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