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者面南背北,喻指宋真宗;水指黄河;外族人喻指契丹,契丹拱手,主动请和(为何用清朝的官服喻胡人,详见第7象注释)。
…………………………………………………………………………………………………
二、文征解卦
卦为「师」,下半部分为坎,指水;上半部分为坤,指地。地下有深水,正是澶渊的「渊」字之意,澶州又称澶渊之城。
本卦为「地势临渊之象,以寡服众之意」,正合寇准力排众议,强谏真宗出征之举。卦的大象为「养兵聚众,出师攻伐之象」,本卦对于争端:「宜进不宜退,内心虽忧,但得贵人之助」。与真宗亲征相符。
※ 澶渊之役(三) 澶渊之盟
盟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两国皇帝以年龄定兄弟的称呼。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10万两银,20万匹绢。双方发展边境贸易。辽就此承认了宋对幽蓟16州中瀛、莫二州的主权。
当时宋朝经济繁荣,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是大明朝276年总铸钱量的一半!要知道一场战争单方直接费用就不止100万两白银,30万两岁币不到宋朝年财政收入的0。5%,而且开展边贸后,宋朝每年贸易顺差就在100万两银以上,所以,30万两银帛换来120多年的和平,以及法定的瀛、莫二州主权,是很明智的。
…………………………………………………………………………………………………
三、嘲笑祖宗,还是被祖宗嘲笑?
不知为何一些史家对「澶渊之盟」多诋毁,嘲笑宋朝打胜了既不收复失地,还年年赔款。这不能不让人想起……
1。澶渊之战与中…印边境之战(网络精简版略)
2。宋朝的「岁币」与红朝的外¥援(网络精简版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辽国原名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复名「契丹」,1066年又复名为「辽」,1125年被金国所灭。
'2' 澶州:北宋时黄河流经澶州,将澶州城分为南北二城。澶州距宋都东京(开封)近400里,也是后周太祖郭威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
'3' 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用三张特制的大弓做成的床弩,约需百人绞轴张弦,用大锤猛击扳机,可将巨箭射出三里多远。
10…14 20:28
第十八象 辛巳(艮下艮上 艮)刘太后主政
谶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巩固
颂曰
水旱频仍不是灾
力扶幼主坐灵台
朝中又见钗光照
宇内承平气象开
………………………………………………………………………………………………
金圣叹:「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帘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一、众解精华
1。 解 谶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养母刘太后,即垂帘听政辅佐仁宗的章献太后。
【金刀伏兔】:「兔」:兔为卯,与「金刀」合刘字,繁体:「劉」。
【三八之年 治安巩固】:3乘8为24,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时24岁。
本句指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国家治理安定,江山巩固。
2。 解 颂
【水旱频仍不是灾】:指刘太后兴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灾了。
【力扶幼主坐灵台】:刘太后全力辅佐14岁的宋仁宗即位,没有发生权臣欺主、陈桥兵变之类的事。
有版本作:「力扶幼主镇埏垓」。埏垓,音严该,指边辟的地方。
【朝中又见钗光照】:指刘太后1022~1033年垂帘听政。
【宇内承平气象开】:刘太后治国,承平无战事,朝政清明,广开言论。
3。解 图
图中妇人显然喻指刘太后。旁边的犬,并非金圣叹所猜的「狄青」,刘太后去世时,狄青才26岁,尚未建立大功业。
图中犬,当指仁宗,仁宗生于1010年,属狗。古时称儿为「犬子」。
仁宗直到刘太后去世才亲政,14~24岁期间虽为皇帝,但无权,依附于刘太后,图中犬蜷伏于妇人足下,即隐喻此。
二、文征解卦
卦为「艮」,上下两部分都是艮,指山。
卦为「重山关锁之象」大象:「宜止不宜进,阻塞之象」。似指章献垂帘听政期间,宋朝保守治国,对外邦没有进取之意。
另:卦为「重山」,山上压山,似指刘太后在仁宗之上,仁宗成年也无法亲政,直到仁宗24岁太后去世,他才成为真
正的「统 氵台」者。
…………………………………………………………………………………………………
三、史实精要——章献太后
1。《狸猫换太子》——莫把戏说当历史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排演成了多种戏剧,在民间广为传唱,但这与历史完全不符。
该故事出自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说的是宋真宗的妃子刘氏、李氏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心狠毒辣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刘妃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即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流落民间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刘太后则畏罪自缢。
史实与此相差太远:包拯是刘皇后去世4年才守孝完毕出任县令的。真宗40多岁时,5个儿子都夭折了,刘妃让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寝而孕,真宗和刘妃大喜,真宗向群臣说刘妃有孕,并在孩子出生前晋封刘妃为「修仪」,仁宗一直认刘妃为亲母,可见李氏更象是「代孕」。
李氏因此只得到「崇阳县君」的封号,不久,李氏因生下一女被晋封才人,方正式成为妃嫔。但女儿又早夭。1032年李氏重病,已经垂帘听政的刘娥晋封李氏为「宸妃」(宸音陈),但李氏当日命终。刘太后采纳了宰相吕夷简之谏,以皇后礼安葬李氏。
刘太后故去,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人借此说刘太后害死了李妃。仁宗派李妃的弟弟开棺验尸,见被水银浸藏李氏身着皇后服饰,颜面如生,隧明白了真相,向刘太后的牌位哭拜谢罪。
2。从打工卖艺,到母仪天下
刘娥家境贫寒,自幼丧父。13岁嫁给青年银匠龚美,随龚到京城谋生。她「善播鼗」'1'
,卖艺谋生,因美色被引荐给15岁的赵恒(后来的真宗,当时叫赵元侃)。赵情窦初开,对刘一见钟情,欲把这个川妹子纳为侍妾。赵的乳母秦国夫人大怒,把这个「灰姑娘」赶出王府。
赵恒把刘娥藏在了王宫指挥使张耆家,虽然公务繁忙又娶妻纳妾,但仍不时去张耆家与刘娥相聚。15年后赵恒即位,刘娥入宫成为美人。皇后早逝,真宗在大臣不断的反对中,1012年立出身卑微的刘娥为后。
刘娥是贤德之人,通晓古今,成了真宗的贤内助。她以身作则,树立简朴的风范,把皇宫内务治理得井井有条,每日还要帮真宗参谋朝政。
在以「出身」决定命运的封建时代,刘娥遭到了以宰相李迪、寇准为首的士大夫的反对,他们尤其反感刘娥参政。真宗晚年病重,事多托于刘皇后。真宗死前,「遗诏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
3。 垂帘听政——「宇内承平气象开」
刘太后垂帘听政,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广开言论。
初期,宰相丁谓专权,向上用「群臣公议」胁迫太后,向下用太后招牌压制群臣,甚至假传圣旨逼李迪、寇准自杀,幸被二人识破。不到半年,太后找机会贬谪了丁谓一派,稳定了朝政。
身为女流的刘太后,纳谏的胸怀是历史上少有的,太祖开创的广开言论的风尚,由她发扬光大,著名的「鱼头参政」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鱼头」是鲁宗道的外号,因为「鲁」字以「鱼」为头,而且他极为耿直,官拜「右正言」,直言进谏象鱼骨头一样噎人。
刘太后执政,第一个提拔了他,任命为「参政」。一次出宫时,太后车辇走在小皇帝的前面。宗道正好碰见,急忙拦路跪谏:「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宜辇后乘舆!」太后指着他:「好你个宗道,其骨在头,乃鱼头参政」!说完,「急令辇后乘舆」。
还有一次,刘太后曾请鲁吃饭,问他对武则天的看法,鲁面带气色地说:「(武后)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转身就走了。刘太后从此彻底打消了称帝之念,还更敬重这个「鱼头参政」。后来有人向她进献《武后临朝图》,被她当众摔在地上。
人非圣贤,刘太后也有过错,比如贬谪了一些进谏的大臣,但是众臣依然进谏不断,这也正体现了「广开言论」的气象。刘太后11年垂帘听政,朝中出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吕夷简、鲁宗道、范仲淹、狄青等名相贤臣。海晏河清,正是「宇内承平气象开」。
元朝右丞相脱脱主编《宋史》311卷中提到:「自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1033年,宋廷祭太庙,65岁的刘太后刘娥想要穿穿天子衮冕,朝臣哗然。最后拗不过,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减了几样呈上。刘太后祭奠回来的路上就染病了,一个月后去世,被谥为「章献明肃」。宋朝皇后、太后的谥号都是2个字,显然,仁宗给了刘太后的空前的荣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鼗:音陶,鼗鼓是一种拨浪鼓,有长柄,鼓两边缀有耳槌。
10…14 20:37
第十九象 壬午(离下艮上 贲)误用安石 平戎大败
谶曰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
金圣叹:「此象主神宗误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启边衅,用兵西北,丧帅百万。熙宁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祸。」
一、众解精华
1。 解谶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嚚」:音银,蠢而顽固。
「其室」:对应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黨。
指北宋王安石变法一黨,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
在「王安石模式」之下,征伐西夏损兵百万。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荐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后来平戎(灭西夏)时,号称的「百万雄师」几乎尽没。
对这段历史真相不清楚,读者很难理解谶、颂的含义。下文将揭开这段被
「政 氵台」性掩盖的事实。
2。 解颂
【朝用奇谋夕丧师】
「奇谋」: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称为奇谋。
「夕丧师」:指宋神宗攻伐西夏,军兵损失共50余万人。
1068年,书生王韶向朝廷进献《平戎策》三篇,以渐次攻灭西夏。神宗1071~1073年启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实施「平戎策」的前期战略,成果显赫,而后王韶被贬。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谋伐西夏,大败。
【人民西北尽流离】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战乱流离失所。
【韶华虽好春光老】(陈曦试解)
「韶」:指王韶。「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春光老」:一语双关。首先是字谜,春光老——春天将尽——临近夏天——临夏,喻指兵临西夏;同时,「春光老」又与「韶华」相应,指王韶的「平戎策」,华而不实,不切合实际。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过的地面,台阶之地,亦指台阶。
本句指后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国内镇守宫廷就好了。
二、陈曦解图
图中亭子,暗喻「宋」字,亭盖代表「宀」宝盖儿头,下面木柱代表「木」,「宀」与「木」合为「宋」。
图中藩篱,喻指边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军进攻西夏,全军覆没。
三、文征解卦
卦为「贲」,音奔,下为离,指火;上为艮,指山。
「贲」卦为「争妍斗丽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业,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地变法图强,以及仓促攻伐西夏以雪旧耻。
「贲」卦大象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渐消,阴暗的力量扩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尽贬贤臣,小人兴起乱国之势;也合宋军欲灭西夏之象:起初连战连胜,不久全军尽丧。
「贲」卦运势为「表面风光内里空虚,必须充实自己,凡事踏实,按部就班」。王安石变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财成绩「极其显著」,是「表面风光」;宋军伐西夏,30多万大军声势赫赫——也是「表面风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敛财于民,腐bai官僚趁机盘剥,百姓倾家荡产者甚重,正是国力「内里空虚」。也是伐西夏之势:朝廷削弱武将权力,久不练兵,军事疲惫,各路元帅内部失和、扯后腿,都是「内里空虚」。
…………………………………………………………………………………………………
四、史实精要——「韶华虽好春光老」
1。西夏屡犯宋境,王韶献策平戎
西夏是黨项族人之地,唐朝末年,黨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有功,赐姓李,封为夏国公,成了当地的藩镇。960年北宋建立后削减藩镇的兵权,李氏不满。1038年,夏国公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陕、甘、宁、新、青、蒙的部分地带。初期西夏联辽抗宋,屡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战(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丧兵近万人。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