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名。
或曰∶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集解】《别录》曰∶五木耳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曝干。
弘景曰∶此云五木耳,而不显言是何木。惟老桑树生桑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
者人采以作菹,无复药用。
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
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
时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
柳、楮、榆之耳为多云。
【气味】甘,平,有小毒。
权曰∶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
下急,损经络背膊,闷人。
藏器曰∶木耳,恶蛇、虫从下过者,有毒。枫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采归色变者有
毒,夜视有光者、欲烂不生虫者并有毒,并生捣冬瓜蔓汁解之。
时珍曰∶按∶张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并不可食。
【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本经》)。断谷治痔(时珍)。
【发明】颖曰∶一人患痔,诸药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极验。
时珍曰∶按∶《生生编》云∶柳蛾补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补胃理气。木耳乃朽
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也。
【附方】新六。
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
方》)。
血注脚疮∶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钱,胎发灰(男用女,女用男)三钱,研末,油和
涂之,或干涂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以应
二十四气。好酒调服,出汗。(孙氏《集效方》)
新久泄痢∶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
(《御药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钱,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或以水煮盐、醋食之,以汁
送下。(《普济方》)。
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普济方》)
x桑耳x
【释名】桑 (《唐本》)、桑蛾(《宋本》)、桑鸡(《纲目》)、桑黄(《药性》)、
桑臣(《药性》)、桑上寄生。
弘景曰∶断谷方∶桑 又呼为桑上寄生。名同物异也。
时珍曰∶桑 以下皆软耳之名,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则一也。
【气味】甘,平,有毒。
诜曰∶寒,无毒。
大明曰∶温,微毒。
权曰∶桑、槐耳∶甘、辛,平,无毒。
【主治】黑者,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本经》)。
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别
录》)。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癖(甄权)。止血衄,肠风泻血,妇
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瓦斯。压丹石人发热,和葱、豉作羹食(孟诜)。
【附方】旧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
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饱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鸟啄状,取大、小豆各一升合
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外台》)。
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圣
惠》)。
血淋疼痛∶桑黄、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圣惠方》)。
月水不断,肉色黄瘦,血竭暂止,数日复发,小劳辄剧,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黄
焙研,每服二钱,食前热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苏颂《图经》)。
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
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 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
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
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烂不痛。(《近
效方》)。
x槐耳x
【释名】槐 (《唐本》)、槐菌
(《唐本》)、槐鸡(《蜀本》)、赤鸡
(《纲目》)、槐蛾。
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苦、辛,平,无毒。
【主治】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苏恭)。治风破血,
益力(甄权)。
【附方】旧三,新三。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
。(《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妇人良
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
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
食
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圣济总录》)
x榆耳x
八月采之。
【主治】令人不饥(时珍)。
【附方】新一。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 ,以美酒渍曝,同青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
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不饥。
x柳耳x
【主治】补胃理气(时珍)。
【附方】新一。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统》)
x柘耳x
【释名】柘黄。
【主治】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
。米饮下三十丸,效甚捷(时珍)。
x杨栌耳x
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平,无毒。
【主治】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杉菌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心脾气疼,及暴心痛(苏颂)。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皂荚蕈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
【气味】辛,有毒。
【主治】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
之,良(时珍)。
【附方】新一。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许学士《本事方》)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香蕈
内容:(《日用》)
【释名】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
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着《菌谱》甚详。今录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
。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灵所宫,
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 之,乃藜苋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
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
山虽产,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
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大若掌,
味顿渝矣。春时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切勿搅
动,则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远。三曰松蕈,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者。
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绝类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时生,洁皙可爱。作羹微
韧。俗名寒蒲蕈。六曰黄蕈,丛生山中。黄色,俗名黄缵蕈,又名黄 。七曰紫蕈,赭紫色,
产山中,为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鹅膏蕈,生高山中,状类
鹅子,久而伞开。味殊甘滑,不减稠膏。然与杜蕈相乱,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吴瑞)。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菌谱》)。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葛花菜
内容:(《纲目》)
【释名】葛乳。
时珍曰∶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
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气味】苦、甘,无毒。
【主治】醒神,治酒积(时珍。《太和山志》)。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天花蕈
内容:(《日用》)
【释名】天花菜。
【集解】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时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气而生,故味美而无益,其价颇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代北有树鸡,如杯 ,俗呼胡孙眼。其此类欤?
【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益气,杀虫(吴瑞)。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蘑菰蕈
内容:(《纲目》)
【释名】肉蕈。
【集解】时珍曰∶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
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
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气味】甘,寒,无毒。
《正要》曰∶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时珍。出《生生编》)。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鸡
内容:(《纲目》)
【释名】鸡菌。
时珍曰∶南人谓为鸡 ,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时珍曰∶鸡 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
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又广西横州出雷菌,遇雷过即生,须疾
采之,稍迟则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鸡 之属。
此数种其价并珍。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胃清神,治痔(时珍)。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舵菜
内容:(《纲目》)
【集解】时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瘿结气,痰饮(时珍)。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土菌
内容:(《拾遗》)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杜蕈(《菌谱》)、地蕈(《拾遗》)、菰子(《食物》)、地鸡(《尔雅》)、獐头。
藏器曰∶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 。江东人呼为蕈。《尔雅》云∶中馗,菌也。孙炎注
云∶地蕈子也。或云地鸡,亦云獐头。
郭璞注云∶地蕈似钉盖,江东名为土菌,可啖。凡菌从地中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
菌尤佳。若烧灰地上经秋雨,生菌重台者,名仙人帽,大主血病。
时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气味】甘,寒,有毒。
诜曰∶菌子有数般,槐树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杀人,又多发冷气,令人腹中微微痛,
发五脏风,拥经脉,动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
藏器曰∶菌,冬春无毒,夏秋有毒,有蛇、虫从下过也。夜中有光者,欲烂无虫者,煮
之不熟者,煮讫照人无影者,上有毛下无纹者,仰卷赤色者,并有毒杀人。中其毒者,地浆
及粪汁解之。
颖曰∶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无毒。
时珍曰∶按∶《菌谱》云∶杜蕈生土中,与山中鹅膏蕈相乱。俗言毒 之气所成,食之
杀人。
甚美有恶,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矾,
酌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又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广南人杀毒蛇,覆之以草,以水洒
之,数日菌生。采干为末,入酒毒人。遇再饮酒,毒发立死。又陈氏《拾遗》云∶南夷以胡
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故
并记之。马勃亦菌类,见草部。
【主治】烧灰,敷疮疥(藏器)。
【附方】新一。
疔肿∶黑牯牛撒粪石上,待生菌子,焙干, 草等分为末。以竹筒去两头,紧缚,合
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钱,入筒内。
少顷沸起,则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医学正传》)。
【附录】鬼盖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平,无毒。主小儿寒热痫。丛生垣墙下,
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
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
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阴湿处,如菌,其盖黑而茎赤。和醋,敷肿毒、恶疮、马脊肿。
杜正伦曰∶鬼伞有小毒。夏日得雨,聚生粪堆,见日即消黑。
时珍曰∶此亦土菌之类,朝生夕死者。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
根。
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
地芩
内容:《别录》曰∶味苦,无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