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上师崇拜”是什么意思?禅宗有没有这种观念?

    师:“上师崇拜”指的是弟子把老师当成开悟的具体表征,把修行致力于崇拜、尊敬这些老师,类似把佛、法、僧三者合并到一人身上。这种方式不存在于禅宗的传统,而存在于西藏密宗的传统。藏传佛教只能直接师徒相传,换句话说,没有老师就没有传承。

    在禅宗的传统中,老师的角色是帮助及肯定修行者的修行,老师并不传法,而是决定修行者是否已经体验佛性。禅师只能指引你去体验和开发自己的智慧,并印证你的经验,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朋友,而不像上师与弟子。中国人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三分师徒,七分道友”。

《禅的智慧》 第二篇 老师的重要(3)

    问:但在我看来,禅师的行为经常和上师相似。

    师: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是如此。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不领众。”释迦牟尼佛教人使用佛法,却总是把自己视为僧团的一分子。

    问:如何区别老师与佛法的教诲?

    师:佛法由抽象的原则所组成,而这些原则最好是从老师学习。再者,如果你盼望尊敬佛法,就得尊敬老师,因为人们是通过老师学习正确的佛法。因此,要真正深切地修行,就得有合格的老师。你也许会说佛法是你的老师,但佛法还是要靠老师来传授。老师引导、指点你,是修行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必须区别佛法与老师,那就把老师的教诲当作佛法,把老师的行为当作他自己的事。

    问:如果老师不断犯戒或行为不端,弟子该留在他们身边吗?

    师:那要看弟子而定,是不是还有其他要学的?你有没有受到伤害?如果你受到伤害却依然留下来,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那为什么要留下来?如果没受到伤害,而且仍然可以学习,那就考虑留下来。

    问:可不可以寻找、跟随一位以上的老师学习?

    师:在佛教史上,有许多例子是弟子因为老师不能帮助他们进步,不满意而离开。也有些例子是老师要弟子离开,告诉他们因缘不具足,应当另寻老师。有时弟子觉得无法再从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但与僧团里的其他人谈过之后,他们因为了解并继续追随这一位老师。也有时弟子离开老师,参访其他地方,试过其他老师之后,回到原来的老师身边,并能再度从他们学习。

    然而,同时有许多位老师通常会导致混淆。如果一位老师教戒律,一位老师教经论,一位老师教打坐,这种情形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时跟随几位老师修习禅定和智慧,很可能会产生问题。

    问:老师如何继续修行?如果成为老师之后依然有问题,或没有体验开悟,那该怎么办?

    师:我只能谈我自己的经验。我成为老师来自个人特殊的因缘。我没有想要当老师。那是因为有人知道我的背景,知道我有资格当老师,而请我指导修行。当时我并没有想要教人,更别说要指导人禅修了。但我一直在教人,而且教学相长,水涨船高。有好弟子来,我就会变得更好。通过教学的过程,我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努力改进。这并不是说学生比我好,而是每一个弟子都是独特的,因此我学到以适当的方式来面对每一个弟子。这回过头来也帮助我自己的修行。其实,这种过程持续到今天。我持续不断地教,我的指导方法就变得更清晰、更仔细、更多样。现在,如果学生有问题,我几乎立刻就知道问题所在,立刻就知道如何处理。我得到的经验愈多,自己的修行就愈扎实稳固。

    问:能不能多谈谈您发展出的这些技巧?我觉得有些老师没有引导学生的经验,有些老师则没有资格。有没有方法来培养这些技巧?

    师:很难说。这不像是在学校可以学到的清楚描述的技巧,必须具备观察别人的心灵、行为和反应的能力,然后采取对应的行为。老师必须培养了解别人的敏感、清楚表达和指导的能力,这不一定和老师自己的开悟经验相应,有些阿罗汉虽然自己证得果位,却不会教人。

    老师应不应该继续修行,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一辩。不论是不是只是修行者,或者是老师、禅师,甚或已经开悟的人,修行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依然有公案要参,依然要默照,依然要礼敬三宝,依然要打坐。时时刻刻都是修行的时机。释迦牟尼佛甚至在成佛之后依然继续修行。

    问:为什么?禅宗不是说开悟之后可以放下一切,无事可做?

    师:如果你说的是彻悟,那么只是字面上正确,但结论错误。基本上在彻悟之后,心里没有“一定”要做什么事,但依然有事要做,依然与环境、他人互动,依然修行。然而,就像我所说的,不是说开了悟就摆脱烦恼。相反的,开悟的人更清楚知道依然存在的烦恼,因此必须继续修行,培养禅定力,一悟再悟,开发慈悲心。修行是永不终止的。

    问:开悟者的心灵状态如何?

    师: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开悟的程度如何;而且,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区别。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浅悟的人可能清楚自己的烦恼,但依然无法时时控制烦恼。深悟的人知道烦恼何时生起、从何生起,因此可以使它不出现。同时具有开悟经验和禅定力时,这种觉照力就会增长。

    具有深悟经验和深禅定力的人不受烦恼之苦,因为即使烦恼现前,他们也不会动摇,那也就是为什么开悟经验和禅定力如此重要。当烦恼出现时,可以用禅定力不受它掌控;如果只有开悟经验而没有禅定力,依然会受烦恼之苦。

    只有开悟经验而没有禅定力是不扎实的,而禅定也不一定导致开悟。另一方面,具备禅定力的人,很可能会体验到较深程度的开悟。相反的,体验到开悟的人,很可能会进入与空性相应的禅定程度,在这种禅定中没有自我中心。

    问:我们该如何来理解“传法”?

    师:其实,法不可传。所谓“传法”只是认可。传法和传继承人是两回事。传法是认可一个修行者的心符合空性,那是老师对弟子的印证。其实,无法可传,一代一代的传承主要是执事的头衔。

    菩提达摩从印度到中国时,并不是带着佛法来的。法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得法之人只是体现了自己的真心。老师只能给人认可,也就是承认法脉的延续,但那不是传递智慧。一代可以认可下一代,但其实无物可传。

    问:如果方丈也是合格的禅师,不是必须把方丈之位传给体验真性的人吗?如果没有这样的弟子呢?

    师:方丈不一定要有开悟的经验。如果下一代没有人具备开悟的经验,依然要指定方丈之职,因为毕竟得有人照顾寺庙,每个寺庙依然要传方丈之位。那时禅师得寻找别人作为合格的老师,因为方丈未必有那种能力。

    问:在佛教传法中,没有得到认可却自认开悟而指导别人,有没有这种情形?

    师:这种人也许自行其是,但在禅宗的记录中不承认这种人。

    问:禅宗的传统没有中断吗?

    师:禅宗的传统没有中断,但在禅宗史上有些人坚持自己是合格的老师,而开启新的传承。

《禅的智慧》 第二篇 单独修行···(1)

    17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

    问:单独修行、集体修行及随师修行,各有什么利弊得失?

    师: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修行:个人修行、集体修行、短期修行、长期修行、每日修行、定期密集修行。个人修行可以是放松的、定期密集的、短期的或长期的;集体修行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角度,来看这些修行方式。底下针对所有不同的情况加以说明。

    在所有的情况下,不管是单独或集体,在家人或出家人,最好是在合格的老师指导下修行。没有老师的指导,修行很可能效果不大。原因之一是,随师修行可以节省时间,因为老师的了解与经验可以帮助你牢牢掌握修行的精要,培养对佛法的正知正见。这可使你更快摆脱身心的烦恼。跟随老师可以把花在研究经典和担心误入歧途的时间节省下来,专心一意修行。

    然而有些利根和根基深厚的人,也就是累世以来修行良好的人,不管有没有老师的指导都能进步很快。他们能了解佛法,不致误入歧途。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彻悟之前跟随许多老师学习,但不满意于他们的教导,而独自修行六年,直到放下一切之后才开悟。因此,释迦牟尼佛虽然有老师,却是自我开悟。六祖惠能(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也是无师而开悟。他的状况是,只听到《金刚经》中的一句就够了。后来五祖(公元六○一至六七四年)印证了他的开悟,但基本上《金刚经》是惠能的老师。

    显然,这种人是凤毛麟角。除非修行者自认和佛陀、六祖相当,否则我建议他们寻求良师的指导。如果修行者有心理上的障碍或修行上的困难,老师可以帮忙解决问题。再者,如果修行者有某种修行体验,老师可以断定那种体验是真是假。如果单独一人,修行者可能会自我欺骗,把虚幻的经验当成开悟,那会不利于修行。

    身为修行者应该有特定的方法,也应该了解修行的目标。应该每天排出一段时间来修行,除了每天打坐之外,偶尔应该投入更长的时段专事修行:每周一天或每月一整个周末,并且每年一次或更多次的禅七。

    如果很认真精进的修行者想要单独闭关一个月,一年甚至数年,必须先符合一些标准。首先,必须对于佛法和修行要有正确的掌握。其次,身心健康的程度应足以忍受长期单独修行的严苛。第三,对于修行方法的运用应该很纯熟,换句话说,应该能够处理修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现象,并且随着修行的进展,能修正、改进自己对于佛法的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强烈的体验都是虚幻的,最好的态度就是不理会所有生起的不寻常现象、感受、念头和感觉,保持超然、无求、冷静的态度。记住,我所说的是在修行中生起的体验,如果生病或受伤,就要处理,不要呆呆地不理会。

    如果不符合我上面所说的标准,修行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身心障碍,而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初学者不该尝试闭关。其实,对大多数人我都不会推荐闭关,因为闭关极为严苛。大多数人最好是在团体中修行(以五个或五个以上的人为佳),不管有没有老师。同样的,有老师指导总是比较好,但没有老师的集体修行胜过没有老师的单独修行,因为在团体中如果一个人有问题,其他人可以帮助。

    问:但是,其他人怎么知道他们所说或所做的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伤害那个有问题的人,而不是帮助他。

    师:如果某人有问题,而你把它提出来,这已经是帮助了。当然,如果团体中至少有一个有经验的人,那就更好了。

    问:诉修行者不理会他们的体验,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师:不一定。如果他们体验到的是典型的生理或心理感受,可以要他们不理会;但是如果他们的问题是有关方法或佛法,那么比较有经验的人就该试着回答。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坦白说不知道。如果你认为自己知道答案,就回答问题,但比较明智的作法是说明这个答案只反映你体验到的层次。再者,如果有人身体疲倦或心生挫折,头痛或身体疼痛,你必须提供方法来帮助他处理问题;通常,最好的回答是告诉那个人放松或休息一会儿。

    集体修行胜于单独修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作息更规律。一个人修行容易懈怠,有时会忘了打坐,但在团体中你会觉得应该参加打坐,好好修行。看见别人修行,往往会激励自己修行之心。

    身为在家人应该努力参与集体修行。如果住在寺庙或禅修中心附近比较容易,因为环境和作息已经固定,你可以在早晚或周日、周末参加。如果不是住在寺庙或禅修中心附近,就得随遇而安。虽然不容易找到有几个人可以每天打坐的地方,但团体愈常固定聚会,愈有利于每个人的修行。团体也应试着安排每周一天或每月一个周末来进行更严格的修行,如果花更长的时间(四到七天)精进修行也很好。

    问:没有老师指导而闭关,有没有某个安全的时间限制?

《禅的智慧》 第二篇 单独修行···(2)

    师:没有老师指导而进行长期的密集修行并不好,可能会产生问题。参加没有老师的几天修行,已经算是认真的了,这时不宜严格遵守密集禅七的规矩,最好能有更轻松的气氛。

    还有其他修行方式不像打坐这么严苛,比方说诵经,这类修行方式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我在台湾的寺院,有时在我离开时举行佛七,唱诵佛号。

    在我所描述的所有情况中,集体打坐比较容易,也比较好。个人闭关而要遵循固定的作息是困难的,任何的外务或烦恼都可能打断修行。一个人要好好修行得有很强的意志力。

    至于短期和长期修行,其结果和进步全看你体验的程度、业力和因缘。长期修行不保证就会有更持久的体验,正如短期修行未必就不会有体验。只要你修行,那就是好的。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眼前的打坐上。如果每次打坐都能维持这种态度,就会进步。

    我一向强调日常修行的重要。固定的打坐时间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离开蒲团,修行就结束,而是要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维持正念。不管是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有利或不利的事,试着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搁下自我中心,培养慈悲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有利于别人,这会逐渐减低自我中心。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时,专心一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做,不要懈怠,让自己的心散乱。这就是日常修行,这就是正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为了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