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细珠可爱。陶氏言叶似酸浆,苏氏言花如菘子状者,皆欠详审,以子为花叶状也。灯笼草, 
即酸浆也。苗、子皆入药。 
x苗、子x 
【修治】 曰∶凡采得拌湿蒸之,从巳至未。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苦,平;岐伯、雷公∶甘。元素曰∶甘、苦,平。 
阳中之阴。 
【主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本经》)。 
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 乳,妇人难产(《别录》)。 
治风毒,通血脉(甄权)。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发背(《日华》)。下乳汁(元素)。利 
小便,出竹木刺(时珍)。 
【发明】元素曰∶王不留行,下乳引导用之,取其利血脉也。 
时珍曰∶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 
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执中《资生经》云∶一妇人患淋卧久,诸药不效。 
其夫夜告予。 
予按既效方治诸淋,用剪金花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再服而 
愈。剪金花,一名禁宫花,一名金盏银台,一名王不留行是也。 
颂曰∶张仲景治金疮,有王不留行散;《贞元广利方》治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皆最 
【附方】旧一,新八。 
鼻衄不止∶剪金花连茎叶阴干,浓煎汁温服,立效。(《指南方》) 
粪后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钱。(《圣济总录》) 
金疮亡血∶王不留行散∶治身被刀斧伤,亡血∶用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之),蒴 
细叶 
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黄芩、干姜、芍药、浓朴各二分。以前三味烧存性,后六味为散,合 
之。每大疮饮服方寸匕,小疮但粉之。产后亦可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妇人乳少,因气郁者∶涌泉散∶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龙骨、瞿麦穗、麦门冬等分,为 
末 
。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后食猪蹄羹,仍以木梳梳乳,一日三次。(《卫生宝鉴》方) 
头风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圣惠》) 
痈疽诸疮∶王不留行汤∶治痈疽妒乳,月蚀白秃,及面上久疮,去虫止痛∶用王不留行、 
东南桃枝、东引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 
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频频洗之。(《千金方》) 
误吞铁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黄柏等分,为末,汤浸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 
衣,线穿挂风处。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选方》) 
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服方寸匕,兼以根敷,即出。(《梅 
师方》) 
疔肿初起∶王不留行子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集简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剪春罗
内容:(《纲目》) 
【释名】剪红罗 
【集解】时珍曰∶剪春罗二月生苗,高尺余。柔茎绿叶,叶对生,抱茎。入夏开花,深 
红色,花大如钱,凡六出,周回如剪成可爱。结实大 
有剪红纱花,茎高三尺,叶旋覆。夏秋开花,状如石竹花而稍大,四围如剪,鲜红可爱。结 
穗亦如石竹,穗中有细子。方书不见用者。计其功,亦应利小便、主痈肿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火带疮绕腰生者,采花或叶捣烂,蜜调涂之。为末亦可(时珍,出《证治要诀》)。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金盏草
内容:(《救荒》) 
【校正】并入宋《图经》杏叶草。 
【释名】杏叶草(《图经》)、长春花。 
时珍曰∶金盏,其花形也。长春,言耐久也。 
【集解】颂曰∶杏叶草,一名金盏草,生常州。蔓生篱下,叶叶相对。秋后有子如鸡头 
实,其中变生一小虫,脱而能行。中夏采花。 
周定王曰∶金盏儿花,苗高四五寸。叶似初生莴苣叶,浓而狭,抱茎而生。茎柔脆。茎 
头开花,大如指头,金黄色,状如盏子,四时不绝。其叶味酸,炸熟水浸过,油盐拌食。 
时珍曰∶夏月结实,在萼内,宛如尺蠖虫数枚蟠屈之状,故苏氏言其化虫,实非虫也。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肠痔下血久不止(苏颂)。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葶苈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丁历(《别录》)、 蒿( ,音典)、大室(《本经》)、大适(《本经》)、 
(《郭璞》)。 
时珍曰∶名义不可强解。 
【集解】《别录》曰∶葶苈生 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 
弘景曰∶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荠也。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颂曰∶今汴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荠。 
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月令》∶孟夏之月, 
靡草死。许慎、郑玄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一说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粗且 
短。又有一种狗芥草,叶近根下作歧,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此二种也。 
曰∶凡使勿用赤须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耳。葶苈子之苦,入顶也。 
时珍曰∶按《尔雅》云∶ ,葶苈也。 
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荠,一名狗荠。然则狗荠即是葶苈矣。盖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荠味 
微甘,即 
x子x 
【修治】 曰∶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置于燠上,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大寒。得酒良。 
权曰∶酸,有小毒。入药炒用。 
杲曰∶沉也,阴中阳也。 
张仲景曰∶葶苈敷头疮,药气入脑,杀人。 
之才曰∶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白僵蚕、石龙芮。 
时珍曰∶宜大枣。 
【主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下膀胱水,伏留 
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 
壅上气咳嗽,止喘促, 
【发明】杲曰∶葶苈大降气,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本草十剂》 
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 
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 
宗 曰∶葶苈有甜、苦二种,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 
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药性论》不当言味酸。 
震亨曰∶葶苈属火性急,善逐水。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且杀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后致虚 
也。 
好古曰∶苦、甜二味,主治不同。仲景泻肺汤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 
大 
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患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时珍曰∶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壶芦,甘、苦二味, 
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 
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 
水气 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 
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 
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附方】旧十,新十。 
(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 
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 
日止,小便利为验。一加猪 
苓末二两。(《经验方》) 
通身肿满∶苦葶苈(炒)四两,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汤下,日 
三服。此方,人不甚信,试之自验。 
水肿尿涩∶《梅师方》∶用甜葶苈二两,炒为末,以大枣二十枚,水一大升,煎一小升, 
去 
枣,入葶苈末,煎至可丸如梧子大。每饮服六十丸,渐加,以微利为度。崔氏方∶用葶苈三 
两,绢包饭上蒸熟,捣万杵,丸梧子大,不须蜜和。每服五丸,渐加至七丸,以微利为佳。 
不可多服,令人不堪。若气发,服之得利,气下即止。此方治水气无比。萧驸马水肿,服此 
得瘥。《外科精义》∶治男妇大小头面手足肿。用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 
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 
大腹水肿∶《肘后方》∶用苦葶苈二升,炒为末,割 雄鸡血及头,合捣丸梧子 
每小豆汤下十丸,日三服。又方∶葶苈二升,春酒五升,渍一夜。稍服一合,小盒饭利。 
又方∶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当瘥。 
腹胀积聚∶葶苈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肺湿痰喘∶甜葶苈(炒)为末,枣肉丸服。(《摘玄方》) 
痰饮咳嗽∶含膏丸∶用曹州 
葶苈子一两(纸衬炒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为末,枣肉半两,砂糖一两半,和丸弹 
子大。每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 
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葶苈子三升,微火熬研,以绢袋盛,浸清酒五升中,冬 
七日,夏三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月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 
利一、二为度。如患急者,不待日满,亦可绞服。(崔知悌方) 
肺痈喘急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炒黄捣末,蜜丸弹子大。每用大枣二十枚, 
水三升,煎取二升,乃入葶苈一丸,更煎取一升,顿服。亦主支饮不得息。(仲景《金匮玉 
函方》) 
月水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中二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 
(《千金方》) 
卒发颠狂∶葶苈一升,捣三千杵,取白犬血和丸麻子大。酒服一丸,三服取瘥。(《肘后》) 
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汤淋汁沐头,三四度即愈。(《千金翼》) 
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腊月猪脂和成,以绵裹槐枝蘸点。(《金匮要略》) 
白秃头疮∶葶苈末涂之。(《子母秘录》) 
瘰 已溃∶葶苈二合,豉一升,捣作饼子,如 
钱大,浓二分,安疮孔上,艾作炷灸之,令温热,不可破肉,数易之而灸。但不可灸初起之 
疮,恐葶苈气入脑伤人也。(《永类方》) 
马汗毒瓦斯入腹∶葶苈子一两(炒研),水一升浸 
汤服,取下恶血。(《续十全方》)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车前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当道(《本经》)、 苡 
(《诗疏》)、车轮菜(《救荒》)、 
时珍曰∶按《尔雅》云∶ 苡,马舄。马舄,车前。陆玑《诗疏》云∶此草 
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蛤蟆喜藏 
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又《韩诗外传》言∶直曰车前;瞿曰 苡,恐亦强说也 
生于两旁者。 
【集解】《别录》曰∶车前生真定平泽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采,阴干。 
弘景曰∶人家及路边甚多。《韩诗》言 苡是木似李,食其实宜子孙者,谬矣。 
恭曰∶今出开州者胜。 
颂曰∶今江湖、淮甸、近汴、北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 
余。中抽数茎,作长穗如鼠 
尾。花甚细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人家园 
圃或种之,蜀中尤尚。北人 
取根日干,作紫菀卖之,甚误所用。陆玑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复啖之。 
时珍曰∶王 《山居录》,有种车前剪苗食法,则昔人常以为蔬矣。今野人犹采食之。 
x子x 
【修治】时珍曰∶凡用须以水淘洗去泥沙,晒干。入汤液,炒过用;入丸散,则以酒浸 
一夜,蒸熟研烂,作饼晒干,焙研。 
【气味】甘,寒,无毒。 《别录》曰∶咸。权曰∶甘,平。 
大明曰∶常山为之使。 
【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本经》)。 
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疗赤痛(《别录》)。去风毒,肝中风热,毒 
风冲眼,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压丹石毒,去心胸烦热 
(陆玑)。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时珍)。 
【发明】弘景曰∶车前子性冷利,仙经亦服饵之,云令人身轻,能跳越岸谷,不老长生 
也。 
颂曰∶车前子入药最多。驻景丸用车前、菟丝二物,蜜丸食下服,古今以为奇方也。 
好古曰∶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时珍曰∶按《神仙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采之。今车 
前五月子已老,而云七八月者,地气有不同尔。唐《张籍诗》云∶开州午月 
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闲人。观此亦以五月采开州者为良,又可见其治目 
之功。大抵入服食,须佐他药,如六味地黄丸之用泽泻可也。若单用则泄太过,恐非久服之 
物。欧阳公常得暴下病,国医不能治。夫人买市人药一帖,进之而愈。力叩其方,则车前子 
一味为末,米饮服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矣。 
【附方】旧六,新六。 
小便血淋作痛∶车前子晒干为末,每服二钱,车前叶煎汤下。(《普济方》) 
石淋作痛∶车前子二升,以绢袋盛,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之,须臾石下。(《肘后方》)。 
老人淋病,身体热甚∶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食。常 
亲养老书》) 
孕妇热淋∶车前子五两,葵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以利为度。 
(《梅师方》) 
滑胎易产∶车前子为末。酒服方寸匕。不饮酒者,水调服。《诗》云∶采采 苡,能令 
妇人 
乐有子也。陆玑注云∶治妇人产难 
横产不出∶车前子末,酒服二钱。(《子母秘录》) 
阴冷闷疼,渐入囊内,肿满杀人∶车前子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隐疹入腹,体肿舌强∶车前子末粉之,良。(《千金方》) 
阴下痒痛∶车前子煮汁频洗。(《外台秘要》) 
久患内障∶车前子、干地黄、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之。累试有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