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 60象探讨详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推背图 60象探讨详解-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369年明朝大将常遇春率军直捣上都,元顺帝又被迫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死于痢疾。
  北元'5'虽几经顽抗,甚至曾发兵攻到了大都,终是末路之朝,无力回天了。《推背图》的预言已经翻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朝立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小明王韩林儿只是义军的招牌而已,大权都在刘福通手里。刘福通被杀,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从此受朱元璋挟制。1366年,被朱元璋沉船于江中淹死。
  '2' 顺帝:明宗长子,名为妥懽贴睦尔,在位35年。死后被北元谥为惠宗,被朱元璋谥为顺帝--因为他顺天休命,未抵抗明军就逃了。
  '3' 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的军事统率,右丞相。一生战功卓著,被朱元璋称为「万里长城」,后被朱元璋亲自害死。
  '4' 健德门:徐达1368年攻入北京后,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
  '5' 
  北元的结局:1372年,徐达北伐,大败北元。1388年,明将蓝玉北伐大胜,俘虏北元诸王、官员3000多人,军士7万余人,大汗被部将缢杀。残延了29年的北元灭亡了,蒙古帝国的合法「宗主」不复存在,各部又陷于对大汗宝座的争战之中。
  10…24 06:13
  第二十七象 庚寅(乾下震上 豫)明朝立国
  谶曰
  惟日与月
  下民之极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
  颂曰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东岸上光明起
  谈空说偈有真王
  ………………………………………………………………………………………………
  金圣叹:「此象主明太登极。太祖曾为皇觉寺僧,洪武一代海内熙洽,治臻大平。」
  一、众解精华
  【惟日与月】:明朝的「明」字,喻1368年,明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民之极】: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少年时要饭,被迫做了和尚。
  【应运而兴 其色曰赤】:朱元璋应运而起,建立明朝。
  「赤」:红色,喻「朱」,「朱」也是红色。
  【枝枝叶叶现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喻明朝的「明」。
  【江东岸上光明起】:朱元璋在江东的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明朝。
  【谈空说偈有真王】:指佛门出了帝王。「偈」:音街,佛家的诗。
  图中:
  天上日、月,喻「明」字。树上挂曲尺,即「木、∟」,合为「朱」。
  …………………………………………………………………………………………
  二、文征解卦
  卦为「豫」,下为坤,指地;上为震,指雷。
  本卦运势「如意安泰,可得长辈扶助」。朱元璋投军后,得到首领郭子兴的器重,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后来郭氏一家战死,朱成了首领。
  「豫」卦大象:「雷出于地上,阳气奋发,万物欣欣向荣」。正合明朝驱逐了蒙元,救民于水火。虽然朱元璋大杀功臣,但他安养生息,重农桑、修水利、抑豪族,成功地恢复了生产,也算是为民造福之主。
  10…24 06:17
  第二十八象 辛卯(坎下震上 解)燕王夺位
  谶曰
  草头火脚
  宫阙灰飞
  家中有鸟
  郊外有尼
  颂曰
  羽满高飞日
  争妍有李花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
  金圣叹:「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图
  【草头火脚】:燕王的「燕」字。下边的「四点底」,在造字法中代表火。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为藩王,燕王朱棣驻守北平,实力最强。
  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立太子之子朱允炆(音:文)为皇太孙。1398年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削藩,削至燕王,燕王反。1399年七月,燕王发动「靖难之役」,以「靖难」除奸之名争帝位。
  【宫阙灰飞】:与图相应,指燕王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时烧了宫殿。
  【家中有鸟】:家燕,喻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
  【郊外有尼】:建文帝逃郊外,落发为僧而逃。「尼」,僧尼,借代佛门。
  金圣叹注解中的「祝发」,古代是「剃发为僧尼」的意思。
  2。 解颂
  【羽满高飞日】:燕王羽翼丰满,高飞要上帝位。
  《推背图》中「高飞」有称帝的意思,如第13象的「雀高飞」。
  【争妍有李花】:「李花」,指李景隆。「妍」,音:言,美丽。
  指李景隆带重兵抗击燕王,与朱棣中原「争妍」,两次大败。而后,在朱棣杀到京城时,又「争妍」献媚,不抵抗就献城投降。
  【真龙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建文帝落发出家,云游四海。
  「方外」:世俗之外,旧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亦指出家修行之所。
  官方史书虽记载了朱棣抱建文帝尸首痛哭,但多认为那是掩人耳目,不然朱棣就不会在全国核查僧人的身份,也不会在郑和下西洋时,安排锦衣卫到南洋搜寻建文帝了。而且,整个明朝都没有给建文帝谥号、庙号,朱允炆的谥号「惠帝」,还是满清入关后逃亡的南明政权所定,这很说明问题。民间记载朱允炆出家逃难,以及游离南洋的书籍很多。
  朱元璋先当和尚后当皇上,朱允炆先当皇上后当和尚,如此循环!
  …………………………………………………………………………………………
  二、文征解卦
  卦为「解」,下为坎,指水;上为震,指雷。
  本卦为「草木舒展之象,遇困可解之意」,大象:「春雷大作,大地解冻,喻冬去春来生机再现」。与本象主角燕王夺位时的运势相合。
  「解」卦的运势:「宜把握良机,快速处理,身边困境,宜出外求解,因贵人在远方,以西、南为吉方」——正合燕王的制胜之道,能帮助他的「贵人」都在南方京城里。
  …………………………………………………………………………
  ※ 长途穿袭夺京门,孤军走险定乾坤
  朱棣初期只有10万兵力,因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良将已被朱元璋杀尽了,所以燕军基本是所向披靡,曾两败李景隆的50万、60万大军。但南军兵多势重,攻不胜攻。燕王以一隅抗一国,到1401年已陷困境。
  此时,「贵人」——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来送信了,说南京城空虚,宜直取。于是,1402年正月,燕军穿入山东,绕过重兵守卫的济南,破小县夺路南下,过了江苏徐州,山东之军才南下追击。四月,燕军在淝水大败追击的军队,随后突破淮河防线,一直打到长江。朱棣之子引番骑赶到,准备强渡长江天险。
  这种长途奔袭、以弱伐强国的战术,宋辽时萧太后干过,也是《推背图》第17象的内容,当时由于寇准的坚守,辽军议和退兵。
  此次不同以往,这是朱家的内讧,南军没有抵御外邦的同仇敌忾,反而不乏观望者。一旦燕王风头强劲,就有人来充当帮他的「贵人」了。
  六月初三,朱棣孤军在瓜洲强渡长江,镇江守将降城。十三日朱棣兵临金陵金川门,守门的李景隆献了京城。燕王的冒险大功告成。
  回头再看「解」卦的运势——与本象的史实珠联璧合。
  10…24 06:22
  第二十九象 壬辰(巽下震上 恒)仁宣之治
  谶曰
  枝发厥荣
  为国之栋
  皞皞熙熙
  康乐利众
  颂曰
  一枝向北一枝东
  又有南枝种亦同
  宇内同歌贤母德
  真有三代之遗风
  ………………………………………………………………………………………………
  金圣叹:「此象主宣宗时张太后用杨士奇、杨溥、杨荣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风三代,此一治也。时人称士奇为西杨,溥为南杨,荣为东杨。」
  一、陈曦解颂、图
  本象预言的是明朝的全盛时期——仁宗、宣宗在位时的仁宣之治,盛世一直延续到英宗初期。
  ※ 辨析:
  金圣叹解为:西、东、南三杨,是明朝时以三杨「居地所处」划分的。
  颂中的三枝:向北、东、南,与上述并不完全对应。
  笔者以为:《推背图》是预言历史事件的,本象是以历史事件来隐喻「三杨」,故不能完全按照明朝的民间称谓,来对应解释「三杨」。
  1。 解颂
  【一枝向北一枝东 又有南枝种亦同】
  「一枝向北」:指随朱棣五次向北征伐蒙古的杨荣。
  「一枝东」:指号「东里」的杨士奇(时人称他为西杨)。
  「南枝」:指在当时称为「南杨」的杨溥,他进入内阁'1'最晚。
  「种亦同」,也姓杨。
  与图中三树对应,喻:杨荣、杨士奇、杨溥。他们都是明朝的五世老臣,历经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宣宗、英宗。
  杨荣(1371—1440),原名杨子荣,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入翰林院。永乐(朱棣年号)初年为文渊阁大学士,入七人内阁,谋而能断,尤擅长边防,深得器重,朱棣为之改名为杨荣。1410~1424年,随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在仁宗、宣宗、英宗即位时,他三次稳定了政局,值内阁38年。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1399年,因学行出众,入翰林院,永乐初年入七人内阁,自仁宗时成为内阁之首。直至英宗初年,任内阁40年。
  杨溥(1372…1446),与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入翰林院。永乐年间选为太子近臣,受谗言入狱十年。太子(仁宗)即位才出狱,组建弘文阁,掌阁事。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二杨共值,始有「三杨」之称。
  明仁宗、宣宗都是圣明贤德的君主,他们任用三杨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利民兴国的措施,如「评反冤滥、重农减赋、赈荒惩贪」等,使这一时期吏治清明,社 
  会稳 定,经济繁荣,是明朝的盛世。
  ………………………………………………………………………………………………
  【宇内同歌贤母德】:指被誉为「女中尧舜」的张太后。
  张后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国母。在她做太子妃时,就以贤德闻名,成了保全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仁宗在位一年即逝,28岁的宣宗即位,尊母亲为皇太后,军国大事多禀报张太后裁决。宣宗在位10年去世,张太后立9岁的英宗即位。群臣请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尊祖制不允,重用三杨辅佐幼主。
  张太后勤俭治家,不允许娘家人干预朝政,还震慑宦官王振使之不敢专权。他勉励宣宗体恤民情,也教导英宗继续祖、父时的国策,使明朝的国力在她晚年达到了全盛。
  【真有三代之遗风】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民风纯朴、天下大治的时期。
  明朝建文帝时,崇尚「三代」古风,认为那是完美的理想社 
  会。甚至恢复了「三代」时的一些官名。本句除了赞颂「仁宣之治」,还隐喻了明朝尚古的理想。
  ………………………………………………………………………………
  2。 解图
  图中只见「三杨」,未见决策者张太后的影子,暗喻张太后未垂帘听政,而是启用三杨辅幼主。
  3。 解谶
  【枝发厥荣 为国之栋】:指三杨治国有方,使朝野天下欣欣向荣,堪为国家栋梁。
  「枝」:指三杨。「厥」:音决,字意为「其」。第21象出现过,作拆字迷:「厥」有宫门大开之意,因「阙」(音却)是指宫门,「阙」无门,厰开了就是「厥」字。这里似喻仁宣之治时,朝廷言路大开,从谏如流——当然,这是三杨劝谏仁宗、宣宗的功劳,故曰「枝发厥荣」。
  【皞皞熙熙 康乐利众】
  「皞」:音浩,古通「昊」,广大。「熙」:光明,和悦,兴盛,人多。
  本句指从「仁宣之治」到明宗初年,也就是张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的时期,明朝天下大治,百姓安乐。
  ………………………………………………………………………………
  二、文征解卦
  卦为「恒」,下为巽,指风;上为震,指雷。
  「恒」卦为「相对并行之象,努力不懈之意」,正与图、谶、颂中「三杨」共值内阁相合,同心理政,努力治国。
  「恒」卦大象为:「震为动,宜向外发展;巽为入,向内,一内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恒久」。正合「三杨」治国,内外各有所长,配合默契,执政时间很长。
  「恒」卦运势:「万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则吉,妄动则招灾」。正合三杨「安守本份」的治国方略。宣宗即位后,皇叔朱高煦叛乱,杨荣力主御驾亲征,平定叛乱是本分之举。而后宽赦其他亲王,以及放弃在交趾(越南)的驻军,都是本分的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内阁:明朝的核心权力机构。明成祖朱棣创立了内阁雏形,本是辅佐皇帝、帮助决策的近臣班子,由文渊阁等大学士组成,因文渊阁等都在皇城内,故又称内阁。后来演变为制约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明朝后期的内阁,常规职责是:票拟(批阅)章奏、草拟圣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等,内阁奏章最终要皇帝批准。皇帝自己拟旨独断专行已经不行了。
  10…24 06:24
  第三十象 癸巳(巽下坤上 升)土木之变、夺门之变
  谶曰 
  半圭半林
  合则生变
  石亦有灵
  生荣死贱
  颂曰
  缺一不成也占先
  六龙亲御到胡边
  天心复见人心顺
  相克相生马不前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