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的研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宝性论 的研究-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性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方面,為對治斷滅見,可說有
佛性,另一方面,為對治我的常見,亦可說無。如經言:

   「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
      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
      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
      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
      ……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
      ,不謗三寶。」(裕64)

總之,《涅槃經》的佛性論延襲如來藏說傳統的有性論,卻也同時儘
量淡化了神我色彩,免於落入有我的謬見。

(五)、《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莊嚴經論》(Mahayanasutralankara)是《寶性論》引用
的二部屬瑜伽論中之一。論典引用少的原因,一來是有關如來藏說幾
乎無論可引 (裕65),二來在《寶性論》成立之
前,含有如來藏說的中觀、瑜伽學派論著也不多。《莊嚴經論》的作
者傳說為彌勒造、世親釋;亦有傳說是無著造。無論是彌勒或無著造
,本論屬瑜伽系殆無疑問。此論共有二十一卷,主睿陟稄蔫べび^點
闡釋大乘菩薩道。《寶性論》引用《莊嚴經論》的地方全出自第十卷
「菩提品」。如:

  1?《寶性論》:「如清淨真空,得第一無我;諸佛得淨體,是
                    名得大身。」(裕66)《莊嚴經論》:「清淨空
                    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是故名大我
                    」(裕67)
   2.《莊嚴經論》:「如空遍一切,佛亦遍一切,虛空遍諸色,
                    諸佛遍眾生」(裕68)
        《寶性論》:「如空遍一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
                    遍無分別。」(裕69)

  《寶性論》引第一偈說明如來清淨自在,故可以名之為「大身」
(大我),但是不可因此言有類似神我的存在,因為法身無我相無法相
,也不可言無,因為法身有真如我體(裕70)。第二偈《寶性論》引用
以說明如來藏十義中的「遍一切處」。除了直接引句或類似文句之外
,《寶性論》也有與《莊嚴經論》相同的論法和法義(裕71),雖然如
此,兩論基本上還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來論說如來藏。例如「轉依」一
詞在二論中意義即有不同(裕72)。轉依之梵文是 asrayaparavrtti,
或 asrayaparivrtti。傳統瑜伽學派的轉依(asrayaparavrtti)意指
無漏法界(anasravadhatu),而 asraya依)指阿賴耶識(alayavijnana)
 。《寶性論》中的轉依(asrayaparivrtti)是用於描述法界或菩提,
 asraya 則是指如來藏或種性(gotra) 。雖然瑜伽和真常系的轉依最
後終指向真如實相,但是所轉的「依」 (asraya)卻很不同。瑜伽學
系的轉依是要阿賴耶識轉染成淨,做本伲系膹氐赘淖儯^的轉識
成智,而真常系的轉依只要把依附在本淨的如來藏上的染污煩惱「減
去」(abstration)即可(裕73),如來藏本身無須轉變。

(六)、與《寶性論》同時或晚出的有關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印度佛教經論中屬於如來藏思想,有一些未曾被《寶性論》引用
過。其中較重要的有:1。《大乘法界無差別論》(Mahayara…dharmadh…
atvaisesa…sastra) ,2。《無上依經》(Anuttarasrayasutra),3。《
楞伽經》(Lankavatarasutra),4。《佛性論》(Buddhagotra…sastra)
,5。《大乘起信論》(Mahayan asraddotpada…sastra) 。其中除《楞
伽經》之外,皆只有中譯本。

  《法界無差別論》乃堅慧造,唐提雲般若譯。其內容與《寶性論
》相近,主睿恰钙刑嵝摹梗╞odhicitta)。它以十二義說明菩提心
:1。果,2。因,3。自性,4。異名,5。無差別,6。分住,7。無染,8。常
恆,9。相應,10。不作義利,11。作義利,12。一性(74) 。此十二義與
《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相類似。例如:依染淨之不同,二論都舉眾
生、菩薩、佛三種不同「分位」(《寶性論》作「時差別」)。

    《法界無差別論》:「不淨眾生界,染中淨菩薩,最極清淨者,
                      是說為如來。」
    《寶性論》:「有不淨雜淨,及以 善淨 時,如是次第說,眾生
                菩薩佛。」

在講到菩提「因」時,《法界無差別論》說:

      「信為其種子,般若為其母,
        三昧為胎藏,大悲乳養人。」(裕75)

《寶性論》也說:

      「自性常不染,如寶空淨水,
        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裕76)

再者,二論提到「果」義時,均舉「常樂我淨」為涅槃果即「諸佛所
有轉依相不思議法身」。《法界無差別論》的「一性」義,與《寶性
論》的「無差別」義,將「菩提心」(如來藏)與法身、如來、拢B
第一義、涅槃四者「無差別」地視同「一性」。從二論相對照,可看
出二者的法義和論法相似。《法界無差別論》可說是《寶性論》的部
分節本。因為二論關係如此密切,而《法界無差別論》是堅慧所造,
這可做為《寶性論》作者亦是堅慧的一個佐證。

    《無上依經》是部帶有論典形式的經典。梁真諦(Paramartha)譯
,共有二卷、七品:1。「校量功德品」、2。「如來界品」、3。「菩提
品」、4。「如來功德品」、5。「如來事品」、6。「讚嘆品」、7。「囑
累品」。第一「校量功德品」本是一部獨立之經典,在中文、藏文都
有譯本(裕77)。中文的同本異譯是玄奘譯的《甚希有經》(Adbhutasutra)
。它的立睿陟蹲搰@建如來舍利寶塔(stupa) 的不可思議功德。如來
藏思想與舍利塔崇拜之互相關聯並非偶然。大乘佛教之興起與舍利崇
拜關係密切(裕78)。佛教徒憶念佛陀功德自然亦讚嘆崇拜代表佛功德
的舍利。如來舍利又叫做「如來界」。(Tathagatadhatu)。而代表一
乘(ekayara) 思想的如來藏,亦名「如來界」。所以讚嘆如來舍利(
界),亦就是稱嘆如來藏。經中在回答「何者是如來界?云何如來界
不可思議」時就說:「一切眾生有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
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眾生界自清淨,客塵之所污
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淨界中,煩惱垢為外障
覆。」(裕79)可見《無上依經》是從如來舍利的崇拜切入如來界、眾
生界的不二,接著再從菩提、如來功德、如來事業等方面解說如來界
(藏)的意義。

    《無上依經》的第二至第五品–「如來界」、「菩提品」、「如
來功德」「如來事業」,與《寶性論》的四法–「佛性」、「佛菩提
」、「佛功德」、「佛業」正好相吻合,但內容有稍微出入。「菩提
品」的十義,即是《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和菩提八義的綜合。試將
同為堅慧造的《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與《無上依經》對照如
下:(裕80)
          《無上依經》        《寶性論》          《法界無差別論》
          ──────      ───────        ────────
          (菩提十義)      (如來藏十義)        (菩提心十二義)

            自性──┐          體─────┐        果
            因緣──┼─────因─────┼────因
            惑障──┼────┬果────┐└────自性
            至果──┼────┘業        └─────異名
            作事──┼────┐相應────┐┌───無差別
            相攝──┼───┐│行        ┌┼┼───分位
            行處──┼──┐││時差別──┘││      無染
            常住──┼─┐│││遍一切處  ┌┼┼───常恆
            不共    │  ││││不變───┘└┼───相應
            不可思惟┼┐││││無差別────┘      不作義利
                    ││││││                      作義利
                    ││││││(菩提八義)            一性
                    └┼┼┼┼┼實體
                      │││││因
                      │││││果
                      ││││└業
                      │││└─相應
                      ││└──行
                      │└───常
                      └────不思議

《無上依經》中「菩提品」的自性義,大致與《寶性論》的菩提「實
相」義相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上依經》根據轉依(asrayaparivrtti)
解說菩提自性(裕81),這是《寶性論》所洠в械摹jP於「如來功德」
,《無上依經》說百八十種功德,而《寶性論》則舉六十四種功德。
關於「如來事業」,《寶性論》依《智光明莊嚴經》(Jnanalokalankara…
sutra)的九種譬喻(裕82),強眨鐏聿簧粶纾瑥氖隆笩o功用」、「
不休息」的利益眾生事業,《無上依經》則舉十八種佛事業。

    無疑地,《無上依經》是闡釋如來藏思想的論典式經典。它與《
寶性論》的關係,學者們幾乎都認為《無上依經》是依《寶性論》的
內容和架構而造(裕83)。除了上述二者相同的內容之外,高崎直道另
舉兩個理由證明《無上依經》仿《寶性論》而造。第一,《無上依經
》有許多經文,事實上是出自《寶性論》裏引用其他經典的經文。高
崎指出十七處之多。第二,《寶性論》廣引各經論,卻不曾引用《無
上依經》,唯有《佛性論》引用過《無上依經》。由以上的推斷,《
無上依經》可能成立於《寶性論》之後,《佛性論》之前。

    《佛性論》(Buddhagotra…sastra)被中國佛教認為是如來藏思想
權威代表典籍之一,世親造,真諦譯(裕84)。只有漢譯本,梵藏均缺
。其思想與《寶性論》有密切關係,不過其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了如來
藏說與瑜伽學說,屬於後期如來藏學。《佛性論》共分四分:「緣起
分」、「破執分」、「顯體分」、「辯相分」。

其中「顯體分」以「三因」詮釋佛性的體性,以瑜伽「三自性」融合
如來藏說,再以「三義」解說如來藏。「三因」是:

      「三因者:1。應得因,2。加行因,3。圓滿因。應得因者,二空
      所顯真如;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
      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
      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
      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裕85)

「應得因」以無為的真如為體,「加行因」、「圓滿因」有為的願行
為體。「應得因」中具有三性:1。住自性性(凡夫位),2。引出性(
有學位),3。至得性(無學位)。如來藏系經論中,洠в邢瘛斗鹦哉
》的三因說,它主要是參照《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的三持說而
來(裕86)。另外,「三性品」中廣明三自性、三無性的意義,這也是
《寶性論》不曾提到的瑜伽教義。

    「顯體分」中的「如來藏品」以三義說明如來藏的意義與《寶性
論》的如來三義有相通地方。1。「所攝藏」,因為「一切眾生悉在如
來智內,故名為藏」,也就是「佛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
來藏」這就是《寶性論》所說的「法身遍滿」義。2。「能攝藏」,意
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這與《
寶性論》的「眾生有如來種性」義合。也就是說在眾生因位時,已具
攝「果地一切恆沙數功德」,與佛種性無異。3。「耄Ц膊亍拐咧浮溉
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耄Ц玻娚灰姡拭麨楦病梗ㄔ'87),煩惱覆
蓋如來性的「耄Ц膊亍挂猓c《寶性論》的「真如無差別」義有所不
同。《佛性論》是比照阿賴耶識的三義來定義如來藏。瑜伽學系認為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執藏」謂執持
自我,屬煩惱性,所以耄Ц膊睾蛨滩睾x相同。由此可見二論著重之
不同。《寶性論》完全從真常清淨法界或菩提的觀點論如來藏,《佛
性論》則從瑜伽學眾生界的觀點兼及如來藏的染污面。雖如此,二者
之基本論點還是一致的。

    《楞伽經》(Lankavatara) 是另一部與如來藏思想有關的經典求
那跋陀羅(Gunabhadra)於宋元嘉年間(約西元四三三年頃)翻譯。《
寶性論》和無著、世親的論書中均不曾引用。由此可推論《寶性論》
必定早於《楞伽經》成立。《楞伽經》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完全會通起
來。例如《經》說:

      「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
      識,及五識身」。(裕88)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
      覆,猶故不見不淨。(裕89)

《楞伽經》結合了代表清淨的如來藏,和代表染污的阿賴耶識成為「
如來藏識藏」的最大意義,在於試圖解決《勝鬘經》所洠в谢卮鸬膯
睿骸缸孕郧鍦Q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裕90)如來藏說強眨孕
清淨,無明煩惱從何而生不易解說。另一方面,阿賴耶種子識為依,
強眨疚郏D雜染為清淨的本然性亦難解說。《楞伽經》融攝種子與
真如於同一「藏識」,即是為解決由染轉淨,淨中有染的理論困難。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之意義亦由此可見。《楞伽經》與
《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說更進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