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桐君、扁鹊∶无毒;岐伯、雷公、黄帝∶辛、苦,无毒。权曰∶有小毒。
【主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
髓,益气轻身(《本经》)。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强志。中火者不可
服,令人恍惚见鬼(《别录》)。久服主邪气惊狂(苏恭)。
主 癖气块,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治鬼疟,百邪鬼魅精怪,通气
(甄权)。
【发明】时珍曰∶防葵乃神农上品药,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吴普皆言其无
毒;独《别录》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见鬼。陈延之《短剧方》云∶防葵多服,令人迷惑
恍惚如狂。按《难经》云∶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是岂上品养性所宜乎?是岂寒而无毒者
乎?不然,则《本经》及苏恭所列者,是防葵功用;而《别录》所列者,乃似防葵之野狼毒功
用,非防葵也。野狼毒之乱防葵,其来亦远矣,不可不辨。古方治蛇瘕、鳖瘕大方中,多用防
葵,皆是野狼毒也。
【附方】旧一,新二。
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 及小不仁为效。(《肘后方》)
癫狂邪疾∶方同上。
伤寒动气,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防葵散∶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
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云岐子《保命集》)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野狼牙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牙子(《本经》)、野狼齿(《别录》)、野狼子(《别录》)、犬牙(《吴普》)、抱牙
(《吴普》)、支兰(李当之)。
弘景曰∶其牙似兽之齿牙,故有诸名。
【集解】《别录》曰∶野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八月采根,曝干。中湿腐烂生衣者,杀
人。
普曰∶叶青,根黄赤,六七月华,八月实黑,正月、八月采根。
保升曰∶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浓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三月、八月采根,日
干。
颂曰∶今江东、汴东州郡多有之。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出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
x根x
【气味】苦,寒,有毒。《别录》曰∶酸。普曰∶神农、黄帝∶苦,有毒。桐君∶辛;
岐伯、雷公、扁鹊∶苦,无毒。
之才曰∶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本经》)。治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甄
权)。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
【附方】旧六,新四。
金疮出血∶野狼牙草茎叶,熟捣贴之。(《肘后方》)
小便溺血∶金粟野狼牙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
泔空心调服。亦治酒病。(《卫生易简方》)
寸白诸虫∶野狼牙五两。捣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浆水下一合,服尽即瘥。
(《
虫疮瘙痒∶六月以前采野狼牙叶,以后用根,生 咀,以木叶裹之, 火
之,冷即止。(杨炎《南行方》)
小儿阴疮∶野狼牙草,浓煮汁洗之。(《千金方》)
妇人阴痒∶野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外台秘要》)
妇人阴蚀疮烂者∶野狼牙汤∶用野狼牙三两,水四升,煎取半升,以箸缠绵浸汤沥洗,日四、
五遍。(张仲景《金匮玉函》)
耳出汁∶野狼牙研末,绵裹,日塞之。(《圣惠方》)
毒蛇伤螫∶独茎野狼牙根或叶,捣烂,腊猪脂和涂,立瘥。(崔氏方)
射工中人有疮∶野狼牙,冬取根,夏取叶,捣汁饮四五合,并敷之。(《千金方》)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茹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离娄(《别录》)、掘据(音结居),
时珍曰∶ 茹本作 ,其根牵引之貌。掘据,当作拮据,《诗》云∶予
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状也。
【集解】《别录》曰∶ 茹生代郡川谷。五月采根阴干。黑头者,良。普曰∶草高四五
尺,叶圆黄,四四相当。四月华黄,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黄色。
三月采叶,四月、五月采根。
弘景曰∶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
次出近道,名草 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非真也。
颂曰∶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似大戟而花黄色。根如萝卜,皮赤黄,
肉白。
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三月开浅红花,亦淡黄色,不着子。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
又有一种草 茹,色白。古方两用之。故姚僧坦治痈疽生恶肉,有白 茹散,敷之看肉尽便
停止,但敷诸膏药。若不生肉,又敷黄 散。恶肉仍不尽者,可以漆头赤皮
和白闾茹散三钱合敷之。观此,则赤白皆可用也。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 茹出武都,黄色者善。草 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
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荆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
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
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
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野狼毒,误矣。野狼毒叶似商陆、大黄
辈,根无浆汁。
x根x
【气味】辛,寒,有小毒。《别录》曰∶酸。普曰∶神农∶辛;岐伯∶酸、咸,有毒;
李当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主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本经》)。去
热痹,破症瘕,除
【发明】宗 曰∶治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时珍曰∶《素问》∶治妇人血枯痛,用乌 骨、 茹二物丸服,方见乌 鱼下。王冰言∶
茹取其散恶血。又《齐书》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体过充。徐嗣伯合 茹丸服之自消。
则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尔。《孟诜必效方》∶治甲疽生于脚趾边肿烂。用
二两,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涂之,即消。又《圣惠方》∶治头风
旋眩,鸱头丸中亦用之。
【附方】旧二,新二。
缓疽肿痛∶ 茹一两,为散。温水服二钱匕。(《圣惠方》)
伤寒咽痛,毒攻作肿∶真 茹爪甲大,纳口中,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张文仲《备
急方
中焦热痞,善忘不禁∶ 茹三分,甘草(炙)二两,硝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
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疥疮瘙痒∶ 茹末,入轻粉,香油调敷之。(《多能鄙事》)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大戟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 巨(《尔雅》)、下马仙(《纲目》)。
时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郭璞注《尔
雅》云∶荞, 巨,即大戟也。
【集解】《别录》曰∶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硕,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
二月、八月采根用。
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
月开
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
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
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
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
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x根x
【修治】 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泄气不禁,即煎荠 汤解之。采得后,于槐
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
时珍曰∶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
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
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
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大
明)。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
热淋,取愈(苏颂)。
【发明】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时珍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
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
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择《三因方》,并
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
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
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
用百祥圆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
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谓百祥非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
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之药也。故百祥圆又治嗽而吐青绿水。夫青绿者,
少阳风木之色也。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
戟。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
青、泻黄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
圆,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
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
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毒尔。
【附方】旧一,新一十。
百祥圆,治嗽而吐青绿水,又治痘疮归肾,紫黑干陷,不发寒者,宜下之。不黑者,慎
勿下∶
红芽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煮极软,去骨日干,复纳原汁中煮,汁尽,焙为末,水丸粟
米大。每服一二十丸,
闭结。用大戟一两,枣三枚。水一碗同煮,曝干,去大戟,以枣肉焙丸服,从少至多,以利
为度。
骨牵引,钓痛走易,及皮肤麻痹,似乎瘫痪,不可误作风气风毒及疮疽施治。又治头痛不可
举,或
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两,为末,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
液咽下。若取利,则服五六十丸。(《三因方》)
水肿喘急,小便涩及水蛊∶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为散。每服三钱,姜汤
下。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水病肿满,不问年月浅深∶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顿
服。利下水二三斗,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此方出张尚客。
(李绛《兵部手集》)
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
忌咸物。《简便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匕。
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浮肿∶用枣一斗,入锅内以水浸过,用大戟根苗盖之,瓦盆合定,
煮
熟,取枣无时食之,枣尽决愈。又大戟散∶用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一钱,
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末在内,湿纸煨熟,空心食之。
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张洁古《活法机要》)
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良。(《生生编》)
中风发热∶大戟、苦参四两,白酢浆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千金方》)
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泽漆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漆茎(《别录》)、猫儿眼睛草(《纲
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啮人肉。余见下。
【集解】《别录》曰∶泽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
干。
大明曰∶此即大戟花也。川泽中有。茎梗小,花黄色,叶似嫩菜,四、五月采之。
颂曰∶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皆有之。
时珍曰∶《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
《日华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
《宝
藏论》诸书,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
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
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
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掐茎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五
月采
水蛊、香港脚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自汉人集《别录》,误以为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
用者宜审。
x茎叶x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大明曰∶冷,有小毒。之才曰∶小豆为之
使,恶薯蓣。
【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本经》)。利大小肠,明
目轻身(《别录》)。主蛊毒
【发明】时珍曰∶泽漆利水,功类大戟,故人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然大戟根
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附方】旧二,新六。
肺咳上气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入
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煎取五升。每服五
合,日三服。(张仲景《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