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2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浓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 
而甚坚。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种之。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 
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相感志》言∶肥皂荚水,死金鱼,辟马蚁, 见之则不 
就。亦物性然耳。 
x荚x 
【气味】辛,温,微毒。 
【主治】去风湿下痢便血,疮癣肿毒(时珍)。 
【附方】新九。 
肠风下血∶独子肥皂(烧存性),一片为末,糕糊丸;一片为末,米饮调,吞下。(《普 
济方》) 
下痢禁口∶肥皂荚一枚,以盐实其内,烧存性,为末。以少许入白米粥内,食之即效。 
(《乾坤生意》)。 
风虚牙肿∶老人肾虚,或因凉药擦牙致痛。用独子肥皂,以青盐实之,烧存性,研末 
掺之。或入生樟脑十五文。(《卫生家宝方》)。 
头耳诸疮,眉癣、燕窝疮∶并用肥皂( 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香油调,涂之。 
(《摘玄方》)。 
小儿头疮∶因伤汤水成脓,出水不止。用肥皂烧存性,入腻粉,麻油调搽。(《海上方》)。 
腊梨头疮,不拘大人、小儿∶用独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扎定,盐泥包, 
存性),入槟榔、轻粉五、七分,研匀,香油调搽。先以灰汁洗过,温水再洗,拭干乃搽。 
一宿见效,不须再洗。(《普济方》)。 
癣疮不愈∶以川槿皮煎汤,用肥皂(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杨起《简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捣烂敷之,甚效。(《简便方》)。 
玉茎湿痒∶肥皂一个。烧存性,香油调搽即愈。(《摄生方》) 
x核x 
【气味】甘,腥,温,无毒。 
【主治】除风气(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无患子
内容:(宋《开宝》) 
【释名】桓(《拾遗》)、木患子(《纲目》)、 
珠子 
藏器曰∶桓、患字,声讹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曰瑶KT 能符劾百鬼,得 
鬼则以此 
也。 
,与薏苡同名。《纂文》言其木名卢鬼木。山人呼为肥珠子、油珠子,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 
如珠也。 
【集解】藏器曰∶无患子,高山大树也。子黑如漆珠。《博物志》云∶桓叶似榉柳叶。 
核坚正黑如 ,可作香缨及浣垢。 
宗 曰∶今释子取为念珠,以紫红色、小者佳。入药亦少。西洛亦有之。 
时珍曰∶生高山中。树甚高硕,枝叶皆如椿,特其叶对生。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 
弹丸,状如银杏及苦楝子,生青熟黄,老则纹皱。黄时肥如油炸之形,味辛气 
下有二小子,相粘承之。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而正圆如珠。壳中有仁如榛子仁, 
亦辛 ,可 
甚妙。《山海经》云∶秩 
中饮之,辟恶气,浣衣去垢,核坚正黑。即此也。今武当山中所出鬼见愁,亦是树荚之子, 
其形正如刀豆子而色褐,彼人亦以穿数珠。别又是一物,非无患也。 
x子皮x(即核外肉也) 
【气味】微苦,平,有小毒。 
【主治】浣垢,去面 。喉痹,研纳喉中,立开。又主飞尸(藏器)。 
【附方】新二。 
洗头去风明目。用 子皮、皂角、胡饼、菖蒲同捶碎,浆水调作弹子大。每用泡汤洗头 
良。(《多能鄙事》) 
洗面去 ∶ 子肉皮,捣烂,入白面和,丸大丸。每日用洗面,去垢及 甚良。(《集 
简方》)。 
x子中仁x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烧之,辟邪恶气(藏器)。 
煨食,辟恶,去口臭(时珍)。 
【附方】新一。 
牙齿肿痛∶肥珠子一两,大黄、香附各一两,青盐半两,泥固 研。日用擦牙。(《普 
济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栾华
内容:(《本经》下品) 
【集解】《别录》曰∶栾华生汉中川谷。五月采。 
恭曰∶此树叶似木槿而薄细。花黄似槐而稍长大。子壳似酸浆,其中有实如熟豌豆,圆 
黑坚硬,堪为数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以染黄甚鲜明,又以疗目赤烂。 
今南方及汴中园圃间,或有之。 
珠,未见入药。 
x华x 
【气味】苦,寒,无毒。 
之才曰∶决明为之使。 
【主治】目痛泪出伤 ,消目肿(《本经》)。合黄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无食子
内容:(《唐本草》) 
【释名】没石子(《开宝》)、墨石子(《炮炙 
曰∶波斯人,每食以代果,故番胡呼为没食子。梵书无与没同音。今人呼为墨石、没 
石,转传讹矣。 
【集解】恭曰∶无食子生西戎沙碛间。树似柽。 
禹锡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无食子出波斯国,呼为摩泽树。高六、七丈,围 
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蚀成 
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食子。一年生拔屡子,大如指,长三寸,上有壳,中仁如栗黄可 
啖。 
年则生麻荼泽,即没石子也。间岁互生,一根异产如此。《一统志》云∶没石子出大食诸地。 
树如 
x子x 
【修治】 曰∶凡使,勿犯铜铁,并被火惊。用颗小、无 米者妙。用浆水于砂盆中研 
令尽,焙干再研,如乌犀色入药。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唐本》)。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乌髭发, 
治阴毒痿,烧灰用(李 )。 
温中,治阴疮阴汗,小儿疳 ,冷滑不禁(马志)。 
【发明】宗 曰∶没石子,合他药染须,造墨家亦用之。 
曰∶张仲景用治阴汗,烧灰,先以汤浴了,布裹灰扑之,甚良。 
【附方】旧三,新五。 
血痢不止∶没石子一两为末,饮丸小豆大。每食前米饮下五十丸。(《普济方》)。 
小儿久痢∶没石子二个,熬黄研末,作馄饨食之。(《宫气方》)。 
产后下痢∶没石子一个,烧存性,研末。冷即酒服,热即用饮下,日二。(《子母秘录》)。 
牙齿疼痛∶绵裹无食子末一钱咬之,涎出吐去。(《圣济总录》)。 
鼻面酒 ∶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甚妙。(危氏《得效方》)。 
口鼻急疳∶没石子末,吹下部,即瘥。(《千金方》)。 
大小口疮∶没石子(炮)三分,甘草一分。研末掺之。月内小儿生者,少许置乳上吮之, 
入口即啼,不过三次。(《圣 
足趾肉刺∶无食子三枚,肥皂荚一挺。烧存性,为末。醋和敷之,立效。(《奇效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诃黎勒
内容:(《唐本草》) 
【释名】诃子。 
时珍曰∶诃黎勒,梵言天主持来也。 
【集解】恭曰∶诃黎勒生交州、爱州。 
颂曰∶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树似木患子,花白。子形似栀子、橄榄,青黄色,皮肉 
相着。七月、八月实熟时采,六路者佳。《岭南异物志》云∶ 
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每岁州贡,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每子 
熟时,有佳客至,则院僧煎汤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诃子五枚,甘草一寸,破之,汲井水同煎, 
色若新茶。今其寺谓之干明古寺,尚在,旧木犹有六、七株。南海风俗 
必尽如昔时之法也。诃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益小者佳,彼人尤珍 
贵之。 
个个毗头也。若诃黎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 
路,号曰榔精勒,涩不堪用。 
【修治】 曰∶凡用诃黎勒,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路,取肉锉焙用。用核则去肉。 
【气味】苦,温,无毒。权曰∶苦、甘。 
炳曰∶苦、酸。 曰∶酸,涩,温。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浓,阴也,降也。 
【主治】冷气,心腹胀满,下食(《唐本》)。 
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发(甄权)。 
下宿物,止肠 久泄,赤白痢(萧炳)。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 
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肾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 
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蜡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大明)。 
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苏颂)。实大肠,敛肺 
【发明】宗 曰∶诃黎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其味苦涩 
故尔。 
药 
气实者 
降火之功也。 
时珍曰∶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浓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 
咳嗽。 
东垣言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 
令髭 
曰∶诃黎皮主嗽,肉主眼涩痛。波斯人将诃黎勒、大腹等在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 
鱼放涎滑水中数里,船不能通,乃煮此洗其涎滑,寻化为水,则其治气消痰功力可知矣。 
慎微曰∶《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除病品云∶热病下药,服诃黎勒。又《广异记》云∶ 
高仙芝在大食国得诃黎勒,长五寸,置抹肚中,便觉腹中痛,因大利十余行,疑诃黎勒为祟。 
后问大食长老。云∶此物人带一切病消,利者乃出恶物尔。仙芝宝之,后被诛,失所在。 
颂曰∶诃黎主痢,《唐本草》不载。张仲景治气痢有方。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予 
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方∶用诃黎勒三枚,两炮一生,并 
取皮末之,以沸浆水一合服之。若只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血多, 
加三匕。 
【附方】旧十,新五。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 
色,入少盐,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气疾、宿食不消∶诃黎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又方∶诃黎三枚,湿纸包,煨 
熟去核,细嚼,以牛乳下。(《千金方》)。 
气嗽日久∶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立便有 
味。此知连州 
呕逆不食∶诃黎勒皮二两。炒研,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汤服二十丸,日三服。(《广济 
方》)。 
风痰霍乱,食不消,大便涩∶诃黎三枚,取皮为末。和酒顿服,三、五次妙。(《外台 
秘要》)。 
小儿霍乱∶诃黎一枚,为末。沸汤服一半,未止再服。(《子母 
小儿风痰壅闭,语音不出,气促喘闷,手足动摇∶诃子(半生半炮,去核)、大腹皮等 
分,水煎服。名二圣散。(《全幼心鉴》)。 
风热冲顶、热闷∶诃黎二枚(为末),芒硝一钱。同入醋中,搅令消,摩涂热处。(《外 
台秘要》)。 
气痢水泻∶诃黎勒十枚面裹, 火煨熟,去核研末,粥饮顿服。亦可饭丸服。一加木香。 
又长服方∶诃黎勒、陈橘皮、浓朴各三两,捣筛,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图经本草》)。 
水泻下痢∶诃黎勒(炮)二分,肉豆蔻一分,为末。米饮每服二钱。(《圣惠方》)。 
下痢转白∶诃子三个,二炮一生,为末,沸汤调服。 
水痢,加甘草末一钱。(《普济方》)。 
赤白下痢∶诃子十二个,六生六煨,去核,焙为末。赤痢,生甘草汤下;白痢,炙甘草 
汤下。不过再服。(赵原阳《济急方》)。 
妒精下疳∶大诃子烧灰,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荆芥、黄柏、甘草、 
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昔方士周守真医唐靖烂茎一、二寸,用此取效也。(洪迈《夷坚 
志》) 
x核x 
【主治】磨白蜜注目,去风赤涩痛,神良(苏颂)。 
止咳及痢(时珍)。 
x叶x 
【主治】下气消痰,止渴及泄痢,煎饮服,功同诃黎(时珍。唐·包佶有“病中谢李吏 
部惠诃黎勒叶”诗)。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婆罗得
内容:(宋《开宝》) 
【释名】婆罗勒。 
时珍曰∶婆罗得,梵言重生果也。 
【集解】 曰∶婆罗得 
时珍曰∶按∶王焘《外台秘要》∶婆罗勒似蓖麻子,但以指甲爪之,即有汁出。即此物 
也。 
x子x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冷气块,温中,补腰肾,破 癖,可染髭发令黑(藏器)。 
【附方】新一。 
拔白生黑∶婆罗勒十颗(去皮,取汁),熊脂二两,白马 膏(炼过)一两,生姜(炒) 
一两,母丁香半两,二味为末,和匀。每拔白点之,揩令入肉,即生黑者。此严中丞所用方 
也。(孟诜《近效方》)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榉柳(《衍义》)、鬼柳。 
时珍曰∶其树高举,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讹为鬼柳。郭璞注《尔雅》作柜柳,云似柳, 
皮可煮饮也。 
【集解】弘景曰∶榉树山中处处有之。皮似檀、槐,叶如栎、槲。 
人多识之。 
恭曰∶所在皆有,多生溪涧水侧。叶似樗而狭长。树大者连抱,高数仞,皮极粗浓,殊 
不似檀。 
宗 曰∶榉木,今人呼为榉柳。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最大者,木高五、六丈,合 
二、三人抱。湖南北甚多,然亦不材也,不堪为器,嫩皮取以缘栲栳及箕唇。 
时珍曰∶榉材红紫,作箱、案之类甚佳。郑樵《通志》云∶榉乃榆类而 烈,其实亦如 
榆钱之状。乡人采其叶为甜茶。 
x木皮x 
【修治】 曰∶凡使勿用三、四年者无力,用二十年以来 
生者良。剥下去粗皮,细锉蒸之,从巳至未,出焙干用。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别录》)。夏日煎饮,去热(弘景)。俗用煮汁服,疗 
水气,断痢(苏恭)。安胎,止 
【附方】旧一,新四。 
通身水肿∶榉树皮煮汁,日饮。(《圣惠方》)。 
毒瓦斯攻腹,手足肿痛∶榉树皮,和槲皮煮汁,煎如饴糖,以桦皮煮浓汁化饮。(《肘后 
方》)。 
蛊毒下血∶榉皮一尺,芦根五寸,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当下蛊出。(《千金方》)。 
小儿痢血∶梁州榉皮二十分(炙),犀角十二分,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取瘥。(《古 
今录验》方)。 
飞血赤眼∶榉皮(去粗皮,切)二两,古钱七文,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热洗,日二 
次。(《圣济总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