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杨氏家藏方》)
三十年痢∶赤松上苍皮一斗,为末。面粥和服一升,日三。不过一斗,救人。(《圣惠
方》)
金疮杖疮∶赤龙鳞(即古松皮), 存性,研末。搽之,最止痛。(《永类钤方》)
小儿头疮浸湿,名胎风疮∶古松上自有赤浓皮,入豆豉少许,瓦上炒存性,研末,入轻
粉、香油调,涂之。(《经验良方》)
松实 见果部。
艾纳 见草部苔类桑花下。
松蕈 见菜部香蕈下。
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
杉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 (音杉)、沙木
【集解】颂曰∶杉材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多有之。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
若刺针。郭璞注《尔雅》云∶ 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又人家常
用作桶板,甚耐水。
宗 曰∶杉干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叶阔成枝也。今处处有之,入药须用油杉及
臭者良。
时珍曰∶杉木叶硬,微扁如刺,结实如枫实。江南人以惊蛰前后取枝插种,出倭国者,
谓
干燥。有斑纹如雉者,谓之野鸡斑,作棺尤贵。其木不生白蚁,烧灰最发火药。
x杉材x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漆疮,煮汤洗之,无不瘥(《别录》)。煮水,浸捋香港脚肿满。服之,治心腹胀
痛,去恶气(苏恭)。治风毒奔豚,
【发明】震亨曰∶杉屑属金有火。其节煮汁浸捋香港脚肿满,尤效。
颂曰∶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香港脚,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
石,且死,困不知人,搐搦上视,三日,家人号哭。荥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服半食顷大下,
三行气通块散。方用杉木节一大升,橘叶(切)一大升(无叶则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枚
(连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为两服。若一服得快,即停后服。此
乃死病,会有教者,乃得不死。恐人不幸病此,故传之云。
【附方】新四。
肺壅痰滞,上焦不利,猝然咳嗽∶杉木屑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三两,为末,蜜丸梧
桐子大。每米饮下十丸,一日四服。(《圣惠方》)小儿阴肿赤痛,日夜啼叫,数日退皮,愈
而复作∶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清油调敷,效。(危氏《得效方》)肺壅失音∶杉木烧炭入
碗中,以小碗覆之,用汤淋下,去碗饮水。不愈再作,音出乃止。(《集简方》) 疮黑烂∶
多年老杉木节,烧灰,麻油调,隔箬叶贴之,绢帛包定,数贴而愈。(《救急
x皮x
【主治】金疮血出,及汤火伤灼,取老树皮烧存性,研敷之。或入鸡子清调敷。一、二
日愈(时珍)。
x叶x
【主治】风、虫牙痛,同芎 、细辛煎酒含漱(时珍)。
x子x
【主治】疝气痛,一岁一粒,烧研酒服(时珍)。
杉菌 见菜部。
【附录】丹桎木皮(桎,音直) 藏器曰∶生江南深山。似杉木,皮,主治 疡风。取
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日日涂之。
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
桂
内容:(《别录》上品)、牡桂(《本经》上品)
【释名】 (音寝)。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
陆佃《埤雅》云∶桂犹圭也。宣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如执圭之使也。《尔雅》谓之 者,
能侵害他木也。故《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
即死,是也。桂即牡桂之浓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
一
【集解】《别录》曰∶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二月、八月、
弘景曰∶南海即是广州。《神农本经》惟有牡桂、菌桂。俗用牡桂,扁广殊薄,皮黄,
脂肉甚少,气如木兰,味亦类桂,不知是别树,是桂之老宿者?菌桂正圆如竹,三重者良,
俗中不见,惟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非真菌桂也,并宜研访。今俗又以半卷多脂者,单名
为桂,入药最多,是桂有三种矣。此桂广州出者好;交州、桂州者,形段小而多脂肉,亦好;
湘州、始兴、桂阳县者,即是小桂,不如广州者。《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
齐武帝时,湘州送树,植芳林苑中。今东山有桂皮,气粗相类,而叶乖异,亦能凌冬,恐是
牡桂。人多呼为丹桂,正谓皮赤尔。北方重此,每食辄须之,盖《礼》所云姜桂以为芬芳也。
恭曰∶桂惟有二种。陶氏引《经》云似柏叶,不知此言从何所出?又于《别录》剩出桂条,
为深误也。单名桂者,即是牡桂,乃《尔雅》所谓“ ,木桂”也。叶长尺许,花、子皆与
菌
桂同。大小枝皮俱名牡桂。但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云大桂;不
及小嫩枝皮,肉多而半卷,中必皱起,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
桂州、交州甚良。其菌桂,叶似柿叶,中有纵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肌理紧薄如竹,大
枝、小枝皮俱是筒。其大枝无肉,老皮坚板,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小枝薄而卷
及二、三重者良。或名筒桂,陶云小桂是也。今惟出韶州。保升曰∶桂有三种∶菌桂,叶似
柿叶而尖狭光净。花白蕊黄,四月开。五月结实。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其浓硬
味薄者,名板桂,不入药用。牡桂,叶似枇杷叶,狭长于菌桂叶一、二倍。其嫩枝皮半卷多
紫,而肉中皱起,肌理虚软,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其浓者名曰木桂。
药中以此为善。陶氏言半卷多脂者为桂。又引《仙经》云∶叶似柏叶。此则桂有三种明矣。
陶虽是梁武帝时人,实生于宋孝武建元三年,历齐为诸王侍读,曾见芳林苑所植之树。苏恭
只知有二种,指陶为误,何臆断之甚也。藏器曰∶菌桂、牡桂、桂心三色,同是一物。桂林
桂岭,因桂得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既辛
烈,皮又浓坚。浓者必嫩,薄者必老。采者以老薄为一色,嫩浓为一色。嫩既辛烈,兼又筒
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薄者即牡桂,卷者即菌桂也。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
而有味者。承曰∶诸家所说,几不可考。今广、交商人所贩,及医家见用,惟陈藏器一说最
近之。颂曰∶《尔雅》但言“ ,木桂”一种,本草载桂及牡桂、菌桂三种。今岭表所出,
则
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旧说菌桂正圆如竹,有二、
三重者,则今之筒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则今之官桂也。桂是半卷多脂者,则今之
板桂也。而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总谓之桂,无复别名。参
考旧注,谓菌桂,叶似柿,中有三道纹,肌理紧薄如竹,大小皆成筒,与今宾州所出者相类。
牡桂,叶狭于菌桂而长数倍,其嫩枝皮半卷多紫,与今宜州、韶州所出者相类。彼土人谓其
皮为木兰皮,肉为桂心。此又有黄、紫两色,益可验也。桂,叶如柏叶而泽黑,皮黄心赤;
今钦州所出者,叶密而细,恐是其类,但不作柏叶形为异尔。苏恭以单桂、牡桂为一物,亦
未可据。其木俱高三、四丈,多生深山蛮洞中,人家园圃亦有种者。移植于岭北,则气味殊
少辛辣,不堪入药也。三月、四月生花,全类茱萸。九月结实,今人多以装缀花果作筵具。
其叶甚香,可用作饮尤佳。二月、八月采皮,九月采花,并阴干,不可近火。时珍曰∶桂有
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菌桂,叶
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纹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
二桂。但以卷者为菌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
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以单词桂为叶似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
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颂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者为单词之桂也。按∶《尸
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巅,冬夏常
青。其类自为林,更无杂树。有三种∶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叶者为菌桂,叶似枇杷叶者为
牡桂。其说甚明,足破
∶暗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此又一种也。暗河不知在何处?
【正误】好古曰∶寇氏《衍义》言∶官桂不知缘何立名?予考《图经》,今观、宾、宜
诸
州出者佳。世人以观字画多,故写作官也。时珍曰∶此误。《图经今观》乃今视之意。岭南
无观州。曰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桂(《别录》) 时珍曰∶此即肉桂也。浓而辛烈,
去粗皮用。其去内
【气味】甘、辛,大热,有小毒。权曰∶桂心∶苦、辛,无毒。
元素曰∶肉桂∶气热,味大辛,纯阳也。杲曰∶桂,辛,热,有毒。阳中之阳,浮也。
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浓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浓则发热,桂肉
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经血分,桂
肉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细薄者为枝为嫩,浓脂者为肉为老。去其皮与里,当其中者为桂
心。《别录》言∶有小毒,又云∶久服神仙不老。虽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
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取其热性而已。与巴豆、 砂、干漆、穿山甲、水蛭等同
用,则小毒化为大毒。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则调中益气,便可久服也。之才曰∶桂
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忌生
葱、石脂。
【主治】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
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别录》)。
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渗泄止渴,去营卫中风寒,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秋冬下
部腹痛,非此不能止(元素)。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好古)。治寒痹风喑,阴盛失血,泻
痢惊痫(时珍)。桂心(《药性论》) 曰∶用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并内薄皮,取心中味辛
者用。中土只有桂草,以煮丹阳木皮,伪充桂心也。时珍曰∶按∶《酉阳杂俎》云∶丹阳山
中有山桂,叶如麻,开细黄花。此即雷氏所谓丹
【气味】苦、辛,无毒。详前桂下。
【主治】九种心痛,腹内冷气痛不可忍,咳逆结气壅痹,脚痹不仁,止下痢,杀三虫,
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甄权)。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
关
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 癖症瘕,杀草木
毒(大明)。治风僻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时
珍)。牡桂(《本经》) 时珍曰∶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
之嫩小者为柳桂。
【气味】辛,温,无毒。权曰∶甘、辛。
元素曰∶桂枝味辛、甘,气微热,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余见前单桂
下。
【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本经》)。
心痛胁痛胁风,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别录》)。去冷风疼痛(甄权)。去伤风头痛,开
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元素)。泄奔豚,散下焦 血,利肺气(成无己)。横行手臂,
治痛风(震亨)。
【发明】宗 曰∶桂甘、辛,大热。《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
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正合辛甘发散之意。本草三种之桂,不用牡
桂、菌桂者,此二种性只于温,不可以治风寒之病也。然《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
取枝上皮也。好古曰∶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
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
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
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
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
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
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
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
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成无己曰∶桂
枝本为解肌。若太阳中风,腠理致密,营卫邪实,津液禁固,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
可与此必也。皮肤疏泄,自汗,脉浮缓,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发散以辛甘为主,桂
枝辛热,故以为君。而以芍药为臣、甘草为佐者,风淫所胜,平以辛苦,以甘缓之,以酸收
之也。以姜、枣为使者,辛甘能发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不专于发散也。故
麻黄汤不用姜、枣,专于发汗,不待行其津液也。承曰∶凡桂之浓实气味重者,宜入治水脏
及下焦药;轻薄气味淡者,宜入治头目发散药。故《本经》以菌桂养精神,牡桂利关节。仲
景发汗用桂枝,乃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能发散。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尤
宜入上焦药用。时珍曰∶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
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肉桂下行,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