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蛮荒走出的强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蛮荒走出的强者- 第6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人都愿意让子侄读书,拜入儒门,至于求仙问道之事,至于成神成佛之心,居然慢慢的冷却了许多。
    只因数百年前,孔宣立教,声威实在是太过于浩大,哪怕立教失败,他已经先声夺人,占尽了先机。
    更因为,儒门书生,把持着天下朝政。
    帝王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以至于朝堂百官将芸芸众生,分做了几个等级,士农工商,读书人最高,商人则最是下贱,至于佛道修行之人,则被他们称作方外之人,超脱了凡尘,不在芸芸众生之内了。
    如此朝廷有令,儒门执政,上行下效,儒门在大兴之后,声威更是达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程度。
    甚至比起当初柳毅定鼎天下,横扫上古天帝,更要声势浩大。
    孔宣立教虽然失败,可他此举所立下的声威,却甚至比起立教成功,更有效果。
    至于上古二位天帝败走撤退,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之事,再凡俗世人口中,竟然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古老的故事。
    时间,总是会磨灭一些东西。
    唯有那些修行日久,寿命悠长的修士,才觉得心中的危机感,越来越浓。
    这天地世间,本就是大争之世。
    儒门圣贤孟子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事无巨细,仅此一言以蔽之。
    这一日,有一道青光,从虚空深处,飞纵而来,宛若流星坠地,直达洪荒大世界。
    轰隆隆!
    当着青光坠地之时,整个洪荒大世界,都轻轻一颤。
    有一道震荡波纹,朝四周席卷而去,波及万里山川河岳,将万里地界,夷为平地,唯独中间一道青色山崖,高高耸立,冲天而起。
    无数高手感受到此事,纷纷掐指捏算,从天下各处,四面八方,奔赴而来,聚集到了青光汇聚之地,却见这青色山崖之上,用那上古铭文,雕琢着一个恢弘无比的巨大字迹:“战!”
    字体金钩铁划,似有龙凤飞翱,从笔画中跳跃而出。
    又有烈烈火焰,从青色山崖中冲将出来,烧得周围火焰丛生,山石土壤化作岩浆,汹涌澎湃,哔啵作响。
    “此乃太阳真火!”
    “这字迹本座认得,正是上古天帝帝俊的亲笔所书。无数年前,帝俊与东皇太一执掌天庭,牧守天地,我就曾经见到过天庭发布的圣旨,字体笔画,可这个战字一模一样。可想而知,这就是帝俊和东皇太一发来的战书。”
    “该来的还是要来,整整八十余万年,帝俊与东皇太一,终于按耐不住了。”
    ……
    大战在即,诸多上古修士不仅不曾惧怕,反倒是一个个热血沸腾。
    这修行之世素来就是大争之世,能从太古之时活到现在的修士,又有几个是做缩头乌龟忍气吞声活到今日?这些人大多都是尸山血海当中的百战余生,甚至有不少神佛,不知死过多少回,其后又被至交好友或是亲朋师友用**聚首诀复活了,对于他们来说,死战四方已算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在乎的素来都不是生死,而是输赢,亦或是……道统。
    修为到了圣贤,早已经念头通达,早已经心无旁骛,他们的道心,要么就是大彻大悟,要么就是执迷不悟,反正已经到了心坚如铁的层次,自然不会因为区区一道战书前来,都因此动摇了半分。
    数十万年以来,柳毅与镇元子以及孔宣三为道君,携手定鼎天下,世间名山大川,灵山道场,早就有了分配统属。至于各种灵禽繁衍之地,各种天材地宝生产之处,也早已经有了分配,换而言之,那就是世间诸多利益,都已经重新瓜分完毕了,谁愿意将到手的好处,再度让出去。
    帝俊与东皇太一卷土重来,天下修士怎能不奋起反抗?
    于是,芸芸修士便将这上古天帝战书降临的消息,传遍四方,尤其以传给三为道君的消息,最为急切。众人全都知晓,道君功高盖世,肯定比起他们要更早知道战书降临的消息,甚至只用掐指一算,就能算得出来,可消息却依旧要发,不因其他,只因需要三位道君出头,需要三位道君打头阵而已,否则以他们的修为,怎能敌得过上古天帝,以及上古天帝带来的援兵……
    传闻,当年同在鸿钧道祖门下听道的修行之士,有三千之多!
    这些曾经在鸿钧道祖紫霄宫听道之辈,个个都是绝代强横之辈,莫说是三千,就是分出来一半,就不是他们这些上古修士能够比拟的。
    柳毅的道场,位于虚空深处。
    镇元子的道场,也位于虚空一座万寿山上。
    唯有孔宣的稷下书院,位于凡俗世间,所以消息最早来到了稷下学宫当中。
    庭院深深,台阶数万,殿宇数以千计。
    如此恢弘大气的一片学宫,方能彰显儒门的大气象。
    送信之人,足足等候了数个时辰,才得到儒门的回应。
    这就是规矩,这就是儒门的礼。
    自打孔宣讲道,儒门大兴以来,天地间的规矩,便被这些读书人,弄得越来越多,甚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甚么三纲五常,甚么三跪九叩拜君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信笺虽然送达了儒门,可孔宣却在讲道,他也如柳毅一样,将儒门里诸多事情,交给了门下弟子处理,自己则安安心心教导门下弟子。
    讲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省道统的过程。
    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讲道,将门中诸多事情交给门下弟子。
    他们下的弟子,乃是儒门圣贤崔思琪与孟子,以及七十二贤人,除了这些人之外,上有三千门生。
    可儒门弟子去最擅长上行下效,孔宣将门中事物交给门下弟子,可门下弟子也有弟子。
    如此一来,孔宣与门下三千多弟子,全在稷下学宫的道场当中,讲道的讲道,听道的听道,至于儒门的大小事务,则交给了一些儒门的后辈子弟。
    这些人名声不显,甚至不曾有人听说过他们。
    其中为首者,姓董,名仲舒。
    此人年纪不过三四十岁,却已经把儒门浩然之气,修炼得略有小成,若不出意外,百年之后或许就能修炼成书仙。
    而最为不凡的,是此人智谋高远,甚至连儒门两大圣贤之一的孟子,都亲口称赞过此人。
    自然而然,送来的信笺,第一个要交给董仲舒查阅。
    哪怕前来送信之人,是一个修炼了数个量劫,在无数年前就已经修炼有成的上古修士,堂堂正正的上古大神,董仲舒的气势也没有弱了半分,只是依照着儒门的待客之礼,给这大神上了香茶果品,招待了一番。
    那位大神未曾亲眼见到孔宣,却不肯离去,执意要见儒门始祖孔宣,说此事至关重大,不可以轻视。
    董仲舒不卑不亢,回了一礼,言道:“前辈请稍等,我前去禀告祖师。”
    一脚迈出门去,便有同辈书生问他,“这前辈是上古大神,你我却只是小小一个修炼了二三十年的后辈弟子而已,此人一旦发怒,神威赫赫,挥手间就让你我灰飞烟灭,你居然能不卑不亢在他面前谈笑风生,简直就是我等儒门弟子的楷模。”
    “我儒门弟子,外表可以无傲气,内在却不能无傲骨。”
    董仲舒微微一笑,也不知是礼节性的笑了笑,还是心中颇为舒爽,言道:“他确实是上古大神,实力高深,以你我修炼二三十年的能耐,难以望其项背。可我前去接待他,与他坐而谈论,代表的是我儒门,代表的是整个教派。在那时候,我便不再是我,便不再是董仲舒,乃是我儒门的颜面。我只需对他以礼相待,不要怠慢了他,不要失了礼数就是,他又怎敢因为我修为低下,而轻视我董仲舒半分?”
    一言至此,董仲舒长身而去。
    几经转折,不知道绕过了多少回廊,董仲舒才来到了孔宣讲道之地。
    孔子正在开讲,自然不能打扰。
    于是乎,董仲舒便找到了孟子,相告此事。
    孟子眉头一皱,便将此事与崔思琪商议一番,在崔思琪面前细细一说。
    可是,崔思琪在听孟子说话之时,一双凤目,却笔直看向了董仲舒,她眼中光芒闪烁,眉头微皱,一瞬间似乎是感悟到了什么,立即掐指一算,等到掐算完毕之后,再去看向这个董仲舒,崔思琪脸上神色,已经变得有所不同。
    这董仲舒,身材伟岸,相貌堂堂,带着儒门玉冠,身穿儒门长袍,脸上三髯长须……
    “师妹,可是算到了什么?”
    孟子神色诧异,问了一句,见崔思琪并未多说,立时掐指一算,却算到一团迷雾,只是隐隐约约觉得,儒门的未来,与这个董仲舒,有着极大的关联。
    可惜,孟子的修为,终究是比不得崔思琪。
    崔思琪不仅仅是孔宣门下弟子,是儒门圣贤之一,得了孔宣的儒门真传,她更在柳毅门下听道,同时也得到了玄天宗剑道妙诀的传授,身兼两家之所长,自然而然,比起孟子学得驳杂,在剑道一途的实力,也比孟子来得高深。
    “哦?”
    孟子眉头一皱,问道:“大兴还是大衰?”
    “等到了那一日,师兄自然知晓。”
    崔思琪却不多说,将目光再度放到了董仲舒身上,问道:“那《春秋繁露》,可是你所做?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五常之论,可是你提出来的?”
    董仲舒说道:“启禀上师,纲常之论,祖师早有论断,弟子不过是引申一番而已。”
    他说的意思就是,纲常伦理本来源自于孔子的言语,他不过是发扬光大而已。
    崔思琪并未继续追问,伸手一招,董仲舒手中持着的书信,就已经飞到了她手中。
    她并未打开信笺,只将神念一探,就明白了其中之事,言道:“你与那送信之人说,此事我儒门知晓了。”
    “弟子遵令。”
    董仲舒手持信笺,告退而去。
    待到他去远了,孟子才问:“师妹,我儒门到底是大兴还是大衰?”
    崔思琪说道:“师兄你真想知道?”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孟子摇头晃脑,又说道:“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你既然如此执着,我与你说,也是无妨。”
    崔思琪皱了皱眉头,神色里有几分无奈,沉默了许久,才道出了一句话语……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大尊有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此八个字,从崔思琪口中说出,听在孟子耳中,宛若是如雷贯耳,他整个人三魂七魄都被惊得颤抖不已。|顶|点| 。'2''3'''''。o
    当初鸿钧道祖在紫霄宫当中传道之时,就曾经说过,这天地之间有三千大道八百旁门,如今发展了数个量劫,许多亿年世间,道统驳杂不知有多少,何止三千八百之数。所谓三千八百,不过是一个概数而已,只不过是对应着这天地之间,共有三千八百人可以成为道人,却并非指的是三千八百种道统传承。
    道可道,非常道。
    单论佛门一脉,就有大乘佛教,中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别,其中又分作密宗,显宗,法华宗等等诸多道统,其下再细细去区分,不知又有多少道统,林林总总算起来,可知数百之多?
    世间三百六十行,贩夫走卒之类,皆有师徒传承,也算是道。
    甚至鸡鸣狗盗之辈,也有偷道之法秘传,也算是道……
    真算起来,流传于天地之间的道统,何止百家。
    普天之下的门派,何止上万!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是罢黜了一百种道统而已,而是要罢黜出了儒家之外,百千种道统,唯独只尊儒家一脉!
    这种论调,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孟子身为孔宣门下亲传弟子,可算是孔宣在世间轮回一量劫,重临天地之后,收纳的开山大弟子,他自然是师承渊源,见多识广,在听到这八个字的第一瞬间,就想到了三个人。
    柳毅,镇元子,血海冥河!
    他想到的,是这三位道君。
    若要罢黜百家,那么玄天宗一脉,万寿山一脉,血海一脉,岂非都要被罢黜了。
    区区儒门一脉,最多也就是祖师爷孔宣这么一个巅峰高手而已,怎么能与三位道君为敌,怎么能罢黜得了三位道君的道统?
    此事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以孟子对于崔思琪的了解,他却深深的知道,自己这个师妹,素来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来不屑于说谎,不屑于欺骗旁人,更何况二人是同门师兄们,而罢黜百家这四个字分量又是沉重到了极点,怎能乱说。
    “师妹!你说,对于这董仲舒,我儒门该如何处置。此事,该如何是好?”
    孟子问得焦急。
    他乃是孔宣门下大弟子,当孔子被称作是儒门圣人的时候,孟子则水涨船高,被人称作是儒门的亚圣,不论如何他心中都向着儒门。故而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之时,并没有去想如果成功了,在这天地之间,儒门会强大到怎样一种无法想象的层次。他反倒是在想,如果这件事情真的要去做了,将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将会面对多少绝世高手的怒火,随即而来的必定就是生灵涂炭,甚至整个儒门,都会因此而灰飞烟灭了……
    他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孟子总是怀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他心中想到了,眼中似乎看到了,当儒门真正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天下个大道统,许许多多曾经并肩作战过的同道好友,纷纷变成了儒门的敌人,和儒门大打出手,曾经往后反目成仇,孟子心中就难受之极。他内心深处,已经出现了一个画面,那就是柳毅率领无数修士,身边伴随着镇元子与血海冥河,和孔宣在虚空当中大战……
    血海冥河!
    这人,孟子从头到尾只见过一次,却永生永世,都不会忘记,
    血海冥河那一身杀气,一身煞气,浓郁到了极点,若是心智稍稍弱一点的神佛,只怕被血海冥河身上的杀气煞气直接冲击,会立即丧失了心智。而这血海冥河,在万古之前,就有着浩瀚的凶名,死在血海冥河手中,尸骨魂魄融入了滚滚血海之辈,何止千人万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