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的指导;同时,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机构的建立,给马列著作的大
量印行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马列著作的出版主要由人民出版社、上海书
店和新青年社来承担。出版的著作有《马克思全书》、列宁著作《俄罗斯革
命五年》、《中国的战争》等以及斯大林的部分著作。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介
绍马列主义的著作。
在马列著作出版的同时,社会科学著作也大量出版发行。这一时期的社
会科学著作,以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俄国革命与俄共建党情况以及社会
主义科学理论等方面的丛书为主。此外还出版了大批工农运动书籍。
这一时期出版的马列著作和社会科学书籍,在版本的排印和装帧方面,
都十分考究。根据书籍的不同性质,印各种开本。纸张一般用白报纸,好的
用道林纸。在装帧上,除平装、精装外,有的还采用传统的蝴蝶式散叶装和
彩色丝线穿钉。封面设计也多种多样。
(3)我国商业性出版企业的贡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商业性的出版企业印行了大批书籍,对
我国现代出版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著名的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
局、泰东图书馆和亚东图书馆等,不仅印行大批教科书、古籍图书和工具书,
还出版了众多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的小说、诗歌、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等名著。
这一时期,北新书局出版了大量的鲁迅著作,如 《呐喊》、《彷徨》、
《野草》、《华盖集续编》等;泰东书局出版了郭沫若的《女神》、《星空》
和辛夷小丛书《卷耳集》等以及一些翻译诗歌、翻译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
了一系列如《火灾》、《超人》等文学研究会丛书本,还出版有翻译文学著
… Page 94…
作俄国文学丛书、共学社文学丛书本等70多部,居当时各出版单位翻译出版
书籍之首;亚东图书馆出版了《雪夜》、《草儿在前集》等文艺作品,还首
次印行了新式标点本《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等
古典小说名著,在当时声誉卓著。
(4)我国现代印刷技术的改进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印刷行业陆续从西方引进了一些新的设备,不断提
高印刷水平。
1913年,商务印书馆开始使用“汤母生”自动铸字炉,大大提高了铅字
浇铸的工效。1915年,这家印书馆采用胶版印刷机,1919年又开始使用米力
印刷机,大大提高了书刊的印刷能力。
1920年,商务印书馆开始使用彩色石印机,不久又用影写版。该馆还倡
议改进新式中文排字机,对印刷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改进。1937年前后,该馆
又创制了赛铜字模,以琣珀代铜,数分钟内即可制成字模一二百枚。此外,
还创造出长宋、特大老宋及特大黑体字,从而在商务印书馆形成了一股改创
印刷技术的新风。
与此同时,上海《申报》馆采用平台双轮转机,《诚报画刊》始用影写
版印刷画刊,《新闻报》馆始用“巴德式”双层轮转印刷机,1925年上海英
美烟草公司印刷厂还始用彩色影写机,这些都对印刷新技术的采用有着较大
的影响。
这一时期,以印刷国家发行的证券、文件而著称的北平财政部印刷局,
设备齐全,技术先进、规模较大。该局不断增添设备,不断改进,到 1931
年有大小机器374架,技师和职工1600多人。该局的锌版及铜版工艺都在国
内其它印刷局之上。使用的印刷机器如雕刻花纹机、地纹画线机、刻地纹机
和三轮画线机等,均为全国印刷行业所稀有。他们还自己炼制各色高质量的
油墨,使该局的印刷术十分精美,反应当时印刷业的最高水平。
3。中国现代新闻通讯社的建立和发展
(1)我国早期的通讯社——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并发稿,1936年5月1日停办,
这是我国创办较早、历史较久的资产阶级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的创始人、总编辑是胡政之,社长是邓汉祥。建社时由孙中
山、段祺瑞和张作霖三方各出一千元经费,该社原打算办成一个全国规模的
通讯社,1922年4月成立了汉口分社,11月成立了北京分社,但因经费困难
没有得到较大发展。国闻通讯社办有附属事业《国闻周报》,该报的编辑与
撰稿大部分由通讯社的人员担任。
(2)国民党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
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于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直属国民党
中央党部。1927年迁到武汉,1928年迁到南京。中央社是国民党政府全国通
讯网的中心。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对中央通讯社进行了改组,由中央宣传部秘书
肖同兹担任社长,在南京建立总社,并装设了当时最新式的收发报机,可以
向全国各地播发新闻稿。1932年,中央社开设了上海、汉口两个分社,1933
年以后,又在北平、天津、西安、香港、南昌、成都、重庆、贵阳、广州等
… Page 95…
地先后建立分社,并在其它省会及重要城市派驻了30个通讯员,从而形成了
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其后,它又与路透社、合众社、哈
瓦斯社、海通社等国际通讯社订立合约,购买新闻稿,并拿中央社的国内新
闻交换外国通讯社的国际新闻。到1937年,中央社向全国250家报纸供应新
闻稿,每日发出新闻电讯8000到12000字。
(3)从红色中华通讯社到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 (简称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江西瑞金,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通讯社。
红中社有自己专用的发报台,向全国播发文字新闻。该社还编印《参考
消息》和《红色中华报》。红中社办有油印刊物《工农通讯员》,刊登中央
的指示和要求,介绍采访和写作方法,以培养工农通讯员。据1933年12月
统计,红中社有工农通讯员400名。
西安事变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1937年1月,《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
为新华通讯社。改名后仍是报、社一家,社长由博古兼任,社址在延安,每
天播发两千字左右的新闻稿。
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的同时,红中社西安分社也改名为新华社西安分
社,这是新华社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分社。
新华社建立初期,报道范围比较小,仅限于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全面
爆发后,发稿范围和数量逐渐扩大,除了播发中共中央的重要决议、宣言、
声明以及陕甘宁边区的建设成就外,还有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发稿
字数增加到四五千字。在抄收电讯方面,除抄收中央社、同盟社的电讯外,
增加了抄收路透社、海通社、塔斯社和美国国际新闻社的电讯。
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社分开,各自成为独
立的组织机构,由向仲华任新华社社长。从此,新华社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
阶段。
1939年6月,新华社进一步调整组织机构,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
电科和油印科。12月,创办了业务刊物《通讯》。1944年8月,新华总社成
立英文广播部,9月1日起,正式对外播发英文电讯广播。到1945年,新华
总社职工人数已由抗战开始时的20多人增加到110多人。
1939年11月,新华社华北分社在山西成立。在这前后,各地党组织陆
续建立起一批通讯社,但由于名称不统一,组织不统一,任务不明确,在新
闻发稿上常出现混乱状况,影响了党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中共中央
的指示,从1941年到1942年对各地的通讯社进行了整顿,各地方通讯社一
律改为新华社地方分社,各分社独立建立业务组织,并和新华总社建立直接
的业务关系,规定各分社的任务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为新华总社采访当
地新闻和抄收新华总社播发的电讯。整顿以后,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凡带有
全国、全党、全军性质的新闻电讯,均由新华总社统一发布。全国性电讯广
播的统一,是新华社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对搞好党的宣传工作和推动解放
区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中国现代广播业的发展
(1)我国早期的广播电台
… Page 96…
我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
设立的。发射功率为50瓦。该台于1923年初在上海开始播音,主要广播消
息与音乐。播音3个月后由于公司倒闭而停播。
同年,美商新孚洋行又在上海创办了第二座广播电台,播音几个月后因
经费困难停播。1924年5月,由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创办的广播电台在上
海法租界开始播音,电台呼号为KRC,功率为100瓦,以后又增加到200瓦。
该台于1929年10月停播,前后共播出5年多。据统计,1925年美国在中国
设立的电台达18座。
1926年,我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在哈尔滨建立。第二年,北洋政府又
先后在天津、北京开办了广播电台,这是最早的一批官办广播电台。我国第
一座私营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由上海新新公司建立的。
中国早期建立的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不大,收听范围仅限于电台所在地
区,加上收听工具昂贵,所以影响不大。
(2)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广播网
蒋介石成立国民政府后,为了加强对新闻的控制与垄断,建立了全国性
的广播网。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正式播音。中央广
播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是XKM。
这是国民党广播网的中心。中央广播电台最初装有500瓦的中波发射机,每
天播音约4小时,内容有新闻、国民党政府的决议案、通告、宣传报告、气
象预报和音乐等。由于功率小,收听不清晰,1932年又新建了一座75千瓦
的发射台,电台呼号改为XGOA,频率为660千周,波长为454公尺。
在完成中央广播电台的建设以后,国民党政府又逐步发展地方广播电
台。到1937年,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建立的直属台有五座:南京台、河北台、
西安台、长沙台和福州台。1933年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又在江西建立了南
昌广播电台。
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逐步建立起来。从 1928
年到1935年,杭州、广州、昆明、太原、湖南、南宁、河南、汉口、上海等
地的广播电台先后开播,从而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广播宣传网。
为了控制全国的广播事业,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广播事业指导委员
会,制定了全国广播电台的分配办法和节目播送办法。国民党政府还规定,
从1936年10月起,所有省市公营、私营广播电台,一律转播中央广播电台
的简明新闻、时事述评、名人演讲、学术演讲、话剧和音乐节目。如果没有
转播设备,到时必须停播。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
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始广播。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党的新闻事业从报刊、文字阶段迈入到语言
广播的新阶段。
新华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300瓦,呼号为XNCR。每天上下午各播音一次,
每次一小时左右。广播的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
论、《解放》周刊重要论文、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以及名人演讲、革命故事和
科学常识等。另外还办文艺节目,播放抗日进步歌曲。
… Page 97…
九、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1918到1945年间,我国现代体育竞技运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期
间召开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各大区、省、革命根据地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
育竞技运动。同时还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以及其它一些国际比赛。此
外,传统的体育活动也广泛开展。
1。全国运动会及大区、省运动会的召开
这一时期,共召开了四次全国运动会,其中办得最好的是第六届全运会。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于1935年10月10日至20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
参加单位和人数创历届全运会纪录,而且有许多华侨参加。这届运动会第一
次按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运动大会举行办法》执行,参加办法、
比赛规则和录取办法都比较规范。比赛结果共打破19项田径、游泳世界纪
录。
除了全国运动会的举行,华北、华东也举办了多次地区性运动会。华北
运动会首先在北平、天津发起,逐渐向其它省市推广,共举办了18届,其中
约一半是在北平和天津召开的。参加者包括晋、冀、鲁、豫、辽、吉、黑、
热、察、绥、陕、甘、宁和北平、天津、青岛等省市,还有哈尔滨和威海卫
地区。华北运动会的召开,对推动黄河以北各省体育的发展,促进场地设备
的建设起着积极作用。
此外,省、市级运动会也有所开展。除北平、天津外,广东、安徽、湖
南、四川、江苏等省也多次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