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年轻时做新鲜事_林丹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竟是应该偏重语言,还是应该突出理工科?

  我的回答是:所有这些都是次要的。假如一个年轻人通过体操和跑步练就了一身肌肉和耐久力,那么,他将来可以干任何体力活。学生心智的锻炼以及脑力和体力的运用也是这个道理。可见,那个语带诙谐的人并没有错,他把教育定义为:“所谓教育,就是即便你把学校里学的东西全都忘记,仍不会消失的那个玩意儿。”正因为如此,我一点也不着急做出选择,到底是倾向传统的文史教育观,还是那个更注重理工科的教育观。

  另一方面,我要反对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日后能迅速派上用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生活的内涵远没有如此肤浅,在学校开展这样的专门培训似乎不太可能。再者,在我看来,把学生当做死板的工具也令人心生反感。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始终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专家。即便是那些术业需专攻的专门学校学生,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始终把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专门知识的获得,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那么,比起另一个只注重吸收细枝末节的知识的人,他将来必定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心香一瓣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培养年轻人?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锻炼动手能力,应杜绝体罚学生,应避免向学生灌输不合时宜的竞争理念……这些论述都直指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终极责任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完善人格的人,使他们在面对生活中五光十色的假象时,不做一棵随风摇摆的小草。任何脱离这一轨道的教育模式都是急功近利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曾发出这样的教育之问:“当下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对照本文,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中国教育的问题,根源于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及培养方法。
ww w 。 xia oshu otxt m[t。xt^小。说。天)堂)

  ,m。,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