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炮灰奋斗史[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穿同人)炮灰奋斗史[清]-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禄子点了头,敏宁若有所思,“那你别直接去找爷,将这匣子送到外书房去,回头找个人跟苏培盛说一声。”
  小禄子忙迭声应了。
  正院里,福晋正抱着弘晖阿哥坐在炕上,把他的头按在怀里。
  小阿哥自己倒是挺镇定,虽然身体绷的很紧,可还是勇敢的伸出了手臂,只是他头紧紧的埋在额娘怀里,还是能看得出来有些害怕。
  叶太医拿出一把小刀来,刀身很薄,刀头比指甲盖还要小。他在火上烤了烤,快速的在弘晖的手臂上划了一个小小的一道伤口,轻微出了点血。
  又从医箱里拿出一个封好口的小瓶子,打开后用银针从里面挑了一点痘浆抹到伤口上。
  旁边的四爷拍了拍福晋的肩膀,安慰道:“别担心,府里的下人都用这种方法种了痘,无一人出事,弘晖也会没事儿。”
  福晋绷着的神经松懈下来,回了四爷,“爷,我没事,只是有点担心。”
  叶太医开口,“这几天小阿哥会稍感不适,这都是很正常,等伤口结了痂就没事了。”
  福晋忙问了一句,“以后真的不会再染上天花?”
  叶太医:“下官曾经给种过牛痘的犯人又种上天花痘浆,无一再感染,已经证明种过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福晋点了点头,“那这次多谢叶太医过府为小儿种痘。”
  叶太医将装了痘浆的瓶子和小刀重新放回医箱里,背上箱子对两人说,“下官还要前往裕亲王府为小阿哥种痘,就先告辞了。”
  福晋困着弘晖的手,不让他碰到伤口,四爷则对福晋说,“你先照顾弘晖,爷去送送叶太医。”
  叶太医忙推辞,福晋却开口,“是该送一送,这次多劳烦叶太医亲自来跑一趟。”
  四爷领着叶太医往外院走,边走边问他百姓种牛痘一事处理的怎么样了。
  “还得多谢贝勒爷教的法子,先划一个伤口再抹上痘浆,要比鼻苗法快的多也方便得多。京城里来接痘的人倒是不少,只是出了城,那些乡下的百姓就不大相信这个法子了,有些还认为种上了牛痘以后会长出牛角。”叶太医觉得这一说有些啼笑皆非。
  四爷了然,“百姓没有读过书,自然会有这种荒诞的想法。等时间一长,那些种过牛痘的人什么事都没有,百姓自然会相信牛痘。”
  叶太医叹了口气,“要等百姓慢慢接受,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死于天花。”明明可以避开,却因为这些荒诞的想法,导致许多人要承受天花之苦。
  四爷脚步慢了下来,眉头拧起,“这事我来想办法解决,牛痘事关重大,需尽快将种牛痘一事在大清推广起来。”
  叶太医一听,当即向四爷一拜,“那这事就拜托给贝勒爷了。”
  四爷连忙扶起他,一脸严肃道:“叶太医医者仁心才让本贝勒佩服。”
  送走了叶太医,四爷又回后院看了弘晖,见他已经恢复到平日里一样,正吃着奶饽饽就没有打扰他。
  跟福晋打了一声招呼,说他要去处理公事,便离开了。
  四爷也没有说谎,他确实有公事要处理,明日就是开年后第一场大朝,之前汗阿玛交给他的任务,他转手交给了安格格,给了她两天时间也该有个答复了。
  正想往后院走,苏培盛过来禀报,四爷脚一转又往外院走去。
  刚走到外书房,就有小太监呈上了一个匣子,苏培盛连忙接过。
  四爷进了书房,才将匣子接了过来。
  只是他没有先打开,而是从旁边拿出一张纸,在纸上面写了几行字,叠起来交给苏培盛,“拿去交给安格格。”
  苏培盛恭敬的接过,塞进了袖子里,转身就出了外书房。
  四爷这才打开匣子,拿出里面叠起来的纸,翻开后他看了看纸上所写的内容。
  眉头先是皱起,很快又舒展。
  对于四爷这种事必躬亲的人来说,将事情下放给别人,他还真放不下那个心。
  不过,这个提议也不是没有好处,翰林院、皇子、民间大儒,三方一起审核,可以避免一方做大。而且人一多,声望分摊后,每个人只分一点,就不会出现庞大的声望聚集在一个人身上。
  果然,安格格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那推广牛痘的一事交给她,想必也能够解决。
  目送苏培盛离开后,敏宁才打开手中的纸,顿时气得拍桌子。
  才解决修书的问题,怎么又给她出了一个难题?让她解决种痘的困难,她怎么可能做到?
  无语的望天,敏宁觉得四爷这是把她当幕僚在使,什么困难都往她这里扔?
  抓了抓头发,敏宁盯着纸上的那几行字,恨不得上面的字迹立马消失。
  诅咒了几声,最后还是不得不认命的想办法。
  想要解决还得从症结处着手,敏宁打算双管齐下,一方面发动报纸先澄清人们对牛痘的误会,再将接种过痘的人公之于众,可以允许一些心有怀疑的人去询问。
  等人们对牛痘半信半疑的时候,再来一招狠的,散布京城附近某个庄子出现天花的谣言,甭管会不会长出牛角,为了活命,别说是牛痘,就算是羊痘、猪痘这些人也都会争着抢着种。
  在生死面前,谁还管一些荒谬的传言。
  等事情了结,再一宣传,就说天花止步于一个种过牛痘的村子,想必会引起新一轮种痘的风潮。
  这才能让整个大清的人争相种痘。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千万不要强逼着百姓做某件事,要以利诱之。
  拿出一张纸,敏宁开始写计划,写完之后就让小禄子又跑了一趟。
  四爷拿到计划后,也没多做修改,重新誊抄了一遍,准备明日一起呈给汗阿玛。
  因为隔日要上朝,前一晚四爷独自睡在外面,三点的时候起床,坐上马车开始往城外赶。
  到德胜门的时候,城门已经开了,路上还碰到几辆马车,同样急匆匆的皇城外赶,一看就知道也是去畅春园上朝。只是不知道是他某位兄弟还是朝中大臣。
  到达畅春园时,马车就不能继续往里进了,下了马车,天还是黑着的,四爷被引到大宫门。
  里面已经不少人在等候了,四爷就看见老大和老三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他挑了挑眉,难道这两人要联手了?
  也是,这一次是广修天下书,诱惑太大,要真办成,甚至有可能被称为天下之师。
  这庞大的诱惑没人能够抵挡,老大和老三联手还真有那个可能。
  只可惜……
  四爷摸了摸袖子里的折子,注定要让有些人失望了。
  大约等了一个多小时,天微微发亮后,还有太监来宣布快上朝的时间到了。
  老大跟老三当仁不让的第一个走出去,四爷随后,然后才是内阁大臣。
  进了九经三事殿,分别在龙椅下方站定后,没多久外面就传来静鞭声,殿内肃静,皇帝进殿,四爷随同其他人一同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皇帝在龙椅上坐下。
  四爷跟着起身,才看见在龙椅旁站着的太子,显然太子是随同皇帝一同进殿。
  “这次大朝主要商议修书一事,内阁都有什么章程?”皇帝直接问向张英。
  已经是花甲之年的张英从文官之首站了出来,“回皇上,内阁认为这是应该由翰林院撰修,可令皇子协同。”张英已经快要致仕,一点也不愿意掺合进皇子之间的争斗,这么说也不过是谁也不想得罪。
  他自己倒没什么反正也快退了,但他不能不顾儿子,二儿子可是刚进南书房。
  不论是太子一方还是大皇子三皇子都对这个回答不满意,让翰林院撰修,那还有他们什么事?就算掺合进去,最多不过是走个过场镀层金,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好处。
  太子当场对皇帝说,“汗阿玛,修书一事事关重大,翰林院没有个领头之人难当此重任,儿臣愿请命当这个领头之人。”
  大皇子也站了出来,“汗阿玛,太子是储君平日里繁忙,大概顾及不到这件事,还是由儿子来吧,儿子愿意跟老三一同主持这修书之事。”
  这次上朝的皇子当中,只有被封了爵位的皇子,自九阿哥往下的小阿哥都没有资格来上朝。
  八贝勒出来支持大皇子,“汗阿玛,大哥善武,三哥从文,两人双剑合璧,一定能够办好这件事儿。”他照例支持养母的儿子。
  五阿哥和七阿哥在一旁作壁上观,四爷也同样置身事外。
  太子一下子被三个兄弟合起来围攻,有些招架不住了,就忙给老四使眼色,在太子眼里,一直支持他的老四属于太子党,所以这不就找老四解围了。
  皇帝同样想知道四子的回答,毕竟皇帝可是知道,那套标点符号就是他那个格格弄出来的。
  “胤禛,之前朕让你做个章程出来,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四爷站了的出来,单膝跪地,手里捧着一个折子举到眉高处,才沉声道:“回汗阿玛的话,儿臣仅有一些浅薄的看法已经写在这折子里。”
  “哦?”皇帝来了兴趣,“快快呈上来。”
  身边有太监下的台阶,双手接过四爷手中的折子,回到龙椅身边呈给皇帝。
  皇帝接过后打开,虽然看的很认真,但脸上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
  一旁的三皇子心里咯噔一下,突然想起谁才是最先提起修书的人,不正是老四家的吗?
  随后他又安慰自己,不过是一个女子,能有什么好法子,之前提起修书,想必不过是灵光一闪。
  皇帝看完折子后,扫了一眼下面的四子,这折子一看就不像是老四的风格,里面带着股掩都掩盖不住的商人气息,不要想,他就知道是谁出的主意,看来老四还挺信任他那个格格。
  不过这法子,皇帝也不得不拍案叫绝,国库里确实缺银子,这主意一出,即省了一笔银子,又赢得天下文人的心,可谓是一箭双雕!
  皇帝将折子递还给旁边的太监,“给文华殿大学士送去。”然后对张英说,“张爱卿,你也来看看老四的折子。”
  张英从太监手里接过折子后,哆嗦着手掏出眼镜,才打开看。
  大概是年纪大了,看折子都慢了许多,皇帝花了几分钟就看完了,张英足足看了有十分钟。
  看完之后,他感叹一声,“老了老了,竟然没想出这么个好主意,真是有负皇上圣恩。四皇子聪慧过人,这个主意大善!”
  皇帝笑道:“张爱卿是朕的股肱之臣,就不要自谦了。老四不过是有些急才,容不得你这么夸奖。”
  随即又道:“那这件事就按老四折子上所说,着翰林院、太子、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皇八子,一同主持审书一事,招民间大儒一同参与终审,传命天下,可民间自行修书,修书需通过朝廷审核定稿后才可出版。”皇帝一口气将几个有爵位的儿子都塞了进去。
  太子和其他皇子一同跪下接旨,才知道老四在折子里究竟说了什么,搞了半天,一块大馅饼,变成了人人有份。
  三皇子有些恍惚,明明自己提出来的事,为何最后这么多人掺合进来?随后又想到报纸一事,当即不再犹豫,回去后就要将这件事办妥,可不能再让其他人抢了先。
  下朝后,四爷原本也要跟着其他人散去的,不过还有一件事得私下禀报给汗阿玛,所以又转了道去了旁边的澹宁居。
  不承想太子也在,四爷跟皇帝和太子请安。
  太子笑着问他,“四弟,找汗阿玛是有何事?”
  四爷这才回答:“回太子的话,弟弟是为了牛痘一事而来。”
  正在品茶的皇帝,端着杯子开口:“牛痘?牛痘怎么了?”
  四爷当即道:“昨日儿子的大阿哥种痘,请来了叶太医。儿子从叶太医口中得知,种牛痘一事出现了僵局,城外的百姓惧牛痘如虎,盖因有传闻说种上牛痘会长出牛角。”
  “无稽之谈!”皇帝哼了一声,才问向一旁的太子,“胤礽,你有什么办法解除百姓所忌?”
  见皇帝在考较太子,四爷自觉退到一旁。
  “汗阿玛,而且儿子觉得此事可因势导之。”
  皇帝不置可否,示意他继续。
  “百姓恐惧的不过是对未知之事不了解,可命各地属官下到地方跟百姓讲解。或以身作则种痘,令百姓解除忧惧。”
  见皇帝并未有什么表示,太子心里忐忑又继续道:“也可将种痘之人数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
  皇帝点了点头,“太子这想法很好,不过回去后再好好想想,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言两语将太子打发后,皇帝再看向四子。
  “说吧,你提起这事,可是已经有了好的解决办法?”
  四爷忙恭敬道:“回汗阿玛的话,儿子手下有门人给儿子提了建议。”
  说着再次掏出一本折子呈给了皇帝。
  皇帝翻开看看,随即嘴角露出笑意,“看来你对于这个‘门人’挺信任的,想必之前的折子,也没少给你出主意。”
  两件事都跟报纸有关,看得出来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没几个人想到通过它达到目的,这就是思维的惯性,如同太子一样,压根就没有想到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上面着手。若是没有这份折子,皇帝大概会同意太子的办法。
  之所以让太子先离开,就是皇帝已经料到四子肯定有了解决办法,避免太子丢了脸面,才会让他先行避开。
  四爷面上有些狼狈,“回汗阿玛的话,之前折子确实不是出自儿子之手。”
  皇帝却豪不在意道:“你的门人提的意见,自然是归你,朕还挺高兴你能知人善用,用才不拘一格。世不患无才,而患无用之之道。谋人取才,用人取德,不计身份取才,这一点你做的很好。”
  “儿子多谢汗阿玛教导。”
  皇帝将折子放在桌子上,“行了,这是朕会命人去办。”散播天花的谣言,本是一项扰乱民心的重罪,这事四爷不能做,所以才交给皇帝。
  这一日,张绍阳接收到一份投稿,查看之后直接过了审核。
  没错,他就是这样夹带私货,开这家报馆的目的,也就是上面要有个对外引导舆论的窗口。
  平日里任由报馆自行运作,上面要是有任务下来,还是得优先报道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