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主腹中冷痛,治 
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 
加用之(甄权)。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 
精 
养气,壮筋骨(大明)。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 
脾 
胃,润肺(李杲)。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 
珍)。 
x稍x 【主治】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 
x头x 【主治】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震亨)。主痈肿, 
宜入吐药(时珍)。 
【发明】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浓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 
用梢子。杲曰∶甘草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 
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 
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 
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好古 
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 
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 
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 
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 
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 
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 
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 
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 
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 
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 
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 
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 
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 
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 
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 
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 
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 
铃藤也,详见各条。 
【附方】旧十五,新二十二。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伤寒咽痛∶少阴证,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 
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 
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 
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久嗽涕唾 
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 
(《广利方》) 
小儿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炙,研末,蜜丸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丸。名 
凉膈丸。(《圣惠方》) 
初生解毒∶小儿初生,未可便与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 
一合,以绵染点儿口中,可为一蚬壳,当吐出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令儿智慧, 
无病,出痘稀少。(王 《选方》) 
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小儿撮口发噤∶用生甘草二钱半,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 
中。(《金匮玉函》) 
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用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 
为末。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幼幼新书》) 
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外台秘要》) 
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 
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 
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 
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 
(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 
热 
敷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 
黄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 
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 
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 
消肿逐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具述。用大横纹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 
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 
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 
(《外科精要方》) 
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蒌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 
方》) 
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 
破,破则难愈也。用横纹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 
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锉,用无灰好酒 
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 
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今录验》) 
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 
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敷。(《谈野 
翁方》) 
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蛊毒药毒∶甘草节,以真麻油浸之,年久愈妙。每用嚼咽,或水煎服,神妙。(《直指 
方》) 
小儿中蛊欲死者∶甘草半两,水一盏,煎五分,服。当吐出。(《金匮玉函》) 
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 
即死。(《千金方》)饮馔中毒,未审何物,猝急无药。只煎甘草荠 汤,入口便活。(《金 
匮玉函方》) 
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 
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黄耆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黄 (《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 
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或作蓍者,非矣。 
蓍,乃蓍龟之蓍,音尸。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 
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 
用,道家不须。 
恭曰∶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 
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 
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并同,而力 
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 
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黄 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 ,非谓其柔韧如绵也。今《图经》所绘宪州者, 
地与绵上相邻也。 
好古曰∶绵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陕西同州。黄 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 
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 ,能令人瘦。用者宜审。 
嘉谟曰∶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时珍曰∶黄 ,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 
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 
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修治】 曰∶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也。须去头上皱皮,蒸 
半日,擘细,于槐砧上锉用。 
时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 
熟切用者。 
x根x 
【气味】甘,微温,无毒(《本经》)。白水者冷,补(《别录》)。 
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 
少阳、足少阴命门。 
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 
【主治】痈痈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破症癖,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 
目(《日华》)。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 
(元素)。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 
【发明】 
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痈肿。 
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 ;虚而客冷,用陇西黄 。 
大明曰∶黄 ,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 ,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 
劳;赤水 ,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木 ,凉,无毒,治烦排脓之力,微于黄 
,遇阙即倍用之。 
元素曰∶黄 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 
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好古曰∶黄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 
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 既补三焦, 
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 
气也。又黄 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 温 
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震亨曰∶黄 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 
以三拗汤泻之。 
宗 曰∶防风、黄 ,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 
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 
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杲曰∶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 
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