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水泻肠虚烦热,散酒气,并宜生食(李 )。 
x木皮x 
【主治】捣末,敷疮(苏颂)。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山楂
内容:(音渣。《唐本草》) 
【校正】《唐本草》木部赤爪木,宋《 
也。今并于一,但以山楂标题。 
【释名】赤爪子(侧巧切,《唐本》)、鼠楂《唐本》、猴楂(危氏)、茅楂(《日用》)、 
子(音求)、 梅(音计。并《尔雅》)、羊 (《唐本》)、棠 子(《图经》)、山里果(《 
食鉴》)。 
时珍曰∶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 
与楂何关?郭璞注《尔雅》云∶ (音求)树如梅。其子大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此 
即山 
楂也。世俗作 字,亦误矣。 乃栎实,于 何关?楂、 之名,见于《尔雅》。自晋、宋 
以来,不知其原,但用查、 耳。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诸名也。《 
唐本草》赤爪木当作赤枣,盖枣、爪音讹也,楂状似赤枣故尔。范成大《虞衡志》有赤枣子 
。王 《百一选方》云∶山里红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正合此义矣。 
【集解】恭曰∶赤爪木,赤楂也。出山南、申、安、随诸州。小树高五、六尺,叶似香 
。子似虎掌,大如小林檎,赤色。 
藏器曰∶赤爪草,即鼠楂 也。生高原, 似小楂而赤,人食之。 
颂曰∶棠 子生滁州。三月开白花,随便结实,采无时。彼人用治下痢及腰疼有效。他 
处亦有,不入药用。 
时珍曰∶赤爪、棠 、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 
也。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 
为棠 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 
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 
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 
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x实x 
【修治】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 
【气味】酸,冷,无毒。 
时珍曰∶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主治】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唐本》)。煮汁洗漆疮,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苏颂)。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吴瑞)。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 
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时珍)。化血块气块,活血(宁原)。 
【发明】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 
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 
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 
之功,盖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 树下,取食之至饱。归 
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 乃山楂同类,医家不用而有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 
【附方】新七。 
偏坠疝气∶山棠 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 
汤下。 
老人腰痛及腿痛∶用棠 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 
服。肠风下血,用寒药、热药及脾弱药俱不效者∶独用山里果(俗名酸枣,又名鼻涕团)干 
者, 
痘疹不快∶干山楂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又法∶猴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 
痘疮干黑危困者∶用棠 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全幼心鉴》)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方》) 
x核x 
【主治】吞之,化食磨积,治 疝(时珍)。 
【附方】新一。 
难产∶山楂核七七粒,百草霜为衣,酒吞下。(《海上方》) 
阴肾 肿∶方见橄榄。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赤爪木
内容:【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水痢,头风身痒(《唐本》)。 
x根x 
【主治】消积,治反胃(时珍)。 
x茎、叶x 
【主治】煮汁,洗漆疮(时珍。出《肘后》)。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庵罗果
内容:(宋《开宝》) 
【释名】庵摩罗迦果(出佛书)、香盖。 
时珍曰∶庵罗,梵音二合者也。庵摩罗,梵音三合者也。华言清净是也。 
【集解】志曰∶庵罗果,树生,若林檎而极大。 
宗 曰∶西洛甚多,梨之类也。其状似梨,先诸梨熟,七夕前后已堪啖。色黄如鹅梨, 
才熟便松软,入药亦希。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庵罗果俗名香盖,乃果中极品。种出西域,亦柰类也。叶 
似茶叶,实似北梨,五、六月熟,多食亦无害。今安南诸地亦有之。 
【气味】甘,温,无毒。士良曰∶酸,微寒。 
志曰∶动风疾。凡天行病及食饱后,俱不可食。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黄病。 
【主治】食之止渴(《开宝》)。主妇人经脉不通,丈夫营卫中血脉不行。久食,令人不 
饥(士良)。 
x叶x 
【主治】渴疾,煎汤饮(士良)。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频婆(音波)。 
时珍曰∶篆文柰字,象子缀于木之形。梵言谓之频婆,今北人亦呼之,犹云端好也。 
【集解】弘景曰∶柰,江南虽有,而北国最丰。作脯食之,不宜人。林檎相似而小,俱 
不益人。 
士良曰∶此有三种∶大而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皆夏熟;小者味涩为 ,秋熟, 
一名楸子。 
时珍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 
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 
熟,子带碧色。孔氏《六帖》言∶凉州白柰,大如兔头。《西京杂记》言∶上林苑紫柰,大 
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着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异种也。郭义恭《广志》云∶西 
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亦取柰汁为豉用。其 
法∶取熟柰纳瓮中,勿令蝇入;六、七日待烂,以酒腌,痛拌令如粥状,下水更拌,滤去皮 
子;良久,去清汁,倾布上,以灰在下引汁尽,划开,晒干,为末,调物甘酸得所也。刘熙 
《释名》载∶柰油,以柰捣汁涂缯上,曝燥取下,色如油也。今关西人以赤柰、楸子取汁涂 
器中,曝干,名果单是矣。味甘酸,可以馈远。杜恕《笃论》云∶日给之花似柰,柰实而日 
给零落,虚伪与真实相似也。则日给乃柰之不实者。而《王羲之帖》云∶来禽、日给,皆囊 
盛为佳果。则又似指柰为日给矣。木槿花亦名日及,或同名耳。 
x实x 
【气味】苦,寒,有小毒。多食令人肺壅、胪胀,有病患尤甚(《别录》)。 
思邈曰∶酸、苦,寒,涩,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频婆∶甘,无毒。 
【主治】补中焦诸不足气,和脾。治猝食饱气壅不通者,捣汁服(孟诜)。益心气,耐 
饥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林檎
内容:(宋《开宝》) 
【校正】并入《拾遗》文林郎果。 
【释名】来禽(《法帖》)、文林郎果。 
《藏器》曰∶文林郎生渤海间。云其树从河中浮来,有文林郎拾得种之,因以为名。 
曰∶文林郎,南人呼为 是矣。 
时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又唐高宗时 
,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谨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为文林郎果。又《 
述征记》云∶林檎实佳美。其 微大而状丑,有毛而香,关辅乃有,江南甚希。据此,则 
林檎是文林郎,非 也。 
【集解】志曰∶林檎,在处有之。树似柰,皆二月开粉红花。子亦如柰而差圆,六月、 
七月熟。 
颂曰∶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烂熟乃堪啖。今医家干 
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檎散。 
时珍曰∶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 
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黑者色似紫柰。有冬月再实者。林檎熟时,晒干研末 
点汤服甚美,谓之林檎 。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林檎树生毛虫,埋蚕蛾于下,或以洗 
鱼水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妙也。 
【气味】酸、甘,温,无毒。 
思邈曰∶酸、苦,平,涩,无毒。多食令人百脉弱。 
志曰∶多食发热及冷痰涩气,令人好唾,或生疮疖,闭百脉。其子食之,令人烦心。 
【主治】下气消痰,治霍乱肚痛(大明)。消渴者,宜食之(苏颂)。疗水谷痢、泄精(孟 
诜)。小儿闪癖(时珍)。 
【附方】旧三。 
水痢不止∶林檎(半熟者)十枚。水二升,煎一升,并林檎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林檎、构子同杵汁,任意服之。(《子母秘录》) 
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 瘦弱者∶干林檎脯研末,和醋敷之。(同上) 
x东行根x 
【主治】白虫、蛔虫,消渴好唾(孟诜)。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内容:(音士。《别录》中品) 
【释名】时珍曰∶ 从KT ,音滓,谐声也。俗作 ,非矣。 (音肺),削木片也。 
胡名镇头 
【集解】颂曰∶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亦多。红柿所在皆有。黄柿生汴、洛诸州。朱柿出 
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 柿色青,可生啖。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 
有一种小柿,谓之软枣,俗呼为牛奶柿。世传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 
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宾,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 
宗 曰∶柿有数种∶着盖柿,于蒂下别有一重。又有牛心柿,状如牛心。蒸饼柿,状如 
市卖蒸饼。华州朱柿,小而深红。塔柿,大于诸柿,去皮挂木上,风晒干之佳。火干者,味 
不甚佳。其生者,可以温水养去涩味也。 
时珍曰∶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 
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晒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 柿。其核 
形扁,状如木鳖子仁而硬坚。其根甚固,谓之柿盘。案《事类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 
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鸡子、鸭子、牛心、鹿心之状。一种小而如拆二钱者, 
谓之猴枣。皆以核少者为佳。 
烘柿∶时珍曰∶烘柿,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 
去,其甘如蜜。欧阳修《归田录》言∶襄、邓人以 楂或 或橘叶于中则熟,亦不必。 
【气味】甘,寒,涩,无毒。 
弘景曰∶生柿性冷,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 
宗 曰∶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晒干者,食多动风。 
颂曰∶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时珍曰∶按∶王 《百一选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 
省人。一道者云∶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即渐苏醒而愈也。 
【主治】通耳鼻气,治肠 不足。解酒毒,压胃间热,止口干(《别录》)。续经脉气( 
诜)。 
【发明】藏器曰∶饮酒食红柿,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别录》言解酒毒,失之矣 
x白柿、柿霜x 
【修治】时珍曰∶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内瓮中, 
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亦曰柿花。其霜谓之柿霜。 
【气味】甘,平,涩,无毒。 
弘景曰∶晒干者性冷,生柿弥冷。火熏者性热。 
【主治】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浓肠,健脾胃气(诜)。开胃涩肠,消痰止渴, 
治吐血,润心肺,疗肺痿心热咳嗽,润声喉,杀虫(大明)。温补。多食,去面 (藏器)。 
治反胃咯血,血淋肠 ,痔漏下血(时珍)。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 
咽喉 
【发明】震亨曰∶干柿属金而有土,属阴而有收意。故止血治咳,亦可为助也。 
时珍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 
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按∶方 
勺《泊宅编》云∶外兄刘掾云∶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烧灰, 
饮服二钱,遂愈。又王 《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 
、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 、消宿血、解热毒之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证矣。 
又《经验方》云∶有人三世死于反胃病,至孙得一方∶用干柿饼同干饭日日食之,绝不用水 
饮,如法食之,其病遂愈。此又一证也。 
【附方】旧四,新十二。 
肠风脏毒∶方说见上。 
小便血淋∶叶氏∶用干柿三枚(烧存性),研末。陈米饮服。《经验方》∶用白柿、乌豆、 
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 
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朱氏方》) 
小儿秋痢∶以粳米煮粥,熟时入干柿末,再煮三、两沸食之,奶母亦食之。(《食疗》)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药杂之。 
腹薄食减,凡男女脾虚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者∶用干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 
以酥、蜜煎匀,下柿煮十余沸,用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孟诜《食疗》) 
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 
。(《丹溪纂要》) 
产后咳逆,气乱心烦。用干柿切碎,水煮汁呷。(《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