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喉〕x三仙散x 胆矾(六分,半生半炒) 广木香(三分) 熊胆(三分) 共研极细,用番木鳖一个,
磨碎和匀,吹在患处。治喉风口噤,死在须臾,以箸开口,吹入即愈。
〔敷药〕x牙疳方x 妇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钱) 铜绿(三分) 麝香(一分五厘) 各研,和匀,敷上立愈。
卷之六喉症论治
喉脉案
属性:房侄 舌下地丁左畔略肿,诵读劳倦则发渴颊红,脘闷痰稠,呼吸不利,脉沉少力,或进寒凉药,腹痛
食减。此素廪阴气不足,神劳则五志火动,脾气困倦,故痰气壅而成痹也。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
阴少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二经之脉,夹咽循喉,火动痰升,结而不散,其源总由肾阴素虚,水不制火
使然。用六味丸。熟地(砂仁末拌蒸)、丹皮(酒炒)、加参、麦、贝、膝、藕粉蜜丸。服而平。
尹氏 久患梅核,气塞如梗,妨咽不利,非火非痰,乃气郁为患。用郁金、木香、贝母、桔梗、陈皮、
栝蒌皮、甘草,数服效。
卷之六
胸痹论治
属性: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
浊阴得以上逆,
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
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金匮》云∶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
薤白半夏汤。胸痹气急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气塞短气,茯苓杏甘汤、橘枳生姜汤。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姜枳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千金》
治胸痹达背痛,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前胡汤。胸中满,噎塞,喉燥唾沫,橘枳生姜汤。
不应,治中汤。胸背闭满,上气喘急,下气汤。胸背疼痛,熨背散。大约阳微者用甘温,苓桂术甘汤。阴凝者
用温通,理中汤。饮逆者用辛泄,吴茱萸汤。痞阻者用辛滑,栝蒌薤白半夏汤。喘逆者用苦降,桂枝加朴杏汤。
痹久者兼通络,旋复花汤。只在旋转上焦清阳,疏利膈间痰气,不与胸痞结胸等症混治,则得之矣。
喻嘉言曰∶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
上逆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不足之阳于上焦;甚者必驱其厥逆之阴于下焦。仲景通胸中之阳,
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选用对症,
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尽屏,即清凉不入,盖以阳通阳,阴药不得预也。甚者用附子、乌头、川椒。
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独出手眼。世医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诃子、
三棱、神曲、麦芽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其识见亦相悬哉。
卷之六胸痹论治
胸痹脉候
属性:脉阳微阴弦,即胸痹痛。(《金匮》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阳衰,胃以上阴寒结聚。
卷之六胸痹论治
附方
属性:〔阳微〕x栝蒌薤白白酒汤x 栝蒌 薤白 白酒
〔不卧〕x栝蒌薤白半夏汤x 蒌 薤 酒 半夏
〔饮邪〕x枳实薤白桂枝汤x 枳 薤 桂 蒌 朴
〔虚寒〕x人参汤x 参 术 姜 草
〔利肺〕x茯苓杏甘汤x 苓 杏 草
〔疏胃〕x橘枳生姜汤x 橘 枳 姜
〔复阳〕x薏苡附子散x 薏仁 附子
〔痞逆〕x桂枝姜枳汤x 桂 姜 枳
〔温填〕x乌头赤石脂丸x 赤石脂 乌头 附子 干姜 川椒
〔温散〕x细辛散x 细辛 甘草(各六钱) 枳 姜 蒌 地 术(各一两) 桂心 茯苓(各两半)
酒服。
〔下气〕x前胡汤x 前胡 夏 芍 草(各二钱) 参 归 芩(各一钱) 姜(三片) 枣(三枚)
竹叶(一握)
〔理气〕x治中汤x 见三卷饮食。
〔下气〕x下气汤x 杏仁 槟榔 童便煎。
〔外治〕x熨背散x 乌头 桂 附 羌 辛 芎 椒 为末,绵裹,烘令暖。
〔阳虚〕x苓桂白术甘草汤x 苓 桂 术 草
〔阴凝〕x理中汤x 见一卷中风。
〔饮逆〕x吴茱萸汤x 见三卷呕吐。
〔喘逆〕x桂枝加朴杏汤x 桂 芍 草 朴 杏 姜 枣
〔络瘀〕x旋复花汤x 旋复 葱管 新绛
卷之六胸痹论治
胸痹脉案
属性:赵 有年,胸痹食阻,由举重伤气所致。脉小弱是阳结欲闭之候,述数月前膈痛,饮糜粥辄阻,自
谓膈噎已成。今作胸痹治,通其脘中欲闭之阳。参《金匮》法,栝蒌、薤白、桔梗、杏仁、橘白、丁香,用辛
滑温通,胸脘俱爽,食入不拒,竟进粥饭,然病初愈,恣意粉团干饭,非高年祝噎所宜。
马 病后脉弦胸痛,金不制木,当节劳戒怒。栝蒌、橘白、白芍、茯神、杏仁、炙草、煨姜,二服愈。
糜氏 中年脘痞,食减不饥,吐沫,渐成胸痹。乃上焦气阻,腑失通降。治者以为噎膈,专用术、附、
蔻、朴,燥脾破气劫津,渐致阴伤液涸,大便不通,下焦壅则上焦益加胀满,恐延关格重症矣。宜辛通苦降法。
蒌仁、杏仁、郁李仁、贝母、枳壳、苏梗、郁金汁、薤白汁,五七服胸膈舒,大便润而食进。
金氏 诸阳受气于胸中,喻氏谓胸中阳气所经,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晦塞有加。
今脘闭食胀,清阳不旋,浊气失降,午后足肿,阳益下陷矣。用升清降浊。桔梗、半夏、橘白、升麻、砂仁壳、
枳壳、茯苓,加姜枣煎。服愈。
赵 脉缓胸痹,阳气不舒。用苓桂术甘汤加砂仁壳,数服效。
蒋 胸右偏痛,呼号欲绝,日夕不能卧。医初疑胃气,疏香燥破气方,不应,改用乳香、当归、延胡、灵
脂,由气分兼入血分,乃益痛,更谓心痛彻背。予问曾呕吐否,曰未也。予谓痛不在心胃,乃胸痹耳。症由胸
中阳微,浊阴上干。仲景治胸痹喘息短气,用栝蒌薤白白酒汤通阳豁痰,复加半夏,正合斯症,仍加橘红,
一啜遂定。
卷之六
心痛论治
属性:(心疝 心痈附)
心当歧骨陷处,居胸膈下,胃脘上,心痛与胸脘痛自别也。心为君主,义不受邪,故心痛多属心包络病。
若真心痛,经言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由寒邪攻触,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急用麻黄、桂、
附、干姜之属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若五脏之邪,干心包致痛,通用必应散。经云∶邪在心则心痛,喜悲,
时眩仆。此包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经云∶手少阴之脉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支脉受邪,在络
不在经也。经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神保丸。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
上支两胁,胃心痛也。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诃子散、复元通气
散。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金
铃子散,加紫降香。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七气汤加枳壳、郁金。肾厥心痛,
由阴火上冲。胃厥心痛,由胃中停滞。脾厥心痛,由中焦寒逆。肝厥心痛,由火郁血分。肺厥心痛,由上焦气
分不清。经之论厥心痛,以诸痛皆肝肾气逆上攻致之,但分寒热两种。寒厥心痛者,身冷汗出,手足逆,便
利不渴心痛,脉沉细,术附汤。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厥,烦躁心痛,脉洪大,金铃子散、清郁汤。凡暴痛非
热,久痛非寒,宜审。经又云∶阳明有余,上归于心,滑则病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小茴香煎汤下。又心疝
宜疝气门求治。心痛引少腹满,上下无定处,溲便难者,取足厥阴肝。心痛腹胀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脾。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取手太阴肺。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阴肾。以上皆他腑脏之邪,干心而致痛,须加各
腑脏药治之。《金匮》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医通》曰∶九种心痛,乃久客之剧症,即肾水乘心,香港脚攻
心等别名也。痛久血瘀,阴邪团结,故用参、附、干姜温气散邪,加野狼毒、巴霜、吴茱萸驱之,使从阴窍出。
药虽峻利,而改汤为丸,取缓攻,不取急荡也。后人因分九种心痛∶曰饮,恶心烦闷呕水,由停饮蓄注也。
胃苓汤,甚则小胃丹。曰食∶饱闷噫败卵气,由生冷食物过多也。青皮丸加砂、枳。曰寒∶外受寒,宜温散;
桂枝七气汤。内受寒,宜温利。术附汤加蔻、朴、枳、陈。寒久郁则成热,用山栀为热药响导,佐以生姜,多
用川芎开之。虚寒宜温补,归脾汤加干姜、桂心、菖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痢下重。五积散。寒客
背俞,则脉血涩,注于心,相引痛。桂枝七气汤、神效丸。曰火∶痛不时发,姜汁炒山栀、少加炮姜、甘草。
若热郁痛,脉数,口渴便秘,清中汤。曰气∶脉沉结或弦,胸中气壅,攻刺作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
之则痛定,二陈汤加炮姜,不应,理中汤。久服破气药太过,脉大无力,六君子汤加炮姜。曰血∶好饮热酒,
血留胃口,脉必涩或芤,饮作呃。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虚人血瘀,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桂心、降香。
曰悸∶心痛而烦,发热动悸,此为虚伤。辰砂妙香散、加味七气汤。曰虫∶面有白斑,唇红口沫能食,翦红丸。
因蛔动则呕,痛有休止,乌梅丸、
妙应丸。曰疰∶鬼疰心痛,昏愦妄言,或猝倒口噤,由感恶也。苏合香丸。此为九种心痛。若心痛脉微欲绝,
手足逆冷者,桂心三钱煎服。猝心痛,脉洪数者,黄连三钱煎服。若脉弦数,木克土也,小建中汤。取芍药
酸收,于土中泻木。如脉沉细,水侮土也,理中汤。取干姜味辛,于土中泄水。大寒客心胸,呕逆不食,气上
冲痛,不可触近,金匮大建中汤。寒痛绵绵不绝,术附汤加草果、浓朴。凡按之痛减者,气虚也,参术散。
按之痛甚者,气实也,栀萸丸。又有心痈发胸乳间,一名井疽,状如豆大,发如蜂窠,系心热盛,宜疏导心火,
凉血饮。缓则不救。小便涩者,清心散,或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麦。大便秘者,内固清心
散,凉膈散去硝黄,加白芷、花粉、生地。
丹溪曰∶心胃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口食冷物而得,其初当与温散,如桂枝七气汤。或温利之,如
九痛丸。若得之稍久则成郁,郁久必生热,热久必生火,若温散温利,即助火添邪。由是方中以山栀为热药之
响导,则邪易除,正易复,痛易安。又曰∶心胃痛,须用劫药,痛乃止。如仓猝散∶山栀四十九枚连皮炒,
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共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少许服。加川芎尤妙。能治气自
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痛不可忍,自汗如洗,手足冷而垂死者。又如愈痛散∶五灵脂、延胡索、蓬术、
良姜、当归,等分为末,每三钱,醋汤调服。治急心胃痛。
卷之六心痛论治
心痛脉候
属性: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或涩,皆心痛。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滑实为宿食。沉紧为
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弦涩或芤为死血,忽大忽小为虫,痛甚脉必伏。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痛在尺。
卷之六心痛论治
附方
属性:〔通治〕x必应散x 延胡 香附 艾灰 归身 砂仁 生姜
〔肾心痛〕x神保丸x 全蝎(七个) 巴霜(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辰砂为衣,姜汤下。
〔胃心痛〕x草蔻丸x 枳壳(二个) 草蔻(煨) 白术(各一两) 麦芽 神曲 半夏(各五钱) 干姜
青陈(各二钱) 炒盐(五分)
〔同上〕x清热解郁汤x 山栀(钱半) 枳 芎 香附(各一钱) 黄连 苍术(各七分) 陈皮 姜炭
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脾心痛〕x诃子肉汤x 见四卷痢。
〔同上〕x复元通气汤x 白丑(二两) 炙甲片 茴香(炒。各一两五钱) 陈皮 延胡 炙草(各一两)
木香(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肝心痛〕x金铃子散x 见三卷郁。
〔肺心痛〕x七气汤x 见二卷咳嗽。
〔寒厥〕x术附汤x 术 附 草
〔热厥〕x清郁汤x 陈 夏 苓 曲 连 栀 苍术 香附(各一钱) 川芎(六分)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姜(三片)
〔心疝〕x五苓散x 见一卷温。
〔通治〕x九痛丸x 附子(三两) 茱萸 人参 炮姜 巴霜(各一两) 野狼毒(五钱) 蜜丸桐子大,温酒下
三五丸。
〔饮痛〕x胃苓汤x 见一卷中风。
〔饮痛〕x小胃丹x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黄 黄柏 以白术煎膏和丸。
〔食痛〕x青皮丸x 青皮 山楂 神曲 麦芽 草果
〔温散〕x桂枝七气汤x 七气汤见二卷咳嗽,此加桂 芍 参 陈 草
〔虚寒〕x归脾汤x 见二卷劳瘵。
〔肾寒〕x加减五积散x 见一卷湿。
〔血涩〕x神效散x 青 陈 枳 曲 桂 芍 草 芷 木香 麦芽 三棱 蓬术 延胡 补骨脂(各七分)
丁香 毕澄茄(各三分) 姜 枣
〔火痛〕x清中汤x 连 栀 陈 苓 夏 草 草蔻 姜
〔气痛〕x沉香降气散x 见三卷郁。
〔有痰〕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中虚〕x理中汤x 见一卷中风。
〔补虚〕x六君子汤x 见一卷中风。
〔血痛〕x手拈散x 延胡(醋炙) 五灵脂(醋炒) 草蔻 没药 每服三钱,酒下。
〔血痛〕x四物汤x 见一卷中风。
〔悸痛〕x辰砂妙香散x 见四卷健忘。
〔悸痛〕x加味七气汤x 七气汤加 远志 炙草(各五分) 茯神 菖蒲(各钱半) 姜 枣
〔虫痛〕x翦红丸x 莪术 三棱 雄黄 木香 槟榔 干漆 陈皮 大黄 贯仲 糊丸,米汤下。
〔蛔痛〕x乌梅丸x 见三卷呕吐。
〔蛔痛〕x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