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量物资。据统计,在抗战的头3年里,海外侨胞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尤其是华侨捐赠的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好。同时多是根据国民政府开列的药单捐赠的。到1940年初,华侨捐赠的药品在1000“单位”'每“单位”药品共50余种,可供容纳500名伤兵的后方医院1个月之用。'以上。这些药品对于救治抗战中的伤病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华侨对祖国抗战的人力支援
全国抗战一开始,各地华侨就掀起一股回国服务、参军参战的热潮。在印尼,1937年10月,庄西言、柯全寿、许启兴等人发起组织救护队。当招募人员的消息在报上刊出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报名者竟达400余人,大大超过预定人数。在泰国,当华侨得知祖国急需技术人员和汽车司机以后,立刻有300多人报名应召。在马来亚新加坡,许多著名医生放弃自己开办的医院、诊所,率领医务人员回国参加救护队。在菲律宾,华侨们踊跃集资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先后组织了4批战地服务队回国。华侨组织的回国服务团体,在祖国抗战的各个战场上吃苦耐劳,救死扶伤,给祖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爪哇华侨救护队和吧城华侨救护队,成立于1937年10月,是回国较早的华侨救护队之一。爪哇华侨救护队在祖国缺医少药的关键时刻,携带了大量抗日战场上急需的金鸡纳霜(奎宁)等药品回到祖国,并立即奔赴各个战场救治伤员。被前线伤病员称为及时雨救护队。吧城救护队随队带回9辆救护车和大批药品,于1938年6月到达武汉,并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场救护工作。以后又转战于长沙、桂林等地,在长沙会战中救治了大量伤员。
菲律宾华侨劳工团联合会回国慰劳团成立于1939年初,团长王西雅,政治指导员沈尔七,全团23人,主要由学生、工人、店员等组成。
1939年5月,该团带着华侨捐赠的大批药品、100多面锦旗和一付铜管乐器,从马尼拉出发,途经香港取道越南从广西入境,于6月中旬到达桂林。
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帮助下,经湘、粤、赣等省于8月初到达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尔后分别到1、第3团和第3支队开展宣传慰问工作。在完成宣传慰问任务后,团员们纷纷要求直接参加战场的作战。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新四军教导总队为他们举办了集训班,经集训后,大部分人分配到新四军各部参加敌后游击战争,其中沈尔七、唐其忠、陈洛恨等人先后光荣牺牲。
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成立于1939年1月(简称东团),团长叶锋,副团长刘宣。该团成立后,由于要求参加的人数太多,在东团下又先后设立了吉隆坡队、两才队、文森队、加影队等12个队。
1939年夏天,东团带着巨款和五六十担药品、衣物等,经香港进入东江抗日根据地,参加东江地区的战地服务工作。
广州失陷后,旅居南洋的琼崖华侨,于1938年11月在香港召开了海外琼崖华侨代表会议,会上成立了“琼崖华侨救乡联合总会”和“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下分香港团(团长范世儒)、赵南团(团长符克)、星洲团(团长陈琴)、泰国团等。全团共276人。在1939年至1940年间,该团先后在文昌、琼山、琼东、乐会、万宁等县开设医疗所,为当地军民服务。在战斗中,他们曾经救治过一名被日军刺了18刀的年轻妇女,被群众称为“神医”。
有一次,日军飞机轰炸琼山县甲子圩,炸伤数十人,但经琼团医护队抢救,无一人死亡。琼崖华侨回国服务团不仅以人力和技术支援琼崖抗战,而且不断地从海外运回医疗器材,帮助冯白驹领导的抗臼游击队建立野战医院。
广州、武汉失陷后,由于支援中国抗战的海上国际交通大部被遮断,西甫边镜上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陆上重要通道。滇缅公路由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沿途翻越滇西的横断山脉,道路崎岖险峻,气象变化无常。保证这样一条公路运输的畅通,需要大批技术熟练的司机、修理人员和护路技术人员。当时国内人材奇缺,无法满足滇缅公路运输的需要。
华侨领袖陈嘉庚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出面,通过南侨总会在华侨中招募司机和技工。南洋华侨报名者达数千人。最后,南侨总会批准了3200人分9批先后回国服务于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上的工作非常艰苦,除了随时有被敌机炸死炸伤的危险外,还要过“三关”:
第一是“疟疾关”,滇缅公路通过疟疾流行区,许多侨工一到就染上此病,一病就是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不愈。每隔一面天或两三天发烧发冷一次,有时行车至半途病发,只能在路旁的草窝里躺着,等待发热发冷过后才能继续开车。
第二是“险路关”,滇缅公路许多路段山高坡陡,通过悬崖峭壁,特别是三台山一段,终年雨雾笼罩,路的一边是看不见底的深谷,由于潮湿多雨,路面特滑,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车翻入深谷之中,非经过多次来回适应是不敢在这样的路段上开车的。
第三是“雨季关”,每年雨季,终日大雨不停,能见度极差,加之山洪暴发,滑坡经常发生,随时都有被山洪和滑坡吞没的危险。在这种条件下行车修路,平均每天都有七八个人献身。但广大侨工毫不顾及自己,用生命和鲜血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除了滇缅公路上的侨工以外,其他服务于各个战场上的侨工也都一样努力地为祖国服务。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的力量薄弱,广大华侨为了加强祖国空军,不仅大批捐款为祖国购买飞机,而且辽积极举办各种航校,挑选最优秀的华侨青年加以培训,输送回国驾机参战。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在波兰特市举办的航校,共培训了飞行员和技师70余人。美国的其他地方和加拿大、南洋地区的华侨,也积极向祖国输送飞行员,到1939年初,仅菲律宾就输送了16名飞行员回国参战。华侨飞行员在保卫祖国的空战中,创造了振奋人心的战绩。
1937年8月14日,日军工牌鹿屋航空队18架飞机两批由台湾起飞,窜入广德、杭州等地上空,企图袭击中国空军基地。归侨飞行员陈瑞钿、雷炎均、黄泮扬、苏英祥、黄新瑞等与国内飞行员一起驾机迎战,以3比0大胜日机,一时名震中外。1938年,陈瑞钿在华中的一次空战中,遭到3架敌机围攻,当他弹药耗尽,不能再向敌机攻击时,毅然驾机与敌机相撞,由于日军飞行员胆怯躲避,两机翼相擦同时坠地,陈瑞钿敏捷跳伞负重伤。其他归侨飞行员的战绩也是有口皆碑的。
在抗日战争中,华侨青年参军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广东省的统计,抗战期间仅粤籍归侨参军的就有4万多人。广州失陷以后,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在香港组织一批华侨和港澳工人,回到广九铁路沿线的主安地区,和当地人民相结合,组成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莞模范壮丁队。仅东江华侨回国服务团就有50多人参加了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据统计,抗战期间先后加入东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华侨及港澳同胞主1000人以上;加入琼崖游击队的有200乡人。加入抗日军队的华侨青年经过战争的磨炼,许多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或军事指挥员。印尼归侨女青年李林,1940年任八路军第120师第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时,在作战中英勇牺牲,被誉为女英雄。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八章 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第四节 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一、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中国全国抗战开始后,在国际上首先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的是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各阶层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
在欧洲,1937年8月,英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了《援助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呼吁书,号召英国工人阶级大力开展援助中国、保卫远东和平的活动。英国铁路工人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集会,表示铁路工人将尽一切努力抑制政府将工业原料输往日本。英共主席波立特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抗战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都应当为帮助中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英国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援华运动,建立了“英国援华运动总会”、“英国国联同志会”、“国际反侵略大会英国分会”、“民权保障会”等十几个援华组织。1938年6月13日至19日,英国各援华组织发起“反日援华周”。英国民众踊跃捐钱捐物支援中国抗战。英国援助中国委员会几乎每周都收到大批药材、衣物。
仅在1937年10月底的一周内就将1800码'码,英制长度单位,1码=3英尺=0。9l44米。'消毒纱布,1224磅棉毛织品和大批绷带运交宋美龄。此外,一些社会团体还开展各种募捐义卖活动筹集资金。
伦敦市长领导的对华救济基金委员会,仅在1938年就募得捐款15。2万英镑,衣物数十万件,支援中国。法国的“法中之友社”1937年11月13日召开各援华抗日团体代表大会,通过了要求法国政府制止日本侵略,抵制日货等决议。
12月22日,又召开反日大会,邀请吴玉章等人介绍中国抗战形势,通过了援助中国反侵略的决议,并致电蒋了石,表示法国人民对中国的同情。
西班牙共产党在“七·七”事变发生后,致电中国共产党,表示坚决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也向国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国际无产阶级加强反帝斗争和援助中国的宣传,并以抵制日货、拒绝装运输往日本的武器等手段,制裁日本法西斯。拥有1900万会员的国际工会联合会于1937年9月通过决议,要求国联制裁日本和发动会已国援助中国。
1939年9月,该会又在苏黎世开会,通过了中国代表朱学范提出的《加紧制裁日本,援助中国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援中国,其中仅募捐一项,就筹得556万法郎。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90多万会员的国际运输总工会,于1938年在卢森堡召开了有34个国家(地区)代表参加的会议,通过各国代表共同提出的援华制日提案,决定国际运输工会的会员工人停止为日本装运军火、汽油等战略物资。
在美洲,美国共产党机关报《工人日报》于1937年7月29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人民应当得到美国人民各种形式的尽可能援助”。美共还号召美国工人阶级“停止给日本运送一切军火”。美国费城拥有10万工人的产业工会,于1937年10月28日通过一项抵制日货的决议,决定“会员的家庭下购日货”。全美学生会于同年12月30日在纽约召开了有50余所大学代表参加的援华反日大会,代表们当场将身上穿戴的日本丝袜、围巾烧毁。在中国驻美机构和美方有关机构的组织、推动下,美国各阶层人士和民众筹赈中国的活动也搞得轰轰烈烈。1938年7月,美国卸任总统胡佛,在旧金山发起“一碗饭运动”,号召旧金山市民和美国人民将节约“一碗饭”的钱捐给中国抗战。全美至少有100万人参加了这一运动,共筹得美金100万元。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发起“美国妇女购赠‘希望书’运动”,由罗斯福总统夫人领衔签名者达数百人,每人捐美金十元百元不等,几天时间就募得9万多美元。
1941年5月18日,美国援华联合会总会与美国各地中美两国知名人士的联合组织,共同发起完成500万元救济中国伤兵难民的“中国周运动”,有14名州长和200名市长发表了宣言,号召本地区民众踊跃参加。
在亚洲,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朝鲜人民,除了在国内坚持斗争外,大批爱国者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结合参加抗日斗争。金日成等朝鲜爱国者,率先在中国东北组织了以朝鲜人为主体的游击队,在中朝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为朝鲜的独立解放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对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可贵的帮助。1938年至1940年,朝鲜爱国者在韩国临时政府的领导下,于武汉、重庆等地先后成立了“朝鲜义勇队”和“韩国光复军”。来到延安的朝鲜志士,建立了“朝鲜义勇军”,他们都参加了中国抗战。在中国抗战期间,越南人民和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也以极大的热情支援中国抗战,胡志明来到中国,并参加了八路军,辗转于延安、重庆、昆明、桂林之间,在领导越南革命的同时帮助中国抗战。菲律宾、泰国、马来亚、缅甸、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的人民,与侨居在这些地区的华侨联合起来,积极开展抵制日货和不与日本人合作的活动,在政治上、经济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述许多地区的人民开展了武装斗争,与中国人民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国家,但日本人民始终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多次公开揭露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表示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期间,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即冈野进)等,曾在延安工作,建立了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直接帮助中国抗战。日本许多知名人士、活动家、作家,如鹿地亘和夫人他田幸子,以及绿川英子、山田和夫、成仓进等,曾长期居住在延安或重庆,与中国人民一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日本侵略军的官兵中,许多人被俘后在八路军的教育和帮助下,翻然悔悟,加入反日本法西斯的行列,建立了反战组织“觉醒联盟”和“反战同盟”。在“觉醒联盟”、“反战同盟”和其他日本人进步团体的领导和推动下,反战的在华日本人以多种形式对日本的士兵进行反战宣传。有的日本士兵被俘后还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英勇战士。
二、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