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辨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93-辨证录-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肉管,每岁一管,流脓淌血,甚至为苦。世人治法,多用刀针挂线,徒受苦楚, 
而内毒未除,外口难长,经年累月,难以奏功。岂果漏疮而终不可治乎,抑酒色之 
戒不严,而治之不得其法。盖肛门之肉,不比他处之肉,而肛门之皮,亦不比他处 
之皮。他处之皮肉,非横生则纵生也。惟肛门之皮肉,有纵有横,最难生合。况大 
便不时出入,又加以刀针挂线,切勿轻用。惟消其湿热之毒,内治为佳。然而漏生 
既久,毋论漏不可止,而气血反伤,终难奏效也。方用补中用消,则何漏之不可痊 
哉。方用青龟丸∶ 
乌龟(一个) 茯苓(五两) 薏仁(六钱) 羊蹄后爪(四副) 穿山甲(五钱,俱用土炒) 
人参(二两) 青苔(干者,一两) 黄 (八两) 当归(三两) 瓦松(二条,阴干,不可火焙) 
白芷(一两) 槐米(一两) 各为细末。将龟用石臼捣死,以药末拌之,饭锅内蒸熟,将龟肉与 
甲火焙干,为末,同前药用蜜为丸。每日服三钱,服至一月而漏疮干,服至二月漏疮满, 
服完全愈,不再发。但服药时务必独宿,戒酒色三月。倘服药时不断酒色,不能奏功, 
不可不慎。 
此方治漏实有神效,非世上大概之方。况虽去湿而复不散气,虽败毒而又不损 
血,补破于无形,填隙于有孔。我愿人敬服此方,坚守三月之戒,以去十年之病也。 
人有大便时先射血几许,而始溺粪者,人以为便血病也,谁知肛门暗生血痔乎。 
夫痔久必变为漏,宜流脓血。不知受病不同,而见症亦异。此等之症,多得之饮烧 
酒过多,热走于直肠而不得遽泄,乃结成小痔不化,久则皮破而血出。此血乃外出 
于直肠之外,而非出于直肠之中,乃膀胱之血也。夫膀胱化气而不化血,酒毒渗入 
膀胱,将酒气化水出于阴器,而酒毒烁血不能从阴器而出,势不得不趋大肠肛门而 
出矣。无奈门径各别,户口牢关,无可出路,而酒毒结于直肠之外,毒向内攻,而 
直肠之痔生矣。痔生必破,乘隙而膀胱之血注之,久且以血引血,不独膀胱之血尽 
归之也,乘大便之开关,血先夺门而出,故先大便而出射,正见其欲出之速耳。治 
之法似宜急填其隙,使血出之无路为第一策。然私窦既开,漏卮易泄,不亟清其上 
游之源,而但截其下流之隙,非计之善也。方用清源散∶ 
黄连(三钱) 茯苓(五钱) 白芍(五钱) 葛根(二钱) 白芷(三分) 槐花(三钱) 
地榆(三钱) 人参(三钱) 
穿山甲(土炒,为末,一钱) 白术(五钱) 车前子(二钱) 三七根末(三钱) 水煎,调末。服三 
剂,血较前更多,三剂后减去黄连,再用三剂,血止而痔愈矣。愈后必务断酒, 
终身不可服也。若女色止忌三月,永不再发。倘不能禁,不必为之治疗,必先 
说过而后医也。 
此方妙在用黄连之多,以解酒热之毒,所谓先清其源也。上游无病而下流自然 
安闲,况诸药又分发得宜。无非去湿化热之味,堵截之方,又何能加于此哉。 
人有胸间生疮,因不慎酒色,遂成漏窍,长流血液,久则神形困惫,腰痛难伸, 
行同伛偻,人以为心漏也,孰知是肾虚而成漏乎。夫心肾本相通也,心之气必得 
肾之气以相生,肾之气必得心之气以相闭,心漏之成于肾气之泄也。欲心漏之愈, 
安可不急治其肾气之衰乎。然而治肾而心之气不闭,则补肾与不补同,盖有出气而 
无止气耳。或谓,凡漏疮多成于湿热,但补肾而不闭心之窍,则漏不能愈,闭心之 
窍而不去其湿热,而但治其心肾,恐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也,漏在他处者, 
可泄其湿热,而漏在胸间者,不可泄其湿热。盖心漏成于肾虚,肾虚则寒,而非热 
也。肾虚者,肾水虚而非邪水盛也。治之法,补其真阴而邪水自消,温其肾寒而湿 
热自退。方用温肾丹∶ 
鹿茸(二个) 附子(二个) 青盐(二两) 人参(二两) 瓦葱(二枝) 红枣(四两) 各为末, 
红枣煮熟,捣为丸。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而腰痛减,服月余而心漏愈矣。 
此方之奇,全在鹿茸,既能益肾中之水火,而更能补心中之缺陷。又加之附子 
之辛热,则无经不达,引鹿茸直入于心肾,以填补其空窍。如青盐者,咸以耐坚也。 
盖漏疮必多窍孔,故流血亦多,血得盐则止而不流也。瓦葱者,消湿热于无形,虽 
心漏非湿热之病,然未免少有留存,则孔窍难塞,故兼用以防其变。诚恐气虚不能 
化,更益以人参生气于心肾之间,助茸、附之力通达于上下,尤易成功也。 

卷之十三
顽疮门(二则)
属性:人有久生恶疮,或在手足,或在胸背,或在头面,终年经岁而不愈,臭腐不堪, 
百药罔效,外药敷之不应,内药服之无功,世人故谓之顽疮。然疮虽顽,治之当如 
何?盖人身气血和,断不生疮疖,间或生之,亦旬日而愈。其不和者,或因湿浸, 
或因热盛,或因湿热寒邪之交至,遂至气结而不宣,血滞而不散,结于皮而皮生疮, 
结于肉而肉生疮。久则脓血不净,因而生虫。人以为虫也,又用杀虫之药,而反伤 
其皮肉,则气血愈虚,力难兼到,弃皮肉于膜外而罔顾,则疮成为冥顽不灵之患矣。 
故治疮皆以行气活血为主,而虫与毒不必计也。然而血不易活,气不易行,非补气 
补血不可。盖气得补而气自行于周身,血得补而血自活于遍体也。方用救顽汤∶ 
当归(二两) 黄 (一两) 白术(一两) 生甘草(三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麦冬(一两) 柴胡(一两)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 防风(一钱) 连翘(一钱) 附子(一片)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疮口必然发肿,断不可惧。从前无效,今服药发肿,乃药助气血与 
疮相战也,乃速愈之机。再服二剂,不痛而痒矣。再服二剂,痒止而肉生矣。再服二剂, 
结靥而愈。再服二剂,不再发。 
此方单去活血行气,得补之力也。气行血活,虫将安寄?故不必杀虫而顽疮自尽愈矣。 
人有内股生疮,敛如豆许,翻出肉一块,宛如菌状,人以为虫蚀外翻也,孰知 
是肝经风热血燥之故乎。夫肝热则生风,此风乃内风而非外风也。外风清凉而内风 
蕴热,故外风宜散而内风宜清。然但清其风而不补其血,则热不可解,而风不可舒 
也。必须养血之中而益之清热之味,则燥不能燥,热退而风自静矣。方用清风汤∶ 
白芍(一两) 人参(五钱) 当归(五钱) 白术(三钱) 炒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川芎(二钱) 丹皮(三钱) 沙参(三钱) 柴胡(一钱) 天花粉(三钱) 连翘(一钱) 
水煎服。一连数剂,疮口自敛。 
此方滋血以养肝,非消肉以化毒。然何以疮敛而愈也?盖疮成于肝木之旺,平 
肝而血无过燥之虞,自然风散而热无炎烧之祸也。苟不平肝而内用降火之品,外用 
追蚀之法,则蚀而又翻,翻而又蚀,其肉益大,而气愈虚,变出非常,正难救援耳。 

卷之十三
接骨门(二则)
属性:人有跌伤骨折,必须杉木或杉板将已折之骨凑合端正,用绳缚住,不可偏邪歪 
曲,紧紧又用布扎,无使动摇,万不可因呼号疼痛,心软而少致变动轻松,反为害 
事。收拾停当,然后用内服之药。苟或皮破血出,尤须用外治之药也。但骨内折, 
而外边之皮不伤,正不必用外治之药,然内外夹攻,未尝不更佳耳。内治之法,必 
须以活血去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方用续骨神丹∶ 
当归(二两) 大黄(五钱) 生地(一两) 败龟板(一两,为末) 丹皮(三钱) 
续断(三钱) 牛膝(二钱) 乳 
香末 没药末(各二钱) 桃仁(三十个) 羊踯躅(一钱) 红花(二钱) 白芍(一两) 水 
煎服。二剂而瘀血散,新血长,骨即长合矣。再服二剂,去大黄,又服四剂则全愈矣。 
外治之法,必须用膏药而加之末药,渗于伤处为妙。膏名全体神膏∶ 
当归(二两) 生地(二两) 续断(一两) 牛膝(一两) 甘草(五钱) 地榆(一两) 茜草(一两) 
小蓟(一两) 木瓜(一两) 杏仁(三钱) 人参(一两) 皂角(二钱) 川芎(一两) 刘寄奴(一两) 
桑木枝(四两) 红花(二两) 白术(一两) 黄 (一两) 柴胡(三钱) 荆芥(三钱) 用麻油三斤, 
熬数沸,用麻布沥去渣,再煎,滴水成珠,加入黄丹末,水漂过一斤四两,收为膏,不可太老。 
再用乳香三钱,没药三钱,自然铜醋浸烧七次,三钱,花蕊石三钱,麒麟竭五 
钱,白蜡一两,海螵蛸三钱,为细末,乘膏药未冷时投入膏中,用桑木棍搅匀取起,以瓦 
器盛之。临时以煨摊膏,大约膏须重一两。既摊膏药,再入细药,名为胜金丹∶ 
麝香(三钱) 血竭(三两) 古锻石(二两) 海螵蛸(一两) 自然铜末(如前制,一钱) 乳香(一两) 
没药(一两) 花蕊石(三钱) 冰片(一钱) 樟脑(一两) 土狗子(十个) 地虱(干者一钱) 
土鳖(干者一钱) 人参(一两) 象皮(三钱) 琥珀(一钱) 儿茶(一两) 紫石英(二两) 三七根末(一两) 
木耳炭(一两) 生甘草末(五钱) 
和匀,以罐盛之。每膏药一个,用胜金丹末三钱,渗在膏药上贴之。大约 
接骨不须二个也,重则用膏药二个。此膏此末皆绝奇,绝异之药倘骨未损伤, 
只消贴一张即痊,不必加入胜金丹末药也。 
三方内外治法皆有不可形容之妙,内外同治,旦夕即能奏功。世传得此三方, 
可无忧折伤之不可救也。 
人有从高而下堕于平地,昏死不苏,人以为恶血奔心也,孰知是气为血壅乎。 
夫跌仆之伤,多是瘀血之攻心,然而跌仆出于不意,未必心动也。惟从高下坠者, 
失足之时,心必惊悸,自知坠地必死,是先挟死之心,不比一蹶而伤者。心不及动也。故气血错乱, 
每每昏绝而不可救。治之法。驱其瘀血而必佐之苏气之品,而血易散,而气易开。倘徒攻瘀血, 
则气闭不宣,究何益乎。方用苏气汤∶ 
乳香末(一钱) 没药末(一钱) 苏叶(三钱) 荆芥(三钱) 当归(五钱) 丹皮(三钱) 
大黄(一钱) 桃仁(十四粒) 羊踯躅(五分) 山羊血末(五分) 白芍(五钱) 水煎。调服一剂 
而气苏,再剂而 
血活,三剂全愈。 
此方苏气活血兼而用之,故奏功神速。方中妙在用羊踯躅与苏叶、荆芥,因其气乱而乱之, 
则血易活而气易苏矣。 

卷之十三
金疮门(一则)
属性:人有杀伤而气未绝,或皮破而血大流,或肉绽而肠已出,或箭头入肤,或刀断 
背指,死生顷刻,不急救可乎。大约金刀之伤,必过于流血,血尽则发渴,渴若 
饮水,立刻即亡,故刀伤之渴,断须坚忍。世人有饮水而愈者又是何故?盖其人素 
有热病,得水即热解,而不可执之以治凡有伤而渴者也。但渴即不可饮水,又将用何 
药解渴,要不能外补血以救之。然而既补血以止渴,刀枪之口大伤,所补之血仍然 
外泄,血流无止渴之期,亦速死之道也。故补血之中,仍须用止血之药,而止血之 
内,更须用生肉之剂,则恶血不致攻心,内火不致烧胃,庶死者可生,破者可完, 
断者可续也。方用完肤续命汤∶ 
生地(三两) 当归(三两) 麦冬(三两) 元参(三两) 人参(二两) 生甘草(三钱) 三七 
根末(五钱) 续断(五钱) 地榆(一两) 乳香末 没药末(各三钱) 刘寄奴(三钱) 花蕊石(二钱) 
白术(五钱) 水煎服。一剂口渴止,二剂疮口闭,三剂断缝生,四剂全愈。 
此方补血,加之止涩之味,使血之不流,肉之易长是也。何以又用补气之药, 
盖血伤不易速生,补气则气能生血,且血生以接肉,又不若气旺以接肉之更易,所 
以于补血之中兼用补气之药也。然不用参、术,未尝不可建功,终觉艰难不速。此 
方凡有刀伤,皆可治疗,但视其所伤之轻重,以分别药料之多寡耳。 

卷之十三
物伤门(三则)
属性:人有为虎所伤,无论牙爪,流血必多。大约虎伤者,多在颈项,必有深孔,或 
两个,或四个,其孔一时即变黑色,痛不可忍。急用生猪油塞之,无猪油则用生猪 
肉填之,则肉入孔中,随塞随化,庶不致所伤之肉再腐,然后急买地榆半斤,为末, 
敷其虎伤之处,血即顿止,随用汤药以解其渴。盖虎伤之后流血必多,而虎又有热 
毒,直来犯心,故口渴之甚,断不可即与水饮,万不得已可与小便饮之。急用治虎 
汤∶ 
当归(三两) 地榆(一两) 生地(三两) 黄 (三钱) 三七根末(一两) 麦冬(三两) 
水十碗,煎数碗,恣其畅饮,服完必安然而卧。明日伤处大痒,又服一剂,又卧。如是五 
日;疮口生合而愈。 
此方大补气血以生肌,加地榆以化虎毒,加三七根止血收口。药料无奇,而收 
功实神妙也。 
人有为蛇所伤,或在足上,或在头面,或在身腹之间,足肿如斗,面肿如盘,腹肿如箕, 
三日不救,则毒瓦斯攻心,人即死矣。盖蛇乃阴物,藏于土中,初出洞之时,其口尚未饮水,毒犹 
未解,故伤人最毒。治以解毒为主。惟是蛇毒乃阴毒也,阴毒以阳药解之,则毒愈炽。必须 
以阴分解毒之药,顺其性而解之也。方用祛毒散∶ 
白芷(一两) 生甘草(五钱) 夏枯草(二两) 蒲公英(一两) 紫花地丁(一两) 白矾(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肿渐消,二剂而毒尽从大小便而出,三剂全愈。 
此方白芷虽是阳分之药,得夏枯草阳变为阴。紫花地丁、蒲公英、甘草、白矾 
之类尽是消毒之味,又且属阴,阴药以化阴毒,自易奏功,所以助白芷直攻蛇毒而 
无留余之害也。或问,解蛇之毒既不可用阳分之药,何必又用白芷?不知蛇毒正用 
白芷,方能除祛。世人不善用之,所以有效有不效。今用之于阴分药中,自无不效 
矣。又何可舍白芷而另求他药,反致无功乎。或又问,雄黄亦制蛇毒之品,何不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