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 
庞安常《伤寒论》云∶斑豆始有白泡,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乱者。郁金一 
枚,甘草二钱半,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焙研为末,入真脑子(炒)半钱。每用一钱, 
以生猪血五七滴,新汲水调下。不过二服,甚者毒瓦斯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瘥。此乃五死一 
生之候也。又《范石湖文集》云∶岭南有挑生之害。于饮食中行厌胜法,鱼肉能反生于人腹 
中,而人以死,则阴役其家。初得觉胸腹痛,次日刺人,十日则生在腹中也。凡胸膈痛,即 
用升麻或胆矾吐之。若膈下痛,急以米汤调郁金末二钱服,即泻出恶物。或合升麻、郁金服 
之,不吐则下。李巽岩侍郎为雷州推官,鞫狱得此方,活人甚多也。 
【附方】旧三,新十。 
失心颠狂∶方见发明下。 
痘毒入心∶方见发明下。厥心气痛不可忍。郁金、附子、干姜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 
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男酒女醋下。(《奇效方》)产后心痛,血气上冲欲死。郁金(烧 
存性,为末)二钱,米醋一呷,调灌即苏。(《袖珍方》) 
自汗不止∶郁金末,卧时调涂于乳上。(《集简方》) 
衄血吐血∶川郁金为末,井水服二钱。甚者再服。(黎居士《易简方》)阳毒下血,热气 
入胃,痛不可忍。郁金五大个,牛黄一皂荚子。为散。每服用醋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 
(孙用和《秘宝方》) 
尿血不定∶郁金末一两,葱白一握,水一盏,煎至三合,温服,日三服。(《经验方》) 
风痰壅滞∶郁金一分,藜芦十分,为末。每服一字,温浆水调下。仍以浆水一盏漱口, 
以食压之。(《经验后方》) 
挑生蛊毒∶方见发明下。 
中砒霜毒∶郁金末二钱。入蜜少许,冷水调服。(《事林广记》) 
痔疮肿痛∶郁金末,水调涂之,即消。(《医方摘要》) 
耳内作痛∶郁金末一钱,水调,倾入耳内,急倾出之。(《圣济总录》)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蓬莪术
内容:(音述。宋《开宝》) 
【释名】 药。 
【集解】志曰∶蓬莪术生西戎及广南诸州。叶似 荷,子似干椹,术在根下并生,一好 
一恶,恶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弃之。 
藏器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 ,黄色;三名波杀,味甘, 
大明曰∶即南中姜黄根也。海南生者名蓬莪术。 
颂曰∶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 
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 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术在根 
下,似鸡鸭 
x根x 
【修治】 曰∶凡使,于砂盆中以醋磨令尽,然后于火畔 
颂曰∶此物极坚硬,难捣治,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乘热捣之,即碎如粉。 
时珍曰∶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药,取其引入血分也。 
【气味】苦、辛,温,无毒。 
大明曰∶得酒、醋良。 
【主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研服之。又 
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开宝》)。破 癖冷气,以酒醋磨服(甄权)。治一切气,开胃 
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大明)。通肝经聚血(好古)。 
【发明】颂曰∶蓬莪术,古方不见用者。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荆三棱同 
用之良,妇人药中亦多使。 
好古曰∶蓬莪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尚药用治 
气短不能接续,及大小七香丸、集香丸、诸汤散多用此也。又为肝经血分药。 
时珍曰∶郁金入心,专治血分之病;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术入肝,治气中之血, 
稍为不同。按王执中《资生经》云∶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耆域所载蓬莪术面 
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 
【附方】旧二,新六。 
一切冷气,抢心切痛,发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时发者,此可绝根。蓬莪术二两(醋煮), 
木香一两(煨)。为末。每服半钱,淡醋汤下。(《卫生家宝方》)小肠脏气,非时痛不可忍。 
蓬莪术研末,空心葱酒服一钱。(杨子建《护命方》)妇人血气,游走作痛,及腰痛。蓬莪术、 
干漆二两,为末,酒服二钱。腰痛,核桃酒下。(《普济方》)小儿盘肠内钓痛。以莪术半两, 
用阿魏一钱,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苏汤下。(《保 
小儿气痛∶蓬莪术炮熟为末。热酒服一大钱。(《十全博救方》) 
上气喘急∶蓬莪术五钱,酒一盏半,煎八分服。(《保生方》) 
气短不接∶正元散∶治气不接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王丞相服之有验。用蓬莪术 
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为末,入蓬砂一钱,炼过研细。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空心服。 
(孙用和《秘宝方》) 
去滓,入牛黄两粟大,服之,甚效也。(《保幼大全》) 
浑身燎泡∶方见荆三棱。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荆三棱
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开宝》草三棱。 
【释名】京三棱(《开宝》)、草三棱(《开宝》)、鸡爪三棱(《开宝》)、黑三棱(《图 
经》)、石三棱。颂曰∶三棱,叶有三棱也。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着其地。《开宝本草》 
作京者误矣。又出草三棱条,云即鸡爪三棱,生蜀地。二月、八月采之。其实一类,随形命 
名尔,故并见之。 
【集解】藏器曰∶三棱总有三、四种。京三棱,黄色体重,状若鲫鱼而小。又有黑三棱, 
状如乌梅而稍大,体轻有须,相连蔓延,作漆色,蜀人以织为器,一名 者,是也。疗体并 
同。 
颂曰∶京三棱旧不着所出地土,今荆襄、江淮、济南、河陕间皆有之。多生浅水旁及 
陂泽中。春生苗,高三四尺,叶似莎草,极长,又似茭蒲叶而有三棱。五六月抽茎,高 
四五尺,大如人指,有三棱如削成。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黄紫色。苗下即魁,初 
生成块如附子大,或有扁者。其旁有根横贯,一根则连数魁,魁上亦出苗。其魁皆扁长,如 
小鲫鱼,体重者,三棱也。其根末将尽一魁,未发苗,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 
钩曲如爪者,鸡爪三棱也,皆皮黑肌白而至轻。或云∶不出苗只生细根者,谓之鸡爪三棱。 
又不生细根者,谓之黑三棱,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三者本一种,但力有刚柔,各 
适其用。因其形为名,如乌头、乌喙,云母、云华之类,本非两物也。今人乃妄以凫茈、香 
附子为之。又河中府有石三棱,根黄白色,形如钗股,叶绿如蒲,苗高及尺,叶上亦有三棱, 
四月开花,白色如蓼 花,五月采根,亦消积气。今举世所用三棱,皆淮南红蒲根也,泰州 
尤多。其体至坚重,刻削鱼形,叶扁茎圆,不复有三棱,不知何缘命名为三棱也?虽太医亦 
不以为谬。流习既久,用根者不识其苗,采药者莫究其用,因缘差失,不复辨别。今三棱皆 
独旁引二根,无直下根,其形大体多如鲫鱼。 
时珍曰∶三棱多生荒废陂池湿地。春时丛生,夏秋抽高茎,茎端复生数叶,开花六七枝, 
花皆细碎成穗,黄紫色,中有细子。其叶茎花实俱有三棱,并与香附苗叶花实一样,但长大 
尔。其茎光滑三棱,如棕之叶茎。茎中有白穣,剖之织物,柔韧如藤。吕忱《字林》云∶ 
草生水中,根可缘器。即此草茎,非根也。《抱朴子》言 根花 ,亦是此草。其根多黄黑 
须,削去须皮,乃如鲫状,非本根似鲫也。 
x根x 
【修治】元素曰∶入用须炮熟。 
时珍曰∶消积须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干,入药乃良。 
【气味】苦,平,无毒。志曰∶甘,平,温。大明曰∶甘、涩,凉。 
元素曰∶苦、甘,无毒,阴中之阳。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勿用。 
【主治】老癖症瘕,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止痛利气(《开宝》)。 
治气胀,破积气,消扑损瘀血,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产后腹痛血运(大明)。心膈痛, 
饮食不消(元素)。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 
【发明】好古曰∶三棱色白属金,破血中之气,肝经血分药也。三棱、莪术治积块疮硬 
者,乃坚者削之也。 
志曰∶俗传昔人患症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干硬如石,纹理有五色。以为异 
物,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药可疗症 
时珍曰∶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按戴原礼 
《证治要诀》云∶有人病症癖腹胀,用三棱、莪术,以酒煨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鱼而愈也。 
【附方】旧三,新五。 
症瘕鼓胀∶三棱煎∶用三棱根(切)一石。水五石,煮三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入锅 
中,重汤煎如稠糖,密器收之。每旦酒服一匕,日二服。(《千金翼方》) 
癖气块∶草三棱、荆三棱、石三棱、青橘皮、陈橘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 
一两, 砂二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姜汤服三十丸。(《奇效方》) 癖不瘥,胁下硬如 
石。京三棱一两(炮),川大黄一两,为末,醋熬成膏。每日空心生姜橘皮汤下一匙,以利 
下为度。(《圣惠方》) 
小儿气癖∶三棱煮汁作羹粥,与奶母食,日亦以枣许与儿食。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 
无问痫热 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子母秘录》) 
痞气胸满∶口干,肌瘦食减,或时壮热。石三棱、京三棱、鸡爪三棱(并炮),蓬莪术 
三枚,槟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陈仓米一合(醋浸淘过),巴豆五十个(去皮, 
同青皮、仓米炒干,去豆)。为末,糊丸绿豆大。每米饮下三丸,日一服。(《圣济总录》)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 
济总录》) 
乳汁不下∶京三棱三个,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为度,极妙。(《外台秘要》) 
浑身燎泡,如棠梨状,每个出水,有石一片,如指甲大,其泡复生,抽尽肌肤肉,即不可治。 
用荆三棱、蓬莪术各五两,为末,分三服,酒调连进愈。(危氏《得 

草部卷十四草之三
莎草、香附子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雀头香(《唐本》)、草附子(《图经》)、水香棱(《图经》)、水巴戟(《图经》)、 
水莎(《图经》)、侯莎(《尔雅》)、莎结(《图经》)、夫须(《别录》)、续根草(《图经》)、 
地 
时珍曰∶《别录》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 
名也。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亦作蓑字,因其为衣垂 ,如孝子衰 
衣之状,故又从 
苔乃笠名,贱夫所须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 
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使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有 
水三棱、水巴戟之名。俗人呼为雷公头。《金光明经》谓之月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集解】《别录》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头香,所在有之,茎叶都似三棱,合和香用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谨按∶唐玄宗《天宝单方图》,载水 
香棱功状与此相类。云水香棱原生博平郡池泽中,苗名香棱,根名莎结,亦名草附子。河南 
及淮南下湿地即有,名水莎。陇西谓之地 根。蜀郡名续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饶, 
名三棱草。用茎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与根疗病。 
宗 曰∶香附子今人多用。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 
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时珍曰∶莎叶如老韭叶而硬,光泽有剑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茎,三棱中空,茎端复出 
数叶。开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细子。其根有须,须下结子一、二枚,转相延生,子上有细黑 
毛,大者如羊枣而两头尖。采得燎去毛,曝干货之。此乃近时日用要药,而陶氏不识,诸注 
亦略,乃知古今药物兴废不同。如此则本草诸药,亦不可以今之不识,便废弃不收,安知异 
时不为要药如香附者乎?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 
时珍曰∶凡采得连苗曝干,以火燎去苗及毛。用时以水洗净,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 
浸透,洗晒捣用。或生或炒,或以酒醋盐水浸,诸法各从本方,详见于下。又稻草煮之,味 
不苦。 
【气味】甘,微寒,无毒。宗 曰∶苦。颂曰∶《天宝单方》云∶辛,微寒,无毒,性 
涩。 
元素曰∶甘、苦,微寒,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 
时珍曰∶辛、微苦、甘,平。足厥阴、手少阳药也。能兼行十二经,入脉气分。得童子 
小便、醋、芎 、苍术良。 
【主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别录》)。治心中客热,膀胱 
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兼心忪者(苏颂)。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 
气(李杲)。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 肿腹胀,香港脚,止 
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 
病(时珍)。 
x苗及花x 
【主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 
日渐瘦损,常有忧愁心忪少气等证。并收苗花二十余斤锉细,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 
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痒即止。四时常用,瘾疹风永除(《天宝单方图》)。煎饮 
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时珍)。 
【发明】好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