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重唯识述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重唯识述义-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变的,没有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的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理体所缘起的事相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而可以互相融合:一事就是一切事,不离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事,不离一事。是以观此事事,相即无碍,名为全事相即唯识。

  (十)、帝网无碍唯识
  第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云: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门,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令彼事相如是无碍。广如上下文说。'19'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是从相入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境界。第九全事即真唯识,是从相即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但第八、第九所展现的事事无碍,只是一重义,而事事无碍境界,义极深奥,所以最后建立此第十帝网无碍唯识门,从相即与相入全面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重重无尽。如同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珠宝的因陀罗网,此网上的无数珠宝,每一珠都可以显现其他一切宝珠的影像。如此一一宝珠,又一一互现,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也是如此,一事含摄一切事,一切事中,每一事又含摄一切事,如此无穷无尽,所以名为帝网无碍唯识。当知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都是因为此一心或者说如来藏,法性圆融相通的原因,从而令彼所缘起的种种事相可能相即相入相融无碍。此际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所展现的正是一心或者说如来藏的自性。至此三祖法藏已经将“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中的“三界唯心”的思想阐释得非常清楚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所提出的“十重唯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论述。法藏大师的“十重唯识”是为了阐释《华严经·十地品》中相关第六地菩萨的观法而提出的。实际上“十重唯识”的核心阐述点就是相关“三界唯心”的思想。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的开展一个层面是对华严宗之前的唯心思想,特别是唯识法相宗的思想一个整理与对比,同时从华严宗学的角度提出本宗的“唯心”思想的特色。十重唯识中的后三重的融事相入唯识、全事相即唯识、帝网无碍唯识是从正面阐述华严宗的“唯心”思想,也就是理与事、真与妄以至事与事的法界融合与无碍的圆融思想,这是法藏大师“十重唯识”开展的核心与本质,也是华严宗教义学说基调与前提。所以“十重唯识”虽然在《华严经探玄记》所占篇幅甚微,但其学说的开展,对于华严思想的建立,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注释:
  '1'《华严经探玄记》卷13;《大正藏》第35册; 第347页上。
  '2'《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65;《大正藏》第36册; 第525页下。
  '3'《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册,第10页下。
  '4''5''6''7''8'《成唯识论》卷8;《大正藏》第31册; 第43页中。
  '9'《大乘起信论义记》卷2;《大正藏》第44册,第254页下。
  '1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大正藏》第16册,第484页中。
  '12'《成唯识论》卷9;《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上。
  '1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4;《大正藏》35册; 第 601页下- 602页上。
  '14''15'《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13;《大正藏》第35册; 第347页上。
  '16''20''21'《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13;《大正藏》第35册; 第347页中。
  '1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大正藏》第9册; 第 423页上。
  '18'《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大正藏》第9册,第413页中。
  '19'《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大正藏》第9册,第545页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