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椒偏治肾火衰微、肾经冷气上逆。吴茱萸偏治浊阴不降、肝经厥气上逆,并能引热下行(可用于虚火上炎的口舌生疮)。
山茱萸滋厥阴(肝经)的阴液,温肝补肾而收虚汗,止遗精。吴茱萸开厥阴的气郁,温肝暖脾而下逆气,止寒呕。
用量一般0。9~6克;特殊重症可用9克。
凡燥热之证皆忌用。
小茴香
小茴香味辛,性温。功能温肾祛寒、行气开胃。为治疝气疼痛的要药。
下焦有寒邪导致肝肾气逆而出现小肠疝气、少腹疼痛、小腹坠胀、睾丸肿胀疼痛、或睾丸偏坠牵掣疼痛等,可用本品配合乌药、桔核、吴萸、青皮、炒川楝子、荔枝核、木香、葫芦巴等同用。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睾丸结核、慢位睾丸炎等,取得良好效果。谨供参考。据近代研究,本品所含的茴香醛用于豚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可增强双氢链霉素的效力。
小茴香能入下焦,温经散寒,故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后错、行经腹痛、腹部喜暖、月经色黑有块等症。常配合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炒川楝子、元胡、五灵脂、南红花等同用。
小茴香还能行气开胃,对胃中寒气疼痛、气逆呕吐等,可配半夏、生姜、吴萸、茯苓、木香等同用。如因胃寒导致消化不好、食欲不振、饭后胀饱迟消等症者,可配合麦芽、陈皮、香稻芽、炒神曲、砂仁、木香等同用。
胡芦巴、小茴香均能温肾、散寒、治疝,但胡芦巴偏用于陈久痼寒,小茴香偏用于浅近新寒。
吴茱萸、小茴香俱治寒疝,但吴茱萸偏于温肝,小茴香偏于温肾。 小茴香生用偏于理气,盐水炒用,偏于温肾。
用量一般0。25~9克。
阴虚有热者忌用。
皂角
皂角味辛咸,性温。为强烈的祛痰药。并有开窍搜风的作用。
中风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可用皂角(或配同量的细辛)为末,吹入鼻中取嚏,打嚏喷后,则肺窍通,气血较为通畅,然后针灸,用药较为易治。如吹鼻后无嚏,则气血闭塞不通较为难治。对体质壮实、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者,也可用皂角末30克,配白矾末15克混合,每次用3克,温开水调灌,有稀涎降痰作用,或微吐出一些稀涎,然后再辨证用药。
皂角内服,有消痰积、破癥结、下风秘(中风病人大便秘结)的作用。对痰多阻塞气道、咳嗽多痰、痰白粘难出者,可用本品(酥炙)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日三、四次(《金匮》皂荚丸)。也可以本品配合苏子、半夏、橘红、茯苓、莱菔子、杏仁等同用。对腹中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可以本品配合枳实、白术、生牡蛎、炙鳖甲、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山楂核、炙山甲等同用。对中风痰盛而又大便秘结、数日不下者,可以本品配合瓜蒌、桃仁泥等煎水服。
皂角刺功用与皂角差不多,但皂角刺偏用于活血,散结,常于痈疽未溃时,配合当归尾、赤芍、红花、天花粉、银花、连翘、陈皮、炙山甲等同用。我常以皂角刺配白蒺藜(皂角刺活血、化痰、散结,白蒺藜入肝经、行肝气,引皂刺入肝经)再结合调肝理气、和胃助消化、活瘀的药品,例如柴胡、黄芩、半夏、川楝子、五灵脂、红花、焦三仙、刘寄奴、焦槟榔等,随证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有胁痛、肝大、腹胀者(服20~50剂),效果较好,仅供参考试用。
白芥子辛窜,偏入皮里膜外、胸胁肋旁之处而温化痰结。皂角辛咸消痰结,偏用于痰盛咳逆、中风痰盛及腹中痰积结块。
用量一般0。9~3克。皂角刺可用3~9克。
虚证有痰、痈疮已破及孕妇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