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的龙树的中观见,修十法行与六度行,不准学顿门的见行。
总之,墀松得赞时,才开始有西藏人出家受戒,建立僧伽制度,广译经论,讲学修行。佛教的真正规模,此时才算完备。又在耶巴、钦朴等处,建立专修道场。后来阿底峡尊者曾赞叹说,此时西藏佛法之盛,就是印度好象也比不上呢。
三、墀惹巴仅时期(发扬佛教)
墀松得赞死后,牟尼赞薄与牟底赞薄先后继位,绍承父业,仍弘佛法。尤其在牟底赞薄时,建立金刚界寺,请无垢友等论师,遍照护等译师,将父兄两代未译完的经论尽量翻译(据伦主《佛教史》和《藏王纪》所记,此时还有莲花戒等论师,龙王护、宝胜等译师),三藏教典此时就很完备了。
墀松、牟尼、牟底诸王时,一面虽尽力弘扬佛法,一面也常以武力征服邻近的其他民族,尤其与唐朝,时而和好,时而战争。直到墀惹巴仅时代,由诸佛教大德从中调停,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唐朝与西藏才达成和议,建立了和盟碑,战事才停息。
墀惹巴仅深信佛教,护持十善法制。因见前代静命、智王、漾娘桑、桑希·得瓦廓喀结其主、阿难陀等译出的典籍,有许多名词是西藏不通用的,又有从汉地、于田、印度萨贺等处译来的,名词多不一致,学习极为困难;故请胜友论师、天王菩提等译师,依据大小乘教义及声明诸论重新整理,务令义理无误,名词统一,便利修学。又将大小乘教各种名词,详加审定,汇为专书,使后来译经者有所遵循。倘有必须设立的新名,须将该名词的训诂和定名的理由,详细注明,呈报译经院、讲经院,转呈藏王批准,编入目录内,以便通行。关于密部典籍,尤其无上瑜伽部,未经藏王批准的,不许随意翻译。所译三藏教典,在礼敬文上加以区别:凡属律藏的,“敬礼一切智”;凡属经藏的,“敬礼一切诸佛菩萨”;凡属论藏的,“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读者一看礼敬文,就知道属于那一藏。对于戒律,还是只弘一切有部,不许弘译他部,以免争端。
墀惹巴仅由于深信佛法,对于每一个僧人,各分配给七户居民,供给他的生活,使他能专一修行。每逢斋僧法会,墀惹巴仅先把自己的头巾敷地,请僧众在上边走过,然后顶戴。所有大小朝政,皆请决于高僧;所有行政制度,也都以经律为准则。下至通用的度量衡器,都依照经论改制。对前代所建的寺院,都善加修葺,并新建札喜格培寺。以恭敬三宝、奉行十善教育人民。对于侮慢三宝的,处罚特重。他这样做,对于佛教虽是极端尊崇,但在臣民当中,不免引起一部分人的嫉忌和反感。朗达玛的灭法,也就因此而起。
从松赞岗薄时代创制统一藏文,翻译佛经,至墀惹巴仅时代整理译典,广事讲修,都属于西藏佛教的前弘期。这一时期内,西藏的佛教,可就教典文献和见修行证两方面总结一下:
一、教典文献
此时所译的教典,大小、性相、显密、大体都已完备。今依《登迦目录》,略举如下:
(一)大乘经典,分六类:
(1)《般若经》类,有《般若十万颂》等大小十六种。
(2)大方广类,有《佛方广经》等大小七种。
(3)《大宝积经》四十八品(原书四十九品,抽出四十六品编入《般若经》类)。
(4)各种大乘经,有《贤劫经》等大小一百六十七种。
(5)大经类,有《大集经》等九种。
(6)从汉文转译的,有《大般涅槃经》等大小二十四种。
(二)小乘经:《正法念住经》等大小三十九种,又《集法句》等论著七种。
(三)密咒续:《不空 索经》等及注疏四部共十八种(其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缺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
(四)各种陀罗尼一百零一种。
(五)名号:有《佛及菩萨百八名经》等九种。
(六)赞颂:有《不可思议赞》等十八种。
(七)愿文:有《回向愿王》等十二种。
(八)吉祥颂:有《大吉祥颂》等七种。
(九)律藏: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十七事》、《毗奈耶》并诸注释大小三十一种。
(十)大乘注释:有《般若十万颂大疏》等五十二种(内有《般若经》、《深密经》、《三摩地王经》、《宝积经》、《十地经》等的注释),又有从汉文译出的《解深密经大疏》等八种。
(十一)中观宗论:有《中论》等三十三种。
(十二)禅修类:有《修次第论》等八种。
(十三)唯识宗论:有《瑜伽本地分》等四十一种。
(十四)各种大乘论:有《集菩萨学处论》等三十一种。
(十五)小乘论:有《俱舍论》等九种。
(十六)因明类:有《观业果论》等二十五种。
(十七)藏王等撰述:有《圣教正量论》等七种。
(十八)已译未校的:有《般若四千颂》及《念住经》二种。
(十九)未译完的:有《中观精研论》及《释》等九种。
从第一类至第八类属于经藏,第九类属于律藏,第十类以后属于论藏。又第三、第四两类属于密教,其余都属显教。
小乘经律论大小乘共学,其余都属大乘。唯识宗的经论,已很完备。中观宗的经论,除月称的论疏外,很多都有了。这个目录中所载的密部典籍虽只有事行两部;但在墀松得赞时,已曾请印度密宗法称大师,传授瑜伽部灌顶。又有无垢友、施戒、遍照护、吉祥积等,已翻译《集密意经》、《幻变密藏》、《黑茹迦格薄》等无上瑜伽部密法多种。所以这一段时期,显密方面的教典,可以说都大体具备了。
二、见修行证
这一段时期中,从印度请来的译经大德,多系中观见;因此,这一期西藏佛教的见解,主要是中观正见,即“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的见解。一切法无“自性(孤立不变而实有的自体)”而“有(存在)”的原因,即是“缘起”(依赖条件而生灭,即一定的事物必依一定的条件才能生起,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起)。宇宙万有,世出世间一切因果,乃至证解脱,成菩提,皆依“缘起”而有,亦皆自性空,就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由深信世出世间因果道理,而严持净戒,依戒修定,由定发慧,就是三增上学。依中观正见和三增上学所引起的身语行为,就是正语、正业、正命的十法行和六度等正行。三学乃至六度等,就是所修的行。由此修行,发小乘心的,所证就是四沙门果;发大乘心的,经三阿僧祇劫,圆满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所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以上是就显教说的。在密教方面,如佛密论师所传的事部和行部,法称论师所传的瑜伽部,都是在中观正见和发大菩提心的基础上,传授灌顶。受灌顶后,严守各部的三昧耶戒,进修有相瑜伽的增上定学,和无相瑜伽的增上慧学,由此而得世出世间各种悉地。如无垢友论师所传的无上部密法,就是现在西藏佛教的旧派。此派判佛法为九乘:一、声闻乘,二、独觉乘,三、菩萨乘,说这三乘属于显教,名共三乘,是化身佛所说。四、事部,五、行部,六、瑜伽部,说这三部名密教外三乘,是报身佛所说。七、大瑜伽部,八、阿耨瑜伽部,九、阿底瑜伽部,说这三部名无上内三乘,是法身佛所说。此派说自派所传即后三乘密法,尤其重于阿底瑜伽(即现在流传的大圆满教授);说一切众生现前离垢的“空明觉了”,即大圆满。意谓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具于此“空明觉了”之中。由了知此心性本来无生无灭,具足一切功用;安住在这种见解上,远离一切善恶分别,渐次消灭一切无明错觉;最后证得永离一切戏论的究竟法界,就是修此教授所证的果德。
6。 西藏后弘期佛教
西藏佛教自朗达玛王辛酉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灭法后,卫藏等地都没有出家的僧众,经百余年,才有卢梅等往西康学佛法,回到西藏建僧伽,弘扬佛教,直到现在,约一千年来的西藏佛教从未中断。史学家把这一期的佛教,对前弘期而言,名为“西藏后弘期佛教”。
一、后弘期开始的年代
朗达玛灭法后,什么时候佛教才由西康复传到西藏,诸书记载互有不同。据《布敦佛教史》(136页上)说:“卫藏佛教毁灭经七十年,后有卢梅等十人重建佛教,十人到西藏时,有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妇说她六岁时曾见过僧人。”就依这个传说,布敦说西藏佛教中断了七十年。并称“有说已经一百零八年”(似即指内巴班枳达所说)。
《青史》(27页下──28页上)引内巴班枳达名称愿戒说:“从辛酉后经百零八年没有佛教,至百零九年已酉才又有佛教。”又说:“辛酉灭法后百零九年是指卢梅等在西藏初建拉摩惹结寺的一年,不是指佛教最初复传到西藏的一年。”并引卢梅的弟子跋希上座的文说:“大善知识卢梅慧戒同松巴智慧,先想在陇穴金比陇建寺,没有成功,后于酉年才建拉摩惹结寺。”这证明卢梅等由康返藏是在建拉摩惹结寺之前的。它还引种敦巴说:“辛酉灭法后七十八年戊寅佛法复兴,戊寅后六十五年壬午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并认此说为正确。阿底峡尊者到藏是公元1042年,逆推65年,故说相距78年(901年灭法之说不合理,已如《西藏前弘期佛教》中说)。又《青史》记贾拉康的历史时说:“拏曩金刚自在……丙子年(976)生,三岁时戊寅(978),律教由西康传到西藏。……三十七岁壬子(1012年)建贾鲁寺。”拏曩金刚建贾寺后,直至明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共465年,代代相承,记载详明,最为可信(见《青史》11页下──13页下)。故后弘期的开始,可定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距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841)朗达玛灭法,为137年。卢梅等回藏建立僧伽时,正俄达墀巴在位。从朗达玛之子母坚到俄达墀巴,共历七王,经137年。由于这时期政治很混乱,对朗达玛灭法到卢梅的复兴佛教的年代,诸史颇多异说。比较上以841年到978年的说法为可靠。
二、本期佛教弘传的情形
从西康复兴佛教重建僧伽。当朗达玛灭法时,有藏饶萨、鈅格回、玛释迦牟尼三人,满载律藏典籍,经俄日(阿里)绕新疆,逃往西康玛墝潜修。又有迦胜光称、绒敦狮子幢、拉墝吉祥金刚等,亦各携所有经典,先后逃往西康(《藏王纪》页上及100页上)。当时西康地区尚佛有教徒,如喇勤所亲近的浓妙吉祥、宝金刚、吉胜顶、曩具喜菩提等(《青史》页)。
藏饶萨在西康,穆苏萨巴从之出家,以鈅格回为阿阇黎,受沙弥戒,法名格瓦饶萨。因他的智慧广大,尊称为贡巴饶萨,后期佛教复兴之功最着,故又称喇嘛勤(大师之意)。喇勤年满将受比丘戒时,邀请西康墝塘、吉祥金刚等,足受戒僧数。吉祥金刚自言曾刹藏王,不能入僧数,代于西宁附近邀汉僧二人参加。仍以藏饶萨为亲教师,于五众僧团受比丘戒。
《伦主史》(127页上)称,即依此僧团,复有西康人仲智幢、弩菩提幢等多人,出家受戒,学习戒律和对法。《藏王纪》100页上也载:继喇勤之后,西康有跋金刚自在、仲智幢、觉热慧菩提等众多大德。《青史》说喇勤西康的弟子,有粗胜慧等。
喇勤在西唐弘法,声名渐传入西藏,藏王智幢,先派卫藏的卢梅慧戒、积智德、聪格慧狮子、罗敦金刚自在、松巴智慧、贾罗卓协饶、云本法胜等七人往西康;后又遣塔乙胜圣、惹希戒生、跋尊慧自在、结雷仰珍法救、仲馨慧愿等五人赴西康;先后皆依仲智幢、觉热慧菩提等受戒学法《藏王纪》100页下──101页上)。
据《布敦史》(132页下)说:“卫藏十人,赴康学法,卫五人,卢梅戒慧、诊智慧、惹希戒生、跋戒慧、松巴智慧;藏五人,罗敦金刚自在、聪尊慧狮子、俄日巴俄解兄弟、及博东巴邬波得迦。时藏饶萨年老不收徒众,令从喇勤求戒。卢梅留康从仲智幢学戒,余人先回,后惹希及跋戒慧之弟来,在墝塘相遇,亦出家受戒。卢梅等十二人之说,《布敦史》与《藏王纪》相同,但人名及受戒师互有出入。《青史》则说卢梅等为粗胜慧戒弟子,也亲近喇勤并从仲智幢学律,又是一种说法。
卢梅等回藏,据《伦主史》说是辛未(971),他们都不敢迳回拉萨,先到桑耶,等待时机。卢梅住迦曲,跋氏兄弟住邬刹和邬则,惹希兄弟住格结,诊智德住桑康,罗登等往后藏。经过了一段时间,佛法渐传播出去,从学的弟子多起来了,民间信仰也一天天地多起来了;于是重立僧团,营建寺庙便着着地进行了。
据说卢梅与四大弟子建立僧团寺庙有十八处,惹希戒生及其弟子的传派有六处;跋戒慧及其弟子有七处;诊智德有五处;罗敦金刚自在及其弟子有十七处;聪尊慧狮子有九部十六处。卫藏九人中的前藏松巴和后藏俄解兄弟及博东巴,诸史没有记载他们的活动。
另有阿霞智坚往西康从喇嘛勤弟子枳窝却喇受戒,和他的弟子名竭邬聂曩巴等,这一系名叫阿众。又有枳童戒的往西康从喇勤弟子雅洗本敦受戒,回藏后发展了结地的八处,这一系名枳众。以上见于记载的,共有寺庙七十五处。
西藏佛教的复兴,得力于前藏卢梅等,后藏罗敦等,他们致力于弘传戒律,重建僧伽,法门龙象辈出,使全藏人民重瞻慧日慈云,教化之盛,已远驾乎前弘期。后来阿底峡尊者在哦日闻种敦巴述及盛况,急合掌赞叹说:“如此兴盛,必圣僧所建树,绝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
由哦日弘传律学朗达玛灭法后不久即遇害。朗达玛王系传第五世阔惹,惹传其弟松内而出家,法名智光,迎请法护、慧护论师等到哦日传比丘戒,从学比丘律仪。
时有漾绒巴胜慧,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