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头上尖硬二、三分以来,并两畔附枝。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百合捣膏,投水中浸一伏时滤 
出,缓火熬令干用。每桔梗四两,用百合二两五钱。 
时珍曰∶今但刮去浮皮,米泔水浸一夜,切片微炒用。 
【气味】辛,微温,有小毒。普曰∶神农、医和∶苦,无毒;黄帝、扁鹊∶辛、咸;岐 
伯、雷公∶甘,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苦、辛。时珍曰∶当以苦、辛、平为是。 
之才曰∶节皮为之使。畏白芨、龙眼、龙胆草忌猪肉。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 
石膏,疗伤寒。白粥解其 毒。 
时珍曰∶伏砒。徐之才所云节皮,不知何物也。 
【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本经》)。 
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别录》)。治下痢 
,破血去积气,消积聚痰涎,去肺热气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恶及小儿惊痫(甄权)。 
下一切气,止霍乱转筋,心腹胀痛,补五劳,养气,除邪辟温,破症瘕肺痈,养血排脓,补 
内漏及喉痹(大明)。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元素)。 
治寒呕(李杲)。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时珍)。 
【发明】好古曰∶桔梗气微温,味苦辛,味浓气轻,阳中之阴,升也。入手太阴肺经气 
分及足少阴经。 
元素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 
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须用辛甘 
之剂升之。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所以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 
时珍曰∶朱肱《活人书》治胸中痞满不痛,用桔梗、枳壳,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张仲 
景《伤寒论》治寒实结胸,用桔梗、贝母、巴豆,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又治肺痈唾脓,用 
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 
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 
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遂名如圣汤,极言其验也。按∶王好古《医 
垒元戎》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 
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唾脓血,加紫菀; 
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 
苓;肤痛,加黄 ;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鼠粘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震亨 
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苦梗以开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亦宜 
苦梗开之,后用痢药。此药能开提气血,故气药中宜用之。 
【附方】旧十,新八。胸满不痛∶桔梗、枳壳等分。水二钟,煎一钟,温服。(《南阳 
活人书》)伤寒腹胀∶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主之。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姜五片。 
水二钟,煎一钟服。(《南阳活人书》) 
痰嗽喘急∶桔梗一两半。为末。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 
方》)肺痈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桔梗 
汤主之。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升,分温再服。朝暮吐脓血则瘥。(张仲景《金 
匮玉函方》)喉痹毒瓦斯∶桔梗二两。水三升,煎一升,顿服。(《千金方》)少阴咽痛∶少阴 
证,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主之。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三 
升,煮一升,分服。(张仲景《伤寒论》)口舌生疮∶方同上。齿 肿痛∶桔梗、薏苡仁等分。 
为末服。(《永类方》)骨槽风痛,牙根肿痛∶桔梗为末,枣瓤和丸皂子大。绵裹咬之。仍以 
荆芥汤漱之。(《经验后方》)牙疳臭烂∶桔梗、茴香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肝风眼黑∶目睛痛,肝风盛也,桔梗丸主之。桔梗一斤,黑牵牛(头末)三两,为末,蜜丸 
梧 
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下,日二服。(《保命集》)鼻出衄血∶桔梗为末,水服方寸匕,日 
四服。一加生犀角屑。(《普济方》)吐血下血∶方同上。打击瘀血在肠内,久不消,时发动 
者。桔梗为末,米汤下一刀圭。(《肘后要方》)中蛊下血如鸡肝,昼夜出血石余,四脏皆损, 
惟心未毁,或鼻破将死者。苦桔梗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能下药,以物拗口灌之。 
心中当烦,须臾自定,七日止。当食猪肝 以补之。神良。一方加犀角等分。(《古今录验》) 
妊娠中恶,心腹疼痛∶桔梗一两(锉)。水一钟,生姜三片,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小儿客忤,死不能言∶桔梗(烧研)三钱,米汤服之。仍吞麝香少许。(张文仲《备急方》) 
x芦头x 
【主治】吐上膈风热痰实,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时珍)。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长松
内容:(《拾遗》) 
【释名】仙茆。 
时珍曰∶其叶如松,服之长年,功如松脂及仙茆,故有二名。 
【集解】藏器曰∶长松生关内山谷中,叶似松,叶上有脂,山人服之。 
时珍曰∶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荠 ,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 
按∶《张天觉文集》云∶僧普明居五台山,患大风,眉发俱堕,哀苦不堪。忽遇异人, 
教服长松,示其形状。明采服之,旬余毛发俱生,颜色如故。今并代间土人,多以长松杂甘 
草、山药为汤煎,甚佳。然本草及方书皆不载,独释慧祥《清凉传》始叙其详如此。韩 《医 
通》云∶长松产太行西北诸山,根似独活而香。 
x根x 
【气味】甘,温,无毒。【主治】风血冷气宿疾,温中去风(藏器)。治大风恶疾, 
眉发堕落,百骸腐溃。每以一两,入甘草少许,水煎服,旬日即愈。又解诸虫毒,补益长年 
(时珍)。 
【附方】新一。长松酒∶滋补一切风虚,乃庐山休休子所传。长松一两五钱(状似独 
活而香,乃酒中圣药也)。熟地黄八钱,生地黄、黄 (蜜炙)、陈皮各七钱,当归、浓朴、 
黄柏各五钱,白芍药(煨)、人参、枳壳各四钱,苍术(米泔制)、半夏(制)、天门冬、麦 
门冬、 
砂仁、黄连各三钱,木香、蜀椒、胡桃仁各二钱,小红枣肉八个,老米一撮,灯心(五寸长) 
一百二十根。一料分十剂,绢袋盛之。凡米五升,造酒一尊,煮一袋,窨久乃饮。(《韩氏 
医通》)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黄精
内容:(《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拾遗》救荒草。 
【释名】黄芝(《瑞草经》)、戊己芝(《五符经》)、菟竹(《别录》)、鹿竹(《别录》)、 
仙人余粮(弘景)、救穷草(《别录》)、米铺(《蒙筌》)、野生姜(《蒙筌》)、重楼(《别录》)、 
鸡格(《别录》)、龙衔(《广雅》)、垂珠。 
颂曰∶隋时羊公服黄精法云∶黄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白芨,一名仙人余粮, 
一名苟格,一名马箭,一名垂珠,一名菟竹。 
时珍曰∶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 
之精粹,故谓之黄精。《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故名为戊己芝,是此义也。余粮、 
救穷,以功名也;鹿竹、菟竹,因叶似竹,而鹿兔食之也。垂珠,以子形也。陈氏《拾遗》 
救荒草即此也,今并为一。嘉谟曰∶根如嫩姜,俗名野生姜。九蒸九曝,可以代粮,又名米 
。 
【集解】《别录》曰∶黄精生山谷。二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二月始生,一枝多叶,叶状似竹而短。根似葳蕤。葳蕤根如荻根 
及菖蒲,概节而平直;黄精根如鬼臼、黄连,大节而不平。虽燥,并柔软有脂润。俗方无用 
此,而为《仙经》所贵。根、叶、花、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其叶乃与 
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之。其类乃殊,遂致死、生之反,亦为奇事。 
曰∶钩吻真似黄精,只是叶头尖有毛钩子二个,若误服之,害人。黄精叶似竹也。 
恭曰∶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葳蕤肥根,颇类其小者,肌 
理形色,大都相似。今以鬼臼、黄连为比,殊无仿佛。黄精叶似柳及龙胆、徐长卿辈而坚。 
其钩吻蔓生,叶如柿叶,殊非比类。 
藏器曰∶黄精叶偏生不对者,名偏精,功用不如正精。正精叶对生。钩吻乃野葛之别名, 
二物殊不相似,不知陶公凭何说此? 
保升曰∶钩吻,一名野葛,陶说叶似黄精者当是。苏说叶似柿者,当别是一物。 
颂曰∶黄精南北皆有,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来。叶如竹叶而 
短,两两相对。茎梗柔脆,颇似桃枝,本黄末赤。四月开细青白花,状如小豆花。结子白如 
黍粒,亦有无子者。根如嫩生姜而黄色,二月采根,蒸过曝干用。今遇八月采,山中人九蒸 
九曝作果卖,黄黑色而甚甘美。其苗初生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江南人说 
黄精苗叶稍类钩吻,但钩吻叶头极尖而根细,而苏恭言钩吻蔓生,恐南北所产之异耳。 
时珍曰∶黄精野生山中,亦可劈根长二寸,稀种之,一年后极稠,子亦可种。其叶似竹 
而不尖,或两叶、三叶、四、五叶,俱对节而生。其根横行,状如葳蕤,俗采其苗爆熟,淘 
去苦味食之,名笔管菜。《陈藏器本草》言青粘是葳蕤,见葳蕤发明下。又黄精、钩吻之说, 
陶弘景、雷 、韩保升皆言二物相似。苏恭、陈藏器皆言不相似。苏颂复设两可之辞。今考 
《神农本草》、《吴普本草》,并言钩吻是野葛,蔓生,其茎如箭,与苏恭之说相合。张华《博 
物志》云∶昔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黄精, 
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钩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钩吻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 
不亦惑乎?按∶此但以黄精、钩吻相对待而言,不言其相似也。陶氏因此遂谓二物相似,与 
神农所说钩吻不合。恐当以苏恭所说为是,而陶、雷所说别一毒物,非钩吻也。历代本草惟 
陈藏器辨物最精审,尤当信之。余见钩吻条。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以溪水洗净蒸之,从巳至子,薄切,曝干用。 
颂曰∶羊公服黄精法∶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为上。细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 
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压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黄豆末,相和得所,捏作饼子, 
如钱大。初服二枚,日益之。亦可焙干筛末,水服。 
诜曰∶饵黄精法∶取瓮子去底,釜内安置得所,入黄精令满,密盖,蒸至气溜,即曝之。 
如此九蒸九曝。若生则刺人咽喉。若服生者,初时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 
服止三尺五寸。三百日后,尽见鬼神,久必升天。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以相对者是 
正,不对者名偏精也。 
【气味】甘,平,无毒。权曰∶寒。 
时珍曰∶忌梅实,花、叶、子并同。 
【主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别录》)。 
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曝食之,驻颜断谷(大明)。 
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时珍)。 
【发明】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补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 
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神仙芝草经》云∶黄精宽中益气,使 
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又能先下三尸虫∶上尸名彭质,好宝货,百日下;中尸,名彭矫,好五味,六十日下;下尸 
名彭居,好五色,三十日下,皆烂出也。根为精气,花实为飞英,皆可服食。又按∶雷氏《炮 
炙论》序云∶驻色延年,精蒸神锦。注云∶以黄精自然汁拌研细神锦,于柳木甑中蒸七日, 
以木蜜丸服之。木蜜,枳 也。神锦不知是何物,或云朱砂也。 
禹锡曰∶按《抱朴子》云∶黄精服其花胜其实服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得,得其生花十斛, 
干之,才可得五、六斗尔,非大有力者不能办也。日服三合,服之十年,乃得其益。其断谷 
不及术。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代粮,谓之米 
脯也。 
慎微曰∶徐铉《稽神录》云∶临川士家一婢,逃入深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取 
根食之,久久不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攫,上树避之。及晓下地,其身 然凌 
空而去,若飞鸟焉。数岁家人采薪见之,捕之不得,临绝壁下网围之,俄而腾上山顶。或云 
此婢安有仙骨,不过灵药服食尔。遂以酒饵置往来之路,果来,食讫,遂不能去,擒之,具 
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是黄精也。 
【附方】旧一,新四。 
服食法∶《圣惠方》∶用黄精根茎不限多少,细锉阴干捣末。每日水调末服,任多少。一 
年内变老为少,久久成地仙。 仙《神隐书》∶以黄精细切一石,用水二石五斗煮之,自旦 
至夕,候冷,以手 碎,布袋榨取汁煎之。渣焙干为末,同入釜中,煎至可丸,丸如鸡头子 
大。每服一丸,日三服。绝粮轻身,除百病。渴则饮水。 
补肝明目∶黄精二斤,蔓菁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晒,为末。空心每米饮下二钱, 
日二服,延年益寿。(《圣惠方》) 
大风癞疮∶营气不清,久风入脉,因而成癞,鼻坏色败、皮肤痒溃。用黄精根(去皮, 
洗净)二斤,日中曝令软,纳粟米饭甑中,同蒸至二斗米熟,时时食之。(《圣济总录》) 
补虚精气∶黄精、枸杞子等分。捣作饼,日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汤下五十丸。(《奇 
效良方》) 

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葳蕤
内容:(音威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