,苏联政府规定,每年的7月18日为全苏体育节(后又改为每
年的8月第一个星期六)。每年这一天,将总结和检阅全苏体育运动的成绩,
以吸收更多的国民参加体育运动。1934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决
议,将向最优秀的苏联运动员授以“功勋运动员”的称号,这有利于激励运
动员为国争光。
20年代至30年代,苏联的体育,为培养和造就整整一代具有强健的身
体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的苏维埃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3)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体育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闪击战”。苏联人民开始
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战争年代,苏联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粉碎法西斯敌人这个中心。因此,卫
国战争一开始,苏联的体育工作就转移到军事轨道上去了。
1941年秋,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对各地居民施行普遍军事训练,各体育
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国防服务的战时总任务,也影响到了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在战争期间,
除暂时被法西斯占领的省市之外,所有苏联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都一律转变
为军事体育教育。
体育为国防服务,使体育充分起到了发动人民参加卫国战争并训练部队
战士和后备军的作用。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战争的突然爆发,严重影响了苏联体育的正常发展,很大一部分运动员
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走上前线,各体育组织都把主要力量放在对居民进行普
遍军事训练和劳卫制的组织工作上面,战争期间没有举行过全苏或加盟共和
国范围的大型锦标赛或传统体育竞赛,但是,苏联的体育活动并未停止。尽
管战时体育活动规模比战前大大缩小,但仍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优秀成
绩。
… Page 63…
七、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五四”新文化运动下的教育改革与探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教育战线就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
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斗争。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资
产阶级开始进行具有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教育改革,辛亥革命后,这种改革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最终未能改变中国教育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教育的改革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在民
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涌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出现了许多教育团体和革新教育
的办学活动,并进行了教育上的多种改革。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民主与科学教育受到重视。袁世凯统治时期,学校里毫无民主与科学
教育的地位。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开
始重视科学教育。1916年9月,教育部颁布通知,撤销1915年袁世凯颁布
的“教育纲要”。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
经”及有关内容。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
并撤销了 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的条
文。学校教学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学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系,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实验室和科学馆。同时,教
材中增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内容,教学上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
展。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191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
学,高等小学仍分别设立。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的《国民学校令》中,规
定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只可同校,不准同班。
新文化运动对这种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积极宣传男
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
同学。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随后各大学都陆续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
步的中学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 3000
多年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22年颁布的
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
从教育制度上得以肯定下来。
③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教育界强烈要
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
《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选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
音字母推行到各省区,以为将来在小学实行国语教学做准备。1918年,教育
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全
国各
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白话文,并规定到1922年止,凡旧时
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白话文。中学教科书、高等学校的讲义也
随之采用了白话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步被淘汰,在教学上
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 Page 64…
④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五四”时期在新文
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由于教育改革
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4年建立的“中国科学
社”,1915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教
育联合会”,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
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合并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成立的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知名
人士,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发动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些教育团体和一些教
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1917年蔡
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的办学
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以后全国各大学都纷纷按北大的制度办理,
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教育方面,加强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
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
梭利的儿童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以及设计教育法、道尔顿制
等。最后,对学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
(2)1922年学制改革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基本上沿用清末采用的日本学制。以
后,留美学者增多,美国教育逐步引入中国,不少人开始提倡美国学制。1919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开始讨论修改学制系统。经过三届年会讨
论议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
学制草案稍加修改,于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施行,这就是壬戌学制。
一般称这个学制为“新学制”。
“新学制”根据七项标准制订。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
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次学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制。
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小学教育共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
学四至六年。与中学平等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系统在总说明中提
出,要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依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
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采取选科制,初等学校升级采取弹性
制。
在推动学制改革的同时,全国教育联合会还组织了“新学制课程起草委
员会”,着手研究课程改革。1923年,该委员会颁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
纲要规定,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卫生、历史、地理、公民、自然、园艺、
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初中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必修科
目有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国语、算学、自然、图画、手工、音乐、
生理卫生和体育;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公共必修
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和体育,此
外还设有选修课。纲要还对师范教育除高等师范外的课程标准作了规定。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态。学制
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延长中学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高中增加职业科,这一方面提高了中等教育的水平,满足了社会对中等教育
水平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减轻了大学负担,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
和学术研究;初中可以单独设立,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学制规定,
大中学校课程采取学分制,选科制,这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不同的个性。在课
… Page 65…
程设置中没有男女差别,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增加了手工和
图画方面的课程;中学加强了人文科学和理科课程;职业教育单成系统;重
视提高师范教育水平,这些都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基
本要求。“新学制”比较适合中国当时的情况,以后除在学分制和综合中学
制等方面有所改动之外,基本上沿用到全国解放。
这一学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许多方面盲目搬用美国的做法,如采用综
合中学制,开设大量选修科目,虽有许多优点,但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是不
可能实现的;另外,该学制也明显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从“五四”
时期起,一些教育工作者大力宣传美国教育,使我国教育从仿效日本转向仿
效美国,从而缺乏独立性和独创精神。
(3)陈嘉庚的办学活动
陈嘉庚(1874—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在海外从事工商业,
对当时中国经济的贫弱,教育的落后感受颇深。他主张以办企业促进国内教
育的发展,办教育促进国家的富强。1913年,在家乡厦门市集美镇办起集美
两等小学堂。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8年兴办集美学校师范部和中学部,并
大力从事普及教育工作。1924年在集美学校设推广部,到1932年已对全省
28个县市,73所中小学给予了经济帮助和业务指导。他非常重视教育与经济
的相互作用,积极兴办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