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2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战史叙述日军第116师泷寺团在1945年4月25日记载该团的伤亡情况:
    “团经过连日激战,各营均有不少军官伤亡,士兵亦相继阵亡,尤其缺乏弹药,战斗力逐渐下降。而重庆却增强了兵力,在活跃的空军呼应下,反复而执拗地进行了反攻。我方伤亡如下:第1营军官以下合计伤亡125名。第2营军官以下合计伤亡246名。第3营军官以下合计伤亡175名。”'〔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69页。'
    1945年5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给第6方面军下达中止芷江作战,适时回到原来态势的命令。官崎参谋对日军被迫中止芷江作战的情况有如下回忆:“第20集团军自4月15日开始了芷江作战,而出乎预料的是敌人把美式装备的新编第6军空运到了芷江。中国派遣军方面,期待着在第20集团军进至沅江一线后能很好地指导作战,为此一直注视着战况的发展。但由于敌空军的妨害,雪峰山脉的险阻,第47师主力前进缓慢,敌人的战斗力及集中速度之大等原因,第20集团军的攻势终于在雪峰山脉受挫。”'〔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58页。'
    日军第34师独立第115营5月5日的情况是:“5日凌晨,在敌军奇袭攻击下发生混乱,结果被优势之敌包围而成溃乱状态。6日,各队逐次逃向龙烟山方向,但到该地又被包围。7日~9日,各队逐次向花园市退去,但又被敌人分割包围在万福桥——湾头——李溪桥——牛角岭一带。侥幸脱出者向武冈及花园市方向溃走,被包围的各部队到10日己不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营长小笠原上尉虽然逃到了泡洞,最后还是战死了。”'〔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296、301页。'
    这就是1945年上半年,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溃败的一个侧面。
    在豫西鄂北、湘西会战中,日军虽取得局部战役战斗的一些胜利,给中国进一步造成严重损失,但日军的兵力更加分散,战线更加延长,处境更加困难。日军对芷江的进攻,被迫半途而废,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下,陷入被包围歼灭和混乱溃逃的狼狈境地。侵华日军已处于战略全面被动的局面。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五章 1943年至抗战结束前的正面战场
     第五节 日军实行战略收缩,中国军队收复广西
    一、日军实行战略收缩
    1945年初,苏美英等同盟国军逼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即将覆灭。日本法西斯由于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连续失利,以及在中国战场上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消耗了大量兵力,尤其在解放区战场军民局部反攻的打击下,占领区日趋缩小,已进入了最后崩溃时期。日本早在1944年就采取种种对策,企图扭转其崩溃之势。孤注一掷,动用数十万兵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并未能实现预期战役目的。相反,解放区战场连续发动猛烈的攻势,更缩小了日军占领区,使其防线日趋崩溃。因此,一号作战后在华日军便立即开始了战略收缩。日军在中国战场进入了总退却。
    解放区的局部反攻是中日战争战略转折的一个主要因素。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1944年攻势作战的基础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春季攻势,日军只有招架之功了。据日本战史称:到1944年7月,“由于全盘战局的恶化。社会民心的不安,治安也因之恶化了。近来共产军力量越来越大,治安警备的困难也越大。”'〔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1),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404页。'
    在印缅战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与盟军的反攻作战取得了胜利。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展开反攻作战,迅猛向前推进。1945年2月19日,美军在硫黄岛登陆,3月17日攻占硫黄岛。4月1日,美军发动冲绳战役,5月初控制全岛,打开了通向日本本土的门户,清除了日本本土防御的第一个屏障。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国重型轰炸机,就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到1945年初,日本重工业区、军事基地大多遭到严重破坏,日本战争经济进入最后崩溃时期,已完全瘫痪。
    在此不利形势下,日本为挽救其面临之危机,不得不缩小在中国的占领区,并抽调兵力加强对中国沿海地区和日本本土的守备。由于日苏中立条约将在1945年4月满期,从2月开始,日本焦虑地向苏联打听条约的续订问题,苏联一直避而下答。4月5日,苏联发表声明,宣布苏日中立条约期满之后不再延长,为苏联对日参战扫清了障碍,对日本又是一个严重打击。这样,日本要求中国派遣军除对美对华作战外,还要准备对苏作战。在华日军承担着对中美苏3国作战任务,当然力不从心。为此,日军大本营决定在中国战场采取收缩方针。4月中旬,日军大本营鉴于美军已在冲绳登陆,便命令中国派遣军将对美作战重点从东南沿海转移到上海和山东方面。
    1945年4月14日,日军大本营秘密指示中国派遣军:“把第3师、第13师、第34师调往华北”。4月27日,中国派遣军下达了调动上述师的命令,并指出“第6方面军要适时撤回湘桂沿线的兵力,确保武汉地区以及粤汉线要地”。'〔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16页。'
    日军第6方面军根据中国派遣军的作战命令,拟定自7月下旬起开始向西江两岸及南宁撤退,8月底前先完成全广西省的撤退,并预计撤出南宁、宜山、柳州的时间,分别为5月上旬、6月、7月。5月28日,日军大本营在《大陆命第1335》中指出,中国派遣军应进一步加强华中、华北地区的防御力量,为此,要从湖南、广西、江西地区的湘桂、粤汉沿线地区撤军。根据大本营的命令,6月,日本中国派遣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大纲决定: “派遣军以主力控制华中、华北重要地区,在对苏、对华进行持久战的同时,粉碎从沿海进攻的美军,使皇土决战容易进行。”对美战备的重点先是华中三角地带,然后是山东半岛。为此,第23集团军将一部分军队撤退到广东境内,防御广州、香港地区,完成对美、英作战,其余兵力调往南京;第13集团军从福州、温州地区撤军,固守京沪杭地区;华北方面军于9月末在山东做好对美作战准备,并与关东军配合做好对苏作战准备,并从河南省及山西南部撤军;第6方面军以剩余兵力退守武汉,阻止重庆军的总反攻。'〔日〕防卫厅防卫研修听战史室:《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2),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437~439页。'
    从此,侵华日军为构成东主西从的战略态势,日军开始了全面收缩。实际上,这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全面溃败的开始。
    二、中国军队收复广西
    1945年春,德军在欧洲已濒临崩溃,印缅战区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告捷,美军在太平洋占领硫黄岛,登陆冲绳岛,直指日本本土。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为适应军事形势的发展,与盟军协同作战,策定中国战区总反攻计划,代名为“白培计划”,预定于是年秋,开始对盘据中国大陆之日军实行总反攻,以遮断在华日军与越南及其以南地区之陆上交通,使印缅战区盟军便于作战,并迅速夺取中国西南沿岸诸港口,以增加中国战区陆、空军之物资供应,充实战力,以便在对日作战之最后阶段,有最大之贡献。
    同时,中国陆军于1944年冬再次调整了战斗序列:第1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代),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第6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7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10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驻印军总司令萨尔登、副总司令郑洞国。
    同时,为了便于协同盟军对日军转取攻势,于昆明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的统一指挥及整训,总司令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并将所辖部队编为第1方面军、第2方面军、第3方面军、第4方面军共4个方面军,总兵力共计28个军,86个师及其他特种部队。1945年春,中国陆军总部所编练之35个步兵师,业已完成,部署于湘桂至滇、越边区。
    1945年4月,桂境之日军第22师、第58师及第13师一部,依据撤守计划,缩短防线,谋求集中兵力,以防中国军队的反攻。4月21日,日军第13师一部向广西都安及其西北之保平,九圩攻击,24日,即分别沿进攻路线撤退。日军撤退时,都安方面中国第一线守军即尾敌前进。
    27日,中国第2方面军乘日军撤退之际,以第46军攻占都安后,主力即经都阳山向南宁迫近,在民团配合下,进展迅速,5月27日,第64军收复南宁。日军第3师向柳州撤退。第2方面军以第64军一部向龙州追击,以第46军主力向柳州东南迂回攻击。向龙州追击之部队,于6月7日收复思乐,8日收复明江,在地方团队协助下,于7月3日先后攻占龙州、凭祥,将日军驱逐于国境之外。第46军主力于6月上旬向柳州攻击前进,先后攻克桂平、武宜。6月19日其175师迫近柳州。
    第3方面军于5月初以担任河他西北地区守备的第29军,向河池、黎明关攻击,并以预备第11师攻取天河,至5月21日,收复河池县城,并沿黔桂铁路追击,于23日攻克德胜。6月6日收复宜山。此时,日军由柳州增援宜山,与第29军展开反复争夺,激战至6月14日,第29军击退日军的反扑,再次收复宜山,日军第13师遂向柳州撤退。第3方面军以第20军向日军跟踪追击,在第2方面军第46军自柳州南侧的配合下,向柳州之日军展开总攻,6月30日收复柳州,日军向桂林撤退。
    第3方面军克复柳州后,分兵3路,第20军第133师在左,经百寿,第91师在古,沿桂柳公路,第29军(两个师)居中,沿湘桂铁路,向桂林急进。同时并以第4方面军攻击宝庆、衡阳,以为策应。至7月24日,第3方面军第29军连克中渡、黄冕、阳朔、白沙,并经激战夺占桂林南方门户永福,直逼桂林近郊。是时,第3方面军主力第27集团军以第26军、第94军等部,自越城岭向桂林推进。7月10日攻占南圩,26日克义宁,在各路包围总攻下,27日收复桂林。日军仓惶向全县方向逃窜,又被迫歼一部,8月17日收复全县。至此,中国军队向前推进350余公里,将桂柳地区全部收复。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六章 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专政,争取困结抗战、民主建国的斗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为改善国共关系,争取团结抗战、民主建国的努力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日益临近胜利和国内抗日战争局部反攻阶段的到来,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问题再度引起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国民党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统治能否维系下去,担心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会危及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于是,蒋介石集团就乘此机,“来了一个取消中国共产党,而且还来了一个包围边区”,'《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掀起新的反并逆流。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及时地揭露并制止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企图,为改善国共关系,争取团结抗战,民主建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反击国民党的反共逆流
    抗日战争进入1943年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来看,法西斯德国在苏联红军和盟军的打击下,正节节败退,失败已成定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开始崩溃,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进入了恢复与再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在全国抗战的形势下,蒋介石国民政府也逐渐得到强化。从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至1943年8月林森去世,前后五年多的时间,蒋介石身兼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等职,通过法律形式完成了集党政军一切大权于一身的集权统治。正在这时,美、英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中国人民的力量,帮助其在太平洋地区战胜日本,以减轻自己对日作战的损失,乃于1943年1月,分别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即《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宣布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宣布承认中国为世界上四强之一,应与美、英、苏平起平坐。这空前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当然也抬高了蒋介石的身价。
    在这一形势面前,国民党顽固派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国际形势空前有利,忧的是解放区共产党的力量空前发展,会冲击其封建独裁统治。
    为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能维持以至扩大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蒋介石集团又密谋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授意陶希圣代笔撰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这是蒋介石集团为发动新的反共逆流作的思想和舆论准备,也是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开始。
    《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人们关注的抗战问题谈论很少。在全书213页中,只占了12页半。全书的中心是谈内政问题,宣扬买办、封建、法西斯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书中对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对所谓“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建国的动脉及其命运决定的关头”等一系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